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反右狂飙最新章节 > 反右狂飙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三十一章 我所知道的北大整风反右运动(3)

  第31节第三十一章我所知道的北大整风反右运动(3)

  第三十一章我所知道的北大整风反右运动(3)

  林希翎第一次来北大看大字报是王国乡c陈爱文c江文等中文系同学领来的,当时我还不知道(因为是在百花学社成立之前)。林看过北大的大字报后,回人大就公开发表演说,批评苏联斯大林的错误和我国“左”的文艺政策,在人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当时的人大不收应届高中毕业生,收的全是保送的调干生,是专门为国家培养干部的,林希翎本人也是由部队调干保送到人大读书的。那时她已从新闻系毕业并当过一段《中国青年报》的实习记者,又回到人大读法律系的研究生。从革命阵营里培养长大的一位女战士居然站出来公开批评苏联老大哥和党的文艺政策,自然会引起领导的重视。林第二次来北大是我和李燕生c王国乡等人以百花学社的名义请来的。当时我们在北大三角地搭了一个台子,林希翎登台发表演讲,内容与她在人大的演讲一样,会场十分热烈,也有人上台与她辩论,台下人山人海,影响极大。林讲完话,许多同学让她签名,当时还被照了相。后来国家还专门出了一个反右运动的纪录片,其中就有林希翎和谭天荣等人的形象,所以后来林希翎成了家喻户晓的学生中的头号大右派,至今仍然活在世上没有改正的右派只有林希翎一人。林的真名是程海果,提起林希翎的名字,人人都知道,但知道她的真名的人并不多,林希翎是她的笔名。为此我专门去访问过她,了解到她的身世是很悲惨的。

  西语系的讲师黄继忠老师也带领一部分学生去清华“点火”,黄老师本人并不是百花学社成员,去的学生中有百花学社的。

  第二,组织人去北京市委请愿,质问北京市委:《人民日报》为什么不登北大整风运动的消息?当时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x态度非常强硬,他说《人民日报》是我们的报纸,登什么我们说了算,你们想让我们的报纸宣传你们的错误言论,那是妄想!并威胁说,如果你们要上街,那你们自便,但后果你们自负!

  第三,组织人去人民日报社门前贴了一张大字报,也是质问《人民日报》为什么不登北大整风运动的消息,是张元勋带领几个人去的,当时遭到了围攻。

  第四,组织百花学社的成员利用同学关系,把北大整风中出现的大字报油印c抄写出来,寄往全国各大学,为此山东大学的孙广义和陈琦都受了牵连,后来均被打成右派,劳动教养十多年。

  第五,组织人去天津南开大学c天津大学等院校介绍北大整风运动的经验,是我组织的,但我未去,大家让我在家坐阵。去的人是谭天荣c张景中c刘奇弟等人,路费是由我给筹措的。

  第六,组织人去与民主党派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许南亭去了民主建国会,因为他是民建秘书长许汉三的儿子,也是民建主委章乃器的义子。我去了“九三”和民盟。开始他们都表示支持我们,但后来一开始反右,我们再去找他们时,他们都回避了,令我非常失望。

  第七,以百花学社为一方,以北大团委为另一方在大饭厅开了一次辩论会。辩论会的主题很分散,其中有关于“三害”产生的根源问题,有如何继承五四精神c继续发扬民主的问题,还有应该不应该民主办校c教授治校的问题。当时我参加了并发了言,谭天荣c龙英华c张景中等都发了言。团委书记石幼姗,还有其他人也参加了,学生会主席胡启立没有参加,不久他就调到全国学联去了,任全国学联主席。

  第八,以百花学社的名义参加了哲学系的一次辩论会,具体内容记不得了,只记得主要是龙英华跟他们系的那些“卫道士”们进行辩论,我只是带领百花学社的部分成员去助阵的。

  另外,有一件事应该提一下,那就是关于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被美国特工搞到手后,西方各大报纸都登了出来,这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冲击极大。中国一开始矢口否认这个报告的存在,但北大有苏联c东欧的留学生,还有英文报纸,这个报纸的某些内容早已在北大流传开了。四十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看,这个报告实际上也是五七年我国那场政治运动的诱因之一。

  数学系年轻助教任大熊从图书馆借了英文版的英国《工人日报》,那上面刊有这份报告,因为文章比较长,由任大熊c陶懋颀和我三人各取一部分翻译了出来。整风运动开始后,认识了林希翎,她说她能搞到这份报告,中央委员都有,她的男友是胡耀邦的机要秘书,可以弄出来看看。后来她真的把这份报告拿给我们看了,我们将它与我们翻译的核对一下,准备以《广场》特刊发表,后来反右开始,《广场》仅出了一期就夭折了,这份报告始终也没刊印出来。当然,后来中苏两党决裂,中国报纸也全文登载了这份报告。不过这件事成了任c陶c林和我的一大罪状。林的男友以泄密罪被判七年徒刑,任大熊被判无期,后被折磨死在劳改队里,陶先生也被打成右派,受了不少磨难。

  关于出版《广场》的问题,当时的分工是这样的,主编张元勋和副主编沈泽宜负责审稿,王国乡和崔德甫负责组稿,但由于张c沈二人忙于搞街头演讲,参加辩论会,这项工作主要是由王国乡和崔德甫来干的,而文章多半是由赵清c谭金水c林树果c张锡琨c李雪琴等人分头从大字报上抄下来的,交给王国乡,由王国乡选定稿件后交给我去负责出版。张元勋设计了封面并写了发刊词,所收文章有王国乡的《“五一九”民主运动回顾》c沈泽宜c张元勋的诗《是时候了!》c王书瑶的一篇文章c江文的《论人事档案制度》c陈爱文的《论社会主义》等等。除《是时候了!》这首号角诗外,王国乡的那篇文章是很有分量的,文章论述了“五一九”民主运动是五四运动的继续,是建国后群众民主运动的萌芽。今天看来,当时写的东西虽不乏稚气,但对今后推进我国民主事业的发展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幸好我还保留一本《广场》,1994年林希翎由法国回来找我,说她要在反右四十周年时出版一本关于1957年整风反右的书,我就把这本仅存的资料给了她,但不知为什么至今未见她的书出来。另外需要说明的,这本《广场》实际上是李燕生保存下来的,1979年右派改正平反后,他给了我。,最快更新本书清爽,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