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念念梓里挽朝花最新章节 > 念念梓里挽朝花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十四章 广播大婶

  周传书大叔的媳妇周大婶,外号“大广播”,原因是周大婶极爱说话!

  周大婶不管走到哪里,就自带说话的声音。说话声音响亮清脆,话语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所到之处,总能听到她的嗓门儿一直像镇上的广播喇叭一样开放着,远了听不清楚内容,只听见“呜哩哇啦”的声波,一波又一波地起伏c扩散,气氛也被渲染得热闹起来!

  周传书大叔是镇中学的校长,温文敦厚,沉默寡言,因为天生的皮肤黝黑,所以虽然终日在学堂,很少下田,皮肤一直是那么黑,是位不苟言笑的“黑面书生”。周大叔平时走起路来一条直线,见人微笑一下,打过招呼之后,便再也听不见他说话。人都说周大叔两口子的话让周大婶一个人说了。

  周大婶说话的时候习惯把头向一边歪着,两只眼睛往斜上方斜成一条线,只用眼睛的余光看着和她说话的人,嘴里兀自不停地流淌出未经思索的话语,眼睛略有点儿烂眼边儿,两颗镶金属边的门牙在嘴里闪闪烁烁!

  周大婶出门从来不走直线,而是曲折环绕,原地打转。有人开玩笑说周大婶早晨出去买包盐,到了晌午头还没有回到家!凡是路过的地方,都用话题为圆心,用脚印画了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圈儿。

  周大婶没文化,是个地道的乡下娘们儿,虽然周大叔中学校长的水平对她的见识有那么一点点的熏陶,但是本质上没什么改变,加上周大婶本就是地道的乡下农妇,本人相貌平常,粗枝大叶,平日打扮得不是很利索,给人一种邋邋遢遢的感觉。即使是在逢年过节c走亲访友的时候着重打扮一下,给人的感觉依然不是很清爽,有点辜负校长夫人的名头。好在周大叔并不在意,倒也很美满。

  有文化的家庭一般不大迷信神仙鬼怪,很少烧香拜佛,而周大婶不但迷信,而且比乡下女人c老太太更迷信,对各路神仙虔诚得不得了!镇上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各路神仙庙,周大婶一定要一一拜会。跟人有说不完的话,周大婶便又跑到庙里面前神仙叨叨。

  周大叔自己不去对神仙顶礼膜拜,却不去管,周大婶爱怎样怎样,他不说也不劝,因而周大叔家里一片和谐社会的氛围。

  周大婶像一只快乐的老喜鹊,走到这儿“喳喳喳”,走到那儿“喳喳喳”。

  “婶子,你说我这两天有多背运!昨个儿和周大脚媳妇几个人打骨牌,我手里的牌点儿不孬,老千c虎子,还有两块十,一块红十,一块花十,你说这牌能算孬吗?嗳,二大脚媳妇先出牌,上来就是一对儿天杠合子,你说这谁能打得了?接着又放对儿,我手里没有对儿,只能贴牌了,最后连两块十,老千c虎子都贴上了,你说有多倒霉!打牌是小事儿,我这心里很不踏实,别了再有什么别的事儿,不行,我得赶紧到庙里去上上香。”(骨牌,是家乡特有的棋牌娱乐,牌点儿名称属于家乡方言表述。)

  “俺娘家侄子在咱镇上中学上学,这不都在我这儿吃饭。孩子过年马上就十七(岁)了,我的意思让他一门心思念书,上高中,考大学。孩子他娘老惦记着给孩子说媳妇,我一直拦着,这半大小子一说上媳妇,还能好好学习吗?时间一长,我心里也犯寻思,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万一孩子功不成名不就,连说媳妇也耽搁了,可不是我这个当姑的错?嗳,我这里刚一松口,他娘那里就托人给说上媳妇了!你说说!哼,咱不管了,他们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家种地,咱管这个闲事儿干么!我就说他们小庄子旮旯的人没见识!哼!”

  “上回我翻翻墙根儿那几捆玉米秸,想拉出来晒晒,别霉了。等翻到底儿,哎呦,俺那娘嗳,这么粗一条白花长虫(即蛇)盘成一大盘,吓得我不得了!俺那小子拿个铁锨说要拍死它,我赶紧拦着,你可别,这说不定是哪路神仙,到咱家就是咱家的财份,咱们远远地,让它老人家自己走吧。不知道啥时候,长虫就不见了,我赶紧炸了供菜(上供的菜),上了香。我请算命先生算了算了,说这白蛇是好兆头的,将来会应在俺家大妮儿身上。俺小玲打小身体就弱,我一直很担心!你看看,那白花长虫就是来给俺家送财份来的!”

