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胡雪岩商政谋略最新章节 > 胡雪岩商政谋略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48 章

  不过一中人,但是胡雪岩生就一双四面八方都照顾得到的眼睛,加 上一张常开的笑口,而且为人四海,所以颇有人缘。胡雪岩一生,有几桩大 事办得很漂亮,超脱了一般商人的斤斤算计。

  在“为君市义”一节;我们已经讲述了与胡雪岩有关的几个故事。其一 是囊助潦倒的冗员王有龄,其二是放给跷脚长根jiāo情,其三是收服名士嵇鹤 龄。

  囊助王有龄的事,应了中国古语“己yù立而立人,己yù达而达人”, 给跷脚长根放jiāo情一节,应了古语“己所不yù,勿施于人”。两句古语正 体现了中国仁义精神,是儒家极为推崇的恕道。前者表达了对自己的期许, 后者表达了对他人的尊敬。从相互尊敬不难发展出入与人相处的全科玉律; 从自我期许也可以培养出自我的社会责任感。一个敬人而叉主动担负责任 的人,在别人心目中就绝不是一个轻飘飘,无足轻重的人。

  胡雪岩和王有龄素昧平生,却能甘冒折损名节,丢失饭碗的危险为他筹 集进京捐官费用,后来自己也因此流浪街头,直到王有龄重返杭州,补了海 运局的缺。这在当时之人,也是谁听了谁都称之力奇的事。

  而且由胡雪岩的这桩义举又引出了王有龄的一段奇遇来。时人记载说: “王持金北上,至天津,闻有星使何侍郎桂清赴南省查办某事,乃当年 同砚席友也。”

  奇就奇在这里: “先是王随父任,初就傅,何父方司阁署中,有子幼慧,观察喜之。命 人塾与子伴读,既长能文章,举本省贤书,入都礼部试,遂不复卫,不意邂 逅于此,即投刺谒之。”

  中国是个礼佛大国,国民深信因因果果,报应轮回,父辈积了yīn德,时 候一到,马上就报。”王有龄想不到,这马上就报也来得太快,接二连三。

  “何见王惊喜,握手道故,欢逾平生,问何往,王告之故。何公曰:此 不足为,浙抚某公吾故人也。今与一函,子持往谒,必重用,胜此万万矣。

  王持书谒浙抚,抚军细询家世,即以粮台办委之。”

  今日种种,追本溯源,均以胡雪岩囊助为契机。就连旧雨故jiāo欣喜相逢 的何桂清,也觉得,自己之有机会帮助王有龄,实是报答王有龄父亲早年的 提携,与胡雪岩的出手相助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恳切jiāo侍王有龄了几句: “倒是那位在你穷途之际,慷慨援手的胡君,别人非亲菲故帮你的忙, 无非看你是个人才,会有一番事业,你该记着这一点!”

  晚清奇人奇事甚多,但多别有缘故。比如吴棠送银送错了地方,歪打正 着,资助了时在潦倒中的叶赫那拉氏(后成为慈禧太后),结果吴棠因此发 达。又比如被人参了“目不识丁”的张曜,拜妻子为老师发愤读书而被朝野 尽知,反而从一介武夫成了方面大臣。又如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段莫须有的 “jiān情”,成了晚清三大奇案之一,杨本人曾因此被《申报》看中,聘去做 了记者。任职记者期间还被人邀去,连场专看戏剧《杨乃武与小白菜》。

  奇事多就有奇事多的原因。毛老头晚年观慧星雨而色变,闻大地震而泪 流,无非是觉着时事大变,天有所征。晚清洪杨一乱就是十几年,回捻一乱 又是十几年,海禁大开而疆上不保,割地赔款事接二连三,自己的口税却要 别人去征,自己的土地却要别人去垦,正常的lún常秩序丧失,国民又不愿坠 失了奋发向上的心态,群雄争强,万马竞奔,自然免不了有不同流俗的人物 出现,有不同常规的事体发生,出现了承平之世少见的侠义群聚的状况。

  乱世重游侠,重的是游侠在纷乱时事中的公道和良心。

  杭州城失守时,胡雪岩和已为巡抚的王有龄坚守杭州城四十日不出。但 是杭州城内粮食日见短缺,胡雪岩yù开设施粥厂也成了不可能的事。市民先 是食米粥,继而食小麦食杂豆,逐渐食草yào,食树皮,食;日革,到了最为 关紧的时刻,“剜人ròu来非补疮,饥民争啖事堪伤。一腔热血三升泪,强作 龙肝凤脯尝。”入竞相食,的确是到了不得已的地步。

