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千古名门最新章节 > 千古名门TXT下载
错误举报

后记

  我国的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在古代属中原地区,是黄河哺育的英雄儿女的热土。

  这里是华夏炎黄文化的摇篮,曾经孕育了灿烂的炎黄文化。

  这里曾经是一片浸满热血的土地,中原自古以来就是血洒的疆场,为保家卫国……中原人民曾经在此洒尽了鲜血?……这里历代辈出名将,辈出千古名门。这里的人民曾经饱受战争的苦难,因而也铸就了中原人民的刚烈和忠勇。

  我曾经在飞机上,看到像苍龙一样的黄河,看到跌宕起伏的太行山。我坐在汽车上,看到万里长城和苍凉的雁门关,想起了埋在这里的忠骨和洒下的热血,我禁不住对中原人民肃然起敬。

  自古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饱受侵略凌辱的中原,辈出爱国将领,杨家将就是杰出的代表。山西是中原的门户,尤其雁门关,一关系中原。雁门关曾经有多少英雄流传千古,而杨门儿女就是流传最广、千古讴歌不绝的旷世英雄家族。

  他们满门忠烈,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人震撼、催人泪下,所以我决心在我的历史小说中塑造这些英雄的光辉形象,使之激励后代,这就是我写《千古名门》的动机。

  有人认为杨家将、岳飞都不能算英雄,因为契丹族、西夏族、女真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我认为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相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从现在来看,当然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原而言,北辽的契丹人、金人、西夏的党项族,他们属于外族,他们南下的铁骑破坏了中原的经济,侵扰了百姓的家园,他们是非正义的。

  反之,在家国不保的情况下,由于宋朝统治者的懦弱,中原人民不得不奋起抵抗。所以,起来保家卫国的中原人民是正义的,因此,杨家将、岳飞,他们是正义的,他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人民的称道,人民的肯定。这就是杨家将、岳飞千百年来不断被各种小说、评书、戏曲、电视剧……传颂不绝的缘由。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杨业死后六十多年,曾撰文称道杨业父子的英雄事迹,文中说,广大人民无论老小都称赞杨家将,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足见杨家将的影响。

  人民纪念杨家将,历代建立了不少杨庙,如山西代县的杨业家庙,北京密云古北口的杨无敌庙,北京西郊百望山下的东北旺、西北旺,百望山公园内还保留着对当年佘太君在山上望儿的纪念。

  百望山上还塑着佘太君塑像,庙中祭联写道:

  碧海丹心,巾帼英雄扫乾坤;

  尽忠报国,杨家将士惊天地。

  弱宋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懦弱,导致外族频频侵入,给中原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是历史的教训。现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了,都属于中华民族,就应以史为鉴,永葆团结和谐。所以,对杨家将和岳飞等英雄,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人民是最公正的,人民旷世怀念的人,当然无愧为英雄,当然应该歌颂。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情操和品德,是必须弘扬继承的。

  写历史小说必须忠于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这是大原则,只要不违背这一条,那么怎么创作都可以。历史小说既然是文艺创作,当然就可以有一定的虚构。

  对本书一号人物佘赛英的塑造,我是在不违背历史的前提下,参考民间传说,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大量创作,目的是为了让这位民间颇为称赞的女杰形象更丰满,更有血有肉,从而让她就活在我们中间。

  由于宋朝统治者对人民的排斥,他们不可能把御敌的功劳记在臣民的头上,所以正史记载的杨业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甚至还把杨家将的一些功劳抹煞掉。统治者对女性更是不屑一顾,所以佘太君的资料,在正史中就找不到,但这个人物确实存在,正因为有真实人物,所以才被民间一直传颂。

  那么,佘太君是否真有其人?

  第一,民间记载。

  民间对佘赛英的记载主要散见于官吏、文人笔记,地方志及墓碑等。

  主要记载,大体为“佘”与“折”音通,早已有学者考证,佘太君为杨业之妻,如毕三元的《关中金百记》载“考折太君,杨业妻,折德戾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

  地方志记载的也不少,如《山西通志》载“保德州南四十里折窝村有折太君墓,折太君即杨业妻,折德戾女也”。

  第二,从佘太君的父亲考证。

  从佘太君的义亲来看,《山西通志》载:“佘太君之父折德戾为府州团练使,与杨业之父杨信在后周时期为同一朝臣,加之,两个家族的住地在黄河岸毗邻,又处于强敌不断扰搔的情况下,所以两家联姻共同对付敌人……”

  第三,佘太君有带兵打战的记载。

  《保德州志》载:“杨业……娶折德戾女……折氏,情慧敏,尝佐业(杨业)立战功。”

  说明佘太君曾辅佐丈夫杨业一起喋血沙场。

  地方州志并记载“折太君善骑射,婢仆披勇过于所部……”表明,佘太君率领的娘子军,胜过当时的兵部。

  第四,佘太君曾经勇闯金銮殿为杨业父子伸冤。

  《保德州志》载:“业号杨无敌,后战死于陈家谷。潘仁美、王优畏罪,欲掩其事。折氏上书力辩夫力战死之由,遂削二人籍,除名为民。”