  周大婶走一路,说一路,一直有乡亲们上前附和,走到哪里,哪里的空气顿时像开锅的蒸笼,热腾腾地氤氲c热闹起来。

  “种地能是个好活儿吗?谁也不愿意在家种地,我一直都教育我的孩子们:你们的事儿你们自个儿决定,不好好学习就在家种地,我不勉强你们硬着头皮去学习,人要真不是吃那碗饭的,也勉强不来!这不今年种了二亩豆子(大豆),觉着用不着大照料,也懒得去下田。这两天我过去看了看,哎呦,满地全是草,豆苗子都看不见了,‘草盛豆苗稀’,我这赶紧催着孩子们,在田里铲了好几天,总算把草拔完了,这才看见稀稀拉拉的豆苗子。累得我膀子都疼了,这种庄稼可真不容易!”

  王三奶奶听了,不由得笑起来:“你听听张三姐这张嘴,跟倒了核桃车子似的。”

  王瘸子大奶奶的闺女翠真姑听见周大婶一大长篇子话中夹了一句“草盛豆苗稀”,禁不住笑了:“不愧是校长夫人!”

  王瘸子大奶奶撇了撇嘴:“还校长夫人呢!你看看整天收拾得一点儿也不利索,几个孩子除了大姑娘小玲还干净些,下面几个你看和他们娘一样,长得也没个样儿,尤其那二丫头小菊,你看那烂眼子吧唧的,和她娘一个模子!”

  翠真姑生气了,训斥她娘:“又来了!你就是碎嘴子,人家孩子长什么样关你什么事?孩子们不是小吗,长大了就好了,你真是!没事儿别在街上闲磕牙!”

  翠真姑姑是王瘸子爷爷老两口的独生女,是镇上的小学老师。王大奶奶一向怕她这个闺女,讪讪地笑道:“我不过是随便说说。”

  翠真姑道:“你随便说说,别人可不是随便听听!要是碰上多事儿的人还不得生闲气。”

  我母亲在一旁笑道:“这张三姐可不是那种计较的人,说说没事儿。上回看见我家小五,非要赶着认干闺女。我说你不是有三个闺女吗,干嘛还要认干的?她说她的孩子不大俊。做娘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漂漂亮亮的!她不是那种心窄的人。”

  三奶奶也搭腔道:“她才没有这些闲事儿呢!她自己说话都不过脑子,随口就来,还会在乎别人说什么!这样倒好,图个热闹!”

  春种,夏忙,秋收,乡亲们一般都在田里活动,顺便带着简便的水壶。有时候觉得枯燥还会带上收音机,一边干活,一边听些戏剧c评书什么的。但是凡是和周大婶家的责任田挨着的,甚至隔几家的,都不带收音机,听周大婶现场直播!

  周大婶还没有达到田里,就听见她呜哩哇啦的说话声,邻居不由得会心地笑了:好了,广播开始了!有调皮的年轻人还故意捏着嗓子:“李家海镇广播电台,现在开始广播!”

  周大婶带着自己的大兵小将进入农田,也不用安排,孩子们都找自己喜欢干的活儿去做,周大婶也不苛责自己的孩子去做什么。

  周大婶一边除草,一边和左右田里的邻居聊天,一般都是周大婶说,别人听。周大婶的头一会儿转向左边“哇啦哇啦”一阵子,一会儿扭头向右边“哇啦哇啦”一阵子。有时候,隔着几家的田也搭上了话,嗓门儿放得更大了些。难为她一边说话一边锄地,居然很少锄到庄稼苗子。说到兴奋处,周大婶便索性停下来,打出她标准的姿势:歪着头c斜着眼,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不时地有左边活右边的人附和,一时间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周家小子虽然不像他父亲那么沉默,也只是笑嘻嘻地听他娘说话,有时候和小菊c三妮儿插两句,尤其是那个小菊也是个爱说话的,当然不如她娘那么精神头儿和那么多话题儿。

  一般田里的活儿忙的时候,邻家是不敢招惹周大婶的,因为她会说起来没完。等活儿干得差不多了,到地头上去休息,这时候很热情招呼周大婶:“婶子也歇歇吧,过来坐坐,喝口水。”

  周大婶如果不是特别忙,一般都高兴地接受邀请。坐下来,喝口水润润嗓子,觉得舒坦多了,连比带画地说得更来劲儿了。如果是下午,直到夕阳西斜,人们开始收拾工具准备收工,周大婶才起身拍拍屁股,去自家的田里收拾用具。

  有人便开玩笑:“婶子你看,俺家地头上让你坐出来个大坑来了!”

