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剽界最新章节 > 剽界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50 章

  、读者、抄者、仿者、编者、译者、诵者……皆有缘者。物生天地,必尽其用;文行于世,必献于人。或显原形,或改其身;或彰其本意,或借以藏衷。皆具化世之功,而无先后之殊,尔吾之属。而剽者有广播之德,使受者众、益者广。

  剽之眼功者,有三重:下曰“走马观花”、中曰“过目神通”、上曰“入木三分”。恒练此功者,初则一目十行,然后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乃成过目神通之术,功臻化境之时,可透而视之,入木可达三分。

  剽之手功者,笔法也。初则原样剪裁以求形似,继而去其形而肖其神,至神形无迹处则笔法大成矣。可分为三层九重:一曰妙手画瓢原样糊贴、抄添裁剪、偷龙转凤;二曰化功大法似是而非、脱胎换骨、天衣无缝;三曰万法归空有法无法、无法悟法、万法归空。

  面皮功者,剽之心法也。凡剽者,意志要坚,坚则不为所动;脸皮要厚,厚则不畏人言。厚颜功有三重:下曰“破帽遮颜”、中曰“面不改色”、上曰“厚颜无耻”。至“厚颜无耻”之境,奇功可成矣……

  看到这里,后面再也看不到了。文亦凡自知功力与九指老人相去太远。这时九指老人已笑吟吟地递过了书。

  唐娜拍手道:“传家之宝终于物归原主,妙手研qiāng夺得天下第一。你是双喜临门哩。恭喜你,亦凡!”

  文亦凡忽然打了个寒战,难道自己的大名真的要永远铭刻在剽界?冥冥之中有一双期盼的眼睛紧盯着他:是成芳名还是得臭名,是享富贵还是乐清平,全凭你一念之间。

  他捧着《文氏春秋》久久凝视,良久,良久,抬起头,毅然道:“我……不要这‘天下第一’!你……送我出岛吧。”

  唐娜倏地变了脸色:“你……你……你想清楚。”

  当东方亮起第一道曙光时,波平如镜的千岛湖被快艇划出一道长长的水波。文亦凡扶着船舷,回首望去,一个伤心的身影孤零零地站在入岛的大牌坊旁。

  他喃喃道:“对不起,唐娜……”

  快艇轻盈地贴着水面飞驰,长长的水波迅速平复,不留半点痕迹。再度回首,妙手岛已经混杂在群岛之中,辨认不出了。文亦凡心中默默咀嚼着“山门第一坊”那副楹联:“入此门来皆文贼也,转过身后又君子矣。”

  他不无苦涩地想:我还是君子吗?

  尾  声

  “这就是你的故事?的确很传奇。”

  “我总算迷途知返,说来多亏我的舅舅不,是导师!”

  “他现在怎么样?康复了吗?”

  “他老人家走了,走得太急,只留下了他的最后一稿《我的葫芦观》。没能见上他老人家最后一面,是我一生永远的痛!”

  “斯人虽去,精神长存!你也别太难过。这么说,安教授其实早就考证出《葫芦诗》的原文了?”

  “是啊,他怕我误入歧途,所以一直在悄悄引导我。”

  “真是一篇奇妙的秘诀,让人心驰神往。”

  “不同的人会悟出不同的功夫来。‘文与造化兮,瓢与葫芦’。把瓢比做文章,那么葫芦是什么?”

  “不同的人当然有不同的答案。对文抄公而言,葫芦是画瓢的样本;对于创作者而言,葫芦就是生活。”

  “说得好!”

  “你的故事还让我明白一个道理。”

  “哦,说说看?”

  “人品决定文品,文品决定作品。”

  “妙哉斯言!许多人都困惑为什么历史上许多大文人,既有传世佳篇,又有妙手杰作。你能明白其中的缘由吗?”

  “那要看他们动笔之际被什么样的文品左右。”

  “我的故事能让你悟出这一层,足慰平生了。你以后一定能写出好作品。”

  “我想,我还是先修炼人品。”

  “好,我们以此共勉吧!”

