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二十几岁,痴迷于学习吧最新章节 > 二十几岁,痴迷于学习吧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 章

  下这样一个印象:"他怎么还没有jiāo上来?"如果提前一两天提jiāo,就会得到上司具体的指示:"这里和这里,我有些不满意。"然后只要更正一下被指出来的部分就可以了。于是,你在上司眼中的印象就会得到好转:"这人做事很快!"

  重要的是,在本来应该做中期报告书的时候,心里就要有一种"已实际完成作品"的意识。

  然而,不管是二十几岁、三十几岁、还是四十几岁的人,为了彻底追求完美无缺,恰恰相反的是,一种更加重要的速度感却没有得到培养,这种人还为数不少。的确,工作的准确无误至关重要,但是必须把握好究竟该准确无误到什么程度。而且,工作这东西,速度加快了,反而会少出纰漏。

  4 思考加行动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有速度的人才能在职场上出人头地

  "速度感"是习惯所至,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它以孩提时代的生活节奏感为基础,所以,虽然做了职员,也不会马上出现变化。

  我这个人,别人第一次见到我,觉得我很懒散,而了解我的人则说我是急xìng子。我也知道自己是个急xìng子。比如说,没等对方问完便立刻作答,吃饭和走路的速度也特别快,就连急xìng子的大阪人也不由地大声提醒:"慢一点啦!"我这是从小就有的习惯,所以虽然想要悠哉悠哉一番,可就是悠哉不起来,不,是完全不可能做到。

  尽管说"不可能"的时候很轻松,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生意场上速度决定一切。观察一下你的周围,你就会发现,那些能干的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动作迅速。当然,他们是把握和判断好了先后次序之后才开始处理那些事务,所以看上去是那么的动作迅速。但是不管怎么说,工作过程中存在着某种令人舒心的节奏,这种节奏感让人觉得他是那么身手敏捷。

  第6节:二十几岁的你,从现在开始学习吧(6)

  这种节奏感来源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与其说那是他本人的责任,但我们追溯回去,就会觉得那也许是他的父母或者他的老师的责任了。

  然而,巧合或者不巧的是,明确来讲,人在商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急xìng子的人更容易出人头地。这是因为,"时间就是成本(Tcom is cost)"、"时间就是金钱(Tcom is money)",这就是商业社会的价值观。跟那些慢慢调查客户咨询意见之后再作回答的人相比,四处奔走时刻牢记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的人则要更胜一筹。

  在同一天进入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新职员,由于这一xìng格上的差异,在现实当中实际上已经拉开了一两步的距离。

  在我的职员生活时代,每年都要注意几个新的职员。我非常清楚,同一起跑线的思维其实是一种错觉,他们之中,既有跑在最前边的,也有被人拉下了一大圈的,很少看到缩短过差距。如果能及早注意,还可以尽快纠正过来,但是没人注意到。

  边行动边思考,边思考边行动

  这个与学习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虽说如此,即便给了你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果没有体现在具体行动上,那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我想找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后再去做。"如果站在这样的立场,那么终将一生碌碌无为。只不过收集了成堆的学习方法教科书,结果具体的学习从来没有过。

  只要觉得好,就立刻付诸行动,这就是果决精干,这一点至关重要。得到了启示,就要付诸实践。觉得没意思,放弃就是了。即便是三天打鱼,也算坚持了三天,就很了不起,总要强过那些成天只会吹嘘而无所事事的人。

  二十几岁的人,精力充沛,事事都想尝试一下,同时尝试两三种学习方法也不是不可能。无论是工匠还是工薪一族,能够做到炉火纯青的一流水准,都具有长于同时处理多件事务的能力。

  过去,负有一国之责的某领导人曾经大发雷霆:"别一股脑儿地说这说那,这么多事情我那能同时处理得了?"结果招致人们窃笑。这简直就是把自己的无能揭露出来给人看。

  我走上社会两个月后,曾经编写完成过《关西商法》,其中收录了位于大阪船场的某公司的经营理念和规章中的内容。即"思考中行动"。意即不仅是行动,而是"思考中行动"。才二十来岁的我觉得"真是很棒的说法!"从那以后,其中,本xìng中的xìng急也起了作用,我走过了"思考加行动"的人生,并一直以此为傲。

  当然,反复思考之后再采取行动也许能够减少差错,但是,生意场上瞬息万变,在你还在思考的时候,客户说不定已经跑掉了。也就是说,在你充分思考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商机。