  周大婶笑骂道:“坐出坑来才好呢,下雨的时候正好存水浇地。”人们都大笑起来。

  回家的路上,人们有了闲心情,大家的话也都多了,一路七嘴八舌,说说笑笑,但仍以周大婶的声音为主,一片热闹的喧嚣,被夕阳渲染得流光溢彩。

  乡下的女人们有个癖好就是“串门儿”,也叫串门子,就是女人们到关系比较好的女人那里坐坐,说些闲话消遣。一般是媳妇们找媳妇,老嬷嬷们找老嬷嬷,有时候恰好碰到了,也在一起说话。说说自己的欢喜c烦恼,还有镇上谁家的趣闻轶事等等。都是些家长里短的话,说东道西,听上去毫无意义。但女人们却乐此不彼,一说就是一整个下午,甚至到深夜。

  男人们却非常痛恨女人串门子。晚上回到家,找不到媳妇,只看见找不到娘哇哇大哭的孩子。男人便心头火气,隔墙问问邻居,如果不在邻家,就在街头吼一嗓子:“三儿他娘,你死哪儿去了!”女人们沉浸在说话中,一般是听不见的。直到媳妇回了家,两口子难免会吵嘴,甚至会打上一架。

  而周大婶几乎不串门子,就算是有事儿到谁家里,顺便聊上了,也是嗓门儿很大,左邻右舍都听到了。周大婶一般都在大街上c大门口,还有田间地头,这些公开的场合与乡亲们的闲话,显得十分大气。

  男人们听见周大婶说话,虽然偶尔觉得有些聒噪,但却并不反感。有时候还会跟着她搭讪,开几句玩笑。周大婶跟谁都能说上话,因此,大街上一站,不怕找不到话题,也不会找不到陪她说话的人。

  周大婶一出现在小镇街头,便一下子就能掌握话语权,成为话语闲谈中的核心人物。

  镇上的广播喇叭在周大婶面前黯然失色。

  周五叔家的大女儿也是出了名的爱说话,不过她一般私下里说,一个姑娘家,自然不会像周大婶那样整天在人前说个没完。因为有周大婶“大广播”的名头,便给秀兰姑娘送了外号“小广播”。

  姑娘们凑在一起说些体己私房话很正常。可是周秀兰的爱说话,其实就是爱传话,常常涉及别人家是非之事。而且,她也不是和姑娘们一起,常常凑到那些多事的娘儿们身边听话,听了便添油加醋地传话。周秀兰私底下在人前嘀嘀咕咕,而且说话的时候凑到人的面前,鬼鬼祟祟的,总之不是很正大光明,有点搬弄是非的嫌疑。有些话在坊间传来传去就容易变味儿,生出莫须有的是非。而且,确实有不少的是非是从周秀兰那里传出来的。

  因为这种小家子气的行为,周大婶儿对周秀兰颇有些不满,自己的爱说话坦坦荡荡,秀兰姑娘的这种行为怎么能和自己相提并论?

  周大婶一见到周秀兰在人堆里嘀咕就烦,就以长辈的身份说她:“你一个姑娘家,凑在人前论人是非,像什么话!”

  周秀兰不服气:“大婶,你还说别人,整个镇上谁有你话多?”

  周大婶笑道:“我话多,我就是话多,可我说得话不牵涉任何人!都是些大实话,光明正大的话!”

  “我说的也是实话!”周秀兰不以为意。

  其实,谁家的是非长短,不是所有的实话都可以随便拿出来的说的,这一点,周秀兰不懂得。周大婶也不见得懂这样的道理,但她天生不沾染是非,也不论人长短。因此,周大婶的人缘好,人们也愿意听她说话。

  很多人对周秀兰则颇有微词,以至于影响了她的婚嫁大事,百姓人家都不喜欢长舌妇。乡下人虽然日子平淡,少有是非,但一旦有是非全镇人便都会知道,人们便首先怀疑传话的人挑拨。不管是不是周秀兰传出去的,人们都会怀疑她。

  周家五叔和五婶很生气,便开始约束c教训女儿。周秀兰毕竟是年轻的姑娘家,周大婶的劝诫和父母的教训,使她收敛了一些。

  周家大婶的爱说话其实是一种消遣。人们没事儿的时候就喜欢凑到的周大婶跟前和她说话,当然,大部分时间是听她说,少有机会插嘴的。

  我也常常凑在一旁,听周大婶说话,看着她不假思索地话稀里哗啦就涌出来,觉得很疑惑,人的肚子里怎么能一下装下这么多的闲话,放佛一辈子都说不完。

  听周大婶说话,便觉得这个世界真是热闹有趣,没有什么烦恼。

  其实周大婶也有烦恼,就是她心爱的大女儿,小玲姐生性安静,不善言语,但也生来体弱,患有先天性哮喘,一不小心就能背过气去。为此,周大婶遍访名医。周大叔话少,只凭周大婶一个人,几乎把嘴皮子都磨破了。此时的周大婶的话,全是关于女儿的。平常只是听周大婶说话,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欢笑,此时见她为了女儿,话语中焦灼,让乡亲们都不由得担心起来,便和她一起打听医生。

