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蒋介石与冯玉祥:从合作到决裂最新章节 > 蒋介石与冯玉祥:从合作到决裂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4 章

  礼品,派员一直送到库lún,使鲍罗廷一行平安返回苏联。

  血腥屠杀也好,"礼送"出境也好,1927年春夏之间,蒋介石、冯玉祥和汪精卫,都先后走上了fǎn gòng之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被葬送了。

  曾经是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guó mín dǎng,已蜕变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曾经是革命的国民革命军和国民军,绝大部分已成为guó mín dǎng新军阀的部队。

  曾经是为国民革命效力的两个总司令,已分别成为两个新军阀集团的首领。

  大革命使他们相逢相识,他们相逢相识又埋葬了大革命蒋介石和冯玉祥二十多年的jiāo往就是这样开始的。

  第二部分 1."中正弟"与"玉祥兄"…

  1928年2月16日,蒋介石亲自来到开封,与冯玉祥会面,17日,检阅了冯部军队。18日,蒋、冯接受老将马福祥的建议,在郑州jiāo换兰谱,"以示同心同德,生死相共之义"。

  蒋介石给冯玉祥的帖子写的是:

  "安危共仗,甘苦同尝,海枯石烂,生死不渝。敬奉焕章如胞兄惠存。谱弟蒋中正谨订。"

  冯玉祥给蒋介石的帖子写的是:

  "结盟真意,是为主义,碎尸万段,在所不计。敬奉介石如胞弟惠存。谱兄冯玉祥谨订。"

  蒋、冯jiāo换兰谱之后,互相拜了四拜,从此,就结为生死弟兄。

  冯玉祥比蒋介石年长五岁,为盟兄,蒋为盟弟。

  "我们既成了无话不说的弟兄,希望大哥有所指教。"蒋介石以盟弟身份谦逊地说道。

  "老百姓是我们的主人。老百姓喜欢的事,我们做;老百姓不喜欢的事,我们万不要做。"冯玉祥也以大哥自居,想啥说啥。

  "大哥还有什么事没有?"蒋介石依然客气。

  "如果我们能实行刚才我说的话,我们就能实行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你若再问我,我就告诉你,我们要与士卒共甘苦,兵不吃,我们不要吃;兵不穿,我们不要穿,你若能实行这些话,我们革命一定成功的。"冯玉祥也依然以兄长口气,直言相告。

  "好,我们一定这样做。"蒋介石表示接受、听从。

  蒋介石这次亲赴郑州,与冯结拜,是在刚刚开过guó mín dǎng二届四中全会之后,他在争夺guó mín dǎng"正统"中取胜、重揽党政军大权之时,与在徐州和冯玉祥第一次见面时的境况,不可同日而语,那时,guó mín dǎng的"正统"还在武汉方面,他的南京政府正在受到反对和攻击。

  蒋介石在与冯结拜的十多天之前,即1928年2月2日至7日,他在南京主持召开了guó mín dǎng二届四中全会。这是guó mín dǎng"清共"后所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全会,既是全面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的一次会议,也是重新加强蒋介石个人权力的一次会议。

  蒋介石致开幕词,完全颠倒了黑白:

  guó mín dǎng已背叛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背叛了国民革命,他却说guó mín dǎng是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

  共产党忠实于孙中山的主义和政策,致力于国民革命,他却污蔑共产党"妨害"、"破坏"了国民革命和孙中山的主义与政策。

  蒋介石在会上呼喊:"对于共产党的势力须要有坚定的决心,根本上来铲除消灭。"

  第二部分 2."中正弟"与"玉祥兄"…

  蒋介石一手cāo纵,会议通过了开除中央执监委员中共产党员和"附逆"者的党籍等fǎn gòng决议;推举蒋介石等五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规定国民政府受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导与监督;规定军事委员会为国民政府最高军政机关,指定蒋介石为主席,节制指挥所有陆海空各军;决定集中力量完成"北伐"。

  通过这会议,蒋介石重新执掌了整个guó mín dǎng的权柄,得到了他所要得到的东西。

  蒋介石非常清楚,他的今日所得,实属来之不易。本来,北伐战争开始之际,他已一手独揽了guó mín dǎng的党政军财大权。然而,事有变化。在他到了南昌,反对迁都武汉失败之后,他的军事独裁活动和个人权势却受到了抑制和打击。当时的guó mín dǎng中央还在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在共产党人支持下,开展了提高党权运动,于1927年3月10日至17日,在汉口召开了二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决议提高党权、限制个人独裁,通过党政军领导体制改革,加强了集体领导,实际上撤销了蒋介石的guó mín dǎng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务,他兼任的中央组织部长也改由他人代理,大大削弱了他的权力。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之后,guó mín dǎng中央开除了他的党籍,免去了他的本兼各职,将他置于"总理之叛徒,本党之败类,民众之蟊贼"的地位。

