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蒋介石王牌悍将最新章节 > 蒋介石王牌悍将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7 章

  万,将来只减到三百四十七万,仍编九十个师,这和在政协报告中的数目比较,多出了一百六十七万。即去掉机关学校,仍然会多出很多,那就是所谓兵工总队,成为正规军的后备队或补充队。这是违反政协决议和整军方案中复员计划的,因这既不能减少国库开支,且将保持额外的一部分队伍,完全与复员精神相反。”这里说的额外部分队伍,应是指扣除机关学校人数后额外的数十万特种兵及勤务部队。  其时虽值和谈时期,但是1月中停战以前,国共是关外大打关内小打,停战之后依然摩擦不断,对于究竟应该裁军整编与否,guó mín dǎng上层意见有异,白崇禧认为内战不可避免,公开反对整军,一般国军将领也态度消极,不过蒋介石和陈诚却持支持态度,陈诚因此还得了个“整编狂”的绰号,可是他做事又不能一碗水端平,于是搞得怨声载道。遭撤裁的官兵得不到妥善安置,令军人有鸟尽弓藏之感,造成军心浮动。1947年3月,由遭撤裁的数百名高级将官组成的军官团在南京学习期间带头闹事对陈诚发难,酿成著名的“中山陵哭灵”事件,此是后话。  1946年2月中下旬,国军各军师长们云集南京,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召开的军队整军复员会议,会后,国军整编于3月陆续展开。按照国共的整军方案,国方拟分两期,分别以一年和半年的时间完成整编,第一期以陆军按军师单位,军缩编为师,师缩编为团,或先缩编为旅的方式进行,即把一个军(指三师制军,下同)三师九团制整编为三旅六团制或二旅六团制。第一期整编本来预计分三批在1946年8月底完成,但是后来内战全面bào发而中断,完成整编的仅为陇海路沿线和长江以南的约57个师。  2、一个整编师究竟有多少人  那么整编师究竟有多少人呢?这个问题似乎说法不一。  二史馆有一份档案资料《陆军整编军师编制系统表》,似为国民政府军委会原以军为基础的整编所制定的方案,其中有详细的编制数据,具体为:  军及所属各师之编制人数为30425(每师9183,其中官782;兵8401;);师部1392;辖三团,每团2597(官201;兵2396);军部及直属部队之编制数为2876人(其中官717;兵2505)。  三二制的整编师人数基本是按照上述整编军编制减去三个实编步兵团,并在此基础上略作调整,即由原来的一军三师九团制整编为一师三旅六团制,如按上列数据酌减,则应在23,000左右。  以整编第74师151团为例,该团人数约2700,与上列陆军整编军师编制系统表的数据相比略多100。考虑到整74师的师直、旅直比一般部队庞大,全师满员的话在25,000左右应误差不大,再加上后方补充团的人数,说它有三万余人,我认为也没什么不对,至少我所见过的74师旧部的回忆中,如有提及整编后人数,都称有三万余人。  当然上面说的只是帐面上的编制数,部队整编后不一定满员,加上战损后兵员补充不到位,许多部队实际兵员都少于编制数,连王牌军也不例外,所以各整编师的实际人数参差不齐,即使相差数千也不足为怪。以整74师而言,它出南京的时候就不足额,整74师、整11师都有因新兵补充不及时而不得不在战地直接补充数千解放军俘虏的记录,而这在国军是属于违规的。这些还都是中央军嫡系,至于杂牌的情况,可想而知了。  guó mín dǎng军这番整编师的改变军制,当时初衷是认为国内地域辽阔而道路jiāo通状况不良,长途行军造成补给与指挥不便,而三旅九团过于庞大笨重丧失部队的机动xìng,因而改三三制为二三制或三二制较适宜。但是在后来的内战实践中证明这一整编是一个失败,由于许多国军将领纷纷反映一旅二团制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在实战中指挥颇多不便,1947年下半年始一些部队又开始陆续恢复三团制,至48年10月干脆整编师旅撤销,恢复了军师编制。  TXT之梦  外篇 《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出版后记  (起5F点5F中5F文5F网更新时间:2008-1-24 11:55:00  本章字数:2610)  这本书陆陆续续写了三年多,如今终于修成正果,由团结出版社于今年1月出版,图文计四十万字,四百十六页。团结出版社是民革中央的下属机构,民国题材是它的一个主题品牌,所以老钟的选题有幸能入大编的法眼。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网上许多民国军史同好的关心,在与网友的讨论互动中也获益匪浅,恕不一一具名,在此一并鸣谢!  拙作可能在春节前后会在各地书店上架。