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白话孙膑兵法最新章节 > 白话孙膑兵法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4 章

  包括孙膑在内的著名兵法家为什么十分注重 “义、仁,德、信、智”这 类品德修养呢?因为这些品德修养,确实是一位杰出将领所应具备的、缺了 任何一项,都会给统兵用兵带来致命的后果。我们不妨拿 《三国演义》中的 重要人物作些比较。    《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流传极广、脍炙人口的名著,这部小说可以说 是集我国兵法大成的形象化军事教材。先看三国的首领人物,曹cāo可谓有勇 有谋,能征惯战,但在 《三国演义》中他却是为人jiān诈,不仁、不义:为了 灭口,他竟能杀了他父亲的结义兄弟、热情款待他的吕伯奢全家;为了稳定 军心,他毫不犹豫地问斩一名管粮官员作替罪羊;为防备暗杀,他可以装着 睡梦中杀卫士;为了嫁祸于人,他可以忍辱让弥衡出使荆州;因为忌才,他 便以惑乱军心为由杀了杨修,等等方面,把曹cāo刻画成了一个jiān雄形象。刘 备,作者是把他作为汉室后裔、正统代表来写的,作者充分表现了他的仁义 爱民,任用贤能等才德,但纵观全书,也只不过表现了他作为一般皇室继承 人所具有的仁君品德,而远非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这只须看他求得诸葛亮 前的遭遇便可知道,空有关、张、赵等盖世猛将,却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 再从几件具体事上,也可看出他并非理想人物,从新野往荆州撤退时,带着 大批难民,一天只能行军十多里,结果救不了百姓,反而弄得军队元气大伤, 刘备连夫人也失去了,这只能说是 “fù人之仁”;刘备在娶了孙尚香之后, 居然甘当江东驸马,沉醉于富贵温柔乡中,若不是诸葛亮授予赵子龙三个锦 囊妙计,还不知结果如何呢?更典型的是,他只知为兄弟报仇,心中只有哥 们儿义气,全无国家社稷,置诸葛亮等的苦谏于不顾,带领大军讨伐东吴, 又瞎指挥,在树林地区连营七百里,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精光,75万 大军全军覆没,可见,刘备也不是理想人物,孙权继承兄业,也能招榄贤才, 振兴江东,但在作者笔下却有优柔寡断、大志不足的缺陷。仅以赤壁大战之 前的决策情况来看,他听了张昭等人的主和言论,又听了诸葛亮、鲁肃的主 战言论,显得主见不足,缺乏决断的气慨,最后还得周瑜力排众议,他才能 最后下决心。再看他的全部历史,他从未有过北伐中原、统一全国的想法, 最多也只是想收回荆州,苟安江南而已。孙权也不是理想的形象。至于其他 实力人物,董卓残暴荒yín;袁绍既刚愎自用又优柔寡断;袁术只知骄傲自大, 实际才疏识浅;吕布有勇无谋,沉迷酒色,而且刚愎自用。所以,他们虽都

  曾势大一时,却都很快灭亡了。至于说到统兵将帅,决策谋士,最主要的应 数诸葛亮、周瑜和司马懿了。周瑜不失为年轻有为、英勇善战的帅才,可惜 他又是个胸无全局、气量狭小的人物,他能辅佐孙策、孙权平定江东,称雄 一方;他能正确分析曹军,力主抗战;他能利用蒋干、黄忠,骗过曹cāo,让 曹cāo中计;他也能指挥火烧赤壁的大战。但是,他却不懂刘、孙联合的大计, 只知妒贤忌能,三番五次要除掉诸葛亮,结果,反被诸葛亮三气身亡。罗贯 中笔下的司马懿,不失为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多次为曹魏挽回劣势,但 在诸葛亮面前,他却只能是甘拜下风,自叹弗如,甚至在诸葛亮的空城面前 不敢进,在尚方谷差点丧命,被诸葛亮的神像吓得落荒而逃。至于有名的大 将,当然首推关羽,他确有赫赫战功:温酒斩华雄,万军之中斩颜良、杀文 丑,过五关斩六将,可谓勇猛过人,有仁有义,但后来却骄傲自大,不顾大 局,失荆州、走麦城,落得 “虎落平阳被犬欺”,成了无名小卒的俘虏。张 飞曾威震长坂桥,大吼一声,吓退曹cāo百万大军,智胜严颜,智取张 ,可 算勇猛超人,而且粗中有细,但却改不了粗暴的脾气,最后落得身首异处。 马超曾凭一杆qiāng,杀得曹cāo割须弃袍,靠一棵树侥幸逃命,却中了曹cāo反间 计,落得功亏一篑,反胜为败。在诸将之中,赵子龙可算得十分完美的了, 论勇猛和武艺,他可在曹cāo的百万军中杀进杀出,单骑救幼主;论仁义,他 曾一拳打倒为他作媒的桂阳太守赵范,只为这个结拜兄弟想把寡嫂嫁给他; 说智谋,他也曾逞威北山寨,杀得众曹军心胆俱寒;至于他的忠心,那更不 用说。可是,作者却从没有让赵子龙扮演过 “独当一面”的统兵重任,无从 显示他的帅才,而只是一员虎威大将而已。至于其他有名有姓的大将,在罗 贯中笔下,尽管也各有过人之处,各有显赫战功,但比起关、张、马、赵来 已是多有不如了,更何况理想形象。   