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六十八章 千载难逢(求月票)
“虽不止一次看到这篇论文了,但每一次看,感觉还是很不一样,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也不敢相信,一篇能够开创一个流派的论文,是由一名本科大一的学生写出来的。”蔡教授的声音柔和以至于绵软,轻轻的打破了会议室里的静谧。
杨锐分明听到明显的呼气声。
集体沉默的压力,还是非常巨大的。
杨锐轻轻的扭了扭腰,道:“我也不敢相信。”
几声轻笑响起,在这个严肃的场合,这就算是开玩笑了。
蔡教授微微点头,笑道:“成功无侥幸,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其实都看在眼里。你刚入学申请学校基金的时候,拿出来的文章还是《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损伤机理》,还有一篇更好一点,记得是是《钠和钾通道中的电压门控的分子机理》吧。”
“是。没想到您还记得。”杨锐都快忘记名字了。
蔡教授笑笑,道:“我开会前才看了名字。”
一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论文的题名要求是很明确的,就是用关键字说明你写的是什么,强调的是准确和逻辑性,这让一般人很难记住全名。
就算是杨锐,现在都记不住自己所有的论文名了,更别说其他人。
唐集中顺势开口道:“第一次看《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损伤机理》,还觉得知识陈旧了,《钠和钾通道中的电压门控的分子机理》就非常有见解了,咱们学校也抠门,好说歹说,最后才给了2000块的学校基金,还是人家程仕帮忙说项的。”
被点到名的程仕教授笑了笑。
杨锐感谢的向他点头,这里面的东西,他以前是不知道的。
蔡教授掩饰的笑道:“咱们也是经费有限,再说,那个时候,谁能猜得到,杨锐竟然一路把钾通道的分子机理给杀穿了……”
“北大赵子龙。”一向看好杨锐的王永教授称赞的很有意思。
刘院长紧随其后,笑道:“在钠钾坡上杀了个七进七出。”
三国的典故再次引起轻轻的笑声,让会议室里一片融洽和谐,同时也证明了学者这种东西,笑点确实够低了。没办法,学术段子毕竟是有点门槛的,又缺乏专精于此的段子手,不像是股市段子,一天听上百八十个,很容易就提高了笑点。
不等杨锐有所反应,蔡教授接着说道:“最让我佩服的……”
他郑重且加重音的,用了“佩服”两个字,稍停,又重新说道:“杨锐,你最让我佩服的,是能且愿意自筹资金做研究,我本以为你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想到,竟然让你给做成了,你这是猛虎下山啊。”
杨锐摸着脑袋笑道:“侥幸。”
“确实侥幸。”蔡教授这一次把表情放严肃了,道:“这一次是让你给做成了,咱们自然可以笑呵呵的回忆一下过程,但你就没想过,自己做失败了会怎么样?”
会议室里重新陷入了沉默。
混日子的科研可以很轻松,渴望成功的科研却可以变的很残酷。
某些时候,向着成功奔跑,意味着进入残酷到令人无力的世界。
而最普遍的残酷,就是科研经费的残酷。
没有科研经费是做不了科研的,这一点,经历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的科研人员们,心里都清楚。当然,在政府的宣传中,的确是有一些科研人员,用很少的经费,做出了很大的成果,但那就像是彩票中奖一样,在全国范围内是有可能的,却永远是无法保证的。
10年前,北大的陶其敏教授,之所以在自己身上试打了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无非是弄不到几十万一只的大猩猩。而之所以需要试打,是因为他们已经做出了乙肝疫苗,只需要最后一步的试验,就能制造出当时中国最需要的疫苗。
然而,他们终究没有得到那只大猩猩。
很难想象,陶其敏教授是在何楸心情之下,选择了给自己注射。绝望?也许太沉重了,但希望,又实在太轻松。
这或许不是一项深思熟虑的决定,但也肯定不是一时冲动。因为陶其敏有两个孩子,她将此事告诉了两个孩子,只是“两个孩子还小,啥也不懂”。
不是别无选择,没有人会冒着终身传染病的风险,给自己来一针的。
至于当时的管理层,没有给陶其敏所需的大猩猩,或许也是理由充沛的。也许是忙于他顾,也许是能力不足,也许是不信任陶其敏的临门一脚……
既然世界顶级球星也可能踢飞点球,研究员临门一脚失败,也不足为奇。
失败的理由千千万,却只有成功才会得到赞誉。
成功的杨锐,会得到发表论文到《细胞》的机会,失败的杨锐呢?
