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管好你的嘴最新章节 > 管好你的嘴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4节

  话者的心里绝非好受,若是他们也像爱插话者一样不容你的表演,一场嘴仗恐怕就在所难免了。

  爱损人型俗话说:“口是伤人斧,舌是割肉刀”“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说明如果一个人想搞垮另一个人,并不需要动刀动枪动家伙,只需要发发“嘴痒”,制造一些无中生有的事端损损对方这就足具杀伤力了。

  靠一张嘴来损害他人者大抵有两种。一种是有计划c有预谋地靠损人而使自己得益的。我以为这种损人行为本质上已经远远超出了“嘴痒癖”的范畴,是地地道道属品质上的问题了。既然不属“嘴痒癖”问题,在此就不说他了。我要说的另一种靠“嘴痒”损害他人的人他们大多属于纯粹的“嘴痒癖”患者这类人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比比皆是。他们通过耍耍贫嘴,挑人毛病刷人脸面之事也是极感兴趣的。像贫嘴张大民之类的人,你就没办法说他道德品质有多么恶劣,但“小打小闹”的损人利己之事却干得不亦乐乎。他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有一点点小聪明但没什么出息,长期以来与自卑心理相依,养成了一副既散漫c不思进取,又爱谈资的市侩德行。他们没有真知灼见,但其“嘴痒”之癖却屡屡会给真正的有真知灼见者制造各种无端的麻烦。

  四类败嘴无畏的嘴仗之源3

  更可气的是一些工于挖苦之能事的“嘴痒癖”者:他们虽然不直接地骂人,但一张“先扬后抑”的嘴只要一说话,就好比是逼人吃苍蝇裹陷的包子般奇损无比。比如见到同事穿新衣,便说“这衣服你穿起来挺有型,但我穿起来就像孕妇了”;比如见到朋友买新房,便说“这房子蛮大的,如果有游泳池就好了”;比如见到朋友购新车,便说“这车子不错,我家邻居的车好像更高级”;比如朋友请吃饭,便说“这餐厅菜上得真快,只是味道差一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请诸君试做分析:这些听似赞扬他人的“好话”背后,究竟还裹着一层什么东西呢

  依我之见,这种东西应该叫阿q般的自我心理满足。殊不知这种短暂的心理满足总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大有可能因为语言失当而招致他人的不满,以致反唇相讥,但凡许多无畏的嘴仗也由此而起。然而爱损人者最不怕的恰恰是打嘴仗。不是吗这边的嘴仗尚未告结,指不定那边的“嘴痒”又将要开始了

  我之所以将如上4种类型的“嘴痒”者统称为“四类败嘴”,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消极生活c不思进取c娇纵自己c嘴不饶人。而这16个字,恰恰都是给正常的人际关系制造各种麻烦的“病源体”,这些“病源体”一旦扩散,隔三岔五地弥漫在人际交往中,嘴仗就在所难免了。

  想想当今中国社会:心浮气躁者俯拾皆是,一些头脑简单“两片”发达的不为人齿的沉渣,并不因为社会的进步而消弥,反而愈发“活跃”地占据着忙忙碌碌的人们的心灵空间,他们以低成本的“举嘴之劳”为荣,恬不知耻地制造各种无端的嘴仗分散着人们创造各种有效价值的注意力,瓦解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良好期待他们的“嘴痒癖”不仅仅是侵蚀正常的人际关系的“病源体”,而且也是制造社会各种不安定因素的鸡肋

  要想让那些“嘴痒癖”者从我们身边走开,学学伟人的思想境界,当他们是“几只苍蝇碰壁,嗡嗡叫”就是。这样,我们就无需因为要与“苍蝇”理论真理,而无畏地浪费我们的宝贵时间了。可是要达到这番境界,在我们中国还真是非伟人莫属,无怪乎国人大都不为“打嘴仗”所不齿,反以能占得口头的上风而为荣了。

  唇亡齿寒嘴痒于夫妻间

  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自古以来备受人们颂扬。无疑,支起和睦家庭的主体是夫妻间彼此相通的感情,但除此之外,还应该参考与家庭建设相关的其他因素。诸如家庭第三成员c诸如家务分工c诸如经济状况c诸如购车买房等等,这些因素一旦出现矛盾,恋爱时期所有的情意绵绵的情话便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自动搀水”。从积极的方面说,夫妻关系比恋爱关系的语言更丰富了;从消极方面说,家庭是恋爱的坟墓。相比二者,读者诸君会更倾向于哪种观点呢别说出来,心里自答一下就是了。

