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蒋介石的王牌特工最新章节 > 蒋介石的王牌特工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 章

  -------------------------------------------------------

  本书由www.16sy.com【小芳芳】整理上传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及时删除,谢谢!

  -------------------------------------------------------

  幕后英雄传奇──破译密电的奇才

  作者:吴越【完结】

  楔子

  第01章 英雄说来都平凡 第02章 我以我血荐轩辕

  第03章 好马吃了回头草 第04章 单qiāng匹马破密电

  第05章 勾心斗角为名利 第06章 烽火当年珍珠港

  第07章 看不见的秘密战 第08章 山本五十六之死

  第09章 汪精卫“病逝”内幕 第10章 人生何处不相逢

  第11章 留用人员的悲欢 第12章 昔日英雄变囚徒

  第13章 劳改生涯第一站 第14章 上海劳动板箱厂

  第15章 撞进战犯管理所 第16章 地覆天翻人已老

  参考资料

  池鲁生信

  是谁牺牲珍珠港

  一片丹心

  -----------------------------

  楔子

  -----------------------------

  幕后英雄亮相了

  许多人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密电曾被中国特工破译,可惜美国总统不相信中国特工的水平,未作准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破译了日军密电的能人究竟是谁。

  他是一个奇人,一个从日本归国抗日的爱国青年,一个特工机关里的非特工,一个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幕后策划者,一个抗日战争史上真正的无名英雄。五十年代的镇反运动中,这个创造了光辉业绩的民族功臣,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当作罪人关进了监狱。经受了三十二年的冤枉,沉默了半个世纪,如今居然还活着。八十八岁的他,不能再沉默了。

  一、正史野史,孰是孰非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五十周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五十周年。如果从“七七”卢沟桥事变算起,历史已经过去了五十八个年头。那场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席卷欧、亚、非、澳四大洲的空前大战,硝烟已经消失,废墟已经重建,ròu体上、心灵上经受过创伤的老人,有的已经故去,而对中青年朋友们来说,对这一段历史,也许很陌生,也许仅仅听父兄或老师讲起过,不是印象不深,就是逐渐淡漠了。

  历史,就是讲古,就是旧事重提,就是不忘记过去。

  但是,不论古今中外,历史都是一门最不科学、最不可信的学科。有人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历史,从中国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从外国的上帝创造世界开始,历史就是一篇哄孩子的神话,没有哪句话是可信的。因此也有人说:历史是一个很听话的小姑娘,随便大人怎么打扮,她都不会提抗议的。

  粗分一下,历史有“正史”和“野史”两种。正史,有当代“史官”的笔录,有改朝换代后“国史馆编修”们根据主子意图撰写的“国史”,其共同特点是“为尊者讳”。因此,开国皇帝总是出奇地英明伟大,前无古人,而末代皇帝总是那么荒yín无耻,后无来者。因此,人们要说“尽信史不如无史”;因此,人们不得不学会“字里行间读《史记》”;因此,人们不是拿历史书来当谜语来猜,就是事隔几十、几百年之后再来考证,再来辩伪;因此……因此……。相对而言之,野史出于非官方人士之手,不是“奉命”而修,甚至是冒着杀头的危险去修,因此反倒更其可靠些。

  古代史离我们这个时代太遥远了。历史的真伪,就连史学家们尚且搞不清楚,争执不休,何况不是治史的我侪。那么,现代史和当代史呢,由于历史的偶然或历史的必然,怎么个写法,也因书写者的地位、立场、观点、目的等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远的不说了,就拿“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来说,如果林彪不折戟沉沙,如果江青不身败名裂,历史肯定又会是另一种写法。于是,若干年后,新一代的史学家们,又得拿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之类,根据私家所记的“野史”,来订正官方所写的“正史”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野史之在史学界,是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难怪也有人说:一个老人的故去,等于一座博物馆的毁灭,等于一本野史的消失。

  老人是历史的见证。到今天为止,关于中国抗战的史书,出版得可谓多矣,但是任何一部中国抗战史,出于种种原因,似乎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历史虽然是个十分听话的小姑娘,怎么打扮她都可以,但人们总希望尽量还她一个庐山真面目。抗战时期的老人今天已经不多了;亲身参加过抗战的老人更少了。从这些历史老人的身上抢救历史,哪怕只有一点一滴,也是一件十分紧迫、值得重视的事情。

