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最新章节 >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5 章

  细的计画,加上有坚定的杀敌决心及有接受战损的心理准备,必可为我们带来光荣的胜利。

  准则是良好的领导统御的要素。准则是训练的基础,也是训练的所有意涵,如凝聚力、在战斗中的可靠度、相互了解与支援等之基础。尤有甚者,准则是所有战术求新求变的跳板与基准。形式上,准则乃作战方法的标准。但准则有别于教条。纳尔逊最出名的一点是,他随时都准备将英国海军从准则中的僵化作战教含中解放出来。纳尔逊总是有一套自己的作战计画,非常完备的作战计画。他总是将作战计画详细告知各舰舰长并加以不断演练,俾所有舰长都能了解他的意图。基本上而言,一套完备的、经演练过的作战计画,就是一套作战准则。妥善的准则可使部队在混乱的情势中维持凝聚力。因此,虽然就某种意义而言,尼罗河之役的遂行完全脱离了事先的计画(读者从图1-2中将可发现作战计画与作战的实际遂行状况完全不相吻合),但就更深一层的意义而言,此次作战的遂行可说具体而微地展现了作战计画的精神。十九世纪普鲁士军队的领导人毛奇(Helmuth Von Moltke)曾说,「与敌人一接触后,所有的计画都失去了意义。」纳尔逊和所有的人一样,他深知准则能将好的战术结合起来。

  战术与科技的发展,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此乃为何马汉(轻易地)否定了战术的不变原则而却倡议战略的原则。尼罗河之役发生于帆船时代接近尾声之际。纳尔逊没有机会针对新的作战装备来采行他的战术,不像拿破仑那样,可采行机动火pào战术,德国装甲部队指挥官可采行战车战术。就此点而言,纳尔逊的成就比他们更了不起:纳尔逊据以发挥战术的是已经存在好几个世纪的老式武器系统,但他所展现的精湛海战战术可说无人能及。我们或许可以认为他是因毕生纵横于海上才能发展出这种战术造谙。克劳塞维茨认为一位战略生手是可能因一时的灵感而想出甚佳的战略,但有效的战术却是毕生努力下的产物。我们要懂战术,就必须了解武器。

  虽然把摧毁敌人的舰队当成是我方舰队的最高目标应属恰当,但除了此一直接的目标外,我们通常还有更远大的目标。「海战的目的在于陆地上。」此乃尼罗河之役成为如此重要案例的另一项原因。该次战役和许多其他具决定xìng的海战一样,都是在近岸水域遂行的,而且战场几乎就在港口内;其中一支舰队完全处于锚泊状态,另一支舰队则处于半锚泊状态;岸pào在战役中也扮演了某种角色,而且,原本应该扮演起更重要的角色。这场战役使拿破仑的野心遭受到挫折,如果换成意志不若拿破仑坚强的人,可能会就此崩溃。这场战役几乎让一支法国舰队全军覆没;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摧毁了法国陆军的海上jiāo通线。

  虽然「军舰与岸上的堡垒作战是件愚不可及的事」这句话,可能不是纳尔逊首先想到的,但一般人均将此一舰队作战的基本原则当成是纳尔逊的主张。纳尔逊可能是在1798年8月1日带领他的舰队绕过阿布卡岛时,心中产生了此一想法:当时若布律耶斯够聪明的话,应在岛上部署威力强大的火pào。当纳尔逊发现他的舰队所行经的岛屿上没有强大的火pào时,心里顿时宽松了不少,当他得悉英舰库勒丁号(Cullodin)在该岛附近搁浅后并未遭岛上火pào击得粉碎,又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然而,岛上纵然部署了火pào,也无法削弱纳尔逊的决心。阿布卡岛上就是设置了防御火力,也无法和纳尔逊以往所遭遇的强大防御武力相比拟。1794年在卡尔维(Calvi)要塞附近水域作战时,一只眼睛受伤而致失明;1797年他在进攻加那利岛(Canary Islands)的圣塔克鲁兹(Santa Curz)的防卫兵力俾迫击西班牙的运银船时,遭zhà断了一条手臂;1801年他在哥本哈根港出口处的特勒克朗(Trekonen)要塞的强大火力威胁下,第二度在攻击敌锚泊舰队的作战中获胜。纳尔逊在哥本哈根海战中的胜利据他说是他打过的最艰苦的一仗是他充分的准备与过人的胆识所造成的结果。他获胜的原因之一是他避开了岸上要塞的攻击,而绕道攻击了锚泊的丹麦舰队。纳尔逊一而再,再而三地与敌人在近岸水域遂行战斗,他的作战模式显现于他的一句名言中:军舰应竭尽所能地避免与岸上的要塞jiāo火,但军舰在近岸水域作战是不可能不面对岸上向海上所发shè的武器。