  胡雪岩问道潜出,混迹于逃难人流中,晓行夜宿,一语不对就会遭太平 军乱打乱砍,餐风露宿,到了上海,督促采办粮食,运往杭州。

  粮食到了钱塘江面,却无法进城。太平军见有粮食运至,攻打更紧,眼 睁睁看着一城男女。近在飓尺却无力相救,胡雪岩下定一念,惟有进城和王 有龄共生共死,方报一生知遇之恩。

  王有龄却从城中传出话来,拿《史记》上的赵氏孤儿的故事给胡雪岩作 比,告诉胡雪岩,守城守不住,不过一死而已,容易;办米救灾民就跟“立 孤”一样比较难。王有龄要胡雪岩做保存赵氏孤儿的程婴,不要做出“但求 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愚忠事体来。

  王有龄的话字字血泪,胡雪岩也幡然变计。陪着王有龄殉节,容易;忍 辱负重,处理各种善后事宜,困难。但是后者却是一个机会,能够帮助成千 上万的黎民百姓,把他们从生死线上挽救过来。王有龄殉节既然是铁定无改 的了,那么,胡雪岩就要让他死得值,死得放心。

  果然,杭州被太平军攻陷后,各种流言压了过来,其一是指责胡雪岩的 品格,说他为人不忠不义,置自己的至jiāo王有龄于不顾,只求自己苟且偷生。

  其二是盛传胡雪岩潜出杭州时,带了大批官款,胡雪岩把这些款项都私吞了。

  其三还有人威胁胡雪岩,怕他以己才能,去为太平军服务,会夺了自己的饭 碗。

  第三点自属无稽无聊,前两点对胡雪岩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当时左宗 棠己兼署浙江,闻传言对胡雪岩颇为反感,准备着找个机会严参他一下。

  胡雪岩见左宗棠时,正是左宗棠意气相向时。好在左宗棠虽是一个犟骡 脾气,却还愿意听人陈诉。

  当胡雪岩讲到冒险运粮,在钱塘江面竞一旬而不愿去时,左宗棠微有所 动;当讲到王有龄血书相托,要胡雪岩发誓做程婴,保黎民时,左宗堂不由 得力之动容;胡雪岩据实相告,已随船运来粮米万石,准备马上进行安抚工 作,左宗棠大为骇异,连声敦请胡雪岩升炕细谈。

  正是在这个时候,左宗棠给胡雪岩下了“奇男子”的断语,定下了日后 诸事相托的基调。在其家书中,左宗棠曾举胡雪岩豪侠概事两端。其一曰“前 此浙亡时,曾出死力相救,”其二曰”上年人浙,渠办赈抚,亦实有功桑粹。”

  两端实为一端,均指杭事变化前后,胡雪岩秉承王有龄遗训,忍辱负重,鼎 力平靖地方,赈抚讥民,恢复浙江地方生产一事。

  汪康年《庄谐选录》记云:“当其受知湘阳相国,主持善后诸事。始则 设粥厂,设难民局,设义烈遗吁。继而设善堂,设义塾,设医局。修复名胜 寺院,凡养生送死赈财恤穷之政,无下备举。”

  浙省百姓,受此胡雪岩救生灵于涂炭的大恩,无不感激涕零。以其乐善 好施,时人尊之为“胡大善人”。朝廷亦感其修德心勤,为善事密,屡有嘉 奖,由布政使衔候选道被一品之封典,且赠及三代如其官。

  赈贫济弱是游侠博到世人的好感,获得敬重的重要原因。为商而好行义 举,就文化角度讲,是佛教劝善的结果,就社会角度讲,是商人阶层堪为 社会中坚的明证。商人因其工作xìng质,好精算,多俭约,人们一向认为, 商人是狡诈和悭吝的代名词,因而商人是社会中最具消极作用的力量。然而 偏见终归是偏见,商人一时情状下的表面现象也并不真正代表了商人的内在 本质。真正的商人既创造物质的财富,使整个社会的物质充裕,同时也有 贡献于精神方面,使社会的精神生活充实。当时人面对胡雪岩时,获得的 是勃勃的向上奋进的生机。尽管人们的总结还不具有较高的技巧xìng,“谁和 他jiāo往,谁就jiāo运,”然而就在这“jiāo运”二字上,蕴藏的是人们对胡雪岩 人格力量的期许,饱含着人的心灵被激活时的激动。一个商人如果具有了这 样的感召力。我们对他的作用应该有个切实的肯定了。不必期望有过高的总 结,这种提升可以由我们来进行,对于一个学堂未进的生意人,我们还以能 有什么苛求的呢?对于这样一个没有机会饱受教育,而是为生计辛碌的阶 层,只要他们心中有了向上向前的亮光,不已经足够了吗?

