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玄幻魔法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最新章节 >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TXT下载
错误举报

10、010

  *

  村里有变化的,不光是孙梅英。

  还有那些大姑娘和小媳妇们。

  以往都圈在家里,不能随便串门儿,不能跟外人说话儿,更不能出远门儿。尤其是年轻媳妇,被婆婆压制着,抬不起头来。可现在,每天去识字班认字儿,听余教员讲城里的事儿,眼界开阔了,心劲儿也高了,就连说话声音都响亮起来了。

  婆婆们察觉到了,却毫无办法。有工作队撑腰,谁也不敢冒头。那些阻挠进步的,都被称为老封建,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族老们也是一声不吭,装着没看见。

  工作有了成效,江队长在总结中写道:“学习使人进步,只要坚持下去,农村的面貌一定会焕然一新。”

  可村民们的学习劲头,来得快去得也快。

  赶在秋后,地里没啥活儿了。

  可村民们闲不住,有上山打猎的,有进林子里拾秋的,有挖草药的,有砍柴禾的。尤其是拾秋,一年就这一茬,那山菇、木耳、板栗、核桃、山楂、松塔,捡回来就是宝,除了自家吃点,还可以晒干了,拿到集市上换东西换钱。

  毕竟,吃饭要紧,其他的可以缓一缓。

  男人们都忙着,姑娘和媳妇们也受了影响。在家里的催促下,纺纱得纺纱,织布得织布,还要做衣裳做鞋子,准备过冬。

  不到一个星期,来听课的就少了一半。

  余晓华很着急,找到江队长商量对策。

  “照这么下去,那些半大孩子也保不住要回家干活儿,哪还有人听课啊?”

  “是啊,得想想办法。”

  江队长召集村委员开会,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可姑娘和媳妇们却有顾虑,说家务活儿多,要洗衣做饭、带娃娃,不能天天来。

  田春华提了个建议:“那就带着娃娃、拿着针线活儿来听课,能学多少是多少,反正不做睁眼瞎。”

  一番员,又来了不少人。

  包括许凤莲和吕秀蓉那样的落后分子在内,都拿着针线活儿来了。可她们前面缺席,学起来很吃力,就扎在一起,交头接耳的,课堂秩序也不好。

  余晓华发现了新问题,学员水平参差不齐,精力不集

  中,学习质量不高。

  她跟江队长说:“要不,咱们抓几个先进典型,带一下?同时,开展互帮互助,只要一个人学会了,就去教其他人……”

  江队长觉得这个办法好,立马实行起来。

  这一下,学习风气就变了。

  村民们争先恐后,摽起劲来。一见面不说别的,先考考认了几个字儿?会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还有考算术的,把加加减减、乘法口诀都用上了。

  孙梅英自然是先进分子。

  只要有人来挑战,都打得落花流水,就连田春华都比不过。还有人开玩笑说:“梅英姐,余教员是不是给你开小灶了?”

  田小苗更是厉害,没有她不会的。小娃娃们都抢着跟她一起玩,就连杠子都追在屁股后面,喊着“小苗,小苗”。

  余教员在班里公开表扬。

  “田小苗年纪小,可认得字儿最多,还会举一反三,跟个小先生似的。孙梅英同学很刻苦,烧锅都不忘练字,是咱们学习的榜样……”

  听到表扬,孙梅英红着脸,很开心。

  田小苗有点惭愧。她是作弊,娘是真得用功,就连做梦都在背口诀儿。照这个劲头,念到高小毕业都没问题。

  她知道这场“扫盲”运轰轰烈烈,将持续十多年。

  办识字班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会办小学,甚至中学。现在是余教员和工作队的同志轮流上课,以后会有专职的民办教师。教学条件也会改善的,会有桌椅板凳,会发纸和笔,还会组织教材,按照年级正儿八经地传授知识。

  山村会越来越好的,旧习俗也会被打破的。

  可她等不及了,她要跟娘去城里。那边也有夜校,娘可以继续念书。她呢,也要像适龄儿童那样,背着书包去上学。

  田小苗不由得发散开来。

  算算日子,爹该收到信件了吧?没准,回信已经在路上了。

  *

  因为学习,孙梅英过得很充实。

  家里也很安静。自打袁氏被提搂出来,就老实多了。余教员又住在家里,更是不敢轻举妄。

  孙梅英耳根子清静,心绪好了,去沪上探望就没那么积极了。

  田小苗发现了苗头,就催促着:“娘,爹咋还不来信啊?真是急死人了。”

  “小苗,着啥急

  啊?”孙梅英呵呵笑着。

  “娘,咱不是要去探望爹嘛?”