现在再来看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他未出草庐,已有 “三分”妙论,对 当时的形势及事态发展的精辟论述已展现了他“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他 出山后小试身手,两把火便烧得曹cāo的20万大军焦头烂额,溃不成军。赤壁 鏖兵、更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智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路伏 击,三气周公瑾,每一项都是人所不及。接下来的取西川、巧退五路兵、平 南蛮七擒七纵、八阵图吓退陆逊、六出祁山屡胜司马懿,每一次都显示了他 的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大忠大信,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论“义” 他确实公正无私,街亭失守,并非他的过错,地不但挥泪斩了马谡,还自贬 三级;论 “仁”,他对军兵、百姓的爱护自不必说,仅对南蛮孟获七擒七纵, 就足见他罕见的宽大仁慈;论 “德”,他在《出师》一文中提出:“士未坐, 勿坐;士来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在 《哀死》一 文中,又说: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 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 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他不但如此主张,更是 身体力行,他在平南中火烧藤甲军之后,便深深自责说: “尽管我有功于国 家,我却必定减寿了!”在班师之时,还特别郑重地在沪水岸上,设香案, 摆上许多祭物,亲自撰写祭文,亲自主祭,哀悼征南死难的蜀军兵将和南人 亡灵。回到成都之后,他又奏请后主批准,给平南将士家属以优厚抚恤;论 “信”,他在和司马懿决战前夕,仍让该换防的军兵如期回汉中,令众军大 为感动,自愿留下参战;论 “智”,那更不用多说了,前面列举的一个又一 个光辉战例,无一不闪耀着他智慧的光芒。所以说,诸葛亮确实是我国人民

  理想的化身,是罗贯中塑造的我国兵法家理想的杰出军事家。尽管诸葛亮只 是小说中的典型人物,而非现实中的完人,但在他身上毕竟体现了我国人民 的理想。   当然,在我国历史上,也并非没有近乎“完美”的人物,李世民可以算 得上一位。不说他的文治,单说他的武功,也可称得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了。 从他十六岁投军便出谋解了雁门关之围,救出隋场帝,到他辅佐父亲李渊起 事,平定诸路群雄,身经百战,可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间,他的勇, 他的智,他的仁,他的义,他的信,在本书前面举的他用兵作战的一些战例 中已有充分表现。无疑他可以称得起我国历史上的英明君主,卓越军事家。   上述杰出人物的功绩,又可进一步证明,孙膑提出的“义、仁、德、信、 智”,确实是统兵将领所必备的品德修养素质,也应该是选拔将领的标准和 统兵将领自我要求、自我修养的信条。   其实,孙膑提的这 “五字标准”,不仅是统兵将领必备的素质,也是现 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领导人物,包括我们的党政领导人物,所必备的素质, 只不过在新的时代又该赋予新的内容而已。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 不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都是如此。具备这 “五字标准”是事 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将 德]   [原文]   ……赤子,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将军……   ……不失,将军之智也。不轻寡,不劫于敌,慎终若始,将军……   ……而不御,君令不入军门,将军之恒也。入军……将不两生,军不两 存,将军之……   ……将军之惠也。赏不逾日,罚不还面,不维其人,不何……   ……外辰,此将军之德也。   [译文]   ……对士兵要像对可爱的孩童一样爱护,要像对严师一样尊敬,而使用 士兵又要像使用泥土草芥一样,不惜牺牲,将军……   ……是将军的智慧。不轻视兵力少的敌军,也不怕敌军的威逼,做事要 坚持到底,直至最后也要像刚开始一样慎重对待,将军……   ……君王的命令不能在军队中直接传达贯彻,军队中只以统兵将帅的命 令为准,这是将军固定不变的准则。