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建文野望最新章节 > 建文野望TXT下载
错误举报

《建文野望》正文 五十七 没有兴趣

  数日后,藤原良平以携来的六条海船作为抵押,将八千斤黄金尽数交给朱允炆,欢天喜地的乘着朱允炆为他准备好的铁甲战舰,离开了鸡笼港,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藤原良平。

  朱允炆若是在港中当众放铳杀死藤原良平,那么来往的水手船主人多眼杂,当众颇有倭国人士,这件事情恐怕很快便会为倭国官府所知。藤原良平和官府究竟又多么紧密的联系,倭国幕府又是否会派人寻仇,那是谁也不知。

  不过藤原良平眼下失踪,海贼久在海上,数月甚至累年不通消息也是常有的事,等到几年之后,等到大家意识到藤原良平真的人间蒸发,恐怕遭遇了什么不测,那时候谁也不会记得最后一次见到藤原良平是在鸡笼港中,况且到时候朱允炆早已经离开鸡笼,回华夏去了。

  送走了藤原良平,朱允炆终于开始大规模开采铜山的矿藏。

  这铜山,说是金矿自然是一座优质金矿,但同时也是一座优质铜矿。朱允炆眼下手中积蓄已经颇丰,以重金雇佣鸡笼百姓专事运输矿石,这矿石遍身灰白,谁也不会疑心其中竟然藏有金子。

  至于金矿运入林府中,自然由朱允炆的保安队和倭寇奴隶接手,至于如何炼制,众百姓是谁也见不到。

  朱允炆眼望着百姓推着小车络绎不绝地往返于铜山和鸡笼城间,颇有些怀念后世的运输工具。

  以夷洲小地作为永备的防御基地,抵抗未来可能是掌握整个中原之力的藩王的进攻,夷洲的生产水平就必须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中原。

  而此时的明国,其生产水平几乎已经到达了传统手工业所能到达的顶峰,人力有时而穷,如果继续以人力发展生产,恐怕朱允炆的这些努力终究是徒劳的。

  到朱允炆主政鸡笼港的第二十七天,鸡笼港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

  林九龙回来了。

  “老东家远来辛苦了,请在娱乐场中暂住几日,我们也好准备粮食补给……”

  在码头接待林九龙的还是林九龙时代的那个伙计,他并不算是林九龙的家丁,只是被雇佣来在码头负责指挥安排而已。对这种人,朱允炆大都留用,只不过,眼下他的工作重心有了很大的改变。

  每一条船上的水手,只要肯入住娱乐场,朱允炆就许愿给这拉客的伙计一百文钱。虽然见到了老东家,这伙计也不手软。

  林九龙眉头一皱,这个娱乐场装潢花里胡哨的,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地方。

  “我回到故地,朱公子焉能不赏脸邀我回府居住。”林九龙心中暗骂。

  林九龙回到鸡笼港的事情,早就有人报知朱允炆,此时的朱允炆,正拿着几块磁石和铁匠拉出的铜丝比比划划,想要借助雷电的力量。

  “东家,林先生回来了。”伙计上前禀报道。

  “快请林先生进府。”朱允炆不敢怠慢,毕竟,他还欠着林九龙四十万银子。

  伙计回头去请林九龙,朱允炆也赶紧放下手中的活,从后堂奔出来。

  “快,把旗杆上那个粮价牌子摘下来。”林九龙能在海外竖起这样的旗杆,必然是极重门楣观念,这要是让林九龙看到了,说不定便要翻脸。

  林九龙出海一月,回到故府,见物是人非,不免唏嘘。

  特别是正堂中原本的那些桌椅陈设,俱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如街头乱市一样的场面。许多百姓在里面高声喧哗,臆测着粮价和金价的高低。

  “朱公子好大的手笔,经营有方。”林九龙有些讽刺的道。

  “谢林先生夸奖。”朱允炆装作听不懂的样子。

  反正,这宅院也是鸡笼港的一部分,鸡笼港都卖给我了,你的宅院我当然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见朱允炆装傻,林九龙也不便发作。

  “欠林先生的钱,如果林先生需要,我现在就可以付清。不过我要先说好,现在偿付,是三万两黄金,而不是四十万两白银。”朱允炆抢先道。

  朱允炆虽然以制钱也换得了几万两白银,但毕竟不够偿还林九龙的。况且,这些钱还要作为准备金,预防鸡笼港中的白银挤兑。

  不过从藤原良平那里交易来的黄金,数额又倒是足够偿还林九龙的债务。

  “放着四十万两不拿,要那三十万,我不是傻么。”林九龙并不需要钱,这个时代白银开采速度还不如生产水平的发展速度,白银作为一般等价物,不仅不存在贬值风险,反而在短期内是渐渐升值的。

  “既然如此,我愿意用这些钱跟林先生买货。”朱允炆忽然想到,许多夷洲并不出产的东西,都要依靠商船供给。

  “那当然没问题,不过我这次船上的货物,都是南洋的土产,不知道朱公子有没有兴趣?”

  林九龙这次下离开了鸡笼港,便下了南洋。不同于后世富饶的东南亚,此时的南洋,还是一片生产力极其落后的部落小邦。林九龙按照以往的经验,采购了许多南洋土产。这些土产运往倭国高丽,往往能卖高价。

  不过朱公子好像跟倭国高丽的百姓不同,对于朱允炆是否有意购买这些土产,林九龙也没有把握。

  朱允炆兴致勃勃的跟着林九龙登上座船查看,一看之下,所谓土产,无非是一些此时华夏等地尚不种植的热带农作物。

  “恕在下之言,这些东西,我没有什么兴趣。”朱允炆道。

  林九龙也不以为意,反正本来这些货物销路就很好,也不打算卖到鸡笼港来。

  “没关系,朱公子中意什么,下次我出海给你采办。”

  林九龙自南洋而来,这下一次显然就是要去倭国、高丽出手这些东西。

  朱允炆思考了一下,倭国、高丽的生产力水平和大明差不多,甚至略低于大明,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购买的特产。

  如果从海船上进口铁矿或者铁坯,恐怕成本要比开采铜山高得多。

  况且在铜山中也可以获得黄金,目前开采铜山可以说是赚钱的买卖,至于副产品铜就可以说全无成本。

  仔细思考之下,朱允炆才道:“不知道林先生有没有听过橡胶。”

  “橡胶?那是何物?”林九龙一头雾水,对这个名词颇为陌生。

  在朱允炆的印象中,南洋吕宋、爪哇等地应该充满这种橡胶树,从树上划一个口,便有白色的汁液流出来,这种橡胶汁是很好的材料,比金属轻很多,还充满弹性。

  但朱允炆不知道的是,橡胶原产于南美,直到几百年后,才被移植到南洋地区。

  在这个时代,整个亚洲都没有橡胶这种作物。朱允炆再三形容,林九龙随行的吕宋、爪哇通译都是当地人,仔细回想之下,也没有想到家乡有这种奇怪的树种。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