  可见,佘太君在杨业被害后,曾上本为他们伸冤。

  从上述考证材料,足以证实佘太君确有此历史人物,至于正史无载,是因为她是一个平民之故。然而统治者虽然不记载她,但人民歌颂她,于是,她就成了我的历史小说《千古名门》中佘太君的历史原型。我之所以把戎马一生的佘赛英作为本书的一号人物,就是因为有历史人物可依可据。

  第五,关于穆桂英的历史原型。

  穆氏一姓,杨家将的考证学者们认为穆是“慕容”的音转,慕容族最早属于黄河沆域鲜卑族,这一姓族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保德州志》载有的穆塔村,可能就是穆桂英的家乡。这里经常被契丹、西夏侵扰,所以这里的姑娘跟着男儿们能骑善射练就一番功夫,是有可能的。

  而杨延昭长期在河北驻守边防。所以,儿子杨文广找这里的穆氏姑娘成亲并非不可能。

  穆桂英是个民间传说的人物,历史上不一定真有其人。但作为民间传颂的人物应有一定的合理性,文学人物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并非子虚乌有。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文学创作的规律。我的历史小说《千古名门》中的穆桂英就是这一基础上的再加工。在本书属于文学人物。

  第六,杨四郎是否成了萧太后的驸马。

  宋朝亡后,戏曲《四郎探母》大兴起来,其实,四郎归顺辽人,变成驸马这事纯属捏造,历史无记载。分析之,编造杨四郎降敌,这是宋朝之后,金、元、清朝的统治者为他们的统治利益所驱使的。

  其实杨家将满门忠烈,根本就不存在杨四郎变节这一事实,所以本书对此作了颠覆,对杨四郎这一人物作了新的刻画。

  第七,关于杨延昭。

  考证杨家将的学者,都认为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而非六子,那么,杨延昭又何故被说书者、写书者、演戏者称为六郎呢?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他“身兼六使”,于是称杨六使,便误称成杨六郎。二是因为契丹人畏惧他,说他“目为六郎”,就是说他的眼睛像天神六神,故称杨六郎。三是人们认为他是南斗六星,无敌于天下,于是杨六星又误传为杨六郎。

  根据《宋史·杨业传》载:“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后改为延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壤、延贵、延彬并为殿直。”可以证实杨延昭为长子,而非第六子。所以本书把杨延昭的称呼恢复为杨大郎是有历史根据的。

  第八,关于杨文广及其子杨宗保。

  史书载杨延昭共有四个儿子,长子传充,次子德政,四子充广。杨文广是第三子。《宋史·杨韭传》载,“杨延昭,本名延朗……延昭智勇善战……子文广……文广字仲容。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

  说明杨文广是杨延昭四个儿子中功绩最大的。

  史书没有记载杨宗保是杨延昭的儿子,可见杨宗保只可能是杨文广的儿子,而不可能是杨文广的父亲。戏曲误把杨宗保列为穆桂英的丈夫,并把杨文广当做杨宗保的儿子,本书作了纠正,还其父子的本来关系。

  第九,本书为什么以歌颂女杰为中心?

  感于弱宋时代战争频繁,皇帝懦弱,边境常受外族侵犯,男人牺牲太大,所以女性不断崛起保家卫国,这就是我浓墨重彩歌颂佘太君、穆桂英的缘由。

  加之,北宋时期,辽国出了个统帅三军的萧太后,西夏也出了个冲锋陷阵的梁太后,反映了这个时期女性的杰出,所以我不但歌颂杨门女将,同时也称赞萧太后和梁太后的才华。

  杨门在正史只有很简单的记述,而在民间却有大量传说,这说明杨家将确实为国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所以人民忘不了他们。

  统治者不歌颂他们,但人民歌颂他们。历史有这样一条规律,只要是人民歌颂的英雄,就将成为永远的英雄。杨家将正是这样的英雄,因为人民是最公正的。

  所以杨家将的形象其实是广大人民塑造的,我不过是把它更加艺术化而已。

  枥门儿女满门忠烈,他们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爱戴,必然有不少感人的事迹,其中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有的已经失传。所以,为更生动地展示杨家将的爱国情操,我在创作过程中增加了大量的故事,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增加了可读性,这也是本书重要特色。

  五、本书着重写杨门生活、情感,以折射他们的人性我在创作《千古名门》的过程中,不仅通过一场场出生入死的战争表现他们的英勇顽强,更以他们平时的生活、情感反映他们的人性。所以我既写他们保家卫国波澜壮阔的大事,也写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把大事小事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共同折射杨门儿女的人性。这样,书中人物就好像来到了我们中间。无形中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使我们更加震撼,更加为之动容。能为书中的历史人物动容,那么小说就成功了,这就是我着重描述他们的生活情感的缘由。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