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德高史记最新章节 > 德高史记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八卷 「东晋」

  第八卷「东晋」

  第一章〔元帝司马睿〕

  第一回〔移镇建业王导主政〕

  东晋元帝司马睿(公元276年~322年),字景文。为司马懿曾孙,琅邪王司马觐之子。15岁时继承父爵为琅邪(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县北)王。时值西晋惠帝之时,朝政,王室混乱。司马睿恭俭退让,与世无争,不露锋芒,以求免祸,故而当时之人对他并未特别看重。只有侍中稽绍对人说:“琅邪王相貌不同寻常,前途无量,不会久在人臣之位。”

  惠帝元康二年(公元292年),司马睿为员外散骑常侍c累迁左将军。他与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c世家大族王导成为至交。王导是很有见识的人。看到西晋诸王同室操戈,人民不断起义,朝廷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又见司马睿颇有政治才干,就每每劝他早日离开京城,回到自己的封国琅邪去,观天下之变,以图大业。

  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八月,阎鼎等拥立秦王司马邺为皇太子。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四月,闻知怀帝已死,即拥立司马邺为帝,是为愍帝。为避愍帝讳,建业城改名建康。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十一月,刘曜攻破长安。掳走愍帝,西晋灭亡。

  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三月,司马睿即晋王位。次年三月,愍帝被害的凶讯传到建康。百官请上尊号,司马睿略作姿态,于三月十日即皇帝位,为晋元帝,改元太兴,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

  第二回〔无意北伐王敦〕

  东晋是偏安于江南一隅的政权。当时,黄河流域被许多少数民族贵族割据和统治。政权的更迭如同走马灯一样来去匆匆。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忍受着战乱c掳掠和杀戮,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他们盼望东晋北伐,恢复统一。因此,北伐和统一,是历史赋于东晋政权的光荣任务。但是司马睿的东晋政权却志如燕雀,目光短浅。统治者醉心于内部争权夺利,沉湎于新政权带来的安逸和享乐;苟安于江南的形胜之地,对北方人民的哀号和呼唤充耳不闻。尤其是司马睿,惟恐北伐不利,动摇他苦心经营的基业,故对北伐态度消极冷漠,敷衍塞责,只发发檄文而已。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十一月,汉国大司马刘曜攻破长安,愍帝被俘。身为西晋丞相的司马睿得知后,躬擐甲胄,全身戎装,帅师露宿,移檄四方,宣称指日北伐,为愍帝报仇雪耻。然后,却以漕运失期,军无粮草为借口而不了了之。并将督运令史淳于伯作为替罪羊斩首,以塞天下耳目。

  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六月,司马睿又一次传檄天下,宣称“石虎敢帅犬羊之兵,渡黄河荼毒百姓。今派遣琅邪王率军卒3万前往讨贼。”俨然一副北伐架势。但事过不久,即召琅邪王司马裒还建康。

  王敦因太子司马绍有勇有谋,为朝野所信重,想诬以不孝而废之,因百官皆不从,只得作罢。王敦将周扎c戴渊杀死,也不朝见司马睿,于四月回到武昌,遥控朝政,为所欲为,四方贡品多入其家,将相皆出其门。王敦自领宁c益二州都督,并以王邃为都督青c徐c幽c平四州诸军事,镇守淮阴,以王含都督沔南诸军事,领荆州刺史。军政大权皆集于其兄弟之手。

  手。司马睿眼睁睁地看着王敦飞扬跋扈,逼辱朝廷,却无可奈何。史称元帝“恭俭有余而明断不足,故大业未复而祸乱内兴”。他没有平定王敦之乱的才干,遂忧愤成疾,于永昌元年(公元322年)闰十一月抱恨死去,时年47岁。葬于建平陵,庙号“中宗”。

  第二章

  东晋明帝司马绍(公元298年~325年),字道畿。元帝司马睿长子。其母荀氏,很可能是鲜卑人,生明帝和琅邪王司马裒。司马绍长大后,长着黄黄的胡须,相貌酷似燕代一带的鲜卑人。司马绍自幼聪慧异常,元帝十分喜爱。

  建兴(公元313年~316年)之初,司马绍任东中郎将,镇守广陵。司马睿为晋王后,司马昭被立为王太子,太兴元年(公元318年)三月,被立为皇太子。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正月,王敦于武昌举兵叛乱。三月,叛军占领石头城。太子司马绍登上战车,要率将士与王敦决一死战。中庶子温峤认为是冒险取败,坚决劝止。并抽剑斩断马脖子上的皮套,使战车不能启动,司马绍只得作罢。

