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大故宫最新章节 > 大故宫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3节

  午门一直排到正阳门外,虽十分壮观,但虚张声势。皇帝赐宴饯行,亲贵和文武大臣都要侍坐,鸿胪寺派人赞礼,御史负责纠仪,大汉将军侍卫,可谓隆重之至。崇祯帝亲自用金酒壶给李建泰倒了三杯酒,还赐他手敕,上书“代朕亲征”。太监为他披红簪花。宴毕,出征,崇祯帝目送很久才返驾回宫。大明朝的国运,崇祯帝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建泰的一军之上。

  可是,李建泰出师不利,才走了几里地,坐的轿子忽然轿杆折断,众人都觉得这是不祥之兆。是日大风扬沙,占卜的卦辞说“不利行师”。这是怎样一支“王师”呢虽然李建泰调来了得意的下属,甚至西洋人汤若望都随军出征,负责火攻水战,但行军到京南涿州,逃散三千多人。不久“兵食并绌,所携止五百人”。时李建泰军惊闻老家曲沃陷落,家中资财散失一空,预期的粮饷打了水漂。他一急就病了,行动顿时慢下来,每天不过走三十里,手下士兵也纷纷逃散。走到广宗,守城知县一连三天不准李建泰入城。李建泰老羞成怒,下令官兵攻城。城攻破后,杀死乡绅,鞭笞知县。堂堂宰辅重臣兼督师的李建泰,出京第一仗,竟然攻打自家县城,竟然屠杀天朝庶民,竟然鞭笞自家知县,竟然违背出师初衷

  后来,李建泰率军到了保定府,残兵不过数百,请求入城。守城的同知邵宗元等不答应,李建泰就拿出颁赐的印信给他看。邵宗元说:“你获得过天子的厚恩,皇上曾经亲自登上正阳门,赐给你上方剑,还给你倒酒,跟你饯别。如今你不代皇上西征,却要叩关避贼吗”一番话刺到了李建泰痛处,他大声斥责邵宗元,还举起上方宝剑威胁他。堂堂上方宝剑,出鞘头一遭,竟指忠臣良将幸好城上有人认识李建泰,这才放他进来,否则李建泰怕重演攻打广宗的闹剧。

  不久保定城破,有人说李建泰拔剑自刎未遂被俘,有人说他主动出降,总之明朝大学士兼督师,一转眼成了李闯王的人。是为李建泰第一叛大明。后来,李自成败走,李建泰摇身一变,成了大清朝的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是为李建泰第二叛大顺。三年后,李建泰因“受赃”罢官回家。后在故明大同总兵姜瓖降清又叛清时,李建泰在家乡曲沃与他遥相呼应。是为李建泰第三叛大清。顺治七年1650年李建泰兵败被擒。这次清廷没有宽容李建泰,而下令把李建泰杀掉。

  午门雄姿

  进入午门,就进入了紫禁城。

  紫禁城占地72万余平方米,城墙高10米,四隅有角楼,城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除午门外,紫禁城还有三座城门东华门主要供二品以上部级以上官员出入,皇帝遗体出殡时也经过此门;西华门主要供帝后到西苑c西郊各园时出入;北面的玄武门神武门主要供帝后到景山c皇后祭先蚕,以及宫中其他人日常出入,清朝每三年一次挑选的秀女也走此门。

  午门,坐北朝南,左右城墙向前伸出,平面呈“凹”字形。在高台之上,建有五座门楼中为正楼,九间,重檐;东西各耸立阙阁两座,互相对应。正楼如凤身,阙阁如凤翅,像凤凰展翅,雄姿壮丽,所以叫五凤楼。

  午门正楼形如凤身,阙阁形如凤翅,因此也叫五凤楼

  午门的功能是多元的,譬如:

  1出入午门共有五个门洞,正面开有三个门洞。正面当中的正门,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后在大婚入宫时可以走一次。殿试考中鼎甲的状元c榜眼c探花三人,出来时也可以走一次。其他如亲王c宰相,妃嫔c公主,皇子c皇孙,达官c显宦,都没有这种待遇,只能走两个侧门。其他文武官员,只能走两掖门两掖门开于两侧的基座,从正面看不见,但从背面可以看见。就是说,故宫午门的门洞,正面看是三个,背面看是五个。大家参观故宫时,可以从正面和背面注意观察一下。午门两侧掖门,平时不开,只有在大朝的日子才开文官走东掖门c武官走西掖门。

  2政务明朝参加御门听政的官员,每日五更前在午门前集合,其他官员每月逢五日在午门前坐班;午门前c端门北的两侧朝房,有六部c六科官员在里面办公或值班。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多在午门前进行。

  3礼仪朝廷重大贺礼,官员们要在午门望阙朝拜。遇皇帝举行朝会或大祀,以及元旦春节c冬至c万寿皇帝生日c大婚等重大节日,都要在午门陈设卤簿仪仗。清代规定每年十月朔日初一,在午门举行颁发历书仪式,称为“颁朔礼”;明清两代重大战争告捷,在午门举行“献俘礼”。

  4外事朝鲜c安南越南c暹罗泰国c琉球等使臣进贡,礼品由礼部官员,在午门前呈送给皇帝;皇帝给使臣的赏赐,也在午门前领受。事毕,使臣门还可以观瞻午门,以领略皇朝的天威。

  5防御门,本来就有防御的功能。午门除一般防御功能之外,还有防御水患的作用,如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六月c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闰六月,北京大雨水,午门前水深一尺多,于是关上午门,防止积水漫入宫中。

  6其他午门城楼兼做仓库,如清代用于储藏满文大藏经的木刻经板等。临时活动,如清初汤若望与杨光先就天文历法争持不下,诏令二人在午门前进行日影观测,由大学士c尚书等验看。午门前有时还是重要的皇家和民间的节庆娱乐场所。我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元宵节的故事。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午门外扎“鳌山万岁灯”,与民同乐。这里我解释一下: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李白猛虎行诗曰:“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鳌山灯,古代元宵节一种巨大的灯景,就是把彩灯堆叠成一座山,像传说中巨鳌的形状,所以叫鳌山灯。永乐时的“鳌山万岁灯”,就是将成千上万盏彩灯,堆叠成山形,高十余层,形状像鳌山,用红c黄c蓝c白c绿c紫c青等各种彩色,结扎成灯,五彩缤纷,万众观看,眼花缭乱。

  除鳌山灯之外,还有音乐歌舞。午门前,数百伶官奏乐,百艺群工演出,气氛热烈,喧闹异常。到二更时,永乐帝乘坐小轿,由乾清宫出来,到午门观鳌山灯,皇后c妃嫔c太监及大臣们随后,这时笙歌高奏,伎舞翩跹,灯火通明,花炮齐放,观灯活动达到。尔后,皇帝回宫,市民百姓,犹如潮水,四面八方,拥向午门,观看鳌山灯火,共度元宵佳节。

  据皇明通纪记载:“永乐十年1412年正月元宵,上赐百官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就是说,从永乐十年开始,京城居民,元宵佳节,到午门前,观看灯火,连续三天。但到清朝,老百姓是不能到午门观灯的。灯节是北京城一年中的热闹节日,市民百姓,架松棚,缀彩缦,悬彩灯,放爆竹,放灯十昼夜。如今北京东城区“灯市口”,是市民买灯c观灯的场所。灯市口的地名,就是由元宵节的灯市而来。

  第二个是端午节的故事。明朝人陆容记载:端午日,皇帝在午门外宴请百官,御赐食物粽子等糕点,还象征性地赐两杯酒。吃完粽子c喝完酒之后,品级低的官员退出,级别较高的文武大臣要陪驾去万岁山俗称煤山,即景山,观看武臣射柳。观完射柳,皇帝还要陪母后到西苑今中南海c北海,游览内湖,观看龙船,燃放爆竹。后来皇帝下令禁放花炮。正德帝开始罢百官端午宴会。嘉靖后期起,端午节的午门赐宴,就被取消了。