  我是个小说家,一向以编造故事为拿手好戏,也包括编造历史故事。有趣的是:最近我由于编造了一个历史故事,却意外地发掘出一段真实的历史来。一者历史的责任感不允许我“秘而不宣”,二者故事的本身充满了传奇色彩,不把它“公诸于众”,简直如鲠在喉,急于一吐为快。

  于是,我破门而出了。

  二、二次大战,怎么bào发

  为了说出我要讲的这个历史故事,下面不得不先说一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故事。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当地时间十二月七日),日军突然不宣而战,偷袭了珍珠港美军的海空军基地,迫使美国众参两院迅速通过了对日宣战,从此拉开了太平洋战争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帷幕,并从此决定了日军必定覆没的历史命运。

  这件事情,当然是尽人皆知的。“二战”结束以后,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大都听到过这样一种传说:有关日本海空军偷袭珍珠港的行动,罗斯福总统事先是知道的。因为guó mín dǎng的特工机关破译了日方密电,得知日军将于十二月八日对珍珠港有所行动,特地通知了美国总统罗斯福。但是罗斯福不相信中国的特工有如此高明的本事,甚至怀疑是中国人为了促使美国参战而故意制造这一耸人听闻的谣言,因此未作任何防范,以致让这座经营了几十年之久的珍珠港海空军基地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云云。

  从常情推测,这种解释很不合乎道理,是很难令人信服的。任何一种绝密的情报,都有可能在偶然间获得。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统,密电都已经放到了他的面前,居然不信,居然不作任何防范,岂不成了白痴?

  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关于珍珠港事件的来龙去脉,日本方面的史料,包括如何策划、如何搜集情报、如何发动突然袭击,等等,不论正史、野史,都已经说得清清楚楚,至少是能够令人信服的了;美国方面呢?“野史”的说法固然很多,但所有官方正式公布的史料,都没有提到中方曾经把情报通知了罗斯福这件事情,至于罗斯福为什么不相信等等,就更不用提了。

  因此,珍珠港事件,一直来仍是个“谜”。

  这个“谜”,直到九十年代初,才有人从罗斯福的日记中发现:他当年将此情报“留中不发”,是有其不得已的苦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际关系相当复杂:德、意、日三“轴心国”采取“远jiāo近攻”政策,希特勒先与斯大林就各自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达成瓜分的默契,正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接着趁苏联不备发动闪电战,在一夜之间向苏联边境发动了全面、全线的进攻。斯大林仓促应战,实力不足,生怕腹背受敌;而日本的第一步计划与目标,是侵略东南亚,也无暇北顾,因此日、苏双方在考虑到各自利益的前提下,也签订了一份“互不侵犯条约”。日、苏两国的默契,对中国的抗战极为不利,人们都把希望寄托在美国对日宣战上。但当时日军还没有进犯美国本土,尽管国内外呼声甚高,美国国会却迟迟不能通过罗斯福总统的这一提案。

  美国国会之所以不同意卷入这一场战争的原因,第一是他不像老牌帝国主义英、法两国那样,有许多海外殖民地被德、意、日三国所掠夺;美国与三国之间的利害冲突,还不到白热化的程度;第二是权衡利弊,根据历史经验,美国不参战比参战更加有利: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保持中立,jiāo战双方都向美国购买军火,结果jiāo战双方两败俱伤,人财两空,而保持独立的美国却因卖军火而发了大财。如今第二次世界大战又bào发了,美国国会中多数人想重抄当年的老谱儿,继续保持中立,继续贩卖军火,再次发更大的财。

  罗斯福总统得到日军将要偷袭珍珠港的情报以後,当机立断,忍痛作出牺牲:只要日军一出兵,珍珠港遭受到了重大损失,他就师出有名,可以迫使国会通过对日宣战的提案了。

  此说虽然只见诸报刊,不是由国家发布,而且这种做法所付出的代价似乎也太沉重、太残酷了些,但却比较合乎情理。──有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嘛,何况“三军统帅”乎!

