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陈果夫、陈立夫与蒋介石最新章节 > 陈果夫、陈立夫与蒋介石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6 章

  时,二陈提出了关于教育方面的议案、方法、建议,以扩大他们在教育方面的影响。1932年,在教育部没有任何职务的陈果夫向guó mín dǎng中央提出了《改革教育初步方案》,提出一套自己的办学路线和设想。这一方案经guó mín dǎng中央同意jiāo教育部执行。

  1933年,陈果夫又提出了《改革教育方案》,提出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小学设立修身科,"且施行严格管理,务使男女青年,在中小学校求学时代,即造成服从纪律之习惯与力行之精神"。提出除道德教育外,还必须接受军事训练。还应加强对各校校长的控制,"教育部应每年召集各大学校长,咨询一切","省教育厅应每年召集各生活教育之标准学校校长,教育局应每年召集小学教育之标准学校校长,训练半月"。加强督导检查和办学方向的控制。同时,还要严格控制教职员,规定:"其利用学生作政治活动为谋进身或为个人权益,不惜造成学校风潮之校长、教职员,如要本校发现而撤职者,他校不得任用。"这一方案由于规定太严,法西斯味道太浓,受到教育界很多人反对而没有实行。陈果夫并不死心,他不断发表文章,阐述的他这些主张,并于1944年写成《中国教育改革之途径》一书,但还是不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不过,二陈毕竟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他们在教育界的影响。

  为在更深层次上扩大"CC"在教育界的影响,二陈指挥CC特务在学校积极推行党务教育。陈立夫认为,学校是传播思想的园地。肃清共产主义思想和宣传三民主义思想,首先要从这个阵地开始。在他们的建议下,学校建立了训育制度,中等以上的学校设训育主任、生活指导员、党义教育和公民教员,这些职务基本上由二陈委派CC特务充当,他们的任务是"时时与学生接近,借以匡正其思想言论行动","随时调查学生平时所阅刊物及其所发表之言论"。二陈还生怕这些训育员不称职,他们自己干脆亲自出马到各校去发表演讲。陈立夫先后到全国一些著名大学宣讲他的《唯生论》,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演说后还向学生们发誓,说他一年之内要跑遍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大城市,要对10万学生讲话,以防止青年跟共产党走。

  第八部分 9.在蒋介石眼里陈果夫、陈立夫都是…

  为限制和镇压学校中的革命运动,防止共产党在学校的活动,陈立夫还建议在学校中"整顿学风"。教育部接受了他的建议,于1930年公布《整顿学风令》,声称:"近年以来,我国学生受共产党人及一切反动派之诱惑";"妄分派系,驯至放僻邪移,罔所不为";提出"如再有受反动派之利用,仍若嚣张,恣行越轨者","惟有执法严绳,以治反动派者治之,决不稍事姑息"。法令一下,二陈便指挥CC特务,对学校师生施行监督盯梢、跟踪、绑架、逮捕、暗杀等暴行,使许多进步师生被捕被杀,上海大学、大陆大学、晓庄师范等学校被查封或勒令停办。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控制,陈立夫还指使徐恩曾、张道藩、叶秀峰、骆美奂、洪兰友等人组成所谓"学运领导小组"。这个小组指使各校的特务组织,专门收买落后学生,干破坏学运的勾当。当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传到南京后,中央大学等7个学院的学生准备响应北平学生运动。

  陈立夫知道后,十分着急,他急令"学运领导小组"设法阻止。徐恩曾便以"学运领导小组"的名义,找来南京落后学生团体"三民主义大同盟"的负责人商议,并向他们发布命令,绝对不许学生冲入guó mín dǎng政府和行政院,不许到日本使馆闹事,全市学生集会当天结束。

  第二天,中央大学学生到礼堂开会时,早有准备的"同盟"分子已控制了会场,使会议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下午4时,南京大、中学生1万多人到行政院请愿,并要蒋介石接见学生,而蒋介石却拒不接见,只派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出来应付,激起学生的愤怒,要冲进行政院找蒋。这时,"同盟"分子却鼓噪起来,要求举行yóu xing示威,这就使冲行政院的要求得不到一致的响应。yóu xing开始后,学生提出到日本使馆去示威,"同盟"分子也进行阻拦。这一次大规模的统一行动就这样被特务们破坏了。

  陈立夫对这次破坏学运的成功十分高兴,他特地请示了蒋介石,对特务们进行嘉奖。但他又认为,现在他们有国家机器,有宪兵、警察,而共产党却能发动学潮,他们要费很大气力才能平息,这是他们的失败。因此,他要求更加严密地监视学生,更加严厉地镇压一切学潮,提出在学生中大量发展guó mín dǎng员,发展特务组织。