  午门廷杖

  戏曲小说里,经常有“推出午门斩首”的故事。其实,在北京故宫,既没有在午门斩首的记载,也没有在午门斩首的事实,只有朝廷官员在午门被“杖毙”,也就是遭廷杖打死的记载。

  据记载:明代先后廷杖大臣500多人次,死者甚众。最严重的是正德和嘉靖两朝。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正德朝。明朝第十任皇帝c正德帝朱厚照,两岁就做皇太子,十五岁继承皇位,在位十六年,三十一岁死。正德帝行为怪异,很不安分,喜欢游猎,离宫索居,堪称皇帝中的一“怪”。当时,西北有战事,他要御驾亲征,大臣们鉴于“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的惨痛教训,坚决反对。他执意孤行,亲自出征,得胜回朝,下诏加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他曾微服出巡,到居庸关,守关官员“闭关拒命”,他扫兴而回。于是,他又派亲信去守居庸关,然后深夜微服出关,终于得手。他往西北到过大同c榆林c绥德等地,往江南到过南京c镇江一带。时间少则几个月,最长达一年之久。朝廷没有了皇帝,皇帝的车驾也没有gps定位,连内阁大学士都不知道皇帝到哪里去了。

  正德帝朱厚照很不安分,离宫索居,堪称皇帝中的一“怪”

  正德帝的出巡与荒唐,受到官员的谏阻。皇帝动怒,就对谏阻官员实行廷杖。正德二年1507年闰正月,廷杖言官艾洪等二十一人于阙下。二月,又廷杖御史王良臣等于午门。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三月,正德帝又要出外巡游,大臣们集体阻谏,导致了一场君臣之间的激烈冲突。为了劝阻皇帝南巡,舒芬等谏议,遭到廷杖。

  舒芬,江西进贤今属南昌市人,他有骨气,敢说话,“神玉立,负气峻厉,端居竟日无倦容”。舒芬等107人,上疏谏止正德帝外出巡游。正德皇帝震怒,命舒芬等“跪阙下五日,期满复杖之三十”。

  舒芬等列队跪在午门外,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连续五天跪在午门之前。堂堂大明状元,罚跪在午门前,连续五日,成何体统皇帝对大臣们的谏言置之不理。有一名官员名叫张英,见皇帝不理不睬,便“自刃以谏”,就是以自杀的方式,使皇帝接受大臣们的建议。幸亏在场的卫士眼疾手快,上前夺下了他手中的刀,张英才得以不死。正德皇帝仍然我行我素,对大臣们的谏阻视而不见c充耳不闻。于是内阁大学士集体辞职。正德帝克制忍耐,对他们“温旨慰留”;他们也给皇帝一个面子,勉强答应继续留任。后来事情闹大,正德皇帝大发淫威,他下令对罚跪的舒芬等107名官员,在午门前实行廷杖。后来又增加了锦衣卫监狱的黄巩等39人,这样共有146人受廷杖,阙下杖死者11人。那位张英虽自杀未遂,最后却被正德帝“杖杀”了。舒芬受杖后,伤势很重,被抬到翰林院的院里。翰林院掌院学士一把手怕得罪上司,“命摽bià一出之”,就是把他架出去舒芬说:“吾官此,即死此耳”他被贬官福建,裹着创伤,离京上路。

  舒芬在廷杖中捡了一条命,熬到了嘉靖皇帝即位。“世宗即位,召复故官。”回了北京的舒芬不改诤臣气节,他会同杨慎等,为“大礼议”谏言,跪伏左顺门哭谏,又遭到嘉靖帝的廷杖,还被罚俸三月。不久母丧归里,病死于家,年四十四。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嘉靖朝。嘉靖三年1524年,群臣争“大礼议”,又发生午门前大廷杖的悲剧。“大礼议”是怎么回事明正德帝死后,他没有儿子,“兄终弟及”,堂弟朱厚熜ng由藩王府入继帝位。朱厚熜家在湖北安陆今钟祥,父亲是兴献王祐杬已故。他千里迢迢来京继位,登极时15岁,年号嘉靖。

