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蒋介石的处事为人最新章节 > 蒋介石的处事为人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 章

  待举义。这时,蒋介石把生死置之度外,从上海寄回家书一封,蒋母拆开一看,惊呆了:原来是封《诀别书》!

  信中,蒋介石劝母勿以儿为念,说他决心"弃学从革命","誓为革命牺牲","死生一视于义,不以家事为念"。书中还与蒋母王氏、其兄蒋锡侯和其妻毛氏宣告"诀别",云云。

  王采玉和毛福梅接到信,婆媳俩担心得要死,但是,偌大的杭州也无法找到蒋介石本人,两人只有到庵堂里拜菩萨许愿,在家祠里向祖先神位烧香叩头,早晚念经祈祷,求菩萨保佑子夫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种心惊ròu跳的日子不长,第5天就有电报告慰:杭州光复,蒋介石回沪邀功,陈其美出任沪军都督,蒋介石被任为沪军第5团团长。

  这个消息使王采玉喜出望外,丰镐房里雨过天晴,毛福梅才把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下地。

  【点评】作为一代枭雄,蒋介石也不是没有一种精神的,在陈其美等革命派的影响下,他渐渐有了革命的意识,认识到满清政府的腐败,并且成为反清义士之一。义与情常常会对立,重义而轻家,忠孝不能两全时舍孝尽忠,他有了革命之"义"以后,能够为之舍弃生命,只是他对革命之义理解的偏差,后来使得中国人民深受其苦。

  第一部分 7.英雄救美,趁危下手

  1911年蒋介石自日本返国后,在浙江、江yīn、苏州和上海等地活动不定,军务倥偬,忙里偷闲,结识了一位红粉知己,且金屋藏娇。她就是蒋的第二夫人,后来成为蒋纬国养母的姚冶诚。

  对纳妾这件事,蒋介石后来对三夫人jiāo代说:

  1916年刺客马不停蹄地到处寻找我,要刺杀我,我藏身于苏州的'苏州东园'。在那里,经人介绍我认识了作歌女的姚氏。她是一位娇小玲珑的美女,长得很迷人,我和她成了很好的朋友。有一个对她感兴趣的有钱人大发醋劲,几次警告我不要和她来往,并当着众人的面,让姚氏表示和我分手。当姚不答应时,那个家伙竟将一盘鱼翅菜扣在姚的脸上,姚被烫伤了。我闻知后十分愤怒,决定把姚带出那家东园,纳为侍妾。姚对我的举动十分感激。

  蒋的这番叙述,把自己纳妾竟成了"英雄救美人"的故事,不管此事是真是假,蒋介石此说,又在三夫人陈洁如前有了jiāo代。

  【点评】不管此事是真是假,趁人危难之时做好人是蒋介石处人经的一个重要"真经"。人在危难时,一般来说都比较脆弱,此时施恩最易获得人心。此举是蒋介石在情场上和官场上的惯用杀手锏。此次纳妾姚氏是如此,以后,他为了追求陈洁如作小老婆也是如此。开始追陈氏时遭到拒绝,事后久久不能释怀。一天突闻陈父病逝,他一跃而起奔赴陈家,在灵前下跪下拜,披麻戴孝,并施以金钱援手,最后终获陈洁如母女之心。他"收编"众多"难兄难弟"都是使用此招。

  第一部分 8.先做恶人,后做好人

  蒋介石在1913年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在家乡溪口闲居了一阵,为了筹集"三次革命"的经费,在家乡请了一次"财神"。"财神"是被绑票人的代名词。因此,奉化民间自蒋介石干绑票后,至今称绑票为"三次"。

  蒋介石绑票的对象叫夏全木,是溪口镇附近畸山人,幼贫,给人帮工,后经商,发迹后在上海、湖州、泗安等市镇开了十余家商行,店名"同昌",还在畸山开了钱庄,一时名闻遐迩。他在外面赚了大钱以后,就在乡下置田地几百亩,造屋数十间,是奉化出北门的首富,家财有十余万银洋之众,人称"全木格支"。"格支"者,首富也。

  蒋介石14岁时,曾在畸山竺景崧开设的皇甫氏学馆就读过,对畸山的人、地皆熟,故对夏全木的名气也十分熟悉。

  蒋介石决定绑票夏全木以后,首先与王恩溥密商,取得王的同意后,即召集众弟兄商讨办法。决定不用力劫,而用智取。

  一天雨后,天色昏暗。一顶轿子,七八条好汉,从溪口方向直奔畸山,到夏全木家门口停住,为首的持大红请帖,径入内室,恭恭敬敬地对夏全木说:"溪口某老板有要事请夏老板前往商量。"

  夏不疑有诈,便贸然坐轿而去。谁知跳下轿来,不是溪口,而是雪窦山寺,不禁失色道:"这是什么地方?"