  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武汉政府与南京政府在fǎn gòng问题上已取得了一致,但蒋介石和汪精卫之间,在guó mín dǎng正统问题上,却又争得不可开jiāo。从这时起到重掌大权,蒋介石整整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凭借手中的军事力量,依靠自己的政治机智和权谋手段,战胜了汪精卫和其他对手,终于如愿以偿,争得了guó mín dǎng的"正统",并成了孙中山事业的"继承"人。

  蒋介石不会忘记,这半年多争斗中所经历的艰难与曲折,蒋介石更不会忘记,这半年多来冯玉祥对自己的支持。

  第二部分 3.拉向自己一边(1)

  历史回溯到1927年盛夏。天气炎热,guó mín dǎng各派系之争,也打得火热。

  武汉汪精卫集团"七一五"政变之后,企图以fǎn gòng为条件,同宁方和沪方合流,实现guó mín dǎng的统一,并保持自己的领袖地位,于是向南京发出呼吁:实现和平,结束对立。

  蒋介石的宁方以fǎn gòng"先进"自居,说汪精卫是勾结共产党的祸首,不能与汪合作。蒋介石有意给汪精卫扣上一顶红帽子,把汪置于被告席上,目的在于将汪排出guó mín dǎng中央,由宁方来继承guó mín dǎng的正统。

  所谓沪方,又称沪派,是guó mín dǎng中的一些老右派。他们在1925年11月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分裂guó mín dǎng,形成西山会议派,在上海自立了guó mín dǎng中央。沪派fǎn gòng比汪精卫和蒋介石都早,自称是fǎn gòng"先进的先进",也想以此来争夺guó mín dǎng的正统地位。可是,他们不掌握一兵一卒,手中没有实力,光凭资格老、fǎn gòng早,也是无济于事。所以,争夺guó mín dǎng正统的斗争,主要在宁汉两方之间进行。

  争夺guó mín dǎng正统,就是争夺guó mín dǎng中央领导权。宁汉双方先是文电往返,互相对骂,罗织罪名,公诸报端。但是,谁也骂不倒谁,文的解决不了问题,接着,就来武的,以兵对兵,汉方任命唐生智为总司令,东征讨蒋,进兵江西;宁方则急调李宗仁所部,布防安徽。双方剑拔弩张,严阵以待,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宁汉即将兵戎相见,局势发展到如此地步,冯玉祥十分焦虑不安。不过,冯玉祥所关心的,倒不是什么guó mín dǎng的正统问题,他自己加入guó mín dǎng不久,没有资格同别人争夺正统,他根本也不想争什么正统,至于汪精卫和蒋介石,究竟谁应该继承正统,他此时也更无定见。冯玉祥所焦虑的是,宁汉对立势必影响"北伐"张作霖,这将于自己十分不利。因为冯军的地理位置正当奉军攻击的要冲,只有打垮北洋军阀,才能在黄河流域立足,才能有所发展。所以,冯玉祥也是从发展自己出发,把统一guó mín dǎng的军事力量,共同"北伐",看作是当务之急。为此,他极力居间调停,促使宁汉合作。

  1927年7月16日,冯玉祥致电汉方唐生智:

  "务请均以大局为念,对于内部意见,均各化除。庶集中革命全力,以先灭奉鲁反动势力,则党国根基,自可巩固,一切问题,均易解决。"

  7月20日,冯玉祥又致电宁汉各方,提出如下办法:

  统一guó mín dǎng中央;各方领袖在开封开会,决定谁应下野、谁应继任,再由二届四中全会议决任免;宁汉双方停止军事行动,以江西、安徽为缓冲地带;继续"北伐"。

  冯玉祥的努力不见成效,宁汉双方都不同意他所提出的办法。

  7月24日,汉方致电冯玉祥,指出:武汉fǎn gòng是他们自己决定的,并非出于宁方的压力;按照党章规定,召开中央会议应在首都武汉举行;汪与蒋只有"公愤"而无"私怨",将发兵攻取南京。

  7月28日,汪精卫、唐生智又公布了《武汉国民政府宣言》,提出要提高党的权威,统一军政、民政和财政,打破割据局面,消灭地盘思想;抨击蒋介石"个人独裁之结果,使国人知有蒋中正,不知有党";要求以党治国、依党治军,"使一切军人,皆在党的指导之下。"

  很显然,汪精卫等人以guó mín dǎng"正统"的姿态,要求蒋介石受党权的辖制。

  第二部分 4.拉向自己一边(2)

  蒋介石当然不会受制于汪精卫,他寸步不让,采取了种种措施对抗汉方,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下大力气拉拢冯玉祥:

  蒋介石派孔祥熙为联络代表,驻在冯部,以密切与冯的关系;

  宁方决定每月拨给冯部二百万元军饷;

