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揭底山西煤老板最新章节 > 揭底山西煤老板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五章 东西板南北叉:走在煤之道 “坑下石头认人哩!”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山西省内煤矿矿难事故总是和矿工死亡联系在一起。只要有矿难事故,似乎就必然会有死亡事件。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事故”和“矿难”的概念。

  在山西,当地人是会把这二者严格区分的,按照当地人的理解,以上二者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突然发生的特定事件”。他们认为,凡是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大小事情,如坑下经常发生的“机械故障”、“生产停电”、“钢丝绳断掉”等都算“事故”。这些常发生的“事故”有大有小,有严重和不严重之分,而“矿难”则是“事故”的一种,是最高等级的“事故”。于是,在当地就有了“矿难矿难,无矿不难”和“‘矿’‘难’不分家”的流行说法。

  在山西遍地都是中小煤矿,而矿难则如影随形,可以说,没有哪一座煤矿没有发生过坑下“事故”。请注意,我们在这里说的是“事故”。

  其实,在当地发生“事故”的不仅仅是煤矿。

  这一带的人大部分都去“打滚”挣钱。“打滚”就是在山上挖一种在当地盛产的铁矿石,这种矿石的颜色呈黄褐青色,像铁锈一样。一般地,挖掘这种矿石的小洞并不深,一般几十米,最多近百米即可。

  矿石挖出后,就可以拉到山下卖钱。

  相对在煤矿挖煤来讲,“打滚”工作所面临的事故风险更大。因为在煤层上面的“顶板”是一种异常坚硬的石层“拱顶”,而在“滚窝子”洞的“洞板”部分,则是松软的土石层。在煤矿的采掘工作现场,坑下负责安全的专业安全工会根据顶板情况用坑木支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事故发生的可能。但是,“滚窝子”洞里就没有这种措施。所以,从一定角度讲,“滚窝子”和煤矿相比,其发生“事故”的概率要高得多,因而伤亡的人数更多。在“滚窝子”发生的“事故”,我们可以称为“滚难”。

  按一般常理来说,“滚难”要比“矿难”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一些,所以就更应该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令人不解的是,我们常在各类新闻媒体上见过“矿难”,但时至今日,还不曾看过“滚难”在媒体上露面。其实,在当地,“滚老板”比“煤老板”挣的钱还要多。但一些煤老板们在有了钱之后,恃富欺世,吃喝嫖赌,炫富比阔,自然会招来社会大众的“同仇敌忾”。所以说,截至目前,当地煤矿的“矿难”要比“滚窝子”的“滚难”更有“名气”。

  尽管如此,当地人对矿难事故的看法,却不尽然。

  徐宝林,这位三十多岁的坑下当拉工的“老把式”已有近十年的坑下“拉龄”,他对矿难事故的看法代表了众多当地矿工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矿难“事故”并不是很可怕,可怕的是在这种灾害面前的全然不知。

  科学常识告诉我们,认识一种事物,我们首先要熟悉它、了解它、然后才能去掌握它,利用它。在这个过程中,聪明的矿工就会千方百计研究分析这种事情的发生,做到“先知先觉”,“未雨绸缪”,进而科学规避,聪明脱逃。

  在当地的一些产煤区中,就流传这样一句俗语:“坑下的石头认人哩!”其意思是说,熟悉坑下塌方问题的人是绝对不会“吃这个亏”的,而一旦事故发生,完全不熟悉坑下防护规律的外地人就会首当其冲。

  在媒体连篇累牍地宣传矿难的可怕时,祖祖辈辈生活在煤矿边上的当地人,却义无反顾地走进矿井,这似乎能说明什么。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