  陈果夫、陈立夫虽然以其CC势力控制了教育界大部分地盘,但他们还不满意。陈立夫一心想当教育部部长,想控制整个教育界。提出了大专院校进行肃整的建议,要求对一些受共产党影响的正直校长进行撤换,这些都得到了蒋介石的赞许。1936年1月,蒋介石召开了全国大专院校校长、院长和学生代表会议。陈立夫在教育界原本没任何职务,本来不够资格参加会议,却也挤进大会。会议期间,他鼓动CC系校长、院长向蒋介石献策,提出种种压制学生运动的办法,并要求换上所谓"自己的有效能的忠于领袖的教育部部长"。弦外之音,蒋介石已经听出了,这是要陈立夫当教育部部长,但他当时没有答应。蒋介石对陈立夫在教育方面的种种举动是满意的,也有意让陈立夫当教育部部长,但他有自己的考虑,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至于这个时机究竟在哪里,蒋介石自有答案,那就是抗战的bào发。

  陈立夫对蒋介石的沉默很不满,他认为自己干得很卖力,成绩也很大,教育部部长唯有他干最合适,但蒋介石为什么不开这个口呢?一段时间,陈立夫心情不好,反复琢磨着蒋介石究竟在想什么。然而,陈立夫也只能如此,没有其他办法。陈果夫劝告弟弟沉住气,慢慢等待。二陈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实际上时刻都窥伺着教育部部长的宝座。

  第九部分 1.树虽倒但猢狲不散(1)

  蒋介石是个唯我独尊的人,他童年时代养成的"大阿哥"xìng格,一生都没有改变。所以,他建立了南京政权后,一心想扳倒汪精卫,绝不容许武汉政府与他纷争天下。正因为如此,蒋介石陷入了内外夹击、四面楚歌的困难境地,这样,他不得不下野了。而这个局面,陈果夫、陈立夫是不想看到的,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失落和惆怅,因为,他们的精神寄托被粉碎了,政治生涯所背靠的这棵大树倒下了,他们怎能不难过呢?然而,蒋介石并没有真的倒下,陈果夫、陈立夫也没有就此放弃追求,他们都确信只有今天退才能换来明天的进,今天趴下去明天才能站起来,这一点他们真的算中了。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人民盼望解放的曙光还未升起,反革命的乌云就笼罩了中国的大地。1927年夏季,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反动政府:奉系军阀的北京政府;蒋记guó mín dǎng南京政府;汪记guó mín dǎng武汉政府。它们都自称为合法政府,各自为政,称霸一方,互相争雄。这时,中国的新旧军阀恣意横行,官僚政客四处钻营。而帝国主义则到处chā手,推波助澜。南京、武汉两个guó mín dǎng反动政府都放弃了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而忙于争夺guó mín dǎng"正统"的夺权内战。

  首先是汪精卫大造fǎn gòng声势,他的目的很明确,这就是停止guó mín dǎng争端,独霸党权,一统天下。所以,他极力向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摆出一副和平的姿态,积极推动和平的进程。他声称既然大家都fǎn gòng,那就是站在了一个立场,所以,没有必要再斗下去,这样对谁都不利。然而,蒋介石并不买他的账,他一眼便看出汪精卫的真正用意,这就是夺取领袖地位,所以,蒋介石不仅没有退让,且对汪精卫步步紧逼。他心里很明确,打不倒汪精卫就没有他蒋介石的领袖地位。于是,蒋介石攻击汪精卫为勾结共产党的祸首,拒不与汪合作。其目的要把汪精卫置于被告席上,排斥于guó mín dǎng中央之外,由蒋介石继承guó mín dǎng的正统。由于宁、汉合流但却不能合作,这样,蒋、汪就不得不利用各自掌握的力量,较量一番了。双方先是文电往返,吵来骂去,喋喋不休,都给对方罗织了一大堆罪名。汉方称他们反对南京的斗争是"党权运动",而宁方则自称反对武汉是为了"维护guó mín dǎng"。他们争吵的焦点,是两个都叛变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guó mín dǎng中央由谁来统一,由谁占有guó mín dǎng中央名号的问题。

  宁、汉之间不仅"文攻",而且"武斗"。汪精卫集团以唐生智为总司令东征讨蒋,向江西省增兵。蒋介石急调李宗仁在安徽布防,于长江中下游秣马厉兵,严阵以待。冯玉祥出面调停,同时给宁、汉双方发电,力言"内讧妨害对外",主张在开封举行"停止征调,共国和平"的会议。冯玉祥要求各方领袖在会议上解决争端,对于双方公认应当负疚之人,要自动下野。蒋介石和汪精卫在"文攻"中列举出对方大量的危害党国,反对革命的罪名,其中不乏诸多事实。这样,蒋、汪就都成了"应当负疚之人",而要"自动下野"了。此会若在开封召开,冯玉祥成了东道主,蒋、汪既然应同时下野,冯玉祥自然就成了guó mín dǎng的中心人物。宁、汉双方岂能接受这样的建议?而各帝国主义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坚持不同的主张。日本帝国主义希望蒋介石集团联合阎锡山、张作霖,以进攻汪精卫和冯玉祥;英美帝国主义希望宁汉联合以进攻张作霖。

