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正说司马家最新章节 > 正说司马家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85 章

  时所住的小房子)居住,每天以馒头咸菜度日,这不是作秀,而是实实在在的国破家亡的痛心之举。司马炽被杀时,毕竟还剩下个太子司马邺,而司马邺一死,北方地区皇室血脉消亡殆尽。当今局势,除了琅琊王司马睿,谁还能号令天下呢?百官纷纷进谏,请司马睿即尊位,司马睿死活不答应。

  司马睿心里知道,此时谁当皇帝谁就会树大招风,成为众矢之的,他现在可不愿意惹这个麻烦,但大臣们可不这么想,其中言辞激进的是纪瞻,他上书司马睿:“中原皇室的香火从刘曜攻入洛阳的那一刻就已经断绝了,距今已两年有余,陛下应当继承帝业,以顺应百姓们的心愿,这才是先帝希望看到的。此乃上承苍天,下顺民意,纵观天下,除了大王,谁还有资格号令百官?大王万万不可逆天行事!晋室的社稷还在燃烧,宗庙已经为荒草覆盖,大王却还在南面称臣,这是大王应该做的吗?!”司马睿对纪瞻说:“先帝新丧,臣子却称孤道寡,这难道是为臣者应该做的吗?!”言讫拂袖而去。

  至少在此时,司马睿头脑是清楚的,他不敢称帝,大臣们劝他称帝,有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荣华富贵。“给我把殿中的龙椅撤了!”司马睿头也不回,匆匆向倚庐走去,纪瞻一听也急了,他大声向司马睿喊道:“皇帝的御座对应着天上的星座,移动不得啊!”回到倚庐,司马睿反复思量着纪瞻的话,是啊!除了自己,谁还能收拾这个烂摊子呢?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自己再这么坚持下去,就是对臣民的不负责,对祖先的不孝。可自己毕竟是大晋的臣子。司马睿想到了过去,当年他带领王导一干人渡过长江时,竟没有一个人来迎接,江东的士族与中原的士族更像是仇人,非但互不买账,见面就想掐架,司马睿和王导费了很大力气,总算得到了顾荣、贺循等大族的承认。立足初稳,却遇到石勒大军的攻伐,再之后是荆襄地区看似永远扑不灭的反抗火焰,这一路走来,不容易啊!

  毕竟当皇帝是一个诱人的事情,谁不想当皇帝啊?就算有许多危险和麻烦,但当此事真真切切摆在面前时,能经得住诱惑的毕竟没几人。究竟是称帝,还是称臣,司马睿苦苦衡量着,想来也是可笑,八王打了十六年,就是为了这把龙椅,时过境迁,这把龙椅竟成了烫手山芋,无人问津,悲哉!司马睿终于做出了决定。公元318年三月初十,司马睿称帝,改元太兴,是为晋元帝。这标志着西晋这一页被彻底地翻了过去,虽然时人都把晋朝当作北方晋室的延续,但与晋武帝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最明显的一点:地盘小了许多。史称东晋。东晋建立后不久,司马绍被册封为太子,司马睿没那么多的儿子,在皇储这件事上也没有什么是非。

  56 小富即安过一生

  赵国皇帝刘聪也算是享受了一把当皇帝的快乐,人生在世,最多百年,能以皇帝的身份快乐至死,也算没有白活。杀害晋愍帝后不久,他身患重疾,由于整日在后宫厮混,这位皇帝早被酒色掏空了身子。刘聪自知大限将近,开始准备托孤之事,他下诏领兵在外的石勒、刘曜等人火速回师平阳,一来防止权臣作乱,二来辅佐太子刘粲。但这两人深知宫廷险恶,死活不肯回来,他们长年领兵在外,懒得趟这滩浑水。刘聪接到两员大将的回信,急火攻心之下,死了,太子刘粲接过了赵国的大旗,是为赵隐帝。此时的赵国内部非常不稳,刘聪一死,刘曜和石勒这两支主要军事力量彻底不受节制了。只是出于感念刘聪的知遇之恩,他们才没有为难他的儿子。

  有些皇帝儿子多,继位就成了大家相互争夺的目标,为此兄弟反目的案例多有发生,但有些继承人很幸运,就他一个最佳继承人,没人与他争,这次的情况就是这样,政权jiāo接过程很平稳,因为刘等人全死光了,刘粲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这令靳准这类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深感失望。靳准的职务是大司空,兼任司隶校尉,可此人还觉得不够,他要铲除刘氏一族自立。靳准向刘粲上书:臣听闻,各辅政王侯yù行伊霍之事,望陛下早作准备!”刘粲很清楚靳准的那点花花肠子,便没有听从。靳准见没有效果,便令女儿靳月华吹“耳边风”。靳月华本是刘聪的皇后,刘聪死时,此女年仅十九岁,正值大好年华,寂寞难耐之下,与刘粲有了jiān情,虽然身为太后,实际上与刘粲的妃子没什么本质区别。