  嘉靖帝一登皇位,就发生了争议新皇帝生父尊号的事件,史书上叫作“大礼议”之争。争议的焦点是:明孝宗朱祐樘是厚熜的过继父亲,祐杬则是他的生身父亲,如何上尊号大臣张璁等迎合帝意,议尊祐杬为皇考,孝宗正德帝之父为皇伯父。杨廷和等认为不合礼法,主张称孝宗为皇考,兴献王为皇叔父。这场争论,长达三年。嘉靖帝于嘉靖三年1524年追尊兴献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丰熙等反对的大臣200余人,在左顺门外跪伏高呼。皇帝派太监宣谕退下,从早到午,硬是不退。皇帝下令抓8人震慑一下。其他大臣,非但不退,反而大哭,声震阙廷。嘉靖帝大怒,命廷杖丰熙等五品以下官员134人,致死17人。受杖者裹疮吮血,痛苦嚎叫,填满牢狱,凄苦万状。朝廷官员因谏言遭到廷杖,明史刑法志说:“公卿之辱,前此未有。”后到清朝,取消了对大臣的廷杖。

  正德帝和嘉靖帝两个廷杖的故事,表面看来,直接胜利者是正德帝和嘉靖帝,但其最后失败者也是正德帝和嘉靖帝正德帝拒谏巡游而在游幸时舟覆落水;嘉靖帝由胜而骄,祈求长生,悲剧而终。所以,最后的胜利者,不是昏君,不是荒淫,而是历史,是正义。

  午门献俘

  午门献俘礼是隆重的国礼。万历年间曾用“抗倭援朝”战争中的日本俘虏,在午门前举行了盛大的献俘礼。

  献俘礼远古就有。战胜者举行仪式,将俘虏杀后祭神祀祖,载歌载舞,进行庆祝。后来经演变,到明清两代,在较大规模战争取得胜利后,于午门举行献俘仪式。皇帝亲御午门城楼,举行大典,接受献俘。清朝国朝宫史记载:“国家有所征讨,凯旋献俘,皇帝御午门受献俘礼。”

  有明一代,皇帝亲御午门参加的献俘礼,明史记载有4次,都是在万历年间。其中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受倭俘,亲临现场的朱国桢在涌幢小品献俘里做了记录。“倭俘”,就是在“抗倭援朝”战争中的日本俘虏。事情原委是这样的:日本关白首脑丰臣秀吉谋占朝鲜,入侵中国,发动侵朝战争。万历二十年1592年,明朝应朝鲜求援发兵。第二年朝c明军收复平壤,逼近汉城今首尔。日军退踞朝鲜南部,伪称议和。1597年日本再集重兵,分水c陆两路侵入朝鲜。次年朝c明军反击,连续奏捷。后丰臣秀吉死,日军被迫撤出朝鲜。

  明军俘获倭兵,在午门前献俘。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四月二十四日,明朝万历皇帝御午门城楼,举行献俘典礼。刑部尚书奏事完毕,最后说:“合赴市曹行刑,请旨。”皇帝亲传:“拿去”午门前,空间大,人又多,城楼下的官员听不清皇帝说什么,怎么办有一个很有意思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皇帝左右的大臣二人,重复高喊:“拿去”再左右四人高喊:“拿去”这样,一增为二,二增为四,四增为八,八增为十六,最后大汉将军等三百六十人齐声高喊:“拿去”声音之大,如轰雷矣。

  上为清人绘平定两金川战图册中的“午门受俘”图

  有清一代,频繁用兵西北和西南,康c雍c乾三朝以至道光时期曾多次在午门举行献俘礼。午门献俘礼前一天,俘虏脖子栓上白色绳子,先祭庙c社,就是祭太庙和社稷。在献俘礼上,午门正楼正中设御座,檐下张黄盖,卤簿设于午门城楼下,两边排列,直到端门。其他的仪仗,排到。