  适合应用于所有海战的一则战术格言为:「先行展开有效攻击」。此一格言表示,战斗的首要目标在于以集中火力攻击敌人,同时阻止敌人作出反应。我们对此一海战中之第一要务只点到为止,因为稍后我们将加以详尽讨论。不用说,纳尔逊自己的兵力具有高度的战备,而他决定即刻加以运用以利用法军战备不佳的弱点,如此一来,他可以说是贯彻了此一格言的精神。但是诚如我们所将见到的,此一格言的意涵不仅只包含奇袭要素、心理与物质上的战备期能迅即投入战斗、或攻击精神而已。

  人乃为最重要因素

  作战是种你死我活的战斗。作为战斗策略的战术是由此种暴力行为的实体与隐喻上的中心所构思与遂行的。战术之完美境界比政策、战略、作战艺术或后勤等,都更具有本能的xìng质。战争之遂行究竟是一种科学或艺术,两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议题。辩论的双方都了解,所谓的领导魅力在作战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若阅读早期的作战论述将会觉得领导的魅力乃为作战胜利的主要因素。此点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吗?科学与艺术乃心理的活动;两者都未能反映战斗本身的实况,都未能超越下述议题的重要xìng:意志与耐力,以及战斗领导人将此等特质教授给他的部队的能力。

  本书的目的不在于讨论领导特质,而是在讨论战术这项心理活动。但在道理的表象下隐藏着热情与死亡的危险。若未能了解暴力的本质,则根本无法了解作战。我们军人是不可能具备诗人那种丰富的想象力。假如我们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恐怕会发疯。有人说福雷斯特(C. S. Forester)笔下的英雄霍恩布洛尔(Horatio Hornblower)假如真活在世界上的话,可能会因为胃出血而被送至岸上救治。派翠克欧布莱恩 (Patrick O'Brian)笔下那位坚毅的老水手杰克奥布雷(Jack Aubrey)则更像一位帆船作战时代或任何其他时代的典型舰长。本人希望,本人对尼罗河之役的描述能让读者感觉到作战中之人的要素、极端亢奋的情绪,以及控制下的暴力与混乱情势充斥的环境,对战术计画与战场决策的影响情形。

  本人无法判定拿破仑那句名言「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强度比为3比1」是否正确。但不论怎么样的比例才是正确的,在陆上作战与海上作战中,此一比例可能没那么大,因为军舰在海上巡弋时,水手们是跟着舰长行动。在研拟海战计画时,最好假设双方在智慧、勇气与坚忍精神等方面都势均力敌。这样的假设非常重要。在耶苏降生前三个世纪,孙子就在他所着的《孙子兵法》中提到,最伟大的战场指挥要以智取胜,要藉运动来击败敌人,甚至于要让敌人有后路可退,俾促成敌人弃战并脱离战场。李德哈特(Liddle Hart)这位提倡机动作战不遗余力的战术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陷入血腥的僵持战局后认为,最佳的战术在于运用智慧,以避免与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消耗战。然而,虽然他的间接路线作战理念可应用于陆上作战,但海上指挥官对此一理念却不以为然。海战之遂行异常艰苦且极具毁灭xìng。然而在依赖机器所遂行的战斗中是有可能夸大勇气与士气的重要xìng。上一个世纪jiāo替之际,法国人鲍德利(Ambroise Baudry)所写的有关于海军战术的论文中即存在此种现象。无疑地,他是受到他的陆军袍择的影响;当时法国陆军对作战中的「锐气」(elan)异常重视,直到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们才发现陆上作战的攻势思想可能过于泛滥。在海上,我们对于战术巧思有不当的信心,则情形更加危险。假如敌人的士气或智慧均不如我方,当然很好;但把战术胜利寄托在要以智慧、运动与战力来胜过第一流的敌人,则可说愚蠢之至。战术家会竭尽所能让他的部队在战斗中处于有利环境,但他也愿意面对情势逆转的可能xìng。甚至于在陆上的作战中,像格兰特将军(Ulysses S. Grant)与英国的海格将军General Douglas Haig)都曾被指控为军方的创子手,而敌人对前者而言,指的是南军部队;对后者而言,指的是德军反倒被认为是由其有高度战术技巧的将领所统率的坚强部队。这些部队是经过浴血战斗才被击败的。优异的战术或许能改变战局,但是此等优异战术所需的智慧与巧思,在长期战争的末期阶段将不如勇气来得重要。