  第九部分 2.树虽倒但猢狲不散(2)

  但蒋介石坚决反对宁、汉联合,他认为汪精卫是他争夺guó mín dǎng最高统治权的强敌。7月29日,蒋介石派何成浚为代表到北京,与奉系军阀代表杨宇霆谈判,谋求与张作霖休战,以便集中兵力对付武汉。杨宇霆提出的条件是奉、蒋、阎联合攻打汪精卫和冯玉祥,张作霖不可能傻等着蒋介石消灭了汪精卫之后,再联合冯玉祥来打他。蒋介石对奉张的条件犹豫不决。因为蒋如果联奉,对日本帝国主义有利,却违背了英美帝国主义的意愿,从而危害江浙财团的利益。若与武汉合作,他又绝对不情愿把权力分一半给汪精卫集团。蒋介石也害怕冯玉祥倒向武汉方面来打他,因此,他除了每月给冯部二百万元厚饷,还派孔祥熙在冯玉祥处当联络代表,以密切蒋、冯关系。蒋又邀请冯的亲信张之江、鹿钟麟来南京当军事委员会委员。冯玉祥从宁方得到高官厚禄,又见蒋介石没与奉张结成联盟来对付他,冯对蒋产生好感,当然替蒋出力。于是冯玉祥派孙连仲屯兵武胜关,以扼制汉方唐生智、张发奎的军队。冯玉祥还明确电告汪精卫和唐生智,如武汉继续东进讨蒋,他的部队将向武汉进军。

  武汉的汪精卫集团也不甘示弱,他们也认为妥协没有出路,只有拼出一条血路,于是他们反蒋排共双管齐下,并且以fǎn gòng升级,来当作反蒋的政治资本。7月29日,汪精卫、唐生智、张发奎在庐山举行会议,密谋消灭武汉政府中一切共产党人和倾向革命的军队。可以想象,革命武装力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然而,正当敌人准备下dú手时,在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贺龙、叶挺、陈毅等人的领导下,以"中国guó mín dǎng革命委员会"的名义,于8月1日发动了南昌起义,把敌人打得措手不及,使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军队。

  8月2日,听到南昌起义消息的汪精卫从庐山跑回武汉,他一面"心摧发指"地大骂"一个共产党徒和一条dú蛇、一只猛兽一样,决不能听他留种于人世的"。一面和谭延、孙科、唐生智、程潜、朱培德联名于8月3日给冯玉祥打电报,表白他们已经彻底fǎn gòng了,蒋介石若再指责他们"赤化",那就是蒋介石的不是了。并表示如有和平统一方法,战争可不必有,迁都南京也是可以的。汪精卫算得很精明,这样做既可以与蒋避免武装冲突,又可以扬己之长克蒋之短,和中求胜。

  应当说,冯玉祥在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冯玉祥看到宁、汉有了接近的趋势,立即给双方打电报,建议召开guó mín dǎng二届四中全会,解决争端,结束党争。8月6日10时,冯玉祥又致电蒋介石,谓:"宁、汉双方一致fǎn gòng,既已志同道合,请速进行合作。"8月10日,汉方汪精卫、谭延、陈公博、孙科等又表示了愿开第四次中央全会的态度。这就使坚决反对宁、汉合流,怕汪精卫与自己平分秋色的蒋介石处于了被动的地位。然而,正当宁、汉妥协酝酿之时,蒋介石与新桂系的矛盾又bào发了,使局势有了变化。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帮助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了南京反动政权,但新桂系不甘心对蒋称臣。新桂系尤以在平定广西和北伐诸役中屡建战功而自傲,不大听命于蒋介石。所以,蒋、桂间已非一日的矛盾又有了新的凸显。

  第九部分 3.树虽倒但猢狲不散(3)

  蒋介石独裁专制、排斥异己的行为,引起多方不满,这使桂系与蒋介石发生纠纷时,能够得到各个方面的同情与帮助。1927年春,蒋曾施计逮捕第六军军长程潜,程侥幸逃往武汉。但蒋并不罢休,设下圈套把程潜的第六军强行缴械改编。蒋介石这种dú辣手段,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不仅桂系各头面人物切齿痛恨,其他与蒋稍有芥蒂的人物也不能兔死狐悲,大感心寒。许多人不得不拥兵自重,经营好自己的势力范围,防备老蒋下手。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密令何应钦执行剿灭桂系的计划,何应钦没有执行,原因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