“提供给你资金的这家华锐实验室,有没有提出什么要求?”蔡教授理所当然的做出猜测,并道:“有什么难题,都可以提出来,我们帮你解决。”
会议室内诸人纷纷点头看向杨锐。
“只是正常的科研合同,对方看中了我做的辅酶q10的技术,于是提供资金给我,所幸做的不错,于是有了第二笔资金。”杨锐毕竟年轻,又处于成功的兴奋中,与蔡教授等人的感触并不相同。
唐集中以为他是抹不开面子,忙道:“杨锐,蔡教授是学部委员,就算是商业合同,他也能帮得上忙,你有困难就说出来。”
王永也道:“我们都说,不能流血又流泪,你做出了成果,这是好事,对方也是投资,不要觉得亏欠他们。”
他们觉得杨锐是轻描淡写。科研竞争岂是请客吃饭,看看理查德就知道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全球前10的大学,在生物方面的排名几近顶峰,但就是这种顶级名校中的教授,亏掉上百万美元以后,也彻底消沉了下去。
对于杨锐这样的年轻人来说,任何资金提供方都会有各?各样的限制条例。失败了固然惨不忍睹,有时候胜利了都会惨不忍睹。
好像鸩酒一般的资金提供方案,普通国人尚不了解,在座的教授们又怎么会不了解。
蔡教授再道:“你不要有顾虑,你是我们北大的人,北大不会让你吃亏的。”
“谢谢蔡教授,确实是不错的合作方案,而且现在是成功了,没有后遗症。”杨锐略有些感动。
蔡教授能当着大家的面这样说,确实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虽然在《cell》的论文发表以前,各种难题依旧存在,而北大并没有如此郑重其事的提出来,稍显势利眼,但杨锐却很能理解。
因为在论文发表以前,在研究成功以前,有的人明知道是毒酒,也宁愿喝下去的。
喝下毒酒至少有了资金,至少能破釜沉舟,胜或苟延残喘,败或死得其所,总好过浑浑噩噩的任项目从手缝里溜走。
过去那些年,大部分的中国研究员都不分享研究成功的红利,比如著名的钱学森,造出了原子弹,获得的奖金总额是10元人民币,换言之,研究失败,他的奖金也就少10元而已。也就是进入了80年代以后,科研人员的下海潮,才给研究人员带来了胜利红包。
正因为如此,80年代初期的资本毒药并不受人排斥。
杨锐愿意喝下毒酒,是杨锐自己的事,北大管不着,也没必要管,甚至可以说,杨锐有本事找到毒酒,都是很不容易的事,多少人想找毒酒还找不到呢。
而杨锐现在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成绩,蔡教授主动递上解药,不仅难得,而且称得上尊重他的选择。
唐集中又仔细问了杨锐有关合同的细节,都被杨锐一一作答,当然,他的版本是参照自己与黄茂等人签署的合同来说的,属于后世略显苛刻,现在略显宽厚的合同范本。
蔡教授等人仔细听着,几名与老外打过交道的教授也提了建议。
这一段说完,会议室又渐渐安静下来。
杨锐打量着两侧,心想:看来是要解开谜底了,不知道蔡教授集合了众人,是想做什么。
最可能的是合作再做克隆突变基因分析钾通道的项目,杨锐他们做出来了一个,但决定钾通道的基因又何止十个百个,头几个做下来的,十有**还能上顶级期刊。
这也是杨锐的论文能在同一期占最多的篇幅的主要原因,虽然顶级期刊都要求开创性的研究,但像是杨锐这种开创性,也差不多算是一流了。
接下来能做到查遗补缺的研究者,再能登上《cell》,待遇也会不同于杨锐的论文待遇,再之后做钾通道分析的论文,想上《cell》就非常困难了。
当然,等到大多数的钾通道基因都被折腾和发现出来了,花费更多时间和经费做出来的论文,也可能重登顶级期刊,这就好像时尚界的复古风一样,似有规律又无规律。
