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蒋介石王牌悍将最新章节 > 蒋介石王牌悍将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3 章

  题专家,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政治秘书室主任,并在九十年代撰写了多部回忆录;还有一位就更加出名了,他是邻县榆林中学的学生领袖,也是张灵甫后来在黄埔军校时的同期同学,他就是日后陕北红军根据地的开创者,英年早逝的刘志丹。  张灵甫与师哲、刘志丹是同龄人。十几岁的少年郎, 正值活泼、骚动的年纪,风华正茂,他们求知若渴,也喜欢追求时髦的新生事物,然而,就在他们刚刚学着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纯洁的眼里却是满目的民族积弱和国家屈辱,这反过来又刺激着年轻人的良知。大时代的革命洪流如惊涛拍岸,有使命感的年轻人按耐不住,纷纷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拍案而起,为国家民族之痛呐喊呼号。  张灵甫所就读的省立一师作为当时西北五省的最高学府,在西安学运中堪称先锋。在这一片热气腾腾的爱国学生运动中,少年张灵甫也难以置身事外,据说那时他接受新思潮的影响,感愤列强环视,时局纷乱,时常在学校的集会上与同学一起发表一些慷慨激昂之辞,是古城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颇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意思。遗憾的是,他与近在咫尺的魏野畴却擦肩而过,魏野畴在陕西的青年学生中播撒的共产革命的火种,与他一前一后的同学擦出了耀眼的火花,却没能点燃到张灵甫的头上,否则的话,guó mín dǎng阵营里也许就此少了一员未来的fǎn gòng悍将,而他张灵甫今后的人生道路,也很有可能会截然不同。  二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张灵甫遇到的是来自另一个阵营的先驱,此人在陕西可是远比魏野畴名气大得多,这位大名人不是别人,正是在辛亥革命年代就与孙中山齐名的革命党元老于右任。  于右任乃前清举人,陕西三原人,早年留日并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民国初年,他在上海办报办学,后来与孙中山、廖仲恺等人一起组织讨伐袁世凯的运动。一九一八年,陕西一个名叫的胡景冀的青年军官在三原县起事,讨伐陕西督军陈树蕃,史称“三原起义”,随即组成了陕西靖国军,邀请于右任担任右翼军总司令。于右任受孙中山指派遂前往陕西赴任,同时在当地积极发展文教事业。一九二二年,靖国军瓦解宣告解散,于右任返回上海,与邵力子、叶楚lún等人一起创办了上海大学,自任校长,还在校内广纳共产党人,共产党的元老瞿秋白、邓中夏等人当时都是该校的部门负责人,教员中还有蔡和森、肖楚女等早期著名的共产党人,连魏野畴后来也时常到该校活动,使得上海大学成了华东地区宣传革命的大本营。中国guó mín dǎng成立时,于右任作为guó mín dǎng创史元老,成为二十一名参议之一。一九二四年一月,guó mín dǎng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二十四名中央执行委员,于右任即为其中之一,并兼任监察委员。  张灵甫当时只是一个rǔ臭未干的中学生,怎么会和guó mín dǎng元老于右任扯上关系的呢?说起来,这也是陕西民国名人jiāo往中的一段逸闻。  中学时代的张灵甫对文史典籍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他的国学根底甚佳,对诗书古籍很有心得,还喜欢研读历史,关羽、岳飞、文天祥这些古代英雄都是他的崇拜偶像,他尤其喜欢吟哦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并亲自手书悬挂室内作为励志的座右铭。古代英雄人物的义薄云天、精忠报国、视死如归自是少年人学习效仿的榜样,无庸讳言,这几位同时也是封建君王的忠臣良将,他们不事二主、奉天朝为正朔的思想,恐怕也对张灵甫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以至于日后陷于愚忠的迷思之中不能自拔。  这个喜欢读史的少年还有另外一个雅好,就是研习书法。张灵甫自幼xìng格就相当地认真执著,大凡感兴趣的事会做得十分投入。自从上私塾迷上书法之后,小小年纪的他一直练笔不缀,及上师范,西安的文庙碑林就在学校的附近,这里是古城书法爱好者的聚集地,对张灵甫来说更是近水楼台,他时常在那里流连忘返。逢到周末节假日的时候,同学们回老家的回老家,逛街的逛街,他却很少回乡下,也不喜与同辈一道嘻戏,而是寄情于笔墨之中,常常独自一人带上文房四宝,跑到碑林去临摹历代书画名家的碑帖,有时写得聚精会神,痴迷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常引来旁人的围观赞叹。  