  但靳准的野心是非常大的,他的目标就是要先让刘姓诸王自相残杀,等王室家族内耗干净后,他好坐收渔利。枕边风历来都是最有威力的,比飓风龙卷风要猛烈得多后者只是造成有限的财产损失,而前者却足以吹动整个帝国的根基,尚未远去的西晋就是被这风给吹垮的。枕边风天天吹,效果渐渐显现出来,刘粲开始怀疑诸王,猜忌的种子在刘粲心中迅速发芽,很快占据了他整个内心,刘粲终于向兄弟们举起了屠刀。刘景、刘骥等人空有虚衔,只得引颈受戮,一同被杀的还有刘逞等六王,辅政大臣转眼间只剩靳准一人。诸王一死,靳准马上把目标指向了刘粲,他率军围攻光极殿,杀了刘粲。刘聪曾在这间大殿里杀人无数,甚至怀、愍二帝都惨遭dú手,报应终于降临到他儿子身上,这也印证了一句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本来靳准yīn谋推翻刘家天下,自己当皇帝也就算了,没想到他竟然大开杀戒,但凡与刘家沾亲带故的人全都诛杀,不但把刘氏子孙杀了个干干净净,大臣中凡有不从者,也一律杀之,胡嵩、王延等一干正直大臣以身殉国,刘曜的母亲和兄长也没能幸免。刘氏两代积累下的家业除了地盘,连根毛都没剩下,刘聪本人亦被开棺戮尸。刘家当政时,靳家满门被封高官,弟弟靳康官至大将军,两个女儿还是刘聪的皇后,实在想不出他为什么对赵国有这么大仇恨或许只能用心理变态来解释了。荥阳太守李矩惊闻赵国朝廷内乱,他一面讨好靳准,一面上书司马睿,请求趁机迎回先帝灵柩,以葬太庙。得到批准后,李矩写了两封信,里面详细介绍了靳准的谋逆过程,然后命人星夜兼程,一封发往长安,另一封发往襄城。刘曜与石勒几乎同时发兵,各领十万大军,从两个方向逼近平阳,不妨把刘曜军称为西方面军,石勒军为东方面军。西方面军抵达赤壁后,刘曜登上帝位(刘曜是刘渊的养子,和司马睿一样,只剩他和王室沾点亲),由于东方面军距平阳较近,石勒此时已抵达平阳。

  复仇的军队永远是最猛烈的,靳准做事不动脑筋,自己根本没有后手,就敢得罪刘家的所有族人,而且杀起人来灭绝人xìng,这下子算是彻底搞砸了。东方面军是赵军战斗力最强的部分,靳准自然不是对手,便向石勒求和,并许以高官厚禄。先帝刘渊有恩于石勒,他虽然不识字,基本的道德常识还是有的:这个人杀了恩人全家,必须要偿命!靳准非常着急,和不能和,打又打不过,况且刘曜很快就到,自己杀了人家老妈和哥哥,这笔血债,刘曜肯定要连本带利讨回去的。怎么办?怎么办?正当靳准在热锅上转圈圈时,他的弟弟靳康告诉他:“不用想了。”言罢杀了靳准死人是不会思考的。靳康率领剩下的士兵,向西投靠刘曜。刘曜没有因此而宽恕他,靳氏一族惨遭屠戮,靳准的女儿长得很漂亮,刘曜有心纳她为妾,却被后者拒绝了:“靳氏的族人都死于陛下之手,为什么还要留下贱妾一人?”刘曜感其贞烈,遂长叹道:“带上你弟弟走吧!以后永远不要回到赵国!”

  57 谨慎的石勒

  石勒知道刘粲之死对大家都是机会,谁都有可能独立称帝,但目前他还需要再看一看情况,不急于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方向,他进入平阳,例行劫掠一番后,他收殓了两位皇帝的骸骨后离开了,此时刘曜距平阳也已经不远,他没必要和刘曜碰面,那可是二十万大军!即便再小的火花,都有可能引起一场巨大的灾难。但不打个招呼似乎也说不过去,石勒于是派左长史王修和副将刘茂去刘曜军中呈报战果。王修家有一个门客,名叫曹平乐,这人一直得不到重用,心里十分记恨。当一行人来到刘曜军中时,他偷偷地告诉刘曜:“石勒派人来,表面上一副忠诚的样子,其实是想窥探陛下的虚实,使者回去那日,就是石勒发兵之时!”赵军从长安长途跋涉到平阳,早已疲惫不堪,实在没有能力对石勒发动攻势。于是刘曜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杀了王修,刘茂跑得快,逃出了刘曜的魔爪,他第一时间赶到襄城报丧。俗话说两军jiāo战不斩来使,更何况石勒目前还臣服于赵帝国,王修的死讯传到襄城,石勒大怒,赵国的天下有一半是他打下来的,狡兔未死,走狗先烹,石勒咽不下这口窝囊气,拥兵自立在所难免。

