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二十几岁,痴迷于学习吧最新章节 > 二十几岁,痴迷于学习吧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4 章

  魅力。"

  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在他的小说当中,通过主人公菲利普马洛之口说道:"男人要坚强,才能生存下去。男人要温柔,才有资格生存下去。"这对于一个职员来说,也是至理名言。不是很坚强的职员便无法胜出,面对竞争对手、弱者,如果没有仁慈之心,不会成为一个能对别人产生影响的人。

  能够影响到别人,这种能量不是气势和严格,而是"强悍之中的温柔"。

  说到底,谁都可以成为一个坚强的职员,只需要将各种技巧武装起来就成,所以再简单不过。技巧、技能、资格、人际关系……全都可以一一掌握。话虽如此,懦弱而仁慈的人却没有任何的价值,弱者之间可以互相舔舐对方的伤口,说得极端一点,就和丧家之犬没有什么两样。

  可是,强悍之中的温柔,会将一个人放大,它具有超越才能、坚强的能量。相比之下,才能只不过是次要的东西。站在更高处思考,就要以这种强悍之中的温柔去应对。这就要求你不仅仅是靠技巧之类武装起来的人,还应该是一个真正的人,所以,年龄、职务等等完全无关。二十几岁的人当中,有坚强而温柔的普通员工,在那些一大把年纪的财界巨头当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对别人产生不了任何的影响。

  如何?从二十几岁的现在开始,树立成为一个可以影响到别人的人吧。

  第二部分

  第15节:成为放之四海皆可用的人材(1)

  第七章 成为放之四海皆可用的人材

  38 做专家的同时还要成为全才

  社会需要"全才"

  "练就了作为专业人才应有的专业能力。""所以可以安心睡大觉了。"在今后的时代,如果持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草率。

  例如,我有个朋友,长期以来,一直在编辑与学术相关的专业书籍。他掌握着全国的大学教授网络,不分国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以这样的信息资源为基础,过去曾经不断推出很有影响的拳头产品。

  但是,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有些什么人?正在做怎样的研究?此类信息完全公开。并且,大学生已经不再手不释卷,加上受出生率下降的影响,读者的绝对数量为之大减。因此,学术书或者改为可读xìng强的商业书籍发行,或者只能勉为其难地出版。

  这样一来,他作为专业人才的地位便变得岌岌可危起来。他就算想要施展拳脚,可市场正在以惊人之势萎缩,都已经到了"平仓"的境地。最后,他虽然升职了,但其实这只是体面的工作调动而已,现在是退隐公司。大概不久就会面临被裁员的命运。

  换言之,专业人才,越是专业精神,与时代的偏差就越会成为他的致命之伤,这一切都是宿命。

  要作为职员在公司长期发展下去,就要以作为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为基础,提高自己的项目运营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取得预算的能力、与其它部门和官员的jiāo涉能力等,向周边领域不断积累自己的经历,这一点非常重要。

  前面也说过要能成为"二刀流"、"三刀流"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不是要只成为专业人才,而是要成为"全才"。一个全才,就算在万一的情况下也会临危不惧。例如,即便是要跳槽,因为训练有素、全面发展,那么从大企业到中小企业、乃至创业型企业,你都会成为他们孜孜以求的有用人材。

  我想,如果我那位朋友不是一味只沉缅于学术书籍当中,而是进一步以公司职员为对象,研究一下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者把注意力转向大众主题,抑或进一步研究可以受到无数可自由支配收入的二十几岁年轻人欢迎的出版计划、编集方针等,那么他作为一个编辑,还可以继续延伸自己的事业。

  第16节:成为放之四海皆可用的人材(2)

  二十几岁时走走弯路也很有必要

  一般来说,即使在你所在的公司也是如此,对于全才的认识仅仅是这样:"全都是些不具有专业人才能力的人。"那些全才们,仅仅因为论资排辈,碰巧成了管理干部,但是他们什么专长也没有,即使在公司内调动也并非是因为对其能力有所期待。总之,所谓全才并不是样样精通的人。

  本来,全才是指无论在什么领域都有过人的能力、无论安chā在哪里都具有相应经验的人。在这些全才身上都存在一个共同的事实,那就是,他们曾经是销售业绩卓越的营销好手,或者是在人事录用、培训时不断提出让专业人士都哑口无言的点子智多星,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曾经是活跃在某个部门的专业人才。

