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最新章节 > 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十章 赵本山兵败华容道,文化国际化:中国的,未必就是世界的

  历史上,从来还没有一个国家凭借原生的民族文化征服世界,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人民当然希望自己视为国宝的华夏文化走出国门,去影响和引领世界,一如中国期待有一天参与引领世界。但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该如何走向世界,又该如何与世界他种文化相处?小品大王赵本山的美国之行所遭遇的东西文化冲突,令人深思。

  中国是这样做的,美国也毫不逊色。

  谁要是逆流而动,谁要是出卖本土文化,谁要是偷运国家文物,谁要是让外国文化凌驾于本国文化之上,他的下场一定悲惨,他一定与汉奸内贼相提并论,他必将被死死地钉在卖国求荣的的耻辱柱上,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这就是文化意识的国家标签、民族属性和不可逾越的最后底线。

  当然,文化可以传播开来,但传播的绝不是他的精髓,而只是形体。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珍藏的古典希腊遗品,只能让游客在展览期内细心品味这道西式文化大餐所营造的艺术氛围,只能隔着戒备森严的防弹玻璃隔靴擦痒,意犹未尽地欣赏极为震撼的身临其境之感。同样,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馆的清朝皇亲国戚留存的稀世珍品,也只能选择性地供外国游客流连忘返瞻仰敬慕,甚至连复制和近距离拍摄都不允许。

  作为一个国家立国精神的文化,怎么可能让他国文化侵蚀和占领?各国自我防护意识早已筑起不可抵御的铜墙铁壁,针插不进,水泼不出。文化的神秘性和排他性,在保护本国文化的法令和旗号下被宣泄的淋漓尽致。

  因为,真正的文化只属于一个国家。

  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在文化走出国门这一点上,我们一直秉承着这样一个理念。但事实是,中国的,未必就是世界的。让中国文化打进美国乃至世界,诸如此类的口号经久不衰,但现实却血淋淋地摆在我们面前:中国文化,需要认真思考一下,该把自己的什么文化拿出去让别人欣赏。

  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网上有大量报道为证。

  著名的中国小品艺术家、国宝级表演大师赵本山,在中国舞台上具有绝对的魅力,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无人匹敌。我和我的全家以及一帮华裔朋友岂止偏爱,而是痴迷,每年春晚为等他的节目苦苦煎熬,是绝对忠诚的海外粉丝。

  2008年,赵本山率团访美。一路上,威风凛凛,踌躅满志,誓以中国草根文化征服美国牛仔文明。人未到,粮草到,名声大噪,声名远扬,票价水涨船高,华裔趋之若鹜。但意想不到,来美后一路不畅,岔子不断。

  赵本山在美国险些兵败华容道,可能很多同胞不知道,国内媒体也甚少全面报道。真实的情形是,赵本山在美国巡演中负面新闻不断,甚至惹上了法律纠纷。尽管一再坚称在美演出空前成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但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最精髓的草根旗舰竟在美国严重受挫搁浅。

  赵本山的节目多以喜剧性的调侃和模仿残疾人、迟钝人、口吃人、肥胖人为笑料名誉中国,家喻户晓。这在中国无所谓,没有人责难和不安,越调侃,越受欢迎,越模仿得维妙维肖,越赢得热烈掌声。

  但在美国就不同了。

  美国是一个讲究人权、追崇平等、抵制和反对任何种族和生理歧视的国家,对任何人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取笑,特别是对残疾人和智力迟钝者不敬不尊的言谈举止,自然而然地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强烈反对和坚决拒绝。再佳的艺术形式和效果也不行。

  赵本山“歧视残疾人”的指控竟然闹上了法庭。排山倒海的批判和质疑,瞬间千夫直指赵本山。

  纽约知名作家毕汝谐撰文:“赵本山的节目内容庸俗,言辞粗鄙,却能够红遍大江南北,创造天文数字的票房价值,而赵本山本人则成为春节晚会的台柱,十几年如一日。究其原因,赵本山是今日中国转型社会的产物。今日中国,大众的艺术趣味、精神境界处在一个摸索阶段,排斥严肃文化。赵本山顺势开历史倒车,将旧中国街头地摊的噱头找回来,奉为至宝,以插科打诨为能事。这样一个活宝,却成为观众的宠儿!呜呼!”