其实,什么样的研究算是开创性的研究,进而登上顶级期刊,本身就有点像是时尚界。杨锐的论文在正式发表以前,大家都觉得有机会,但谁也不能肯定的说,他的论文就一定会发表。
这就如同是一名设计师,做出了许多人都喜欢的菱形大花风格服饰,可他能不能在巴黎米兰秀出来,谁也说不上。
可另一方面,一旦设计师在巴黎米兰秀出来了,菱形大花风格服饰就是毫无疑问的新时尚,就像是开创性论文一旦在顶级期刊发表,就确立了开创性的研究。
在这个阶段,是后者决定前者,而且,后来的跟风者,只要速度够快,质量不错,反而能够确定的登上顶级舞台。
然而,在五年十年过去以后,经过了时间的沉淀,跟风者往往随风消逝,原创者却会以自己的作品重新确立地位。
对论文来说,高额引用数将会是最基础的褒奖。
现在,杨锐的论文刚发表各国研究者在钾通道的研究方面,基本都处于相同的程度,北大如果也想跟风混两篇顶级论文,找杨锐是最简单的途径。
毕竟,杨锐的论文并非是事无巨细的进行描述和说明,期间的复杂过程,还是会耗去后进者大笔的资金和时间。
如果与杨锐继续合作钾通道的研究的话,他们甚至有可能赶在第一个跟风者出现以前,再抢发一篇论文。
在此之前,黄茂和涂宪都有类似的心思,只是手里没有资金罢了。
但在这间会议室里,有独立实验室的教授可不在少数,甚至有了杨锐的论文,他们拿着去申请经费还更容易,这多少也是有些幽默。
就在杨锐胡思乱想的时间,蔡教授却是看看众人,出其意料的道:“杨锐,你愿不愿意领导一个独立的实验室?”
“什么!”杨锐转了十多分钟的脑袋,还真没想到这个结果。
大学里的独立实验室可不是说着玩的,那是真的独立,尤其是2000年以前,制度尚不完善,拥有独立实验室,简直如同获得了封地一般,除了政治权利不完全以外,财务人事等方面都是相对独立的,除非是天降雷霆,否则就是学校内的一方小王国。
可以说,拥有一间独立实验室,是中国研究员毕生的追求。
通常来说,追求一辈子,能领导一间独立研究室,已经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
蔡教授只是笑笑,并不解释独立实验室的意义,转而道:“今天在座的教授和副教授,要么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要么在某个独立实验室里工作,你可以挑选一到两个人,加入到你的实验室里。当然,你挑选别人,别人也挑选你,你得拿出点真本事来,吸引别人加入。”
是的,不仅是大部分的副教授都没有独立实验室,大部分的教授也没有独立实验室,只不过,副教授一级的可能是在准院士的独立实验室里打工,而教授一级的可能是在院士的独立实验室里打工。此外,总有一些混日子的教授和副教授游离在科研圈子以外,现在也都睁大了眼睛,看有没有好运撞上。
杨锐来不及震惊,尽量平复心情,问:“教授和副教授都可以?”
“你如果选教授,就共同组建独立实验室,你的项目,要教授满意才行。如果选副教授的话,要么是共同组建独立实验室,要么是他辅助你,也要看你的项目如何了。”蔡教授显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早有设计。
这时候,不光要拼胆量,还要拼杨锐的积累,他如果拿得出《cell》级的项目,自然有人愿意屈尊降贵,他如果拿不出来,最起码也能再做几组钾通道的项目,刷几篇顶级期刊的论文。
就国内的科研水平来说,一间独立实验室,三五年能刷一篇顶级期刊,也就够本了。
而杨锐本身的实力,也会决定他是真的领导实验室,还是做实验室领导的傀儡,或者,干脆变成实验室吉祥物。
会议室内,诸人言笑盈盈。
杨锐的小心脏“怦怦”的跳:这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
求月票!