  边行动,边思考,然后做出判断。这在生意场上尤为重要。可以说,大学生和已经走向社会的人之间显著的差别就在这里。学生时期,只在行动的时候行动,在思考的时候思考就可以了。但是,一个职员,要在拼杀中不断击倒对方,所以他必须在瞬间之内完成思考、判断和行动的过程,如此,他必须具备同时完成至少三件任务的能力。

  有的人学业成绩优秀,无所不懂,但却完成不了至为重要的手头工作,其原因就在于这一部分没有处理好。大学生们个个出类拔萃,但是作为职员却难成大器,就是由于他不懂得灵活的用脑方式。

  第7节:二十几岁,不断提升自己的"股价"的学习方法(1)

  第二章 二十几岁,不断提升自己的"股价"的学习方法

  8 要有提高自己"股价"的野心

  一边追逐机会一边精心准备

  "虽然眼下成绩平平,但是一定会有人发现我的潜力的。"这样的想法只能是大错特错。

  没有人会关心你有没有什么潜力的。

  才能必须靠自己去展示,要通过你的工作和业绩摆到别人的面前。

  现在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商场上,都要求一个员工要有"生存能力",如何生存?如何胜出?这一切都将意味着成功。

  为了生存下去,就必须牢牢抓住那原本就很少的机会。而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办法。

  一是追逐机会。就像狩猎民族一样,要去寻找隐藏在某个地方的机会。

  另外一个就是准备好一切等待时机,就好比农耕民族,播种、植苗、收获果实,一旦时机一到,便迅速做出反应那样一般无二,做好一切准备。

  并不是说要你从这两种方法当中任选一种,而是要双管齐下,两种都用上。一边做好狩猎的工作,一边追逐机会做好一切准备,虎视眈眈,磨爪霍霍。"爪"就是职员的武器。意即掌握拿手技艺,磨练自己。

  拿会计人员来说,就要学习会计业务和税务知识等,如今会计标准日益世界标准化,那么可以考虑取得CPA(美国注册会计师)资格。会计法也已经得到大幅调整,可以去学一些LLP(有限责任合伙)的专业知识。如果想要创业,希望把握好现在,培养自己的技能、技术和人际关系。

  "才没有那样的野心呢。"

  再没有比没有野心的人更缺乏魅力的了。没意思,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工作,不知道人生到底该有什么作为,"还年轻呢",这样注定会成为等待别人发出指令的乖乖族。

  无论你是二十岁还是五十岁,野心都是一种巨大的能量。"想要得到提拔。""希望做好这份工作。""希望让客户满意。"——所有这些都是野心。所谓野心,其实就是理想,就是目标。

  不管是为了自己也好,为了别人也罢,现在都还不是"我行我素"的时代。"要千方百计到达目的地",应该树立这样的目标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8节:二十几岁,不断提升自己的"股价"的学习方法(2)

  想要"美差",用自己的股价来换吧

  所有野心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股价,当股价上涨以后会怎样呢?

  ① 一份好的工作会落到你头上

  ② 更有发言权

  ③ 因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

  ④ 因此,可以挑战变幻无穷的工作

  股价上涨以后,一切都会走向良xìng循环。

  所谓好的工作,既可以理解为"自己想做的工作"、"做起来有价值的工作",也可以理解成"肥水颇多的工作"。

  拿我来说,一到出版社上班就让我担任编辑的工作,而这正是许多新员工梦寐以求的。平日里打jiāo道的全是作家、演员等文化人,说出去也好听,也就是说,是很体面的工作。但是,我自己却想做一些能与实业家打jiāo道的工作,因此硬着头皮要求换了一下工作岗位。

  想做"好的工作"和"想做的工作",如果自己不提,别人不会主动想到让你来做。但是,也不是你说一句"我想做这份工作",对方就立刻把工作jiāo到你的手上。只有在上司完全拿定注意之后,才会说"那就试试看吧",然后把工作jiāo到你的手上。大的项目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好的工作"。

  正因为这样,要想二十几岁这么年轻轻的时候得到重用,首先必须取得同事、前辈们的认可才行。

  "jiāo给他的话,一定会做得好。""要是jiāo给他去完成也没办法。"周围的人会不会这么认为呢?这一切都要看你的股价如何了。当然,根据科长、部长这样的官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可以支配的预算资金和权限,但是,比官职更能发挥效力的,依然还是你作为职员的股价。在营销方面,如果你的面子大过你的上司,那么所需经费的额度当然会由你的意见来决定。

