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大故宫最新章节 > 大故宫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7节

  “春闱”。会试者不限年龄,“番禺王健寒九十九岁,尚能入试,握笔为文”。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会试地点主要在贡院北京贡院胡同,考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才有机会参加朝廷举办的“殿试”。殿试明初在奉天殿太和殿,后多在保和殿,乾隆后定制在保和殿。

  殿试是考进士,如何进行呢

  首先是出题。据参与命题的清末重臣翁同龢在翁文恭公日记里记载,某年四月二十日寅时寅正4时三刻,他到西苑中南海听旨,被任命为殿试读卷官。然后与其他读卷官一道,草拟“策问”题目八道,进呈光绪皇帝。皇帝看过,用朱笔圈出四道。读卷官把这四道考题工整书写,用封筒装好,再呈皇帝。这时已到中午时间。饭后试卷发回到读卷官处,经过密封,运到内阁大堂以后讲。监考的御史已在内阁大堂等候。除了主考官和读卷官,其他人等一律屏退,由读卷官书写正式试题。酉正18时,刻字匠齐集大堂。护军统领把大堂前后门都封闭,戌初19时许发刻试卷。到子正一刻0时15分刻成,经过校对c印刷c装订,寅正4时完毕,共印370份。从出题到印卷,整整一天一夜。安排如此紧凑,为着防止泄题。

  其次是殿试。殿试二十一日黎明,考生贡士们在太和门两边的昭德门c贞度门集合,由官员引领穿过太和门,经太和殿两侧中左c中右门,到保和殿丹陛下。一位大学士把考题授予礼部堂官。贡士们面北行三跪九叩礼。然后由礼部官员分发试卷,考生要跪着接受,行三叩礼。鸿胪寺官员引领考生到考桌前,答题正式开始。随卷下发的还有答题纸,答题纸长一尺四寸,白宣纸,凡八开,红阑格,每开十二行,行二十二字,抬头顶格加二字,共二十四字。这样,每页不算抬格,共可写264字。书七开半为满卷,写满为1980字。为防写错,要打草稿。正本要用端正楷书来写,格式严谨,不得涂改。可见,殿试不仅比试思想和文采,也要比试书法和缜密,乃至韧性和体力。考试以一天为期,实在熬人,但也有些人性化措施。比如,殿试给每个考生设有考桌会试为矮几可以伏案写卷;考试当中进餐,由光禄寺负责预备红绫饼,有时也给茶喝。

  再次是阅卷。殿试完毕,决定考生命运的阅卷立即开始。交卷以日落为限。诸贡士答题完毕即可交卷,答卷密封后,放到箱子里,送往午门内的朝房,交给收掌官。收掌官将答卷转送给读卷官阅读。读卷官阅毕,主考官等拟定前十名答卷,进呈皇帝。皇帝钦点一甲前三名,就是状元c榜眼c探花,读卷官将后七卷填写二甲名次,交内阁列金榜。

  最后是发榜。殿试一般在考试两天后发榜,考中者分为三个等级: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c第二名榜眼c第三名探花,为“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为“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为三名,固定不变;二甲和三甲的名额,每科不同。二甲名额较少,三甲名额较多。明朝殿试,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最少取31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最多取472人;清朝殿试,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最少取81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最多取399人。清朝平均每科取进士236人。清代中进士年龄最小的16岁虚岁,一位是安徽合肥人李孚青,另一位是满洲正黄旗人伊桑阿。后者官礼c吏c户c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

  中进士者的名单写在黄色榜上,称为“金榜题名”

  发榜前由礼部官员在保和殿传胪唱名,宣布考中进士的甲第和名次,并将名单写在黄色榜上,所以称作“金榜题名”。新科状元率领进士们走出太和门c午门c端门c。走出午门中门的,只有一甲状元c榜眼c探花才能享受如此尊荣。黄榜贴在长安左门在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前附近。顺天府尹设宴招待新科进士。新中进士,“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成为朝廷执政集团的官员。

  钦点翰林

  在帝制时代,哪里升官机会多c速度快呢答案是“三近”:近皇帝c近皇权c近皇宫,愈近皇帝c皇权c皇宫就升迁得愈快。哪里离皇帝c皇权c皇宫最近呢明清时期,答案是内阁c南书房康熙时设c上书房c詹事府和军机处雍正时设等。怎样才能被皇帝选中,进入这些地方答案是:进入翰林院,俗称“点翰林”。