具体出版信息参见出版社网页  http://www.tjpress.com/bookinfo.php?id=1171  感兴趣的朋友也可通过该社读者服务部邮购http://www.tjpress.com/intro2.php?id=8  ================================================  作者后记  与许多人一样,对本书传主的最初了解,来自于少时所看过的革命战争小说和影片,印象中的张灵甫骄矜冷峻、狡诈死硬而又风度翩翩,是一个被小说和影视作品角色化了的“guó mín dǎng反动将领”形象。由于张灵甫所率领的整编第74师在guó mín dǎng军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内战中震撼xìng的突然陨灭,他的兵败身亡,在海峡两岸的史书中有着截然不同的盖棺论定,一边是死不改悔的内战罪人,一边是忠勇壮烈的军人楷模,评价黑白分明。而当我们翻检历史,试图透过斑驳迷离的时空,去探究、去揭开一个历史人物的面纱,却往往发现,面纱下面的面目本不是非白即黑的。当不同营垒的人们对国家命运的抉择必须以内战来定夺,无疑是一场民族的不幸,而消逝在这场内战中的guó mín dǎng军将领,因其所在的阵营黯然退出大陆的历史舞台,而成了历史的悲剧人物。在guó mín dǎng军黄埔系将领中,张灵甫是一类典型,一个曾经卷入大革命洪流的热血书生,一个为确立guó mín dǎng蒋介石的统治而奋力效命的黄埔军人,一个舍身忘死抵御外侮的抗日功臣,一个为蒋介石冲锋陷阵而兵败身亡的内战先锋,这个当年风靡全国的战争大片《红日》和《南征北战》中家喻户晓的反面形象,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呢?随着对他传奇经历的了解,我忽发奇想:何不试着写一本关于张灵甫的传记?当把这一想法告诉一位律师朋友,引起友人的惊诧:“你可真能不务正业啊!”他说得没错,我不是学历史的,职业与历史人物风马牛不相及,我是他的同行,写这本书纯属票友自涂花脸登场献丑了。  法律工作讲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句话略作变化套在历史研究上也很合适,那就是以史实为依据以史料为准绳。一旦开始搜集史料,发现自己真有点无知者无畏。在大陆,张灵甫的形象似乎深深地定格在孟良崮上,关于他过去的种种,几乎被高耸的孟良崮所掩没,单凭一些出版物中人云亦云速写漫画式的吉光片羽,实在难以凑起一幅贴近人物真实面貌的完整历史拼图。  正当为寻找稀缺的史料而有些气馁的时候,2003年某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了张道宇先生的信息。很冒昧地给当时身在台北的张先生去函,求解其父亲的生平资料,等待期间惴惴不安,毕竟与张先生是素昧平生。回复却令我喜出望外,张先生告诉我,他的母亲正在大陆,他可为我安排见面采访。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当年冬天,趁年末假期飞抵上海,我对张灵甫将军的夫人王玉龄女士进行了采访,数度的促膝长谈,大量的一手资料和照片,张灵甫、王耀武、俞济时、邱维达、李天霞……这些历史书上干巴巴的人名,在我的眼前渐渐鲜活起来,仿佛跟随历史老人穿越时光隧道,与我笔下将触及的人物面面相对。此后,我又与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先生、侄子张居正先生、旧部胡立文先生和钟世炎先生等先后取得了联系。与这些历史亲历者的访谈,使我有机会对传主的生平进行更为贴近的直观考察和了解,他们的回忆大大丰富了本书的内容,虽然我采访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并非都是愉快的记忆。在此,我要特别对王玉龄女士和前述诸位长者对我这个无名小辈的理解、坦诚、耐心和帮助,表示深深的感谢。  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我对史料的收集和脉络梳理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除了继续阅读大量的文史档案、回忆资料和军战史之外,为深度挖掘更多的宝贵一手资料,我还特地抽时间亲往台湾,泡在台北的档案馆和图书馆里翻印、抄录相关的图书资料,并专门查阅了曾被视为国民政府最高机密至今尚未公开出版的蒋介石档案的相关原始文电,以对初稿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和修订。这一写作过程说起来只是寥寥数语,而当初每每花整天的时间查证史料,只是为了考证落实写下的某一句话、一个数据或一个说法的依据,其中漫长的付出和甘苦,一言难尽。