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浓缩的石头记最新章节 > 浓缩的石头记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一回赏析

  曹雪芹的《石头记》产生于清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曹雪芹在“太平盛世”的表象背后,嗅到了封建制度垂死的气息。《石头记》以贾府的衰亡史为主线,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副线,全书故事情节根据这两条线索展开(高鄂续写部分将主c副线进行了置换)。由于清朝统治者对汉人大兴“文字狱”,作者为避其祸,不得不釆用十分隐晦的创作手法。

  小说前五回,作者用暗示的方法,对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的结局作了精心的安排,是对全篇小说的高度浓缩。

  作者开卷便说,“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告诉读者,他经过构思之后,决定釆用隐晦的方式来创作。假借“通灵(宝玉)”来叙说作者的家世,以及亲历亲闻的真人和真事。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这个人物,就是作者自家(曹家)的总代表。作者接着说明,《石头记》中所要讲的是“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的闺阁中人,他将女子的抬得比自己高,其用意是,要假借赞美女子来抨击“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于篇间用'梦'c'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这是要读者注意,他在本书中将以假说真,以虚幻写实情。交待完这些,才开始切入本回主题。

  作者假托神话,表明《石头记》的创作原由,“女娲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这段话的寓意是:一c作者借“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颂扬中国历史上的优秀妇女,同时也暗示封建社会这个“天”已破损;二c女娲所炼之石,非同寻常,它原本具有补天的功能;三c数字“十二”暗指夏c商c周c秦c汉c魏晋南北朝c隋c唐c宋c元c明c清十二个朝代;“二十四”暗指二十四史,“三万六千五百”是一百年的天数,暗指过去一百年的历史(即康熙c雍正c乾隆年间一百年),作者借此暗示读者,本小说立足于过去一百年的历史,笔锋触及整个中国朝代史;四c“大荒”指荒唐,无边无际。“无稽”指无所考证。“青梗”即“情根”的谐音,暗示该小说以“谈情”为立足点。

  接着,作者说这块女娲遗石“灵性已通”,可大可小,因无才补天,日夜悲哀。一日,从远道而来的一僧一道发现了它,僧人说要在石上镌几个字后,携带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访道求仙的空空道人,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发现了石头上面的字迹,叙述它被携入红尘后的经历见闻,并有一偈(佛经中的唱词,义译是“颂”):“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是作者假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著书,把自己对现实的体悟写成《石头记》。“无才”是作者的愤慨之词;“补苍天”是作者借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来说明清王朝的社会制度已存在严重的缺陷;“枉入”句,是作者感叹年华虚度;“此系”句,是石头身前和身后所经历的故事,作者暗指小说中所写的,并不限于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还是对从他祖辈开始到他所能预见的整个封建末世的种种现实的艺术概括;“倩”指央求。

  空空道人看完偈语,便与“石兄”对话。作者借“石兄”之口,说出了写《石头记》的现实主义文学见解,其中也包含着对艺术结构的精僻看法,同时还说明《石头记》不同于一般的言情小说,即便是其中的诗词曲赋也不是一般的“情诗艳赋”,都含有深意的。

  空空道人将《石头记》从头至尾地抄录回来“闻世传奇”,从此“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这是作者暗示,《石头记》由“道”开端,以“佛”终结,其间经历“情”与“色”的搏击,即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里的“情”,暗指“理想”;“色”,暗指“现实”(佛教中的色,指现实世界的一切可见物)。

  以上其实是《石头记》的楔子。作者还假托这部书的底稿是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来的,后经“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题名为《金陵十二钗》,并自题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是全书中作者以自己身份来写的唯一一首诗。

  以下开始了《石头记》的传奇故事。

  姑苏城里有座葫芦庙,庙旁住着一位“神仙一流人物”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这个人物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另一个是贾宝玉)。甄士隐炎夏伏几盹睡,梦见一僧一道携“通灵宝玉”下凡,这一僧一道边走边谈,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娲遗石幻化人形,成为警幻仙子处的神瑛侍者。绛珠仙草亦幻化为人形。神瑛侍者下世为人,绛珠仙子决心同他一起去,要用一生所有的泪报答他的浇灌之恩。

  “仙”是道教的产物,确切地说是庄子思想的产物,因为,神仙之说最早见于《庄子》:“藐菇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吹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疪疠,而年谷熟。”后来的道教据此塑造了风姿清灵c逍遥自在的“神仙”形象。作者在这里说明,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就是宝玉和黛玉的前身。二人来自仙界,也就是说,宝玉和黛玉的思想均源于道家学派。

  甄士隐听了一僧一道的谈话,便上前搭话,他为了免遭沉沦之苦,要仙师给他“大开痴顽”。僧c道对他说:“到那时,只要不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佛c道两家思想,可以指引人们逃避现实的苦难。“火坑”指的就是黑暗的社会。这里出现的一僧一道与前文提到的“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迵异”的一僧一道不同,这里的一僧一道是指作者所处时代的僧与道,此时的佛c道两家思想已相互融合。

  这里简单讲一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以《易经》天人文化为基础,属于原始的c质朴的思想,经过夏商周三代演进,形成以“易”c“礼”为中心的天人思想;第二阶段,周c秦之际,产生了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经秦c汉前后的演变,逐步形成儒c道c墨三家学说为主流的思想文化;第三阶段,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相继产生,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到隋唐以后形成了儒释道三家鼎立,互相渗透的局面。此后,宋元明清都以这三家思想为代表。清代推崇程朱理学,康熙亲政后,进一步表彰孔孟程朱,利用他们的学说来巩固封建统治。最突出的是宣扬“三纲五常”,这是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础,也是程朱理学的核心。