  金榜题名,标志着漫漫科考路走到尽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考取进士之后,并不能直接出将入相,显贵于世。相反,考中进士,只能获得担任县令c六部主事等七品c六品小官的资格。从七品到一品,整整十四个台阶,进士刚迈上第一个台阶。无论在地方衙署或在中央部门,升迁的机会都并不多,速度也很慢。绝多数人默默无闻,在低品秩位置上结束官场生涯。“点翰林”则可以改变这些人的命运。

  清承明制,翰林院官员,多出自翰林,据统计:清代汉大学士共119人,其出身翰林含庶吉士101人,进士17人,举人仅左宗棠一人。翰林出身的占其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所以,清史稿选举志说:“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因此,考中进士之后,士子下一个目标就是:考庶吉士类似读研,进翰林院。

  怎样才能进翰林院正途是通过两次考试:朝考和散馆。

  朝考,是翰林院庶常馆类似研究生班庶吉士的入门考试,就是已经录取的进士,除一甲三名免试外,其余再举行一次考试,叫作“朝考”,选拔庶吉士,到翰林院学习。于是,明史选举志说:“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学业三年以后,举行毕业考试,称为“散馆”。据统计,朝考录取人数,最少一次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10人;最多一次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99人,清代26846名进士中,共考选庶吉士5742人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平均每届约人,入选率不到四分之一。

  散馆,是翰林院庶常馆庶吉士的毕业考试。庶吉士经过三年清贫学习生活,要举行毕业考试。考试成绩分为三等:一等者,留馆,授予翰林官;二等者,或留馆,或工作;三等者,或再读三年,或退回进士候缺分配工作。只有上等和中等者,才算是翰林。在明清时代,作为四民之首的士,其最高层次则是翰林。这样一来,朝考庶吉士散馆翰林官,构成了一条通向皇帝身边的快速通道,而且几乎是唯一的通道。当然,就算成为翰林官,也还要努力争取,任侍讲c侍读c经筵讲官等,这样被皇帝注意的可能性才最大。

  点翰林在仕途上如此重要,朝考和散馆当然备受瞩目。偏偏有的皇帝和权臣,拿点翰林不当回事。明史选举志记载:万历二年1574年,当时权倾朝野的张居正遇到了件不高兴的事他的儿子会试没有通过。孩子不争气,干他人何事然而大权在握的张居正偏要拿一班新科进士出气,“遂不选庶吉士”,断了这些人点翰林的通路。有不让入学的,就有不让毕业的。万历后期,言官王元翰曾上书皇帝,痛陈让他想要大哭一场的八件事,其中就有“庶常庶吉士散馆亦越常期”到期不举行毕业考试,平白积压人才,这可如何是好啊奏章上去,皇帝怎么说明史王元翰传记了四个字:“帝皆不省。”任你如何写,他不当回事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

  清代的皇帝,比较重视朝考和散馆。但是皇帝在乎,偏有考生不在乎。乾隆朝的一位状元钱维城,受修撰,为“清书翰林”,就是学满文的庶吉士。钱维城天资聪慧,觉得满文好学,不怎么上心,结果散馆考试时竟然交了白卷。乾隆帝大怒道:钱维城难道觉得国语不值得学吗竟然敢违抗祖制,一定要法办军机大臣傅恒求情,说钱某汉文好,可以宽贷吧。乾隆帝给傅恒个面子,把钱维城召到保和殿阶下站立,出题考他。钱维城背靠着础石,挥毫疾书,不到一刻钟就写完了。乾隆帝惊异于他的才华,任命他为南书房供奉。钱维城后来官至户部侍郎,很受宠幸。这算“坏事变好事”的实例。当然,大部分考生对翰林官极其向往,甚至走个后门也要挤进翰林院。康熙年间,庶吉士张逸少散馆没考好,被发出去做知县,后来又升到知州。他的爸爸张玉书,时任大学士,专门上折子,请皇帝把儿子调回来。于是康熙帝授予张逸少翰林院编修职务,算是做了个人情。

  翰林也有送人情的。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帝给参加会试考完三场的99岁山东老举人李宏道翰林院编修正七品衔c89岁以上彭以猷等40人翰林院检讨从七品衔。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二百七十八他们这种终生学习和执着的精神,着实感人,令人敬佩

  论语子张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人们往往记住“学而优则仕”,却常常忽略“仕而优则学”。终身学习,坚持不懈,毅力可嘉,精神可敬。

  文华经筵

  明清皇帝怎样接受教育呢主要是通过“经筵”。

  什么是“经筵”“经”指经典,主要是儒家的“五经”即易经c书经c诗经c周礼c春秋等。“筵”的本意为竹席,引申指座位,此处是“讲席”的意思。合起来,“经筵”就是儒臣给皇帝上课,讲授儒家经典或治国之道等,也就是皇帝学习的制度。明清时期,大经筵多在文华殿举行。