  章太炎先生对侠士的期许是:“当乱世则辅民,当平世则辅法。”“纵 死侠骨香,”正是讲侠士本身具有足以振拔人心的崇高精神。侠士以其自 身的行为,振奋了国民精神,促使国民克服卑琐自私的xìng格。

  这种对侠义之士作用的期许心态,长期积存于国民内心中。尤在本世纪, 从二三十年代活跃不绝的武侠派小说,在五六十年代移植香港,七八十年代 进及台湾和大陆,构筑了一幅幅现代寓言,替忙碌压抑的市民开辟了现实理 想国的广阔天地,成为支撑社会沦理良心,振拔人心向上的重要力量。当我 们回头审视时,就会发现,大陆以《霍元甲》《少林寺》开始了八十年代, 以《shè雕》,《倚天屠龙记》迎来了九十年代,国民的喜好,久久专注而不 衰,其问起支撑作用的,正是我们上述的对侠义振拔力量的期许。

  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富好行德 如果钱只是集存在富人手中,市面就活不起来;况且,过富必遭人妒。贫的越贫, 富人越危险,饥民四起的氛围下,富人是没有安宁日子过的。

  商人并不天然有义务关心社会问题,现在他们这么做了,精神层面上,表明了他们 “好行其德”的良好品质;实利层面上,表明了依靠商人如滴水般渗漏财富而支撑的社 会是一个健康稳固的社会。

  胡雪岩当初创办庆余堂,并没有打算赚钱,后来因为yào材地道、成yào灵验、营业鼎 盛,大为赚钱。但盈余除了转为资本,扩大规模以外,平时对贫民施yào施衣,历次水旱 灾荒、时疫流行,捐出大批成yào,亦全由盈余上开支,胡雪岩从来没有用过庆余堂的一 文钱。

  庆余堂的伙计们都有一致的议论:胡雪岩种下了善因,必会结得善果,他一时垮下 去了,但早晚会再爬起来。所以,所有店员们都一如既往,正常去店里上班儿,维持店 子的正常运行。

  商人致富后,多“富好行其德”,表现有二:一是富后周济贫民。陶朱 公弃政从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jiāo疏昆弟。”西汉商人卜式 曾捐款二十万,赈济徙民。司马迁颂扬道,“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史 记货殖列传》)。二是商人致富后,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表现在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斗争中,遵循祖国利益高千一切的原则。《史 记》中载:春秋时期秦师袭郑,军队走到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遇之,以十二牛劳秦师。秦师惊而还,灭滑而去”。西汉时,国家常受到北 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骚扰,商人卜式提出愿以自己的一半家产奉献国家作防务 费用,当人间他为何这样做时,卜式回答道:“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 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匈奴可灭也。”明代倭寇入侵,在抗倭斗争 中,商人颇多尽力。《倭寇考略》载:“商人文士有资者,捐金助铜以备倭, 如陆镌上海人,捐金十万助倭响”《祁门县志》载:商人徐正,“商于淮泗。

  时东南倭寇未靖,兵役往来,谁当充要,正捐金八百以佑遥述费”。

  胡雪岩本来就是在商业上眼光极远的人:“做小生意迁就局势,做大生 意首先要帮公家拿局势扭转过来。大局好转,我们的生意就自然有办法。”

  扭转局势,在大的方面就是帮朝廷打长毛,在细的方面,就是帮社会济穷贫。

  因为,如果钱只是集存在富人手中,市面儿就活不起来;况且,过富必遭人 妒。贫的越贫,富人越危险,饥民四起的氛围下,富人是没有安宁日子过的。

  有了这一层考虑,胡雪岩历年在帮朝廷平靖天下和帮社会赈济灾荒是做 出了大量贡献。我们不否认其中有一部分行动掺有商业上的考虑,不过平心 而论,胡雪岩的确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做出一个商人能够做到的事。至于说像 社会善举是否为商人“应该”做,在我看来,肯定不存在这种“应该”,因 为从社会本位角度考虑,这些事完全可以与他无干,正像贩牛的弦高遇到秦 师,完全可以避而遁之,反正自己的生意是有地方做的,财是有地方发的。

  这一点先要明白了,商人并不天然有义务关心社会问题。现在他们这么做了, 表明什么呢?精神层面上,表明了他们“好行其德”的良好品质;实利层面 上,表明了依靠商人如滴水般渗漏财富而支撑的社会是一个健康稳固的社 会。

  至于像胡雪岩这样,把杜会情况的好坏和自己生意的兴衰紧相关联, 一方面是中国实情使然,政情好坏影响着商憎,另一方面又看出胡雪岩的 独具眼光。因为:“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 省,就能做一省的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的生意,看得到外 国,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胡雪岩既然是看到天下,焉有不 为天下谋的道理。

  关于胡雪岩的报国和赈灾的义举,在左宗棠的几次奏折中,多有褒笔。

  现录奏片一,以窥胡雪岩在这两方面之实际功绩。

  “浙江在籍绅士布政使衔江西补用道胡光墉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