  几经辗转,终于有一天,乡亲们打听到一位老中医,便推荐给周大婶。周大婶忙带着小玲去看病,来回几个月的时间,很是辛苦。不过,病情终于明见好。因为哮喘很难短期治愈,这样的结果已经是很好了。小玲的病情控制住,开始正常的上学。

  周大婶很是感激,便又常到大街上与乡亲们闲话,也算是答谢大家的帮助。

  小玲顺利读完初中,哮喘也没有再犯过。中学毕业,小玲便报考了职业中专,是地级市的财校,这所学校很难考,而且职业前途很好。

  周大婶高兴极了,在的大街上极力宣传,一再夸赞自己的女儿和她的学校。又恢复了她欢笑言谈的性子。小镇的大街上又开始了周大婶生动的身影和“喳喳喳”欢快的说话声,如池塘里粼粼的清波。

  周大叔兄弟两个,一个弟弟在南街自立门户。周家老爷子去世的早,老太太还健在,一直跟着周大叔过活。老二除了逢年过节到大哥家里看看老太太,其他的时候基本上不过问。周大婶两口子和孩子们对老太太很好,一直相安无事。

  一次,周二婶儿不知道受了谁的挑唆,说周大婶抱怨自己养着老太太,老二家不管也不问。周二婶儿被人挑出了真病,心里很恼火,便开始找茬儿。周大婶不是那种掖着藏着的人,不是勾心斗角的主儿,不加理会。周二婶儿越发得了意,不停地闹个别扭,唧唧歪歪,骂骂咧咧。周大婶忍不住了,私下里和人说话,便为自家分辩了几句。话传到周二婶儿耳朵里,周二婶儿马上就毛了,直骂到大街上。那周二婶儿平常话不多,安静秀气,不曾想吵起架来还真泼辣,在大街上跳着脚地骂,声音嘹亮响彻街巷,而且嗓门儿跟磨刀一样,越骂越锋利,越嚎越响亮!

  别看周大婶平日里不知疲倦地说个不停,却不会和人吵架,真正一生气,那气儿仿佛把嗓门儿堵住了似的,刚争吵了几句,嗓子就哑了,后来居然失了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在那里气得哆嗦成一团!几个孩子也不善于和人争吵,只是又气又哭。

  周大婶平常虽然话多,但心地善良,人缘极佳,加上周大叔的校长威望,周大婶一家博得了全镇人的同情,老二两口子引起了公愤。

  两家人在大街上吵吵嚷嚷,最后,周家果子铺的周传典老人实在忍无可忍,直说到老二脸上:“你要还认我这个老大哥,你就回家去,别在大街上丢人现眼,你回去拍着心口窝子想一想,你到底那点儿做得对做得好?你有啥资格吵闹!别自己打自己的脸!”

  周大婶气得浑身发软,被人架住,喑哑着嗓子哭道:“你说这孝敬老人还有错吗?老太太愿意跟着我们过,我和孩子们也高兴,这还能装孝顺吗?你们可以问问老太太,这可不能掺假的!我们也从来没有说过老二家半句不是,你说这好好的,闹得哪门子的事儿?”

  周家老太太也是个实在的人,与老二媳妇有些合不来,喜欢在大儿子家里,并不是嫌弃二儿子,也只是希望一家人和和美美。她也从来没有抱怨二儿子家不管她。没想到的二儿媳妇听了闲话,竟然在人前弄出了这一出,实在丢人现眼,气得直哆嗦,责骂二儿子。

  老二见势头不好,忙把媳妇拉回了家。

  后来,老二家大概觉得做得过分了,毕竟是有文化的家庭,犯不着这样,就悄悄向周大婶两口子赔了罪,事情也就慢慢平息下来。

  周大婶还是那么爱说话。也许是受了上次事件的刺激,周大婶说话时有时候爱加上了一句:“说话要凭良心!”

  街上爱说话的婶子c大娘们不少,所以周大婶一直可以找到和她说话的人。大街上逛一圈儿,激起一层层的欢声笑语。

  周大婶依然是镇上最受欢迎的人,大家也喜欢小镇的街道上有她的声音,自由挥洒,如喜鹊登梅,踩落花瓣,飘落在风中,纷纷扬扬。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