  构思于1999年春节初访文贼之时

  一稿于2002年1月18日

  二稿于2004年8月30日

  三稿于2005年4月29日

  四稿于2006年6月15日

  后 记

  后 记:

  关于“文侠小说”

  好多年前,我就酝酿一种与武侠小说相对称的新型小说体裁,几经探索、试验,总是写不出想象中的样子。后来把诗与武侠结合起来,创作了一种“武侠诗”,出了一本专集,太薄、太轻,没能引起多少读者注意,但却给我的尝试拓开了一条路,我便开始着手创作“文侠小说”。

  我写的第一本“文侠小说”叫《诗侠》,说江湖上传言有一本《奇门兵器》,谁能得到它,就可无敌于天下,人人都当是一本武功秘籍,而实际上那是一位诗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我把诗从旧体到新体如何演变的过程,用武侠小说的方式写了出来,但写成后发现仍然不是我想象中的“文侠小说”。我为此大伤脑筋,便将它束之高阁。2000年,作家出版社推出新千年第一本书叫《智圣东方朔》,作者自称为“文侠小说”。我闻讯欣喜若狂,谁知一读之下,大失所望不是说书写得不好,而是它并非我想象中的“文侠小说”。说实在的,那不过是一本历史题材的小说,硬要归个新类型的话,叫“智谋小说”或许比较恰当。若拍成电视剧,我想至多与《宰相刘罗锅》《铁嘴铜牙纪晓岚》《天涯怪客》之类相似,谈不上创新。那是作者成书之后硬炒出来的一个新名词。既非所求,我便继续自己的探索。

  我们那个地方,对写文章的人一向是比较崇敬的。本书中所写的“挎花篮”的传说实有其事,确实像武林中人打擂台、踢场子。许多故事从老人口中用村言俚语说出来,更是充满玄幻神秘的色彩。有一次回家探亲,听说一桩奇事:邻乡有个隐居在家专靠投稿发财的文人,家中有八九个文学青年一边帮忙,一边学“手艺”,备受乡人钦羡。邻乡文化站长讥之为“文贼”,他亦欣然领受,并引以为荣。据说这人只有小学文化,当兵时曾得过高人指点,剽窃功夫十分了得。他自立山门,择徒授艺,颇有讲究。根据各人天资,分别传授初级、中级和高级剽功,一如武功的传授。我经朋友介绍,曾经专门走访过他,眼见为实,当真名不虚传。十余年间,不仅日进斗金,富甲一方,还在我们那个地方培养出一大批大大小小的“文贼”来。据说,后来有一名女弟子学到他的全部本事后,反出师门,四处扬言要压倒他,令他伤心透顶,从此便关闭山门,不再收徒。

  我的灵感就是那时闪现的:文坛岂非就是一个大江湖。

  其时文坛、学界关于剽窃的丑闻不绝于耳,我也早就想对这样的文风、学风好好规劝一番,便尝试用武侠小说的笔法来写文坛故事,以期达到讽喻的效果,于是就有了这部“文侠小说”。

  武侠小说中,江湖人物的动手过招可以写得花团锦簇,十分好看,“文侠小说”最难的就在于如何处理文人过招的问题。这是我这本书写作这么长时间,数易其稿,始终不太满意的根本原因。既是初创新体,又缺乏金庸前辈的神功。限于才力,远没有达到自己希望的境界。我想,这也只好慢慢修炼了。

  我无意和谁争什么“‘文侠小说’创始人”之类的噱头,仅以此书抛砖引玉,祈望有人写出更正宗、更好看的“文侠小说”来!

  孙 群

  2006年6月15日于上海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16sy.com--- 松语文学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访问小说分享者(~小晴天~)的书库,阅读更多TA分享的书籍!

  地址:http://www.16sy.com/u?id=22848

  也可以百度搜索松语文学或者访问www.16sy.com

  -------------------------------------------------------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