  一旦股价上涨,别人对你就会另眼相看。如果股价下跌,就会被换下场去。

  所谓论资排辈,是一种忽略这种股价的制度。现在这种制度已经解体,转而重视个人实力,公司里采用"员工的股价"来评价每一个人。

  因此,为了提升自己的股价,首先要怀着一颗野心去工作。

  9 让"股价"见涨的最好方法

  评价一个职员的真正标准是他的工作技能

  "每个人都是钻石。"松下幸之助总是这样说。

  从天资来说,确实如此。但是,由于这种天资未经雕琢磨砺,结果仍是顽石一块的情况屡见不鲜。要成为真正的钻石,磨砺不可或缺。

  二十几岁的你需要磨砺的乃是工作的技能,除此之外别无其他。首先是要彻底掌握所负责的业务,因为若是连这个都没有掌握的话,接下来就无法前行了。

  "精于宴会之道,在公司里很有人气。"

  "卡拉OK唱得不错!"

  第9节:二十几岁,不断提升自己的"股价"的学习方法(3)

  如果有一技之长能够在接待老主顾的场合发挥作用,那么对于业务的贡献可谓大矣。若非如此,就得不到好的评价,甚至连成为人事评定的参考都不可能。至多算一个受欢迎的人而已。

  然而,受到这种光环效应(受到某个闪光点的影响,而得出所有事物都是美好的这样的判断)影响的情况也确实存在。

  去常常光顾的一家酒吧喝上一杯的时候,见到一个很会自弹自唱的钢琴手,当时就特别向往:"要是自己也能那样该多好!"有时候去和"差点(Handicap)"在10以下的实业家打上一轮高尔夫球,很是羡慕:"打得真棒!"

  然而,这是有区别的。那家酒吧的老板娘就劝慰我:"干那一行的当然很棒啦。人家就靠这个吃饭呢。"高尔夫球场那边则说:"高尔夫球打得再好,经营也不见有什么起色。"听到这些,如梦初醒。确实如此。

  对一个职员的评价,要看他的工作做得如何。一个实业家要看他经营得怎么样。这些才是评价的内容,歌唱得好,高尔夫球打得出色,不能为你带来任何的加分。

  二十几岁的你也是如此,虽然一技之长不算什么坏事,但是也算不上什么好事。人越往上走,方方面面就会受到关注。二十几岁的你仅靠工作水平(当然,也包括你的工作态度)即能获得评价。

  周围人是左右你"股价"的投资者

  评价越高,股价越高。评价一低,股价跟着走低。直接评价你的股价的是你的直属上司,但是,你的同事、长辈、晚辈这些你周围的人也会对你的股价作出评价。

  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一直把周围的人当作左右我的股价的"投资者(赞助人)"。买我这支股票的人越多,股价就会见涨。而一声"我要卖出!",遭到大家的抛弃的话,股票就会应声大跌。如何才能让他们买我的股票呢?我觉得,尽快掌握自己的工作自不必说,认真听取重要的股东他们的建议也同样重要。

  尽管有时候会出乎情理之外,脑子里要首先想到那是自己的上司、自己的长辈,"是股东在开口说话。"这么一想,就可以想通了。

  经过13年的上班族生活,加上5年的时间从事公司经营和担任顾问等,我见过形形色色的职员。越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惹上司生气发火的人,在他三十几岁的时候就越是成长很快。这是超越商社、制造商和金融机构等行业而存在的共通法则。

  上司也是人,即使生气发火也要看对象。对于那些即使对他们发脾气,对方也无动于衷的人,根本没想要对他们发什么脾气。而挨上一顿训斥便默不作声、精神方面敏感脆弱的部下,也只好口下留情。

  "他是条汉子。说他一下不会有什么事儿的。"上司的怒火只会喷向这种已经得到承认的部下。据说,巨人军棒球队全盛时期的监督川上哲治曾经代表长岛茂雄经常对大家大加训斥。上司在训人的时候,会自己斟酌如何去训斥人家,以及训斥对象。

  第10节:二十几岁,不断提升自己的"股价"的学习方法(4)

  经常挨,并不代表你有很多错。上司批评下属,是有心想要栽培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