…………将军不能和敌军将领共生,自 己的军队也不能与jiāo战的敌军共存,这是将军的……   ……这是将军赏赐的恩惠。奖赏不能超过当日,惩罚也须当面就兑现, 赏罚不因人而异,必须一视同仁,……   ……这是将军应有的品德。   [解析]   这篇文章可以看作前一篇的继续和补充,讲的也是统兵将领的素养,只 不过比上篇更具体,更细微一些。本文论述了带兵必备的几条素养,全都是 历代兵法家所强调的内容。但孙膑却有其独特之处。   孙膑不但提倡爱兵,而且提出 “敬之若严师”,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 的。 “爱兵如子”,“爱民如子”,提倡这些信条的不乏其人,但提出把士 兵当作严师一般尊敬的,在历史上却十分少见,在今天真正树立这一信条的 也不见得很多。要知道,在孙膑及其以后的两千余年之中,是把将领官员之 流看作当然的 “治人”者的,而广大士兵在军中和广大民众在国家中则只不 过是 “治于人”的“群氓”而已,能“爱之若狡童”已属可贵了,还有几人 能 “敬之若严师”呢?因为按当时的普遍观点是,士大夫之流的上等人,才 是聪明的上等人,而广大群众只不过是些愚昧的下等人,只配供上等人统治 驱策,更谈不上提倡把这些愚昧的下等人看作严师,去向他们请教了。正是 如此,孙膑能在那个时代提倡 “敬之若严师”,确实超群出众。当然,在那 样的时代,如果统兵将领真正如孙膑提倡的那样,把自己部下的将士 “爱之 若狡童”,“敬之若严师”,这些将士又怎会不舍命为其战斗呢?由此可见, 这一主张确是军队强大战斗力之源泉。在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中,爱兵敬兵 当然不算什么新鲜事了。李广是汉代名将,他就是以爱兵出名的将领, 《史 记》记载说: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 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这段话译成现代语言就是: 李广十分清廉,经常把得到的赏赐分给部下将士,和士兵吃一样的饭食;李 广一生,享受年俸二千石的时间有40多年,但家中却没有余财,他从来不说 置办家产。正是因为他如此清廉,肯与部下将士共享富贵,所以将士都爱戴 他,拥护他,肯为他效命。 《史记》还有一段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身;士卒不尽食,厂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 乐为用。”这是进一步说明李广带兵时,总是与士卒同甘共苦,甚至是吃苦 在前,并能宽缓待人,所以他深得军心,他的军队便英勇善战,令敌军闻风 丧胆。李广的事例生动地体现了爱兵、敬兵也是战斗力的道理。   至于本文所说 “用之若土芥”,一方面说明在残酷的战争中,必要的牺 牲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胜利,明知会有牺牲,也会投入兵力拼战,只有以无 畏的士气压倒敌人才能战胜敌军。尤其是孙膑那个时代,依靠战车、骑兵、 步兵作战,除弓箭外,都是近距离ròu搏的兵器,就和当今的刺刀见红一般,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比现代战争更加残酷,更加恐怖,如果没有不怕死的拼 斗精神,没有不惜牺牲的士气,那是很难有胜算的。因此,统兵将领在使用 士兵方面,要有不惜牺牲、血流成河的大无畏气慨。这不能理解为不爱惜士 兵的生命。当然,另一方面, “用之若上芥”这个比喻说法,也确有其不够 准确严密之处,英明的统帅应该善于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战争的胜利,要以智 谋取胜,而不是拼人力,拼牺牲。当年孙权和曹cāo的40万大军在濡须口对峙 时,东吴大将甘宁倒有一段佳话,可作为统兵将领的楷模。事情是这样的: 曹cāo带领大军援救合肥,到达孙权部署伏兵的濡须口附近时,张昭提出应先 挫曹军锐气,当时甘宁、凌统都愿领兵出战,凌统说带三千兵即可,甘宁却 说:“只须一百名骑兵,便可打败敌军,何必用三千人呢?”二人互不服气, 便争执起来,结果孙权说:“曹军势大,不可轻敌。”命凌统带三千兵出战, 和曹军先锋张辽遭遇,二将斗了50回合,不分胜负。孙权恐怕凌统受损失, 派吕蒙带兵接应回营,这时甘宁对孙权说: “我今天夜里只带一百人马去劫 曹营,如果损失一人一马,也不算功劳。”孙权便拨给他一百精锐骑兵,还 赐给50瓶酒,50斤羊ròu。甘宁回到自己营中,让一百骑兵成排坐下,他用 银碗斟满酒,自己先喝了两碗,然后对大家说, “今夜奉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