求支持!
……
……
杨锐分明听到明显的呼气声。
集体沉默的压力,还是非常巨大的。
杨锐轻轻的扭了扭腰,道:“我也不敢相信。”
几声轻笑响起,在这个严肃的场合,这就算是开玩笑了。
蔡教授微微点头,笑道:“成功无侥幸,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其实都看在眼里。你刚入学申请学校基金的时候,拿出来的文章还是《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损伤机理》,还有一篇更好一点,记得是是《钠和钾通道中的电压门控的分子机理》吧。”
“是。没想到您还记得。”杨锐都快忘记名字了。
蔡教授笑笑,道:“我开会前才看了名字。”
一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论文的题名要求是很明确的,就是用关键字说明你写的是什么,强调的是准确和逻辑性,这让一般人很难记住全名。
就算是杨锐,现在都记不住自己所有的论文名了,更别说其他人。
唐集中顺势开口道:“第一次看《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损伤机理》,还觉得知识陈旧了,《钠和钾通道中的电压门控的分子机理》就非常有见解了,咱们学校也抠门,好说歹说,最后才给了2000块的学校基金,还是人家程仕帮忙说项的。”
被点到名的程仕教授笑了笑。
杨锐感谢的向他点头,这里面的东西,他以前是不知道的。
蔡教授掩饰的笑道:“咱们也是经费有限,再说,那个时候,谁能猜得到,杨锐竟然一路把钾通道的分子机理给杀穿了……”
“北大赵子龙。”一向看好杨锐的王永教授称赞的很有意思。
刘院长紧随其后,笑道:“在钠钾坡上杀了个七进七出。”
三国的典故再次引起轻轻的笑声,让会议室里一片融洽和谐,同时也证明了学者这种东西,笑点确实够低了。没办法,学术段子毕竟是有点门槛的,又缺乏专精于此的段子手,不像是股市段子,一天听上百八十个,很容易就提高了笑点。
不等杨锐有所反应,蔡教授接着说道:“最让我佩服的……”
他郑重且加重音的,用了“佩服”两个字,稍停,又重新说道:“杨锐,你最让我佩服的,是能且愿意自筹资金做研究,我本以为你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想到,竟然让你给做成了,你这是猛虎下山啊。”
杨锐摸着脑袋笑道:“侥幸。”
“确实侥幸。”蔡教授这一次把表情放严肃了,道:“这一次是让你给做成了,咱们自然可以笑呵呵的回忆一下过程,但你就没想过,自己做失败了会怎么样?”
会议室里重新陷入了沉默。
混日子的科研可以很轻松,渴望成功的科研却可以变的很残酷。
某些时候,向着成功奔跑,意味着进入残酷到令人无力的世界。
而最普遍的残酷,就是科研经费的残酷。
没有科研经费是做不了科研的,这一点,经历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的科研人员们,心里都清楚。当然,在政府的宣传中,的确是有一些科研人员,用很少的经费,做出了很大的成果,但那就像是彩票中奖一样,在全国范围内是有可能的,却永远是无法保证的。
10年前,北大的陶其敏教授,之所以在自己身上试打了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无非是弄不到几十万一只的大猩猩。而之所以需要试打,是因为他们已经做出了乙肝疫苗,只需要最后一步的试验,就能制造出当时中国最需要的疫苗。
然而,他们终究没有得到那只大猩猩。
很难想象,陶其敏教授是在何楸心情之下,选择了给自己注射。绝望?也许太沉重了,但希望,又实在太轻松。
这或许不是一项深思熟虑的决定,但也肯定不是一时冲动。因为陶其敏有两个孩子,她将此事告诉了两个孩子,只是“两个孩子还小,啥也不懂”。
不是别无选择,没有人会冒着终身传染病的风险,给自己来一针的。
至于当时的管理层,没有给陶其敏所需的大猩猩,或许也是理由充沛的。也许是忙于他顾,也许是能力不足,也许是不信任陶其敏的临门一脚……
既然世界顶级球星也可能踢飞点球,研究员临门一脚失败,也不足为奇。
失败的理由千千万,却只有成功才会得到赞誉。
成功的杨锐,会得到发表论文到《细胞》的机会,失败的杨锐呢?