  纽约执业律师陈梅更直接:“在赵本山的演出之后,我接了很多电话,很多人抗议他的演出内容。我个人也有同感。比较第二天姜昆的演出,赵本山的内涵有待考察。赵本山的演出团队,演员上台一讽刺残疾人、二讽刺肥胖者、三讽刺精神病患者。他的演员模仿瘸子等残疾人,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认为如果赵本山的团队不改变内容,就不应该再出国了。因为这种演出放在主流社会,演出厅门口会聚集很多残疾人和肥胖者抗议。再看姜昆带来的中国广播艺术团,同样是逗笑说唱,内容正派积极向上。这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现场人头攒动和喜气热闹只能代表一部分粉丝,而不是各个层次的观众。一个美国观众为了表示抗议,居然用一个漂亮的包装盒装进一堆厕所纸,散场后丢弃在空空荡荡的座椅上。不言而喻,他不那么好忽悠,他极度愤然失望,他并不领情绚丽多彩的外包装,他要从法律上起诉赵本山侮辱残疾人。

  此地无声胜有声。

  在国内受亿万观众追捧的本山大叔,居然在美国遭遇滑铁卢,甚至还背上了侮辱残疾人的罪名。冤吗?说真的,不冤。小品,是艺术,是文化,但它在面向观众的时候发挥了它的商品属性。中国人买这个商品属性,但美国人不买,美国人从它的文化属性,精神属性上给它判了死刑。这一点给我们一个启示:文化走出国门之前,要站在别人的墙外看看,人家是否能够接受你的文化。一个被产业化的文化,如果精神已变质,还是留在家里好些。

  广义的文化产业包括媒体和娱乐。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它最初出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在全球经济危机肆虐下,中国家喻户晓的文化影视公司“华谊兄弟”成功在二板市场上市,股价飙升,将中国文化娱乐这一新兴产业推向世人瞩目的顶峰。在中国媒体和各方的推波助澜下,文化产业逆流而上,正在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更有甚者,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并从理论上解释其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密集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低成本、无污染、可重复开发等特点,在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举国上下,文化产业欣欣向荣,各省市景象攀比,紧追不舍,中国安徽省近年来率先发挥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把文化产业作为本省重点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据官方媒体报道,文化产业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著名作家冯骥才一针见血:“文化遗产并非不能开放,但问题是文化遗产的开放与很多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开发商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结果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破坏。以前过分注意经济建设,文化遗产损失巨大,现在遇到经济危机,又把文化变成经济的工具,继续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能又进入新一轮的怪圈。”

  在产业化的追逐中,中国文化整个变样了。

  中国文化不再纯净高雅,不再源远流长,在披上一件金碧辉煌的新衣并附上产业化或商业化的标签之后,与金钱结成了不可分离的伙伴关系。

  记忆犹新,中国教育产业化后,引发了诸多类似学术贱卖,抢手风行的不良现象,导致教育产业化道路受阻。

  中国文化是否重蹈覆辙,让欣赏成为追逐,让高尚沦为低俗?

  历史竟这样的巧合。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中国文化随波逐流,其影响被无穷放大,触角也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可以渗透的层面。由此衍生出的文化产业化、娱乐化,以追逐利益和金钱为主要目标,走火入魔。

  文化过度膨胀,一步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国社会的浮躁之源。

  打开中国电视,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每一个电视频道播放的几乎都是歌舞大赛、百家讲坛、名人秀、艺人秀、评书、超女、超男……接下来又是名人艺人轶事、访谈、揭秘、跟踪、绯闻……最后还离不开名人艺人圈内亲朋好友的加盟、赞美、连线、捧场……可谓莺歌燕舞,蝴蝶效应,涟漪不止。

  结果是,传播和讲述严肃话题的生态环境和理想时段渐渐被淹没。有,也是陪衬、作秀、走过场,内容简单,牵强附会,力度不深,而且其中一定要插播名人影星的矫健身影和商业广告。海外华人能收看到中国主要省市的卫视节目,但除了莺歌燕舞,还是歌舞升平,诸如“星光大道”类似的歌舞竞赛节目无所不在。虽不错,但过于泛滥,实在是太多太多。

  美国的电视节目涉猎广泛,除了专门的娱乐频道,绝少有国家正统的电视节目压倒性为名人和艺人站台。相比之下,整个中国文化似乎离不开名人和艺人,离了他们,就没了新闻,就没了媒体,就没了中国。

  电视媒体拥有的传播资源稀缺、有限,一个近亿人口的大省也只有一到两个通过卫星发射的电视台,不同于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要多少,有多少。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收视率的电视传媒,倾国家极为稀缺的传播资源于传播名人和艺人的表演和生活,还不误导观众和听众?

  中国真正的精神力量从何而来?