  我们回到《石头记》。甄士隐听了仙师的话后,说还要见见他们所说的“蠢物”。甄士隐从那僧人手中接过玉石,只看见上面刻着“通灵宝玉”四字,便被僧人夺了过去,说是已到幻境。见一座石牌坊,上书“太虚幻境”四字,两边对联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对联的意思是说,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没有的当作有的,有的也就成为没有的了。作者借此暗示,甄(真)的遭遇和归宿,是贾(假)的缩影。为避“文字狱”,作者故意将“真事隐去”,以甄(真)乱贾(假),以贾(假)作甄(真)。

  甄士隐听到一声震耳霹雳,从梦中惊醒。随后帶女儿英莲上街看热闹。遇见一僧一道,“那僧癞头跣足,那道跛足蓬头”,显然与甄士隐梦中的一僧一道不同。说明现实中的佛c道两家思想均遭受创伤——被程朱理学排挤。

  那癞头和尚一见英莲便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甄士隐不理睬,和尚念出一首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首诗是对英莲(谐音“应怜”)一生遭遇的高度摡括。英莲在元宵夜被人拐走,后来改名香菱。诗中的“菱花”句中,“雪”谐音薛,“菱”遇“雪”,喻生不逢时,即“有命无运”。暗指香菱后来落在薛家成为丫头。

  甄家小姐英莲的不幸命运,就是贾府众女儿命运的写照。英连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元宵节,在第五十三回写的荣国府庆元宵,也正是贾府由盛至衰的转折点,此后的贾府变故层出,风波迭起,直到最后食尽鸟散,烟消火灭。

  跛足道人与癞头和尚分手,相约三劫后在北邙山相见。北邙山在河南洛阳,传说太上老君曾在那里炼丹,有六代二十四帝王的陵墓设在北邙山。那道人与僧人相约,到那儿会齐后,同往太虚幻境销号。意思是说他们将来要一同葬在北邙山上。作者借此对封建帝王的讥讽,对皇权的藐视。

  甄士隐见贾雨村走来,便邀他到家去。正值甄家有客人,贾雨村便候于书房。窗外有个丫环看了他两眼,雨村以为有意于他,便自我陶醉起来。到了中秋之夜,雨村对着明月吟过一首诗后,觉得不过瘾,又吟诵道:“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甄士隐听到了,说雨村抱负不凡。

  联句中的“求善价”c“待时飞”嵌入了贾雨村的名字,他姓贾,名化,表字时飞。

  “玉在”句:出自《论语·子罕》,贾雨村用以比喻自己,想抬高身价,希望得到统治者的赏识。

  “钗于”句:传说汉武帝时,有神女留下玉钗;到昭帝时,有人想打碎玉钗,不料,打开匣子,只见白燕从匣中飞出,升天而去(见郭宪《洞冥记》)。贾雨村借此说自己有朝一日要飞黄腾达。

  贾雨村应邀去了甄士隐家,饮酒赏月,诗兴大发,又对月吟诵道:“时逢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首诗的后两句是仿赵匡胤尚未显贵时作的《咏月》诗:“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徐铉听到赵匡胤念到这两句时,以为显露了帝王之兆,大为颂扬。

  贾雨村仿此诗,甄士隐听了也说:“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以为雨村必非久居人下者”,便赠衣服c路费让他赴京应考。

  第二年元宵节,甄士隐令仆人霍启(谐音“祸起”),抱英莲去看社火花灯,不料被人拐走,果然应验了癞和尚念的四句言词。

  甄士隐夫妇丢了唯一的女儿,悲痛欲绝,双双病倒。祸不单行,三月十五葫芦庙“炸供”(一种宗教活动),又引起火灾,“接二连三,牵三挂四,将一条街饶得如火焰山一般”。庙隔壁的甄士隐家成了一堆瓦砾场。士隐只好住到自家的田庄去,但“贼盗蜂起,官兵剿捕”,田庄上也难以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岳父去了。

  这里说“盗贼蜂起”,是暗指反对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兴起。

  一日,甄士隐在街前散心,忽见一跛足道人口念言词,便上前问他念的是什么。

  道人说是《好了歌》: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甄士隐听了道人的话,顿时彻悟,为《好了歌》作了注解。之后,随道人飘然而去。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形象地勾画出了封建末世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c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争权夺利,兴衰荣辱迅速转变的历史图景。从这里可以看出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c败坏,政治风云的动荡c变幻,以及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怀疑c失望等。由于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只能发出人生无常c万境归空的感叹,认为只有断绝俗缘(所谓“了”)便得解脱(所谓“好”)。作者不仅借《好了歌(注)》写出以甄士隐为代表的社会群体对现实社会的极端愤懑和失望,还透露出了小说的一些情节。开头就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败亡结局作了暗示,如:“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暗指贾赦c贾雨村等人;“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上句指贾政,下句指贾环;“脂浓粉香,一变而为两鬓如霜”是对大观园中众女儿的概括描写;“白首孀居”是暗指湘云c宝钗的结局。

  至此,甄士隐退出读者的视线,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将由贾宝玉来担任。

  甄士隐随道人而去,说明他的思想归宿选择了道教;贾宝玉最后出家当了和尚,他的思想归宿是选择佛教。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