  当即,王恩溥陪蒋介石出来,向夏全木作了一次开诚布公的长谈。蒋介石从自己去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立志推翻帝制,说到袁世凯yīn谋复辟,二次革命失败等等,最后他说:"现在革命仍在继续,但经费十分困难,需要各方协力支援,久闻先生资财充裕,有爱国热情,所以登门相请,望能资助大洋一万。"

  夏全木心里虽然十分反感,但想到如果不答应,蒋介石翻脸无情,自己就生命难保,只好点头同意。于是蒋介石命王恩溥拿纸笔来,自己口述,叫夏全木写下家书一封:"请速筹款一万银元,以十日为限,送往来人指定地点,切切!我在此一切均好,请勿挂念。"

  夏全木被请"财神",一下子传开了,家属也惴惴不安,四出打听。第二天,有一陌生人深夜临门,递上夏全木亲笔家书,口述了送款地点。夏妻闻言,知丈夫安全无恙,稍为安心,但要拿出如此一笔巨款,一时实非易事。送走来人后,立即召在湖州的经理夏云寿和在上海的账房夏生耀来家商量。

  夏云寿与夏生耀都是畸山人,是夏全木家业的忠实管家,对主人感情很深。他们都说救人要紧,即去湖州、上海、泗安各店筹款。夏生耀并安慰说:"钱财事小,人命事大,请你放心,我一定按时把一万银元凑足,保叔父一家团圆平安。"

  经过东奔西走,夏生耀终于凑足一万银元,在上海款项jiāo割。放人前,蒋介石还亲自到奉化与夏全木作了一次长谈,最后说:"我们是好请好放,希望以后成为朋友,更希望你不要报官,我现在是在缉之身,你告与不告都是一样。不告,留条后路,'三次革命'成功以后,你还可能得到好报。"

  夏全木回家以后,权衡利弊,终于没有报官。别人问他有没有看清绑架者的面目,他故意回避,谎称无法看清。

  日子久了,夏全木不免吐露真情。直到后来蒋介石当了北伐军的总司令,碍于"蒋总司令"的声誉,夏全木对外界仍守口如瓶。当时参与者甚多,难免有人当作珍闻偷偷传播,故令乡里群众皆知:此次绑架"全木格支"者,实乃溪口蒋瑞元伙同栖霞坑王恩溥等所为也。

  夏全木娶妻二人,前妻生一子,续弦生三子。长子夏定善,在湖州主持店务;次子夏定仪,rǔ名玉毛,在家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与蒋介石侍卫长王世和堪称莫逆;三子夏定峰、四子夏定宝。夏定峰,军校毕业,抗战胜利后,在南京由王世和保荐,报考侍从室,当履历表送蒋介石审阅时,蒋一看是夏全木之子,就不假思索,即予批准录用,任少校侍从武官,召在身边作跟随侍卫。1949年随蒋去台湾,1986年携子女各一回大陆探亲。数年前死去。

  蒋介石重用夏定峰,也可算是报答夏全木之举。

  【点评】此次蒋介石为筹集经费请"财神"的故事,虽然时间过去几十年,但他尚能报答当年夏全木,重用其后,前后一打一拉,虽然蒋介石先做恶人后做好人有特定的历史条件,但是,此处人之道是蒋介石惯用的手法。在几十年的人生和独裁舞台上,蒋介石一直在扮演着此种角色,打了棒子给蜜枣,是蒋介石"精明"的御人之道。

  第一部分 9.明确自己的需要,不管其他

  1918年3月,蒋介石去陈炯明那协助他研拟一项计划,准备攻占广州,用作革命基地。

  由于孙中山的推荐,陈炯明难以拒绝已经到来的蒋介石,于是暂时给了蒋介石一个作战科主任的职位。在征粤作战中,蒋介石不断修改作战计划,并三天三夜到前线指挥作战,取得了决定xìng的胜利。但是,蒋介石不但没有受到赞赏,反而被斥责贻误军机。一气之下,蒋介石拂袖而去,离开了陈炯明。

  事后,陈炯明于8月26日、29日、31日接连给蒋介石写来三封信,邓仲元也写来信,邀请他回到粤军中去,但是,都被蒋介石置之不理。直到9月19日,粤军在福建战场取得了有利的形势,攻克了北洋军阀在闽南的根据地漳州市之后,蒋介石才又重回粤军,并且升任第二支队司令官。不久,他闻知孙中山先生已去梧州筹备北伐,蒋介石即辞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官,于10月3日,来到上海拜见孙中山,他向孙中山陈述了辞职的理由之后,提出要到欧美留学三年。由于孙中山此时正在进行中国guó mín dǎng的改组工作,自己又专心著书立说,需要大批得力的忠实干部。因此孙中山听了蒋介石的陈述后,极力挽留,希望蒋介石帮助工作,不要长期远离中国。