  面对电视媒体席卷的汹涌浪潮,久而久之,中国家庭都将人生希望寄托在独生子女身上,希望他们有一天一鸣惊人。

  做着影星梦、蜗居在北京的“北漂”大军何止成千上万,同样北京电影学院每年全国招生,万里挑一,但报考生人潮如海汹涌澎湃,极为震撼。

  明里不说,但谁都知道,影视娱乐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脊梁骨,是地地道道的工作之余的消费和消遣的附属品。说可有可无有点过分,但过度的放大和膨胀,只能造成国民迷失方向步入歧途,华而不实浮躁不堪。

  坦率地说,在包含影视娱乐在内的文化产业,名人和艺人并不需要国家经济发展、高科技提升和产业扩展更上一层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他们也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精英群体。在这个领域的竞争极为激烈,成功与否甚至取决于天生丽质或特有的歌喉、身段、美貌、英俊,以及年轻、机遇和“潜规则”。

  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少到极点,否则怎么称之为名人明星。

  文艺大军如潮似海,传播媒体推波助澜,无数年轻的追梦人心不死,前赴后继。让那么多家庭和正值学龄的孩子们弃学从艺,追逐不现实的名人影星梦,中国电视媒体的整体不应该负起一定的责任吗?

  影视娱乐带动了中国夜生活的欣欣向荣,生意火爆,歌舞厅、酒吧和文艺演出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从官员到商人,从学者到学生,从老人到小孩,一有空就练歌练舞,致力于在夜生活中一展身手,高歌劲舞,笑傲江湖,技压群雄。

  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从精神层面驱动一个国家实现零的突破和提升功不可没。但文化产业过度膨胀,演变成国家传媒资源全方位倾斜到竞争选秀的综艺大观和名人艺人,走过了头。浮躁从这里蔓延、发酵。

  事实上,重文崇艺这种现象多少与中国历史延承下来的一些习惯有关,我们且称其为传统。

  中国的历史文化孕育出来的科举制度流传甚广,极度推崇文人秀才,科举考题一向都是与之遥相呼应的诗词文章。

  有趣的是,这些文人秀才之所以广受皇室官府和民众的偏爱,是因为他们集诗画文字于一体,出口成章,有曲则唱、甩袖即舞。可以想象,一个科学工作者,不善言谈,不具表现力,在那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得到朝廷官员的赏识和栽培。

  这种原生性的中国民族文化,造就了历史上中国社会一直重视形象思维慷慨成词的文人墨客,而不是理性精细、埋头苦干的科学人士。结果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文人学士多如牛毛,科学发明者寥寥无几。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是孔子、孟子、老子、诸葛亮,还有《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哪一个不是文人?

  遗憾的是,没有几个人能记得住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创造者——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火药的发明者孙思邈、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迄今为止,中国的指南针还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发明者。这些大发明家只沉寂在教科书的一个小故事里,根本谈不上四海扬名。

  相对于科学领域的落后,中国文化星光灿烂,孕育和哺育了无数才子佳人。无论是文字、美术、书法、朗诵,还是诗词、歌赋、对联,林林总总,风靡流行,沿袭至今。才子佳人们为中国历代封建帝王所赏识,并以此作为招募宫廷和地方官吏的基本标准,理所当然地成为封官许愿和科举考试的主要条件。

  宫廷文化是中国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

  掌握国家发展大权,并拥有国库钱财和生产资料的权贵阶层,以酒作乐、莺歌燕舞、舞文弄墨、吟诗作对、赋词比画、激扬文字。他们和真实世界之间筑起了难以逾越的巨大鸿沟。

  他们哪有心思关心国民的疾苦,倡导创新的科学思想,他们除了挥霍浪费,贪赃枉法,怎么可能将大量的金钱用在开发短期看不见踪影的科学技术领域?

  重文轻商,重文轻科技,实际上逐步演变成阻碍中国近代发展的硬伤。

  让中国文化打进美国乃至世界,诸如此类的口号经久不衰,往往无功而返。散落在世界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唐人街”和“中国城”最吸引世人的注目,几乎所有象征中国文化的珍藏和后传,在这里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寻觅到。几个世纪了,多少年了,物转星移,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移民群体的符号始终万变不离其宗。一步入唐人街和中国城,扑面而来的热浪滚滚,人声喧哗,餐馆林立、美容院、按摩馆、洗脚城,此外,就是脏乱吵杂、一片狼藉。居住在这里一辈子的移民,还是说的家乡话,甚至不会说居住国语言,不愿学不愿说,将自己隔绝于主流文化之外,若即若离。

  文化不像科技那样随着合作可以以更快、更好的方式迅速地与国际接轨。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是一项浩大而漫长的工程,因为文化是一个历史积淀下来的东西,带有时间性、独特性和排他性,所以文化国际化只能是“国际”某些与他种文化相通的方面,真正有个性的文化是无国际的,它永远只隶属于本民族。华夏文化走出国门的步伐很激昂,但适当地停下来回顾一下迈出的效果,可能比一味地向前冲更有意义。文化国际化还是有点耐心和选择性更有价值。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