  明帝以弱制强,终于平定内乱,巩固了东晋政权。他有勇有谋,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惜天不假寿,第二年(公元325年)闰八月,他便因病死去,年仅27岁。葬于武平陵,庙号“肃宗”。

  第三章

  东晋成帝司马衍(公元320年~342年),字世根,明帝司马绍长子。太宁三年(公元325年)三月,被立为皇太子。同年闰八月,明帝死,刚刚5岁的司马衍即皇帝位,是为成帝。年号咸和。群臣因皇帝幼小,奏请皇太后瘐氏临朝称制。并以三朝老臣司徒王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瘐亮c尚书令卞壶参辅朝政。但大权皆掌握在成帝的舅舅瘐亮手中。

  成帝于成康元年(公元335年)正月即已行加冕礼,并改元,按说应从此亲政。但他长期受制于舅氏,没有独立从政经验,又缺乏雄武的气概,所以在治国方面没有什么建树,惟一可称道的是他用度节俭,不务奢华。他曾想在后园建一射堂,预算要用40金,成帝惜其劳费,下令取消了建堂计划。这也许与他身历苏峻之乱不无关系。

  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六月,成帝病死,时年22岁。葬于兴平陵,庙号“显宗”。

  第四章

  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六月,成帝病重将死。执掌朝政的中书令c帝舅庾冰,恐成帝的儿子继位,他的亲属关系将疏远一层,使其权力削弱,因此打算让成帝的同母弟继位,这样他的帝舅身份不变,在朝廷中的权势和地位即可稳固无虞。于是,他再三强调,国家面临强敌,宜立年长之君。成帝的儿子皆在童稚,就自然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外了。庾冰请以成帝同母弟司马岳为帝位继承人。中书令何充反对,说:“父子相传,是千古定规。一旦改变,会酝成祸乱。”庾冰不听。朝廷按庾冰的意旨,下诏立司马岳为皇位继承人,以庾冰c何充为顾命大臣。几天之后,成帝病死,司马岳继位。何充因在立帝问题上与庾冰有隙,司马岳继位后,自动请求外出到徐州任刺史。

  康帝在位的短短两年时间里,重要的国事是小舅庾翼未成功的北伐。此时北方与东晋并存的政权中,以后赵石虎最为凶暴。石虎为了掠夺江南财富,打算亲率六军,讨伐东晋。他下令征发民丁,5人出一辆车c两头牛c15斛米c10匹绢。办不到的一律斩首。逼得百姓卖儿鬻女以供军需,实在无力办到的,往往自己吊死树上,令人惨不忍睹。

  这时,石虎也在加紧征兵。到建元二年(公元344年)正月,后赵诸州集兵百余万人。但因石虎颇信巫术,因太史令占卜后说不宜南行,石虎便停止了向东晋的大规模进攻。

  同年九月,23岁的晋康帝还没有看到北伐取得多大进展,即因病死去,葬于崇平陵。

  第五章

  建元二年(公元344年)九月康帝病重时,庾冰c瘐翼兄弟打算以元帝司马睿的小儿子司马昱继承帝位。但中书监何充建议立康帝之子司马聃。康帝自然愿意,遂立司马聃为皇太子。过了两天,康帝死去。何充遂根据遗诏奉年仅两岁的司马聃即位,为穆帝,由皇太后临朝摄政。

  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正月,皇太后在太极殿幕帷后,怀抱两岁的小皇帝,举行登基盛典,并宣布改元。四月,朝廷以会稽王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参与大政。

  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年底,石虎养孙c汉人冉闵杀死赵主石鉴,尽灭石氏,诛杀胡羯20余万人。次年五月,冉闵自称皇帝,建国号魏,遣使告知东晋政府;“胡逆扰乱中原,现已尽力诛之。请派遣军队来,共同扫除胡逆。”东晋朝廷因他称帝而置之不理。鲜卑慕容氏自辽西汹汹而来,集中兵力进攻冉闵。东晋坐视不救。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冉魏被慕容氏所灭。