  在海上,消耗战远较机动战重要,此点为全书的基本主题。部队在海上不会因受包围而瓦解;部队因受摧毁而瓦解。海军战略家向来在将部队投入海战时总是小心翼翼,因为海战的摧毁xìng质令人畏惧。与陆上作战相较之下,重大海战发生的次数不多,且彼此间隔的时间很少。其部份原因为,在海上要评估物质方面的优越xìng比在陆地上容易得多,因此,劣势海军的战略家常常会避战,直到生存受到威胁时才会投入战场。只具备些微兵力优势的优势海军,就某种程度而言,常常可以不必诉诸作战即遏制并瘫痪一个强大的敌人而达成诸多战略目标。考量海战所可能造成的死亡与破坏,或许我们可以说,海战本身所具备的决定xìng效果,乃为造成大家避免投入海战的原因所在,有关此点,想必我们这个文明世界会感到欣慰。

  准则乃结合战术的粘着剂

  海军战术的第二个基础为准则。准则乃遂行军事行动前,指挥官所写下的管制其部队的方法。准则中详细说明了支配作战行动的政策与程度。广义而言,准则被说成是「正确的行为」雅纳尔(Harry E. Yarnell)将军曾写道,准则乃「在没有接到命今的情形下,我们采取自发的行动以达成任务时所依据的规画。」 [ 原注:Quoted in Robison and Robison, p. 827. ] 而严格地说,准则责成「正确行为」的展现;准则之成功系于服从,除非服从会导致舰队在作战中的失败。总之,指挥高层希望政策有其一贯xìng以利遂行管制,而战术阶层则希望有明确程序以利进行合作。这只是重点应置于何处的问题。准则有两点我们必须牢记不忘:一是准则极为重要;一是准则不能沦为教条。

  舰队准则可以被想成是指挥官的完备作战计画他的标准作战命令。(纳尔逊的作战命今就是一个例子。)每一层级的战斗指挥单位都有其本身的战斗计画。现今美国海军组织中所存在的一个反常现象为,海军军令部部长虽然制订了一套完备的准则他的一系列海战教范,但他本人却不在作战指挥体系内。

  准则也可以被想成是有助于统一目的的所有行动。准则并不只是书中所写的文字而已;准则乃是战士所深信并据以采取行动的规则。克劳塞维茨说,「准则有点像行动手册。」 [ 原注:Clausewitz, p. 141. ] 准则优于战术,因为准则含括了指挥架构与通信;准则不如战术,因为准则只在于建立程序,俾利战术选择方案在战场上之遂行。

  我们在遂行优良的准则时,常面临了要完全遵从准则或应有创新作为的两难问题。任何优秀的海军领导人,不论资深或资浅,只要谈起他们在海上作战的经验时,都会立即指出,他们认为上级长官所颁下来的作战计画内容太僵化。他会告诉你,他在海上的运动非常灵活,对敌人的shè击非常准确,此等作为均超过准则的要求。接下来,他还会告诉你,当他开始遂行指挥时,他底下的单位是如何井然有序地展开行动。他会信誓旦旦地表示,他麾下的所有舰长都确知自己要采取什么行动,就像篮球队的队员那样,可以从他队友的身体语言中得知那位队友要切入。 [ 原注:此一比喻出自美国空军库胥曼(John Cushman)中将(已退伍),渠乃最擅长写有关指挥管制论述的作家之一。但是使用运动来作比喻的人很多。本人所知的以运动来比喻战术的第一个人是西姆斯(W. S. Sims);他将作战训练比喻成打橄榄球(而第一个以伊顿[Eton]运动场来说明战斗精神的人是艾隆爵士[IronDuke])。 ] 他在高谈阔论之余,根本不会想到他的说词是否前后一致。大家一致认为,一位强势的军事领导人将希望上级长官让他有自行发挥的自由,而希望他的部属能靠得住。一位能干的指挥官将能有效运用准则而达成上述两种目的。所有的准则都含有某种数量的熵(entrophy) [ 译注:在热力学中,「熵」表示一个系统的乱度;资讯理论中的「熵」也可以视为乱度的量度 ] 。熵的含量太低,准则中将只有命令与知识;熵的含量太高,则只有创造力与改变,其他因素一无所有。

  我们不太可能达到最佳境界,若我们势必会犯错,则宁愿因「准则过多」而犯错,而非因「准则太少」而犯错。准则的不足,表示怠惰、犹豫不决或不确定。准则不足的最明显现象是有太多的沟通作为存在无数的命令及指令,而在计画阶段,这些命令与指令只不过是笼统的观念及训诫的言论罢了,而其存在只会迟滞决策的时间。要善的准则能够减少热战方酣时所需的指挥决策,因为届时即使头脑冷静的人也会受到情绪激动的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