那时候他最喜欢练习的是何绍基的字,何绍基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碑派书法的开拓者,他的风格自然而跌宕,细腻而粗犷,外行人看似形拙,内行人却赞其风骨,被书法界誉为精妙、奇特、独树一帜。张灵甫因而练得一手颇见功力的碑体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少年张灵甫的书法造诣,在坚持不懈的勤学苦练之中日臻提高。在省立一师的时候,他每每代表学校参加学生书法展览和比赛,他的书法不仅闻名全校,就是在西安城里也逐渐有了点小名气。几十年后,他的一师同学师哲在回忆录里还提到:“张灵甫与我同窗四年,写得一手好宇。”(1)  学校出了个学生书法家,老师们很感自豪,尤其是张灵甫的老师韩兆鹗先生,更把他引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多方关照,时常为他在学校里举办书法展览,使得他名声在外。  这位韩兆鹗先生此时虽然只是默默无闻的一介教书先生,日后可也非等闲之人。他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在四十年代中国民主同盟成立后,他成为民盟在陕西省的负责人之一。五十年代初,作为民主党派的知名人士,韩兆鹗不仅是新政府首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还曾官拜陕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不过到了一九五七年,韩兆鹗因为有所谓的反苏言论,与许多其他民主党派的知名人士一样,没能逃过被打成大右派的命运。  张灵甫少年书法家的名声从学校传了开去,结果传到了于右任的耳朵里。  当时正是于右任从上海回到陕西领导靖国军讨逆期间。于右任原本就是个文人,他对教育历来十分重视,他曾经说过:“以学救人,效虽迟而功则远。教育是立国之本,yù建设新民国,当先建设新教育。”他率领靖国军与陕西地方军阀周旋之余,也在家乡兴办教育,他本人又是一位著名的大书法家,年轻时候专功北魏碑帖,也曾经潜心临摹何绍基的书法,并以何绍基入手,以后又旁及各家,真、草、隶、篆,各体均学,博采众长,自成别具一格的“于体”,他的作品,是现代书画界喜爱的收藏精品。听说陕西省立一师有一个少年学生,能把何绍基的碑体字摹仿得维妙维肖,于右任不禁心生好奇,很想看看这位少年的墨迹。  关于张灵甫和于右任早年的jiāo往,曾见诸于坊间一些野史轶事的传闻。据说当时于右任到省立一师参观时,少年张灵甫在书法大师面前毫不怯场,当场研墨挥毫。于右任见这个十几岁的翩翩少年英目秀气,写出字来却笔力雄劲,连声夸赞:“好字,好字!后生可畏!”  这一传闻,笔者在访问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先生时得到了证实。张居礼现居西安,曾长期担任陕西省政协常委, 现为西安市政府参事,民革西安市的副主任委员。张居礼先生说,于右任的确曾经称赞过张灵甫的书法功底很好:“还在他上中学的时候,我看到他临摹的作品几可乱真,非常惊讶,也非常喜欢。我们成了忘年jiāo。”  于右任的字本是从何绍基的魏碑体演变而来,张灵甫有练何体的深厚功力,经于右任略加指点,学于体的字很快就上了手,后来他模仿于右任的字体,也能达到真假莫辨的水平。  就这样,这一老一少陕西乡党因研习书画而结下了雅缘,成了忘年之jiāo。  只是,少年张灵甫尚不知道,与大名人于右任的忘年jiāo,对他来说意义并不在于书画雅趣之间,而是在几年之后,当他懵懂地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正是这位于右任,在关键时刻成了他的引路人,而这条道路,决定了张灵甫今后一生的命运。  1-2 参考书籍及资料注释:  1《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年12月第1版 。  TXT之梦  第一章 第三节 投笔从戎  (起6J点6J中6J文6J网更新时间:2005-3-1 1:08:00  本章字数:9008)  一  一九二三年,张灵甫从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师范毕业生,职业离不开教书育人,张灵甫回到家乡,找了一所小学,开始当起了教书先生。  教书是一项诲人不倦的工作,极考验一个人的温柔和爱心,很难想象张灵甫这种xìng格的人,教起书来会是怎样一番情景,要他面对着一群闹哄哄的乡村小孩,整天耐着xìng子重复念叨“人之初,xìng本善”,也实在是勉为其难了。他当然也敬重六先生,但要他象那位老秀才一样,一辈子窝在乡村里做一个孩子王,在穷乡僻壤教书度此一生,这可绝非是他所愿。他在西安读书时算是见过些世面的,乡村的寂静与西安城里的噪动相比,就象是波澜不惊的一潭死水,委实憋得难受,令他难以在此安心教职。