  在冉魏请求支援时,桓温想乘此机会北伐,几次上表,但朝廷恐其成功,扩大权威,无法控制,遂故意拖延,搁置不议。直至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二月,在外戚褚兖和扬州刺史殷浩先后北伐失败后,东晋政权才不得不同意由桓温率军北伐。桓温统率步骑四万,自江陵出发,进攻关中。在蓝田大败前秦兵,进至长安近郊的灞上。三辅郡县纷纷来降,百姓带着酒食前来慰劳,夹道迎接东晋官军。有的老年人激动地流着眼泪道:“想不到今日能再见到官军。”但桓温北伐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声威,并无破釜沉舟的决心,所带军粮又不足,本指望就地割麦为粮,不料前秦国主苻健坚壁清野,晋军乏食。六月,桓温遂迁徙关中3000余户百姓,率军而归。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三月,羌族酋长姚襄入据许昌,然后进攻洛阳。桓温再次从江陵北伐。八月,击溃姚襄,收复洛阳。桓温多次建议移都洛阳。但偏安江南一隅的东晋朝廷无志于北还,只得作罢。

  第二年(公元357年)正月,15岁的穆帝名义上开始亲政,改元升平。但这时的穆帝,仍是未经世事的少年,并不能主持国家大政。实权依然操控在桓温手中。

  随着年龄渐渐长大,穆帝开始懂事。然而,奢糜的宫廷生活却使得这个年轻皇帝身体虚弱,经常闹病,因此始终未能在治国理政上有丝毫建树。升平五年(公元361年)五月,19岁的穆帝再次得病,不久死去,葬于永平陵,庙号“孝宗”。

  第六章

  晋哀帝司马丕(公元340年~365年),字千龄,为成帝司马衍长子。3岁即袭封为琅邪王,6岁拜散骑常侍,18岁加中军将军。3年后,又迁为骠骑将军。升平五年(公元361年)五月,东晋穆帝司马聃死去,无子嗣,司马丕得以继承帝位。

  哀帝在位期间,桓温的势力继续扩展。兴宁元年(公元363年)五月,已经身为征西大将军的桓温,又迫使朝廷给他加上侍中c大司马c都督中外诸军c录尚书事等显赫的官衔,成为东晋最有实权的人物。

  哀帝虽已成年,却不以国事为意。他笃信方士之言,幻想长生不老,整日与道士炼丹,不理国政。侍中高崧谏道:“练金丹,求长生,乃虚妄之事。万乘帝王,不宜受骗。”哀帝充耳不闻,依然继续服用方士们炼成的所谓仙丹,终致中毒,于兴宁二年三月一病不起,不能处理政事,只得由褚太后再次临朝摄政。

  兴宁三年(公元365年)二月,年仅25岁的东晋哀帝病死于太极殿西堂。三月,葬哀帝于安平陵。

  第七章

  东晋废帝司马奕(公元341年~386年),字延龄,为哀帝司马丕同母弟。两岁封为东海王,12岁拜散骑常侍c镇军将军。此后,又改封琅邪王,历任车骑将军c侍中c骠骑大将军c开府仪同三司。兴宁三年(公元365年)二月,哀帝司马丕死去,无子嗣。皇太后下诏,以司马奕继承帝位。

  司马昱当皇帝数月,于咸安二年(公元372年)七月死去。此时,司马奕更加克制,以防引起当权者的疑忌,带来杀身之祸。这使他得以安度余生,到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十月才病死于吴,享年45岁。

  第八章

  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20年~372年),字道万。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小儿子。51岁时,才由权臣桓温,出于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扶上皇位。

  自当皇帝以后,看到国家危机四伏,江河日下,面对桓温那种咄咄逼人的样子,司马昱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忧惧中生活。虽然50岁刚出头,登基不过半年多,他那本来星星点点的白发,却已经迅速扩展,满头苍苍,他的身体也日见虚弱。成安二年(公元372年)七月,司马昱终于一病不起。临死之前,他仍对大司马桓温心怀恐惧,一日一夜连发四道诏书,请桓温来安排后事。傲慢无礼的桓温却一再推托不至。司马昱自感将亡,不能再拖,遂立了11岁的儿子司马昌明为皇太子,但惧于桓温的淫威,又遗诏:“请大司马桓温按周公之例,居摄执掌政权。”并仿照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的做法,在遗诏中战战兢兢地写上了这样几句话:“我儿子可辅佐的话,就请你辅佐他。如不成器,请你自取天下。”司马昱的遗诏当即遭到大臣的反对。侍中王坦之生气地把诏书当着司马昱的面撕得粉碎。司马昱有气无力地说:“天意不保佑我大晋,又有什么办法。我也是不得已呀。你何必想不开。”王坦之痛心地说:“天下是宣帝创基c元帝中兴的天下,陛下没有权力白白断送掉。”司马昱见大晋有这样忠心耿耿的大臣,十分欣慰,深受鼓舞,胆子也壮了一些。便让王坦之改写遗诏,说:“国事家事都要尊重大司马的意见,如同诸葛亮和王导一样。”写完遗诏的当天,司马昱死去,时年52岁,葬于高平陵。庙号“太宗”,谥号“简文帝”。