  举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我自己便是如此,由一个专业人才转变为全才以后才得以继续工作下去,后来我自己才意识到自己最擅长的本领原来是在营销方面。而在此之前,从二十几岁时起,我就一直在出版部门和培训部门两个部门转来转去,走了很大一段弯路。

  仅仅在两年半的时间内,我从策划、编辑、制作、校对,到业务拓展、研讨会推进、报告人助理、研讨会策划、教材的策划制作、新型研讨会的策划与开发,虽说是主要工作,但其实是繁杂无比,我都一一体验过来了。

  但是,这样的弯路绝非徒劳无功。因为,我在出版部门锻炼了自己的策划能力,而在培训部门则通过与实业家的沟通学到了管理知识、培养了自己的说服能力和谈判能力,如果没有这些能力,一下子被分配到销售部门的话,几周之内就可能只有辞职走人了。

  事实上,我被调动到销售部门仅仅半年,就拿下了80多家历届前辈们几番尝试都说服不下的客户,走弯路的经历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另外,正如前面所介绍的那样,我之所以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了新的事业部的项目经理,与其说是因为我自己提了方案,倒不如说是因为只有我才有着涉及这项事业所有的策划、运营、销售的技术与专业知识。而这些经历,就是我在那之前绕了很多弯路日积月累起来的。

  把一个专业人才从他的专业领域拉开,弄的不好就可能走投无路,但是,对于一个全才而言,走弯路并非没有好处。积累经验、拓展才能才是至关重要的。二十几岁的人更应如此。所闻、所见、所做,一切都是学习。不问成败,任何体验都有价值。

  39 不靠经营学,要掌握经营感觉

  经营学对经营实践几乎没有用处

  经营一家公司就如同驾驭一匹烈马,而且这匹烈马生存的世界是"雁过拔毛"般残酷的世界。

  所以,前面介绍的在留学或研究生院中学习到的东西,即使那些都是最新的经营理论,也不要以为可以在经营实践中派上用场。

  第17节:成为放之四海皆可用的人材(3)

  如果理论与现实之间出现对立,那么,必是理论错误无疑。应该抱了这样的想法去处理问题。为什么呢?因为经营学这门学问,就如同报社记者与新闻事件之间的关系一样,采访行为一定是在事件发生之后。而不是倒过来,先有采访,然后才有事件。

  换言之,在得知有那么一位优秀管理精英存在之后,教授就要刨根问底地去咨询调查,然后归纳出原理,写成长篇大论。这就是经营学产生出来的步骤,所以无论怎样,经营学总要在经营实践的后边追赶。

  尽管如此,那些跟不上时代的落伍实业家们,可以学到先进的管理技术,这当然不错。但是,对于一个优秀的实业家而言,学习经营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经营学与报纸报道一样",这样定位,不是让你去考虑事件(经营实践)是否有错,而是希望你认识到出错方总在报道方(经营理论)。了解了经营学,这并不重要,能否在现场灵活运用经营学,才是最重要的。

  世界上聪明人何止成千上万,但是"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会"的人也为数不少。"为什么不去利用那么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呢?"对此感到不可思议的人可不止十个二十个。

  有趣的是,在那些被誉为优秀管理精英的实业家当中,很少有人拥有MBA或者中小企业咨询师的资格证书。在这些中小企业的继承人、他们的子孙之中一定有不少的人有留学的经历,但是,谁都不会认为他们是因为留学经验发挥了作用而被提拔为负责人的。因为他们的父母是经营高层,所以他们才成了负责人的。这就是现实吧。

  牢记一点:经营来自实践

  松下幸之助虽然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退学了,却成为了创立雄踞其所属行业之首的优秀企业,是位立志刻苦奋斗终于成功、白手起家的人物。他自己没有学过经营学,但却被世人奉为"经营之神"。

  他的口头禅便是那句"随时可以成为一个乌冬面摊点的老板,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没什么可怕的了。"这个观点贯彻到了每个管理干部那里,有好几个这样的负责人后来对我说起过,"先生常对我们说,你可以开乌冬面馆的,因为我训练了你。"

  特别喜欢吃乌冬面的松下先生的真正想法其实就是:"如果能好好经营一个乌冬面馆,那么经营一家公司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乌冬面馆的实业家究竟每天都要考虑些什么呢?