最终给出版社寄出拙作的修订全稿时,离开卷动笔,竟是三年有余了。  在此我得感谢团结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梁光玉先生,没有他一直以来的热情鼓励和督促,我可能在忙于繁杂的“正业”之余难以持之以恒写作下去,这本书也许早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中自我了断了。在写作过程中,我还得到了许多民国军史同好的支持,尤其是上海的万乐刚先生,有求必应,无私地提供了不少解放军军史资料;台湾的霍安治先生在我写作初期也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作了有益的jiāo流;另外,与网上诸多民国军史爱好者的互动和讨论,也对我的写作启发良多,恕不一一具名,在此一并鸣谢。  还有一位先生,三年多来我每每深夜伴着清灯孤影阅读写作,这位先生则不时在旁喋喋不休,抱怨老婆移情别恋故纸堆使他倍感冷落,不过一旦我这电脑小白网上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随叫随到尽力提供技术支持,虽然有时是处于夜半梦中睡眼惺忪的恼怒状态。更令我感动的是,当我决定去台湾查档,这位电脑专家居然丢开手头繁忙的工作,自告奋勇也请了假陪同前往,还一同动手帮忙抄录对他而言实在是枯燥无趣的电文档案,一边则继续喋喋感叹自己作为一名“不务正业”太太的丈夫是多么地辛苦和伟大。为表示鼓励,值此拙作即将付梓之际,特对我先生包益三年多来心甘情愿及不甘不愿的的大力支持给予书面表扬。而我能够撇开琐务,把业余精力完全投入本书的写作,更离不开我母亲的照顾和cāo劳,为我解除后顾之忧,非常感谢老母亲在背后的默默付出与支持。  最后言归正传,对我这个民国军史的业余爱好者而言,写这样一本书自感有些不自量力,虽然在朋友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摸索着勉力完成,毕竟水平有限,其中疏漏错讹之处在所难免,出版后若能得到方家的批评和指教,我将不胜荣幸。  钟子麟  2007年11月8日  TXT之梦  第三章 苏北,谁主沉浮? 第五节 棋逢对手 - 涟水故事之一(一)  (起4E点4E中4E文4E网更新时间:2007-3-21 16:17:00  本章字数:2562)  作者钟子麟按:本文是拙作《王牌悍将张灵甫传》书稿的第三章《苏北,谁主沉浮》的第五节。因已属约稿,谢绝平面媒体的转载、文摘、编辑或其它任何形式的发表。网络转贴,请先征得本人同意,并须全文照转(包括本作者按语),切勿对本文作任何删改、剪贴、发挥或以其它形式任意处理,谢谢合作!]  一  早在孟良崮战役之前,陈毅和粟裕就已经多次盯上了张灵甫,痛失两淮之后,华东野战军(一九四六年底之前仍分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至少有三次试图捕捉和创造战机,准备集中起优势兵力,剪除张灵甫和整编第74师这个华东战场上的头号杀手,由于种种原因,直到第四次,才在八个月之后的山东孟良崮终于一雪前耻。  粟裕最早的一次尝试,是在两淮之战结束后仅一个月,这就是华中野战军对阵整编第74师的第一次涟水战役。   涟水是一座古城,早在秦代就已经立县,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也是新四军在苏北的老根据地。涟水位于淮yīn东北三十多公里,地处淮河下游,盐河和新淮河(当地人称为淤黄河)一北一南绕涟水城平行,两河在涟水城西互相靠拢,相距最接近处有一个集镇,叫带河镇,是城西的一个入口,它的北面盐河西岸的大关,也通城西。涟水城南的淤黄河河面宽达一至二百米,历史上洪水泛滥成灾,因历代的泥沙淤积,河床高于两岸地平,城南与淤黄河五六百米宽的间距就有三道大堤,最外一道称为内堤,它靠近河床比较低矮,中间一道堤面宽十多米,高过城墙一丈多,最靠近城墙的一道与中间那道高堤相比,只能算是低矮的护城堤埂。一条大道穿过三道大堤,从涟水城南正门一直向南延伸到河边,全城唯一一个过淤黄河的南门渡口,就在路尽头的河边。在涟水城内的西南角,还有一座名为妙通塔的古老佛塔,建于宋朝宋仁宗年间,塔身七层,为八面体,高三十二米,全部石砖结构,妙通塔是当年涟水的地标xìng建筑,也是全城的制高点,古诗中即有“中塔涟城半壁天”之句(1)。涟水城外的东南方十余公里 处是茭菱镇。  涟水的特殊地势,给张灵甫选定主攻方向出了一道难题。  攻占两淮之后,在上上下下一片褒扬、恭维声中,张灵甫被捧得有些飘飘然了,他的强烈的攻击yù望也被煽动得越发旺盛起来。  整编第74师和第28师当时集结在涟水西南的淮yīn、淮安地区,兵团原先的部署是由整28师主攻涟水,整74师仅配属一部协助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