  第九章

  东晋会稽王司马昱在绝嗣多年之后,终于盼来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出生时,正当东方始明,司马昱因此给他取名曜,字昌明。

  司马昱做了9个月的皇帝,临终前把11岁的司马曜立为皇太子。这位皇太子在他父亲灵前一滴泪也不掉,左右人提醒他,应按常礼大哭一场表示悲痛。他却回答:“哀至则哭,何常之有!”

  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桓温带着大兵,杀气腾腾地向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赶来,谢安和王坦之带领满朝官员前去迎接。这时,上上下下人心惶惶,传说桓温要杀王c谢两人,灭掉东晋,改朝换代。

  司马曜死时35岁。太元二十一年十一月,葬于隆平陵。庙号“孝武帝”。

  第十章

  晋代奠基者司马懿以谋略著称于世,他的后代偏偏出了两个白痴,一个是西晋惠帝司马衷,另一个便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

  司马德宗不会说话,连寒暑冷热都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个白痴,竟然做了22年皇帝!他登基于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做皇帝时15岁。

  当时流传着一句谶语:“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是司马曜的字。司马曜之后,再经两个皇帝,东晋国祚就结束了。为了应这种谶意,并让这一天早日到来,刘裕便派他的亲信王韶之把司马德宗缢杀于东堂。这时是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十二月。

  司马德宗被缢死时37岁。谥为“晋安帝”,葬于休平陵。

  第十一章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十二月,紧锣密鼓准备改朝换代的刘裕,为了应“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语,派人缢杀司马德宗,谎称因病驾崩。同时,他拥立司马德宗的胞弟——33岁的琅邪王司马德文继位,做了东晋末代皇帝。

  晋代自秦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到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司马德文为刘裕所代,前后共存在了155年。

  第十二章

  东晋太和八年(公元367年),大司马桓温的夫人马氏生下一个男孩,大名叫桓玄。桓玄长到5岁,一个意外的机遇,使他继承了桓温的爵位。那是宁康元年(373)七月,桓温病危,因长子桓熙太没有本事,决定将部众交给最能干的五弟桓冲统领。四弟桓祕对此十分不满,便与桓温的长子桓熙c次子桓济等密谋杀桓冲,桓冲得知后,暗作准备,待桓温一归天,就先下手把熙c济捉了起来,然后又废了桓祕,并把熙c济迁往长沙,又称桓温留下遗嘱,由小儿子桓玄继承爵位。于是,年仅5岁的桓玄,成了南郡公。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二月,刘裕与何无忌率百余亲兵起事,杀了兖c徐二州刺史桓修,占据京口。孟昶亦与刘毅c刘道规等率数十人杀了青州刺史桓弘,占据广陵。刘裕又派刘毅去杀了豫州刺史刁逵,占据历阳。然后传檄各地,讨伐桓玄。桓玄派顿丘太守吴甫之c右卫将军皇甫敷等去京口抵御。三月初,刘裕在江乘亲执长刀,冲入敌阵,杀了吴甫之,又南进到罗落桥,斩了皇甫敷。桓玄听说二将出师不利,又派桓谦和何澹之屯东陵,卞范之屯覆舟山西,计有兵2万。刘裕于次日上午率军进到覆舟山东,命体弱兵丁登山树旗,作为疑兵,其余兵卒分数道并进,一眼望去,满山遍野尽是刘裕之兵。派出的侦察兵回去报告说:“刘裕军队满处都是,不知道有多少。”桓玄更加忧恐,赶紧带着儿子桓升c侄儿桓濬及亲兵数千人挟着安帝出逃,途中被叛兵所杀。

  一个月后,桓谦c桓振等聚集残余,重新攻陷江陵,为桓玄举哀,谥为“武悼皇帝”。

  第二年(公元405年)正月,刘毅等恢复江陵,晋安帝返回建康复位。至此,一出桓玄篡位称帝的活剧遂告终结。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