  图为明人绘经筵进讲图

  明清经筵,礼制相同,略有差异,以清为例,综合叙述。先由礼部动议举行,翰林院选任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和讲官共同拟定篇目c撰写讲义,奏请钦定。经筵当天黎明,由大学士等,到传心殿祭祀。经筵举行时,文华殿宝座前摆放南北三张桌子,北面是皇帝用的御案,南面分别是讲官用的讲案,三案相对,呈品字形。案上各置讲章讲稿,镇以金尺镇尺。旁边站立展书翻书官两员。

  讲官在两张桌子上安放好讲义:左边是“书”,即“四书”;右边是“经”,即“五经”。讲官一共四位,满汉各二,两人一组,分讲书c经明没有满讲官。展书官膝行跪着前行御案前展开讲章,然后退回原处。先由满人讲官出列,用满语讲“四书”,然后由汉人讲官用汉语来讲。讲完之后,皇帝就讲解内容发些议论,叫作“书义”,大臣们跪着聆听。再由满c汉讲官依次再讲“五经”,皇帝阐发些“经义”,尔后下课。皇帝给参加者赐座,或在廊屋赐茶,然后起驾回宫。讲官等人随后到太和门东廊吃饭,有时在文华殿配殿本仁殿设席。赐宴的酒食自然不错,剩下的饭菜还允许打包带走。这在当时看是皇帝的恩典,在今天看是节约c不浪费。

  经筵日讲,经常进行。明朝有两位少年天子:一位是9岁的正统帝,另一位是10岁的万历帝。我重点介绍一下万历帝。经筵内容都是儒家经典,教化内容多,道理也深奥,小皇帝理解起来很有困难。首辅张居正对万历帝更是尽心尽力。明史张居正传记载,神宗刚刚即位时,张居正考虑到皇帝年纪小,挑选了先代治乱的经验,编成帝鉴图说一书,选取历史上正面81个c反面36个,共117个故事,每个故事,配上图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用通俗语言,给皇帝讲解。这些生动有趣历史故事,涵盖修身治国各个方面,便于少年天子接受。

  但是,“三杨”和张居正对正统帝和万历帝两位少年天子的教育都不成功,甚至都是失败的。究其原因,于教学读书过程是:一读,二讲,三写,四行,经筵日讲,有读,有讲,有写,但缺乏行,重知轻行。于教育“教师讲官c家长太后或太皇太后c社会宫廷氛围”难能协调一致。于体制“立嫡以长”c皇帝终身的君主制度。总之,明代君主常用各种理由取消经筵日讲,一会儿说身体不好,一会儿说天气太冷或者太热。虽然大臣经常上书诤谏,但是皇帝往往无动于衷。

  清代四位幼帝中,以光绪为例。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十六日,六岁的光绪帝开始在毓庆宫上学。老师有翁同龢等。光绪帝坐北面南,前面摆着课桌,上面有笔墨纸砚。翁师傅写了“天下太平”c“正大光明”八个端庄颜体大字,后握着皇帝小手在红格纸上描红模子。尔后,用张居正的帝鉴图说做课本,讲故事。头两年,主要是认字c听课c背书。规定:每日生书读20遍,熟书读50遍。

  光绪帝常读到一半就不想读了,老师催促,则不开口。对皇帝不能打骂,也不能体罚,便申斥几句,小皇帝嚎啕大哭,声震宫外。光绪帝性格倔犟,有时十天半月不开口。只好奏报慈禧,请醇亲王奕譞来陪读。另一位师傅孙家鼐想出“静坐法”,就是罚“不许动”。光绪帝发火,大骂起来,摔碎杯子,太监们“一”字排开,跪地求情,根本不听,冲出书房,逃回宫里。皇帝罢课,慈禧出面,训诫皇帝,支持师傅。但另一位师傅李鸿藻教育灵活:“一日,穆宗同治帝学书,故为戏笔。鸿藻立前捧上手曰:皇上心不静,请少息。穆宗改容谢之。”

  光绪帝胆子小,怕雷电,一次雷雨,吓得直哭,翁师傅抱起皇帝,哄在怀里。有时光绪帝因肚子痛,未吃早饭就到书房,上一半课说饿了,翁同龢就让太监送来点心。光绪帝十一岁时,上课心神不定,催师傅提前下课,先后半月,经常如此。怎么回事呢原来宫里有钟表,怕他分心,就撤了去。光绪帝借口怕误时,要了八音钟。他经常玩弄,给玩坏了。上课不专心,老惦记回宫修钟。后来换了钟,才安下心来。光绪帝逐渐懂得感恩,九岁时新春赐“福”字,特意将“福”字从翁师傅头上身上反复来回拖了两遍,意思是“全身福”c“全家福”。慈禧命裁撤书房,翁同龢为光绪帝师傅达二十二年之久。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永乐皇帝下令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属于“类书”,就是将许多图书里的内容打散,按照不同内容,分类编纂,再按照字韵等重新排列起来,便于查阅。四库全书则属于“丛书”,就是将整本书直接归类,再编排起来。