  公元319年,石勒要称王了,他原先是赵国的将领,总觉得自己代表正统,这次自立为王,国号干脆仍叫大赵,因为其他名字对他来说太陌生了,有点改换门庭的意思。但他的这个赵国和以前的赵国并不是时间上的承接关系,与东西两晋,后来的南北两宋有着很大区别,因为以前的赵国虽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内乱,但实力尚存,赵军主力由新任皇帝刘曜统帅。刘曜稳定住局势后,大军从平阳撤回长安,刘曜回到长安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元,顺便把国号也改了,新国号也是大赵,这样一来,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两个赵国。有一点需要强调,石勒虽然建立了赵国,却只是称王,所以刘曜的赵国应为正牌货,为表区分,历史上把长安赵国连同之前的赵国合称前赵,石勒赵国为后赵。

  历史在偶然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会为社会最底层的人打开一道门缝。成功的机会对豪门大族的子孙来说,相当于往大口米缸里撒米粒,一大把米粒撒过去,大多数都能撒进去;而对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就像是往铜钱眼里撒米粒,一大把米粒撒过去,或许也会有一两粒掉进钱眼里。石勒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从奴隶兼文盲起步的王,刘邦地位再低好歹也是一个亭长;黄巢是一个落第书生;后世的开国帝王中,明朝的朱元璋最初是平民,还算识几个字;大清的努尔哈赤老爸塔克世曾任建州左卫一职,底子厚,虽说以十八副遗甲起兵,私下拥护的族人却不计其数。石勒则没有任何基础,从奴隶的奴隶成为今天的赵王,完全是靠自己一步步走来的。石勒在称王的第六年(公元325年),采取了一系列修生养息政策,比如劝课农桑,求贤纳谏等,其中有一项政策颇引人注目: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学堂,学生们学够一定的时间后参加政府统一组织的考试,考试的内容是汉族的经典书籍,成绩优秀者会得到粮食和布帛的奖励,而且还会获得入朝做官的资格,到后赵中期,这个制度几乎发展成国家选拔官吏的标准制度。

  就像有些自己没文化的成功企业家,有钱后就要努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读书环境一样,石勒这辈子也吃够了没文化的亏,他很重视国民的文化教育也不是没有道理。这条制度传到隋朝,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十科”考试,而不再简单地考察课本知识,后来这套制度经过武则天、朱元璋等人的加工完善,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有特色的“科举”制度。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史学家们习惯把隋朝作为科举制度的起始,但石勒的选官制度虽然和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度有着很大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制度的核心内容“考试”一直为后世沿用,为科举制度所承接。它使社会底层的学子们有了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使他们得以改变命运,当我们看到那些美丽的蝴蝶时,不应该忘记在树上缓缓爬行的毛毛虫。

  58 此消彼长的胡人各部

  当各方势力在中原地区为了权力你争我夺,打得不可开jiāo的时候,四周围的某些边疆政权却获得了难得的安定与发展时期,西南地区由李雄主政,小日子过得还算红火;西北地区,张轨死后,其子张继承了凉州刺史的官衔,张氏父子一直对晋室忠心耿耿,无论赵国攻洛阳还是长安,都能在城中看到西凉兵的影子。西晋灭亡后,张屡次上书司马睿继承大统,刘琨覆灭之后,中国北方只剩此一支汉族势力向东晋称臣,难能可贵。东北地区就不那么太平了,此时的东北是鲜卑人的天下,仍是一个三足鼎立的局势,三方此消彼长:段部由于发生了一场内乱,渐渐衰微;宇文部和慕容部几乎没有参与中原的战争。首领方面,慕容比宇文悉的汉化程度要高得多,他借鉴中原的政治模式管理国家,优待中原逃亡士人,因而实力大增,比仍处于奴隶社会的宇文部强了一个重量级。

  慕容氏是东北崛起的一股重要势力,自从鲜卑段部衰落后,在这个靠实力说话的地方,慕容族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中最关键是慕容生了几个好儿子:长子慕容、次子慕容仁、四子慕容翰,个个都是猛将中的猛将,后来的十六国中姓慕容的就有五个,如果按这么发展下去,鲜卑慕容统一东北是没有多大问题的,进而入主中原也不是没有可能,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至于慕容氏能否熬过上天设定的重重关卡,我们暂且拭目以待。先让我们看一下第一关,这一关由平州刺史崔毖把守,此人是王浚的小舅子,也是北方不多的汉族官吏,西晋灭亡后,他认为自己是正统汉人,就以平州(今辽宁辽阳市)为根据地,企图号召流亡汉人,割据自立。可这位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