古人有诗云:“曾经沧海难为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要说张灵甫那时有什么野心,倒也不见得,只是外面那个造英雄的时势,喧嚣鼎沸,这对于有一点激情,又有一点抱负的乡村知识青年来说,的确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于是他一边心不在焉地教着书,一边开始考虑起自己的前途来。  家里有个现成的榜样。长房的三哥张致甫在西安读完中学后,考进了北京的朝阳大学法律系深造,那时刚毕业回到西安做事,多年之后,张致甫在家乡当了好几任的县长。张灵甫对北京心驰神往久矣,便想循着堂兄的求学之路,也去北京试试运气。他这个教书先生注定是做不长了,没多少日子,他就辞别故里,千里迢迢到北京去赶京城的考场。也许是因为深受家乡积淀千百年古风的熏陶,张灵甫对中外历史一直情有独钟,他投考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并且一考即中,成了一名时髦的北大学子。那一年,他刚满二十岁。  自五四运动以来,北京大学就一直是全国学生运动和社会思潮的jiāo汇中心,未名湖畔的校园里充斥着众多的学生社团,各种主义的宣传方兴未艾,到处都有人在慷慨陈辞地演说、辩论,墙上的壁报语不惊人誓不休。当时的中国,处于一个激烈动dàng的大时代,一方面军阀割据,各地军阀为一己之私利,各自挟英美日德等国的暗中扶持,争权夺利,不时战火四起,以至国弱民贫;另一方面,五四爱国运动以后不久,新文化、新思潮强烈地冲击着封建旧道德、旧礼教,民主与科学已经成为思想进步青年心目中的新旗帜,热血的莘莘学子们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几乎无心向学,他们满怀热诚,组织上街yóu xing,宣传新思想,鼓动民众起来反封建反军阀。  张灵甫当时也应该算是一个追求进步的新青年,他不安囿于穷乡僻壤,跑到京城来寻求自己的梦想,yù通过读书来出人投地,也是人往高处走,无可厚非,如果不是适逢乱世,凭他孜孜以求的执著精神,最后读成个饱学的鸿儒名家也不无可能。但是,生活在北大这个时刻会令人精神亢奋、热血沸腾的大环境里,只有真正的书呆子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了。从闭塞的潼关内来到全国思想活跃的中心北京,在张灵甫的人生经历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北大的学生活动和宣扬各类主义、思想的讲座,令人大开眼界,很快他就被卷入学生运动的激进潮流之中。  西安的家人并不清楚张灵甫在北大除了读书还到底做了些什么。在他后来的同事、部下的印象中,他平时沉静内向,很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只是偶尔发起脾气来雷霆万钧。这么说来,那些慷慨激昂的街头学生演说家里,大概找不到他的身影,舞文弄墨倒是很可能有的,因为他后来不仅写过诸如《遭遇战之研究》、《日军作战心理的分析》、《在劣势装备下如何实施河川战》等军事专论,而且在硝烟弥漫的抗战间隙,甚至还写过与打仗风马牛不相干的评论文章,有一篇的题目竟然是《评文妖郭沫若》,若非此事出现在台湾出版的一本正式的人物传记中,当真令人疑惑是否确有其事,如此看来,北大的校园壁报上还是有可能贴过他的墨迹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历来中国人造反多由秀才们挑动起来,可秀才们自己造反却多半造不出什么结果来。文人学生好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但是江山被他们指点之后,破碎依旧,笔杆子并不能解决病入膏肓的社会之根本症结。学生运动看得多了,张灵甫发现空喊口号也闹不出多大名堂来,就对学运逐渐萌生了倦意。然而时局的纷乱,已经使得这位嗜书的读书郎难以静心坐下来做学问,他曾丢开书本长叹道:“大丈夫当拨乱反正,旋乾转坤,措国家于磐石之安,凳斯民于衽席之上,而吁衡大局,非武力不足以除强暴,非破坏不足以言建设,吾宁长事铅椠乎?” (1)  既然不愿意“长事铅椠”,也就是说不想继续枯坐书斋,而想要去做些“武力”“破坏”一类的大事情,那这书到底还要不要读下去呢?答案很快就明朗了。  一九二四年九月,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  当时第二次直奉战争bào发,直系军阀吴佩孚与奉系军阀张作霖燃起了烽烟。冯玉祥当时也属直系,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与热河一线与奉军作战。冯玉祥是北洋军阀中较具有民主思想的人物,从一九二O年开始与孙中山接触,此后guó mín dǎng人对冯玉祥不断进行争取工作。先后被吴佩孚打败的段祺瑞、张作霖也积极联络冯玉祥反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