“提供给你资金的这家华锐实验室,有没有提出什么要求?”蔡教授理所当然的做出猜测,并道:“有什么难题,都可以提出来,我们帮你解决。”
会议室内诸人纷纷点头看向杨锐。
“只是正常的科研合同,对方看中了我做的辅酶q10的技术,于是提供资金给我,所幸做的不错,于是有了第二笔资金。”杨锐毕竟年轻,又处于成功的兴奋中,与蔡教授等人的感触并不相同。
唐集中以为他是抹不开面子,忙道:“杨锐,蔡教授是学部委员,就算是商业合同,他也能帮得上忙,你有困难就说出来。”
王永也道:“我们都说,不能流血又流泪,你做出了成果,这是好事,对方也是投资,不要觉得亏欠他们。”
他们觉得杨锐是轻描淡写。科研竞争岂是请客吃饭,看看理查德就知道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全球前10的大学,在生物方面的排名几近顶峰,但就是这种顶级名校中的教授,亏掉上百万美元以后,也彻底消沉了下去。
对于杨锐这样的年轻人来说,任何资金提供方都会有各?各样的限制条例。失败了固然惨不忍睹,有时候胜利了都会惨不忍睹。
好像鸩酒一般的资金提供方案,普通国人尚不了解,在座的教授们又怎么会不了解。
蔡教授再道:“你不要有顾虑,你是我们北大的人,北大不会让你吃亏的。”
“谢谢蔡教授,确实是不错的合作方案,而且现在是成功了,没有后遗症。”杨锐略有些感动。
蔡教授能当着大家的面这样说,确实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虽然在《cell》的论文发表以前,各种难题依旧存在,而北大并没有如此郑重其事的提出来,稍显势利眼,但杨锐却很能理解。
因为在论文发表以前,在研究成功以前,有的人明知道是毒酒,也宁愿喝下去的。
喝下毒酒至少有了资金,至少能破釜沉舟,胜或苟延残喘,败或死得其所,总好过浑浑噩噩的任项目从手缝里溜走。
过去那些年,大部分的中国研究员都不分享研究成功的红利,比如著名的钱学森,造出了原子弹,获得的奖金总额是10元人民币,换言之,研究失败,他的奖金也就少10元而已。也就是进入了80年代以后,科研人员的下海潮,才给研究人员带来了胜利红包。
正因为如此,80年代初期的资本毒药并不受人排斥。
杨锐愿意喝下毒酒,是杨锐自己的事,北大管不着,也没必要管,甚至可以说,杨锐有本事找到毒酒,都是很不容易的事,多少人想找毒酒还找不到呢。
而杨锐现在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成绩,蔡教授主动递上解药,不仅难得,而且称得上尊重他的选择。
唐集中又仔细问了杨锐有关合同的细节,都被杨锐一一作答,当然,他的版本是参照自己与黄茂等人签署的合同来说的,属于后世略显苛刻,现在略显宽厚的合同范本。
蔡教授等人仔细听着,几名与老外打过交道的教授也提了建议。
这一段说完,会议室又渐渐安静下来。
杨锐打量着两侧,心想:看来是要解开谜底了,不知道蔡教授集合了众人,是想做什么。
最可能的是合作再做克隆突变基因分析钾通道的项目,杨锐他们做出来了一个,但决定钾通道的基因又何止十个百个,头几个做下来的,十有**还能上顶级期刊。
这也是杨锐的论文能在同一期占最多的篇幅的主要原因,虽然顶级期刊都要求开创性的研究,但像是杨锐这种开创性,也差不多算是一流了。
接下来能做到查遗补缺的研究者,再能登上《cell》,待遇也会不同于杨锐的论文待遇,再之后做钾通道分析的论文,想上《cell》就非常困难了。
当然,等到大多数的钾通道基因都被折腾和发现出来了,花费更多时间和经费做出来的论文,也可能重登顶级期刊,这就好像时尚界的复古风一样,似有规律又无规律。
其实,什么样的研究算是开创性的研究,进而登上顶级期刊,本身就有点像是时尚界。杨锐的论文在正式发表以前,大家都觉得有机会,但谁也不能肯定的说,他的论文就一定会发表。