  蒋介石邀请冯及其部下张之江、鹿钟麟等人参加宁方的军事委员会;

  蒋介石表示,宁方坚持不与奉方结盟攻冯。

  蒋介石的拉拢果然奏效。冯玉祥从蒋介石那里得了官职和军饷,得到了不与奉方结盟的保证,这些都是他及其所部急需得到的东西。蒋介石雪中送炭,冯玉祥对蒋的好感油然而生,在居间调停中倾向了南京一方:

  冯玉祥派孙连仲屯兵武胜关,制止汉方唐生智、张发奎所部东征讨蒋;冯玉祥致电汉方发出警告,如果汉方继续东进讨蒋,他将向武汉进军。

  冯玉祥的倾向宁方,使汉方不敢轻举妄动,对于制止讨蒋起了重要作用。

  中共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举起了武装反抗guó mín dǎng的旗帜,对宁汉双方都是极大的威胁。面对外部的压力,他们在一致fǎn gòng的前提下,暂时缓和了内部的竞争。

  8月3日,汪精卫、谭延等联名电冯,表白他们已彻底fǎn gòng,宁方指责他们"赤化"是错误的,并表示:如果有和平统一的办法,战争可以避免,迁都南京也是可以的。

  同一天,宁方胡汉民、吴稚晖等也联名电冯,表示应放弃竞争,一致"北伐",其具体办法尚可商量。

  冯玉祥看到宁汉有接近的趋向。便向双方建议,召开guó mín dǎng二届四中全会,以结束竞争。8月6日,又致电蒋介石:"宁汉双方一致fǎn gòng,既已志同道合,请速进行合作。"可是,汉方坚持以蒋介石下野为宁汉合作的主要条件,宁方蒋介石等也坚持反汪反唐,双方一时还难以合作。

  蒋介石在这一回合的斗争中,与汪精卫打个平手,未见胜负。可是,他的最大收获是把冯玉祥拉向了自己一边,从这一点来看,他比汪精卫要高出一筹。当然,在接下来的争斗中,他还有许多高招儿。

  第二部分 5.辞职与结婚(1)

  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突然宣告下野,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离开南京去上海,14日在沪发表辞职宣言,同日回到了老家浙江奉化县溪口。

  蒋介石在政治舞台上惨淡经营近二十年,已跻身于guó mín dǎng最高领导层的行列,并握有较大的军事实力和控制着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广大富庶地区。一个野心勃勃、视权如命的人,一夜之间,就自动丢掉这一切,甘心下野,遁迹乡里,着实令人费解。其实,这是蒋介石玩弄的以退为进的手法,在形势不利时暂避锋芒,时机成熟时便东山再起、攫取更大权力。

  1927年夏秋之间,形势对蒋介石十分不利:

  武汉方面的汪精卫、唐生智等坚持"倒蒋",把蒋介石下台作为宁汉合作的先决条件;

  南京方面的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与蒋貌合神离,极力排蒋;甚至蒋的亲信何应钦也想取蒋而代之;

  蒋介石亲自指挥的津浦线上的战事打了败仗,徐州失守,蒋逃回南京,张宗昌和孙传芳的部队直逼长江,使蒋的威信受损,处境尴尬。

  蒋介石也看出这种形势于己十分不利,如果再恋栈不走,将会成为众矢之的,即使宁汉合作,自己也不可能独揽权柄;不如暂时隐退,避开攻击锋芒,在宁汉争吵中作局外观,待各派闹得不可开jiāo之时,再以公正面目出现,收拾残局,夺取更大权力。

  蒋介石下野,武汉方面失去了攻击的主要目标,而南京方面蒋派势力也大为削弱,实权落到了桂系手中,桂系又早有联汉攻奉之意。这样,便促进了宁汉的合流。8月19日,武汉方面宣布"即日迁都南京",随后,谭延、孙科、汪精卫、陈公博等先后到达南京。9月16日,宁、汉、沪三方组成了guó mín dǎng中央特别委员会,行使中央职权,宣布以前对峙之宁、汉、沪三个中央党部不再行使职权,实现了guó mín dǎng的"统一"。但特委会的大权落在了桂系和西山会议派手中,汪精卫未得到实权,便重回武汉,与唐生智结合,于9月21日成立了武汉政治分会,统辖两湖和江西,反对特委会。这样,宁汉刚刚合作,又变成新的宁汉对立。到10月下旬,更演变成宁汉双方的李宗仁与唐生智之战,结果唐军战败,放弃武汉,撤往湘南,唐本人也通电下野,桂系势力扩展到武汉地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宁汉再次分裂,宁粤又对立起来。9月底,张发奎率部回到广州,打出"拥汪护党"的旗号,反对南京特委会。此时,在广东的李济深手握兵权,为了利用汪精卫的影响来加强自己的地位,也通电迎汪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