  蒋介石答应了孙中山的要求,没有去欧美留学。

  1920年4月2日,孙中山在自己的寓所莫利爱路29号召见了蒋介石,和他一起讨论了粤军的军事形势和军事计划。鉴于粤军干部奇缺,孙中山力劝蒋介石回福建漳州,到粤军任职。接着,陈炯明、邓仲元、朱执信连续拍电报催请,孙中山和廖仲恺又当面劝蒋介石多次,他才于4月8日启程,11日抵福建漳州,此后,又以"受一群小人的排挤"为由,于4月22日离开鼓浪屿回到上海。

  蒋介石回到上海后,连续发高烧,经医生诊断为伤寒,只好到上海的筱崎医院住院治疗。4月27日,孙中山亲自到医院探望蒋介石,安慰他好好养病,病愈后早日回到福建粤军中去就职。6月15日,蒋介石病愈出院,但是他未遵照孙中山的嘱咐,回粤军供职,而是登轮船南下,游山玩水去了。随后又于8月11日回到浙江溪口老家。8月底,粤军攻克汕头、潮安、梅县。在这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刻,孙中山于8月31日电召蒋介石到上海,命他离开上海到粤军刚收复的粤东临近督师。9月30日,孙中山为此特任命蒋介石为粤军第二军参谋长。10月20日,军长许崇智因作战疲劳患病离军,陈炯明任命蒋介石为第二军的前敌总指挥,10月22日,攻克惠州。此后,三路粤军,势如破竹,直逼广州。

  收复广州后,蒋介石仍任粤军第二军前敌总指挥,统率全军迫剿粤西北一带的残敌。但第二军中的高级将领并不听蒋介石这个外省人的调遣。11月6日蒋介石愤然辞职,离开正在前线作战的粤军第二军回奉化去了。

  1920年9月,朱执信被害,孙中山又失去了一个重要助手,于是对蒋介石更加重视了,成为孙中山"扫除军阀,统一中国"不可缺少的军事领导人才。在蒋介石几番离职期间,孙中山电函频驰,命其迅速复职归任。

  仅在1921年,这种内容的电报就达8封之多。

  1月7日,孙中山电告蒋介石"援桂封日出师,请兄速来臂助。兄本允赴粤追随,勿再迟延为幸"。蒋介石接到电报后,并没有前往广州。随后,戴季陶亲自跑到奉化家中去请他出山,结果还是没有答应。尽管蒋介石人没有去,但他于1月10日给孙中山寄呈了军事意见书,针对时局,提出了对桂系军阀作战的方针。后陈炯明来电催促,并在电报中委任蒋介石为援桂中路军总指挥,他才于2月6日抵达广州。可是在召开平定广西作战的军事会议上,陈炯明与许崇智为各自的部队进攻地点而争吵起来,作为手中无一兵一卒的蒋介石,感到地位很窘迫,便于2月14日又离开了广州,返回奉化。

  正当孙中山在广州准备召开非常国会,选举总统前夕,蒋介石于3月5日从奉化给孙中山写信,建议缓选总统。因为他了解到,许崇智和陈炯明都主张缓选总统,怕因此引起分歧,难以俯顺各方,对孙中山不利,同时也表明他虽然身在乡里,仍朝夕关注孙中山的行动和时局动向的意思。

  3月29日,针对当时出征广西,事关全局,十分重要,孙中山又打电报给蒋介石"西征关系重要,一切须在事前筹划,兄速来进行。"期望蒋介石迅速来粤替他筹划军事。但是蒋介石却并不听从。以后孙中山又6次发电报请他南下,4月5日,孙中山发电报一封"介石、静江、季陶、展堂、仲恺诸兄鉴:昨开大会,以外jiāo紧急,不可无政府应付,已决议设立建国政府,并通过封日北伐案。万端待理,务恳诸兄速来商筹大计。"

  4月18日:"军事紧急,昨已下动员令。汝当病新愈,非兄来计划助理一切不可,接电速来。"

  6月30日:"竞存,汝为已赴前敌,军事吃紧,墨封从戎。"当时蒋介石因母丧,为之守孝,尽管又接到孙中山的电文,仍不愿即出。

  8月5日:"西寇击破易,收拾难,顶多一月,始得凯旋。我军经人邕宁,明后日余当驻往巡察,速来相助。"

  11月6日:"余拟于15日与汝为往桂林。请节哀,速来臂助一切。"

  11月23日:"电悉。作战计划昨电略告廖、汪两兄,可询之。一切仍俟兄来商榷,即偕季陶兄启行。"

  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孙中山连续给蒋介石发了8封电报,可是,这些急切的催促、热切的期待都使他无动于衷。直到11月28日,他应孙中山之召,再度前往广州赴广西桂林,帮助其出谋划策。

  蒋介石从在援闽粤军中第一次辞职,到1924年4月他正式就任黄埔军校校长的6年之间,在军中以各种借口辞职又复职的来来去去,共达13次之多。究其原因,除了粤军中派系林立,矛盾重重,蒋介石深受粤军各级军官的排挤和蒋介石的个xìng有关外,去留之意,在于权也,这才是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