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案例(第二辑):“产业机会主义”的前世今生最新章节 > 案例(第二辑):“产业机会主义”的前世今生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六篇 另类案例 为什么萧峰不能带领丐帮长大?

  中国改革开放25年多,而市场经济应运而生,所以,也有了近来不少企业欢庆20年总结经验教训,或沉痛或欢快的一众长篇功劳纪实或者忏悔录。当然,这个时候,也有更多的舆论在讨论,中国企业应该怎么样长大,什么是中国企业的榜样,中国企业的领导人有那些问题,为什么他们有这些差距等等,好生严肃。列位,除开今天耳熟能详的这些民营企业,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丐帮这一中原第一大民营企业和它的管理者代表萧峰的这个案例。

  谈企业,常常离不开谈人。而谈丐帮,历任帮主之中,最吸引眼球,最能够入选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的,显然就是萧峰了。

  说萧峰是最有行政能力,最具备管理能力的丐帮帮主,实非虚言。且不说他担任帮主之前立下的各大功劳,“他这个帮主位置比任何一任帮主来得都辛苦”,就是汪帮主去世后,萧峰正式上任执掌丐帮八年,经过了不少大风大浪,内解纷争,外抗强敌,他始终竭力以赴,条理分明,将丐帮整顿得好生兴旺,江湖上威名赫赫,商誉很高。萧CEO为人精明,勤奋,和丐帮弟子感情深厚,尤其对丐帮的感情也很投入,堪称中兴型企业CEO的典范。在他心里,是不会象黄蓉那样把丐帮摆到第二位的。即使到了后来,在杏子林中,全冠清等高级干部伙同相当一批中层干部针对他造反,大变徒生,萧峰三刀六洞恩威并施的危机处理方案,堪称有美国常青藤商学院的MBA水准。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丐帮在好多部长篇小说中出现并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对丐帮的传承和组织管理,金庸也不惜笔墨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前前后后,丐帮出现了许多帮主,基本上个个都是忠肝义胆,武艺超群。即使是游坦之这样一个匆匆上场旋即遭人唾弃的傀儡帮主,在少室山下一场恶战,武功也胜过星宿老怪丁春秋。这些帮主中武功数谁最高,不好比较,因为金庸写起武功来也是越到后期越没谱,高到近乎神仙的地步。不过帮主们的行政能力,倒是可以好好比一比。

  另一位丐帮企业史被大书一笔的汪剑通汪老帮主,在《天龙八部》里则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提起他的人对他评价很高,但是他在立萧峰为帮主这件事情上,有些犹豫不决,前后行为自我矛盾,留下了对丐帮发展不利的一个祸根。萧峰之后有一个个人能力非常强的游坦之,作过一段时间的帮主,但是他除了武功高超,帮会中大小事情都是听全冠清和阿紫两个人摆布,毫无管理可言。《射雕英雄传》里提到过一个钱老帮主,武功是不错的,但是为人老迈昏庸,把帮务搞得一团糟,净衣污衣两派纷争不已,公司内部分裂,乃是企业的大忌,这不能说是一个成功的帮主。而知名度洪七公得江湖评价很高,为人又正派,倒是个豪杰。但是他放纵自己疏懒的性格,一天到晚吃吃喝喝,一年到头不知道在哪里行侠仗义,虽然很替丐帮的形象争光,但是管理疏松确实是个隐患。

  丐帮的传奇女CEO黄蓉比洪七公好一点,她脑子比较好使,所以处理起事情来也比一般人麻利。但是在她的心里,丐帮从来就不是第一位的,黄蓉作为一个女人,她心里第一位的永远是如何协助夫君郭靖。所以郭靖一心要做好义守襄阳的大业,她也就跟着办,至于丐帮在乱世之中何去何从,她并没有未雨绸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萧峰执政时期,丐帮作为中原第一大帮派,也一直在进行抗击辽人的大事。丐帮虽然一直暗助大宋抗御外敌,保国护民,然为了不太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引来敌人全力攻打丐帮,各种谋略不论成败,都是做过便算,决不外泄,是以外间多不知情,即令本帮之中,也是尽量守秘。可是到了黄蓉时代,唯恐天下不知道丐帮在做这件大事,先搞了一个推举武林盟主的无聊事情,更以太后的姿态把丐帮紧紧团结以“抗击蒙古”的大旗下。她传位给了鲁有脚,一个虽有苦劳,但武功才能均不能服众的老人。而鲁CEO,遇到霍都这样武功才智都算不上一流的人,都会被人比较轻易地暗算了。这事情不能怪鲁有脚,只能怪黄蓉把他推上了这个他力所不及的位置。轮到耶律齐的这个丐帮帮主位置,是杨过不做,让给他的,但是以后经营业绩上,他也无甚出众表现,连世代相传的丐帮镇门之宝降龙十八掌,传到他这里都没能学全。襄阳城破,他应该是和岳父岳母一家一起殉国了。那他有没有对丐帮之后的发展做出战略安排呢?不知道,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结果,丐帮从此沦落了。