  首先,材料不好,自然就做不出好吃的乌冬面来。同时定价也很重要。把这个材料这么处理一下,卖多少钱合适呢?这样反过来计算一下,然后定下价格,或者根据开店所在地的行情来定价,以不出现赤字为标准决定销售的定额。当然,还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要改变乌冬面的制法。根据温度与湿度的差异,汤料和乌冬面的进货量也会出现变化,天气寒冷的时候,客人增多,就要多做点。天气转暖,就要稍微少做一点,然后一边估算着要来的客人人数,一边在中途添加一点。

  第18节:成为放之四海皆可用的人材(4)

  而且,同时还不要忘了征求一下客人的意见:"味道怎么样?"还要准备好找零用的钱。当好评如潮,生意红火起来的时候,还要考虑开出第二家分店、雇用送外卖和打杂的店员等等问题。

  卖卖乌冬面,都要运用这么多的技巧来经营。但是,乌冬面馆老板不会想到要用到什么经营术语,只是一心想着"要把乌冬面做得好吃"而努力工作。"装碗的时候可要算好,可别连进货的钱都收不回来呀。"至多只会有这么一种"经营感觉"而已。

  在这里,我把这一连串的工序用经营学教科书中出现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仅供参考。

  首先是资金计划、素材研究、采购、定价、行情分析、生产过程的全面管理、品质管理、生产计划的制定、营销、商业区域调查、库存调整、ABC分析、生产调整、商品销售、听取消费者意见、问卷调查、现金回收与管理、宣传、扩销计划、人才录用、劳务管理……不一而足。所有这些,统称为"经营"。

  把经营学jiāo给喜欢学习的人吧,而你则要考虑如何在经营实践中综合利用知识和信息。若非如此,你就只能算是一个"百事通"。无论是专业人才还是全才,仅仅停留在百事通的阶段,是赚不到钱的。那将意味着对社会对公司都毫无贡献,这样是万万不可的。

  40 不靠经济学,要掌握经济感觉

  实践中的职员才应该学习经济学

  据说"经济系已经走向没落",这一点很有可能是事实。我在上大学那会儿就已经感觉到,这种脱离现实(即,一无是处)的学问完全无趣,所以,除了必修课以外,其他科目的学分一个也没有拿。

  经济学并非学生时代该学的东西,只有那些每天在经营实践当中对现实中的经济感受颇深的职员们,才有必要去再次学习经济学。而且,那些晦涩难懂的经济理论,无论是古典的还是新的学说,只需要浏览一下就可以了,真正要学的是最本质的"现实中的经济"。这样,就既可以用于商务又可以用于理财了(关于理财,请参见拙著《盆满钵满》(DIAMOND出版社))。

  那么,公司是如何理财的呢?

  虽然答案形形色色,但是众所周知,正确答案就是用"钱"来理财。资金对公司而言是珍贵的血液。没有了血液就会走向死亡,没有了资金就无法展开正常的企业活动。不知有多少公司因为所谓"惜贷"而导致血液断流、最后不得不倒闭破产啊。

  但是,这一点还是有人很难明白过来。我想公司职员的弱点也正在于此。假如问他们"公司的钱与自己的钱哪个更重要?"100个人中就有100个人回答你"自己的钱最重要。"因此,那些在自己家里不嫌麻烦开灯关灯的人,一旦到了公司就任由没人的屋子灯火通明,空调开着也不关。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第19节:成为放之四海皆可用的人材(5)

  看过以"节约"为主题的一档电视节目后,又重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北海道某金融机关里工作的某职员,在家里小气得连倒调味汁都要一滴两滴地倒,可到了公司的食堂,即使是分量很少的一点配菜也一个劲地浇上调味汁。节目的内容就是这样。

  公司职员要有"经济感觉"

  销售人员当中,有人一心只想着完成销售定额,而不关心利润、资金等等。

  销售人员容易陷入销售额至上主义,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是对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资金而不是销售额。无论销售额有多高,如果所需费用也随之增多的话,就会出现赤字,资金随之减少。债权回收也是一个道理,所谓债权就是赊销金,无论在哪都只是虚构的收入而不是现金。

  无论那个公司筹措资金都是财务部的工作吧。中小企业的话,可能就成了老板自己的工作。"下个月的支出是5000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