  永乐大典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向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下达了修书敕令。永乐帝修书要求就是两个字:“全”与“便”,就是汇集要齐全,使用要方便。解缙显然没有理解这个“全”字。他组织了一百多人的编辑部,只花了一年多,编好了一部文献大成,向朱棣交差。朱棣一看,嫌该书不够完备,于是加派姚广孝等为总负责,让礼部在全国搜罗纂修和缮写人,“开馆于文渊阁,命光禄寺给朝暮膳”。

  在揣摩上意方面,姚广孝显然比解缙更胜一筹。他把编修队伍从100多人扩大到2169人,供事人员更达3000余人。能请到的先生尽量请,能找到的图书尽量找。到永乐五年1407年冬,一部收书七八千种c共22937卷c11095册c亿多字的大书,摆在了永乐皇帝面前。永乐帝为这部新书赐名永乐大典,并作序说:“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就是说,只有国家大一统的盛世,才有这部鸿篇巨制问世。这部永乐大典,继承了历史上历代的传统,总汇了历代所有的著作,被大英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修成后,放到南京文渊阁珍藏。

  永乐大典开馆纂修之际,总负责解缙的仕途也达到了顶峰。解缙洪武年间生人,19岁就中进士c点翰林,明太祖对解缙“甚见爱重,常侍帝前”。朱元璋比解缙大四十多岁,一天他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意思是朕与你,虽说是君臣,却如同父子,你有话可要知无不言啊

  这话笼络成分居多,可解缙太年轻,缺乏城府,竟当了真,当天就给朱元璋上了万言书。这封万言书,仅明史解缙传就引述了近两千字,约占本传的二分之一。大到用人c刑名等国务,小到皇帝读什么书,解缙全批评一顿,特别是严肃指出了朱元璋杀人过多等弊政。奏书后,朱元璋别的没说,仅称赞他的才华。解缙没明白朱元璋的真实内心,又上了太平十策。朱元璋继续不理。一次,解缙到兵部索要差役,语多不恭,被告到朝廷。朱元璋随即让解缙改做御史。后来解缙的父亲觐见,朱元璋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就这样客气地把解缙赶走,没动怒,没贬官,也没杀头。解缙在乡八年,朱元璋病死。他进京吊丧,又被劾母丧未葬离乡,贬到了甘肃去当吏员。亏得有人说情,他才回到朝中,做了个从九品的低级官员。

  朱棣政变后,建文帝的官员士子多不服。解缙认为升官时机已到,于是主动迎接新君,愿为新皇尽忠效力。永乐帝在孤立之时,见解缙投桃送李,便破格加以信用,让他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明史解缙传说“内阁预机务自此始”。短短两年,解缙一路春风,节节攀升,位极人臣。朱棣曾对解缙等人说:“慎初易,保终难,愿共勉焉。”可叹解缙没参透皇帝讲的这个“慎”字。他少年登朝,才华过人,锋芒毕露,口无遮拦,随性臧否,招来嫉恨。朱棣立储时,在嫡长子高炽与次子高煦间犹疑,问询解缙,缙力主高炽,即后来的洪熙帝。于是觊觎储位的汉王高煦对解缙恨之入骨。

  到了永乐五年永乐大典编成,解缙也被因细故外贬。临走前,又有人举报他发牢骚,便把他发到粤西南,远离政治中心。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进京奏事,顺便去看太子。当时朱棣在北征蒙古,朱高煦就说:“缙伺上出,私见太子。”朱棣听后震怒,解缙被下诏狱,严刑拷打,牵连甚广。这一关就是五年。

  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阅看在押犯名单,见到解缙的名字,对锦衣卫头目纪纲说:“缙犹在耶”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嫌他活着,打算杀了解缙;二是念他活着,打算启用解缙。纪纲理解为前者,就在寒冬深夜,把解缙灌醉,埋在雪中,活活冻死:一代才俊,四十七岁,悲剧谢幕,启人深思。

  解缙历事洪武c建文c永乐三朝,二十多年间,三起三落。入直文渊阁,是他飞黄腾达的开端;在文渊阁修永乐大典,又是他名垂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