这就如同是一名设计师,做出了许多人都喜欢的菱形大花风格服饰,可他能不能在巴黎米兰秀出来,谁也说不上。
可另一方面,一旦设计师在巴黎米兰秀出来了,菱形大花风格服饰就是毫无疑问的新时尚,就像是开创性论文一旦在顶级期刊发表,就确立了开创性的研究。
在这个阶段,是后者决定前者,而且,后来的跟风者,只要速度够快,质量不错,反而能够确定的登上顶级舞台。
然而,在五年十年过去以后,经过了时间的沉淀,跟风者往往随风消逝,原创者却会以自己的作品重新确立地位。
对论文来说,高额引用数将会是最基础的褒奖。
现在,杨锐的论文刚发表各国研究者在钾通道的研究方面,基本都处于相同的程度,北大如果也想跟风混两篇顶级论文,找杨锐是最简单的途径。
毕竟,杨锐的论文并非是事无巨细的进行描述和说明,期间的复杂过程,还是会耗去后进者大笔的资金和时间。
如果与杨锐继续合作钾通道的研究的话,他们甚至有可能赶在第一个跟风者出现以前,再抢发一篇论文。
在此之前,黄茂和涂宪都有类似的心思,只是手里没有资金罢了。
但在这间会议室里,有独立实验室的教授可不在少数,甚至有了杨锐的论文,他们拿着去申请经费还更容易,这多少也是有些幽默。
就在杨锐胡思乱想的时间,蔡教授却是看看众人,出其意料的道:“杨锐,你愿不愿意领导一个独立的实验室?”
“什么!”杨锐转了十多分钟的脑袋,还真没想到这个结果。
大学里的独立实验室可不是说着玩的,那是真的独立,尤其是2000年以前,制度尚不完善,拥有独立实验室,简直如同获得了封地一般,除了政治权利不完全以外,财务人事等方面都是相对独立的,除非是天降雷霆,否则就是学校内的一方小王国。
可以说,拥有一间独立实验室,是中国研究员毕生的追求。
通常来说,追求一辈子,能领导一间独立研究室,已经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
蔡教授只是笑笑,并不解释独立实验室的意义,转而道:“今天在座的教授和副教授,要么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要么在某个独立实验室里工作,你可以挑选一到两个人,加入到你的实验室里。当然,你挑选别人,别人也挑选你,你得拿出点真本事来,吸引别人加入。”
是的,不仅是大部分的副教授都没有独立实验室,大部分的教授也没有独立实验室,只不过,副教授一级的可能是在准院士的独立实验室里打工,而教授一级的可能是在院士的独立实验室里打工。此外,总有一些混日子的教授和副教授游离在科研圈子以外,现在也都睁大了眼睛,看有没有好运撞上。
杨锐来不及震惊,尽量平复心情,问:“教授和副教授都可以?”
“你如果选教授,就共同组建独立实验室,你的项目,要教授满意才行。如果选副教授的话,要么是共同组建独立实验室,要么是他辅助你,也要看你的项目如何了。”蔡教授显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早有设计。
这时候,不光要拼胆量,还要拼杨锐的积累,他如果拿得出《cell》级的项目,自然有人愿意屈尊降贵,他如果拿不出来,最起码也能再做几组钾通道的项目,刷几篇顶级期刊的论文。
就国内的科研水平来说,一间独立实验室,三五年能刷一篇顶级期刊,也就够本了。
而杨锐本身的实力,也会决定他是真的领导实验室,还是做实验室领导的傀儡,或者,干脆变成实验室吉祥物。
会议室内,诸人言笑盈盈。
杨锐的小心脏“怦怦”的跳:这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
求月票!
求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