  到了百年之后的元朝,几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已经没有丐帮的份,他们只能在六大门派退了之后,跟几个不成气候的小帮派一起来拣漏,气势上已经就输给人了。而史火龙史帮主,则更是不济。原来上代丐帮帮主所传的那降龙十八掌,在耶律齐手中便已没能学全,此后丐帮历任帮主,最多也只学到十四掌为止。史火龙所学到的共有十二掌,他在多年之前,因苦练这门掌法时内力不济,得了上半身瘫痪之症,双臂不能转,自此携同妻子,到各处深山寻觅灵药治病,将丐帮帮务交与传功、执法二长老,掌棒、掌钵二龙头共同处理。这样的管理架构,显然已经不是一个蒸蒸日上的企业管理组织了。

  实际上,二长老、二龙头不相统属,各管各的,帮中污衣净衣两派又积不相能,互相之间缺乏管理和协同作用,以致偌大一个丐帮渐趋式微。史火龙瘫痪之后,自己寻医问药,不现人间长达二十多年,竟然还是不肯让出这个丐帮帮主的位置,不另寻能者任之,失职至此,整个公司可以说分崩离析,基本上只能等待外人兼并或者内部人收购了。后来丐帮出现了长老陈友谅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不起二心都怪了。

  说回萧峰的企业管理能力,最好的例子莫如他处理下属的兵变。

  当时对萧峰忠心的下属大部分被叛逆者全冠清等人关了起来,林中数百人对付萧峰一个,萧峰就算神功盖世,却也敌不过这么多人,当时的情况,实在是危急万分。萧峰一招制住领头的全冠清,点了他的哑穴,让他不能再说出煽动惑众的话来,这是处理公司政变的一个很好例子。首先要制服带头发难者,特别是剥夺其发言权,这个雷霆手段,是危机处理的第一步。然后派现场忠于他的人去解救被困的帮众,那些人里,虽然人数不如现场造反的人多,但有传功执法两个地位崇高的长老,在危机时候,高级干部的出现和表态,意味着权力系统还是运转正常,自然能够镇得住场面,使得叛逆者无法继续扩大混乱。

  危机解除之后,萧峰三刀六洞,往自己身上戳了几刀,洗去几个长老的造反之罪,这一做法极高明,绝对是收揽忠心下属的不二法门,值得后人学习。当然,帮谁不帮谁,也有讲究,不能一味示恩卖好,要有品质的人才值得用这样激烈的手段去收买。比如萧峰,就有讲究,起头做乱的全冠清,就必须坚决清理,这样企业以后才能运转,这就是所谓的只办首恶,宽贷余党的思路。就算全冠清有再大的功劳,也要逼他自尽。但是其他帮众几百人,都是丐帮的力量,只要萧峰对企业未来有信心,对自己的管治能力有把握,当然是收缆这些力量为最实际。

  萧峰是一个能干的人,不然他不会在大宋做稳了江湖第一大帮派的帮主,在女真和部落首领称兄道弟,立下不小的功劳。等到他回到故乡辽国,更是如鱼得水,为大辽CEO耶律洪基平叛,是丐帮危机处理的重现和升级版本,萧峰处理此类危机,最有心得。日后他更是做到位及人臣的南院大王。耶律洪基本是一代雄主,绝不会因为和萧峰是结义兄弟,就授予他如此的高位,让他独掌兵权。看萧峰日后统兵领将,饶有分寸,颇有大将风度呢。

  但是萧峰不是十全十美的,他有缺点,而且是很大的缺点,就是这个缺点,造成了他悲剧英雄的命运,简单地说,也就是送了他的性命。萧峰不错是一个非常好的管理者,有效,简洁,绝不拖泥带水,丐帮和辽国南院的部众都被他管理地井井有条。甚至在危机出现的时候,萧峰的处理也是可圈可点,但是萧峰显然不是一个高明的企业领导者,所以他只能当执行的总经理,运营官,但是不合适做董事长和董事会主席。