  但是此说也不排斥“弄虚作假”的可能xìng。不论从哪一方面着眼,一个国家的重要海空军军港在一个早晨被敌方夷为平地,总是一桩极大的失责。罗斯福身后的亲信们为掩盖这种失责,是不难造出一本日记之类的证据来,用以证明自己的总统并不是一名没有头脑的白痴,而是一位深思熟虑、英明果敢的统帅。── 一个人,只要把他做错了事情都说成是对的,那么失误越大功劳也就越大,永远不犯错误的英明领袖之类,不都是这样塑造起来的么?

  还有一种说法,也是见于报刊上的:罗斯福总统得到日本海军要偷袭珍珠港的情报以后,已经在十二月七日早晨通知了参谋总长马歇尔。本来,马歇尔只要用桌子上的直线电话通知夏威夷司令官肖特将军就可以了。但是马歇尔有一个不爱打电话的老毛病──也许是因为打电话容易泄密的缘故吧。他让通信中心用电报发出这一消息。不巧,军用无线电发生了故障,只好改由民用电报局向檀香山的西联电报公司发报。结果耽搁了时间,等电报送到了肖特的手上,已经是十二月八日中午,日本海军航空兵偷袭珍珠港成功都已经好几个小时了。

  这一说更富有传奇色彩,但却过于把军事行动当儿戏了。如果此说当真,事后罗斯福总统应该撤马歇尔的职,而不应该撤肖特的职才是。

  此外,一九八九年三月十日上海《解放日报》第四版有一篇报道,提到了日寇企图偷袭珍珠港的密电,英国方面也早就破译,只是故意不告诉美方,一次迫使美国参战,全文如下:

  澳报披露珍珠港事件内幕

  英国早知有关情报 有意扣留逼美参战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供本报专电 悉尼《先驱报》九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位英国情报官透露,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英国已破译出日本海军的密电码。

   九十岁的埃里克内夫现在是澳大利亚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英国海军军官,负责破译日本的海军密电码。他在和另一位前英国军官合写的回忆录中说:英国在一九三九年已破译了日本的新密电码。到一九四一年十一月,英国已掌握了日本袭击珍珠港的全部细节。内夫认为邱吉尔有意扣留关于袭击珍珠港的情报是希望美国在参战时能站在英国一边。

  报道说,英国国防部认为这部回忆录有损英国安全,并要求作者将手稿送jiāo国防部。

  从报道看,这部回忆录似乎还只是手稿,并未出版。而且报道也过于简单,无法认定真假。从常识判断,既然英国在一九三九年就已经破译了日本海军的新密电码,这个情报官员总不可能仅知道日军将要偷袭珍珠港这一件事情,回忆录中至少也应该举出三五件事例来作为旁证。退一步说,日军的密电发出,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能收到,重庆可以破译,lún敦当然也可以破译。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互相之间,并不矛盾的。

  三、日军密电,是谁破译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破译日军密电码这件大事,不是军统所作,就是中统所为,于是糊里糊涂地把这一功劳加到了戴笠或二陈的头上。例如沈醉写的一本回忆录中就有这样的说法;而戴笠的家乡浙江省江山县政协编的《江山戴笠》一书的《戴笠小传》(申元著)中,即有这样一段: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戴笠着手建立电讯系统,设总台于南京,由魏大铭主其事,规模粗具。继后,又特聘清华大学教授温毓庆从事破译密码的研究工作。不久,戴笠组成以温毓庆教授为主任的特种技术研究室,进一步加强破译技术的研究工作。一九三九年,于俘虏日本空军大石信三的口供中,得知日军使用五十字母组成方法,对破译无线电密码取得突破xìng进展。是年,特种技术研究室工作人员增至五十人,侦收机达五十架,为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破译日本偷袭珍珠港密电、打开中美情报合作之门奠定了基础。

  这一段话,虽然是半官方(县政协)发布的,看起来似乎也很明白, 但有的则与实际情况相去很远 (军统局内部根本就没有密电研究人员, 详后文); 有的则一望而知为牵强附会 (例如“工作人员增至五十人, 侦收机达五十架”,岂非人手一架?),有的则故意yīn差阳错,语焉不详,似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所破译的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密电,不是军统局人员所破译,也是军统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