  “小苗,沪上那么远,花费那么大,不如把钱攒下来,先把债还了……”孙梅英哄着小苗。

  “娘,您不是答应了嘛?”

  “哦,娘想着还是等你爹回来吧……”

  孙梅英当时在气头上,只是说说而已。真要出门,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再说,大旺过年就回来了,一家人总能团聚的。

  田小苗嘟着小嘴。

  娘咋这样,稍微顺心一点就忘了?她心里发急,怕爹犯错误。可除了等着,暂时没别的办法。

  没了出远门的想法,孙梅英想多赚点钱。

  这天中午,孙梅英装了半口袋高粱,扛在肩上。

  “小苗,娘去东院换点棉花。”

  一会儿功夫,就背着一个大包袱回来了。

  “小苗,瞧,这是今年的新棉花!”

  孙梅英把包袱摊在炕上,解开来,雪白雪白的棉花蓬松着。

  田小苗伸手摸摸,软软的,绵绵的。

  用这个纺成细纱,织成布,再染上颜色,就能卖个好价钱。家里的铺盖、衣裳都是娘自个儿做的,可谓自给自足。这其间有多辛苦?只有干了才晓得吧?

  田小苗想帮忙,就揪了一坨棉花。

  “娘,我来搓棉条子。”

  “好,娘教你。”

  孙梅英也揪了一坨棉花,捋了捋,做个示范。只见她两手合拢着,顺着一个方向搓了几下,一个棉条子就出来了。

  田小苗有样学样,团着小手,捋着棉条子,搁在小篮子里。

  孙梅英把炕扫了扫,支起了纺纱机。

  一段时间未使用,轴子有点紧,一摇“嘎吱嘎吱”作响。就拿起长嘴油壶,往轴心上滴了几滴菜籽油,摇起来就轻便多了。

  “小苗,这纺纱机是你爹找人做的,可好使了。”

  孙梅英想起了田大旺。

  那年秋天,大旺找了一个木匠,手艺可好了,就做了一台手摇纺纱机。分家时,婆婆想扣下来,说是公里的物件,不能带走。她跟婆婆吵了一架,才搬了过来。

  孙梅英接上捻子,摇着把手纺起纱来。

  田小苗瞅瞅娘,这是真得不打算去沪上了?她想催问几句,可看到娘一脸幸福的样子,又把话咽了回去。

  *

  转眼下了霜

  。

  家家户户都在摘柿子。有拿到集市上卖的,有晒柿饼子的。

  孙梅英也踩着梯子,摘了两大箩筐。

  刚摘下来的柿子是硬的,有点儿发涩,要烘一烘才好吃。孙梅英捡了十来个搁在提篮里,又放了两个苹果和梨子,蒙上布子,盖上盖子。

  田小苗蹲在一旁,好奇地瞅着。

  “娘,这要烘几天啊?”

  “哦,烘个三四天,就软乎了。到时候,让余教员尝尝,给工作队的同志也送几个……”

  柿子摘得多,不好存放,就晒成柿饼子。

  孙梅英很在行,手把手地教着。

  “小苗,晒柿饼子得大晴天,有好几道工序……”

  洗干净晾干后,先削皮,用绳子穿着柿子梗,一串一串挂在木架上晾晒,削下来的柿子皮留着备用。在太阳的作用下,糖分沉淀下来,会更好吃更软糯,也更有嚼劲儿。晒得半干之后,要用手捏一捏。不能用劲儿太大,不然,就捏烂了。捏好的柿子扁扁的,挂着继续晾晒,慢慢地就晒出了糖霜,变成了红褐色。(注1)

  田小苗都懂,却未亲自操作过。

  家里的柿子一晒上,她踮着脚尖,隔三差五地捏捏柿子,好好地过了一把瘾。心说,难怪人家说柿子要挑软的捏,这手感就是好啊。

  晒了六七天,柿饼子晒好了。

  这时候,把柿子皮和柿饼子一层一层地码在罐子里,封住口,放在阴凉处避光保存。过个十多天,就会长出白霜,就像撒了面粉,白白的,裹在外面。

  孙梅英封了两大罐子。

  她打算柿饼子做好了,拿到集上换几个零花钱,剩下来的留着过年吃。还喜滋滋地说:“小苗,你爹最爱吃柿饼子了。”

  田小苗听着,越发觉得娘得过且过,不想离家。

  这么下去哪行啊?爹就要被女学生勾走了,娘还有好日子过吗?

  <p/松语文学www.songyuwenxue.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