  他最大的问题是只懂得处理这样单一环境下的危机,一旦问题复杂起来,头绪一多,萧峰自己也乱了阵脚,缺乏战略眼光。这一点,似乎和目前很多内地的知名企业家(不一定是龙头大哥)相象。由“手机狂人”、“营销天才”到“彩电大王”,名字就不需要这里重复了,但是这群猛人,大都有偶尔露峥嵘的实力,在短时间的战术上面可能取得成功,乃至大成功,威风无限,成为媒体津津乐道的英雄。但是等到身边的敌手星散,真的要考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跑能力的时候,他们就抓瞎了,因此落马走路的,数不胜数啊!和萧峰其实命运并无本质分别。

  且说萧峰平息了丐帮的叛乱,本已经大难过去,谁知道马夫人一出场,带来了几个所谓当时雁门关血战的见证人,凭两封信,就来指正萧峰是契丹人。赵钱孙藏头露尾,名字都不是真的,智光大师遮遮掩掩,还做出骗了萧峰,吞了带头大哥签名的信,这样不尽不实的指控,以萧峰在丐帮的威信,只要一声断喝,坚决否认。当时场面上一众心悦诚服的下属们也不会非要信那两个人的话。马夫人拿了封汪帮主的遗书出来,指责萧峰害了马副帮主,是要偷这封信,物证是萧峰的一把扇子。这个问题上,很显然马夫人的指控是软弱无力的。因为萧峰自己已经说了,凭他的武功,要取什么东西,就算皇宫大院,也必定不会空手而还,何至于要下熏香,翻箱倒柜一番啥也没找到就回去了,还跌落了一把随身之物留作纪念?马夫人这个谎撒的太没有水平,那她能在这个问题上撒谎,她所提交的所谓汪帮主遗书的重要物证,其可信度也值得商量。汪帮主江湖中人,也不是什么书法家,找个人来冒充他的笔迹,又有何难?武侠世界中,阿朱这样的小姑娘都能轻松把自己化妆成大个子萧峰呢。所以当时萧峰看了汪帮主遗书,带头大哥的书信,听了智光大师的故事,千不该万不该,这样就心神大乱,自己就认了自己是契丹人,其实未免有点不顾大局了。至少,这几个人的证词皆有可疑之处,萧峰至少得再象企业战略家一样,合理利用游戏规则,至少得逼智光大师叫出带头大哥出来作证,智光如果不能带来这个重要人证,其证词自然就缺乏公信力?怎么证明世界上真的有带头大哥这个人呢?智光如果愿意了,也起码需要一段来回时间,萧峰就有时间回旋,也不用坠入那么大一个谜团,满世界地找带头大哥了。这件事情,证明萧峰虽然操作能力强,处理技术问题精明,但是不够智慧,没有战略头脑,不能在绝境中找到一条对自己最有利的道路,寻找出希望来,他能中兴丐帮,把一个中型企业整顿发展成一个大企业,但是在外部环境纷繁复杂,敌人不知从何处四面八方攻来的时候,特别是一些牵涉到个人情绪的时候,萧峰就变得过分脆弱,没有那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坚决思维,放弃了自己对丐帮的责任,他不能作好一个乱世中的掌舵人。

  萧峰最后成了一个跨时代,跨民族的,人文意义上的大英雄,因为他不肯帮辽主攻宋,而宋人又见疑于他,在时代民族的夹缝中,萧峰选择了一条最悲情的路,他胁迫辽主,立下不攻宋的誓言,然后自尽,以殉自己背叛祖国的罪名,表明他心里并没有辽宋的分别,他的心里,只有悲悯。看到这个,男士扼腕,女士痛哭,没有人不为萧峰的大慈悲感动,很多人都说,看金庸小说仅有的两次流泪,都献给了萧峰,一次是打死阿朱,一次是刺死了自己。