  在午门前,王公大臣c文武百官,隆重严肃,分班侍立。皇帝穿龙袍衮服,乘舆出内宫。起驾时,午门鸣钟;到太和门时,鸣金鼓c奏铙歌。皇帝到午门前,沿着马道,御楼升座。在午门楼下,兵部官员率领将校,引战俘下跪。兵部尚书报告:献俘鼓乐大作,礼炮轰鸣。诸官肃立,庆贺胜利。典礼官道:行礼于是把俘虏牵过来,让他跪伏在地。兵部官员上奏:“奉旨平定某地,所获俘囚,谨献阙下,请旨。”这时皇帝降旨,或将战俘交给刑部,或将战俘恩赦释放。

  献俘也不是都杀。如新疆准噶尔首领达瓦齐叛乱,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派军征讨,同年将达瓦齐擒获。同年十月十八日,乾隆帝御午门城楼受俘。乾隆帝命将达瓦齐交理藩院,而不交刑部,理藩院官员叩跪领旨,没杀达瓦齐,却加以赦免。达瓦齐从长安右门出。清高宗实录卷四百九十九献俘大典礼毕,皇帝乘舆回宫。乾隆帝为平准告捷在国子监刻石纪念。后封达瓦齐为亲王,赐第在西四宝禅寺街,还选郡王孙女给他为妻。达瓦齐身体极胖,面大如盘,腰腹十围,命为御前侍卫。乾隆帝赦免达瓦齐,是为争取支持力量,瓦解分裂势力。他采取征抚并用政策,先后底定准噶尔和南疆,出现了统一新疆的大局面。

  午门是历史的见证:伟大统一的中华民族,是不会被征服的,也是不会被分裂的中华民族会更加统一c更加强大c更加繁荣c更加昌盛。

  太和假门

  太和门是进入午门后第一座雄伟的建筑,这里是皇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然而,倒霉的光绪皇帝,在结婚前一个多月,却不得不面临太和门被焚毁的狼狈局面。

  皇帝的外朝政务区,在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着太和殿c中和殿c保和殿,俗称“三大殿”,矗立在一个“土”字形高台基座上,红墙四面环绕,四角各有崇楼,占地面积约80000平方米。三大殿是宫城的核心,是皇帝c皇宫c皇权的象征。太和门外,布设“左文右武”东翼的文华殿和西翼的武英殿。

  进了午门,就进入了雄伟壮丽的太和门大庭院。这里面积约26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宽敞c最美丽的庭院之一。这处庭院,南为午门,北为太和门,东为左顺门后改会极门,清改名协和门,西为右顺门后改归极门,清改名熙和门,既严密封闭,又四通八达向南,是出入深宫的必经之路;向北,即进入宫廷核心区;向东,联通文华殿和东华门;向西,联通武英殿和西华门。这四门是沟通三大殿与左文右武共五座大殿的交通枢纽,也是皇帝政务区的交通枢纽。现在的协和门,仍保持着明代建筑的风格,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熙和门,是清代乾隆年间重建的,距今已有二百余年。

  太和门,明永乐建皇宫时称为奉天门,嘉靖时先称大朝门,后改称为皇极门,清顺治时改称太和门。它矗立在三米多高的汉白玉台基之上。拾级而上,平台当中摆放着四座铜炉,当年举行庆典时,香烟袅袅,静中有动,增添了神秘气氛。门前台阶下两侧有一对明代的铜狮,踞坐在汉白玉台座上,拱卫大门。门左边有一座小石亭,叫诏书亭,在颁发诏书时先将诏书放在亭内。门右边有一个石匣子,据记载里面装有五谷c元宝之类。有的书说它属于“压胜”,就是镇宅之物,这应有国家五谷丰登c财富满盈的寓意。今天看来,这两座亭子反映出皇帝对臣民做了两件事:一是“予”,给予百姓的是号令旨意;一是“取”,取自百姓的则是钱粮布帛。

  上了台阶,走进大门,就进入太和门的门楼。说是门楼,其实更像是一座南北通透的大殿,面积近1800平方米。50根朱红色的大木柱整齐排列在大殿里,每根柱子的直径都在70厘米以上。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