  但是有一个人曾经和萧峰处在非常类似的境况,而这个人的遭遇,基本上大家都笑嘻嘻地瞧着,毫无悲壮可言,这个人就是韦小宝。他一面替鞑子皇帝康熙打工,一面带领天地会英雄干革命,左右逢源,通吃。看是在康熙知道了韦小宝两面派的行为之后,曾经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人不能一辈子脚踩两只船。”的确,人精韦小宝,最终也没有能够一直脚踩两条船,顺风顺水,他的选择也很简单,“老子不干了。”带着大小老婆,带着金银财宝下江南,开妓院唱十八摸,小桂子从此永远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鹿鼎记》是金庸最有争议的作品,韦小宝这个人,是对金庸以前作品中所有英雄人物的一个否定和反衬,包括我们的大英雄萧峰。说萧峰脚踩两只船,有点对不起他的英雄高义,但是象他这样一个身居高位的人,被命运推到这样一个风口浪尖,也由不得他不做选择,大是大非问题,没有中间路线可以选择。郭靖母子亏得铁木真收留,拜了哲别作师父,和拖雷结成安达,和华筝定了亲,铁木真封他作了金刀驸马,在蒙古长到十几岁,才回的中原,郭靖对蒙古的感情,不可谓不深。但是一旦蒙古大兵压境,郭靖从来没有一丝犹疑是该帮谁,他更从没有想过要和蒙古谈判,劝他们与大宋和平共处,甚至当得知领兵大帅是他兄弟拖雷的时候,他也很快就下定决心,要大义灭亲,郭靖的心思单纯,所以他没有在两条船中间选择的困惑,他是宋人,他站在了宋人这一边,对手即使是他曾经视若兄弟的人,也一样能杀。

  萧峰两边都不愿意得罪,他总在想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即保全了养他对他有恩的大宋,又不得罪生他同他有义的辽国,所以他进退维谷,立场不明,这是企业最高领导人的大忌。因为这样必然导致行为反复,跟着他的下属也必然无所适从。看似两边都想讨好,但是最后往往是两手俱空。对个人对集体都不是好事。

  实际上聚贤庄一战,萧峰已经和中原武林决裂,而少室山下,南院大王萧峰带领燕云十八骑威风亮相,并在中原群豪面前和十八骑展示了生死不渝的兄弟义气,从这个意义上说,萧峰已经选择了一个契丹人的立场,他对自己契丹人的身份,已经有了很深的认同。何况他接受了耶律洪基对他的认命,作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南院大王,在其位,自然要谋其政。辽国和大宋的仇恨,他是感同身受,坐了南院大王这个位置,攻宋的命令传到他手上只是时间问题。耶律洪基一代枭雄,他如何能不对大宋虎视眈眈?就像电视剧《汉武大帝》里说的那样,“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一代人的问题要在一代人手里解决。”如今天赐良机,给了萧峰这样一个熟悉南朝环境的“飞将军”,耶律洪基逐鹿中原的心,如何能不烈火烹油一般熊熊燃烧起来。萧峰假装没有看到耶律洪基的用心,乃是他内心一直逃避这个问题,暧昧地坐在南院大王的宝座上,幻想耶律洪基永远不提出这个南攻的要求,这也未免太政治幼稚,完全不像一个大企业集团的高层管理者了!但是他,包括全天下的人都认同了契丹人萧峰这个新身份,他脑子里又突然充满了悲悯仁慈的信念,这是一种和希望高速扩张的契丹企业集团有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萧峰要用这套价值体系指导他的行为,定然不见容于契丹企业集团。

  康熙对韦小宝说,“小桂子,一个人不能老是脚踏两头船。你如对我忠心,一心一意的为朝廷办事,天地会的浑水便不能再趟了。你倘若决心做天地会的香主,那便得一心一意的反我才是。”这两句话,把韦小宝吓的屁滚尿流,却也是金玉良言,帮韦小宝下了最后的决心,而康熙说这番话时的领袖气质,更是让人倾倒,韦小宝拍马也赶不上,萧峰比不上,萧峰的老大耶律洪基也比不上。耶律洪基就知道逼萧峰去带兵攻宋,逼迫不成又耍手段骗阿紫上当下毒害人,把萧峰关在牢里,杀又不杀放又不放,这些个类似黑社会混混的手段和康熙心平气和的两句话比起来,简直就是下三滥的手段。最后自然萧峰也没看住,硬是让萧峰在最后时刻破坏了自己的伐宋大业,耶律洪基一生的军功梦想就此成空,不能怪萧峰,只能怪耶律董事长自己身为第一把手的修为功夫还不到家啊。

  萧峰最后断箭往自己胸口一插,舍生取义,完成了金庸笔下少见的一场悲剧。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因为它不是一场从天而降的车祸,不是一种现在那些廉价电视连续剧里面来无影去无踪的绝症,它是性格悲剧,萧峰用自己的性格,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到了一个完全没有回转余地的绝境,逼死了自己。当然,也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以承受加之在他身上的过大压力,又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他只能选择激烈的自我毁灭的悲剧。

  萧峰缺乏战略思维,有执行力但是无决断力,绝无可能带领丐帮持续成长。他个性之中的首鼠两端,态度暧昧,作打工仔的时候这样的行为方式就会害了自己,如果让他作决策者,领军人物,那害的就不止是他自己啊。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