  接下来我就要谈一下家庭的“嘴痒”现象。这很可能就是引发夫妻之间“口水仗”的爆发点。

  恕我冒昧,这个话题如果不从女方身上谈起,我就有一种无从着笔之尴尬,因为事实上大多数男女之间的“战事”都先是由女方好“嘴痒”“升级”的结果即使恋爱也是如此。不是吗都说女人是水做的,水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解释为弱,但从另一种意义上又可以解释为洪水猛兽。女人可以自诩力量比不过男人而弱,但一旦动起嘴来,男人的力量又算得了什么

  如此女人结了婚就又加上爱“嘴痒”,娶了她的男人就该知点儿趣c识点儿相了,否则不定哪方总有苦头吃的。

  别看婚后的女人很喜欢向他人吹捧自己的丈夫有多大的能耐,这大概是为了向别人证明她的眼力准,自己嫁的男人比别的女人嫁的男人强而已。但回到家来,把门一关,就喋喋不休地要求丈夫要按她向别人所吹捧的那般目标努力,如果男人应允了女人,女人自然会小鸟依人般把你爱得比恋爱时期更加热烈,否则定有你好受的。

  然而糟糕的是男人偏偏笨嘴拙舌,娶了个好“嘴痒”的女人又学不会怎么哄她高兴。本来自己是很有涵养的,不过是收入低了点儿,但也不至于发展到养不了家不了口的地步。每逢被女人关门数落,男人先是默不作声地待在一边看他的英超意甲nba,可是好“嘴痒”的女人岂能容得你三番五次地把她的“最高指示”当耳边风啪电视没得看了,男人急了,越急的男人越说不出话,只有力量说明一切:霍地起身,野兽般地一拳挥向女人身边的玻璃。

  玻璃碎了,男人头也不回地冲出门去,这一去就是几天几夜不归,好不容易气消了回来了,女人也知道该识相点儿了。可是“嘴痒”的女人还是“嘴痒”的女人,一旦好了伤疤即忘痛,她那张嘴瞄准时机又要开痒了。于是又要面临前面的那一幕。如此反复几次,男人心碎了她现在所叨唠的话怎么比当年恋爱时期频频地问的那些“你爱我吗”“你为什么爱我”“你认为她比我漂亮吗”之类的愚蠢话语还要无聊呢男人越想越撮火,而在男人越撮火的时候,越有可能成为一只疲倦的马种。后面等待好“嘴痒”的女人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韩非曾说,家常琐屑之谈,一件件数落,会被人看做浅薄。女人婚后的生活质量如何,能否留住自己的丈夫,很大一方面取决于能否管好自己的痒嘴。所谓唇亡齿寒“嘴痒”于夫妻间也

  交恶之源嘴痒于友朋间

  朋友知交,礼尚往来,少不了比一般同事多了共同语言。共同语言多,便少了忌讳,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忌讳。人们大多喜欢和性格豪爽的人交朋友,因为这种朋友交得越多路越好走。从这一点看,交豪爽的朋友并没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有些性格豪爽的朋友嘴也“豪爽”,逢话就留不住,也不注意深浅,以致得罪朋友,甚至最后失去朋友。

  就像一个孩子被父母亲教导要和好的同学一起玩儿一样,如果你表现不好,又有哪个好同学的家长允许他们的孩子跟你玩儿呢用这个浅显的道理来类比大人交友说话,也许有人会觉得幼稚可笑,其实,世界上有很多低级错误往往是大人犯的比小孩还多,问题不在大人不知道理,而是大人容易忽略道理。比如在撒谎方面,小孩知道“狼来了”后就不敢再撒谎,而大人甚至可以把“狼来了”倒背如流,为什么总在撒谎呢问题出在品德上。

  还回到友朋之间的“嘴痒”话题上来。前面提到过孩子尚且知道自己要表现好才能交上好的朋友,那么,我们大人当中有些人为什么在交友上只要求别人性格豪爽,自己却不做相应的要求呢一个字难对于那些平常习惯以刻薄的语言与人锱铢必较者来说,那就更难了。你想,一个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爱“嘴痒”,爱冷嘲热讽,甚至总爱打听人家者,他的性格能豪爽得起来吗他的性格豪爽不起来,那些豪爽性格的人愿意和他深交吗

  但凡性格豪爽不起来者大多与自负的心态有关。在这种不正常心态的支使下,自认为豪爽的话语一旦说出,自然让豪爽的朋友听了备感不爽了。

  比如说,你自以为交了个好友,但你对另外一个同事很有意见,你就在朋友面前极尽所能地说那个人的诸多不是,朋友“傻傻”地跟着你骂对方几句后便忘却此事,而你却很敏感地刻在记忆里了。余后,逢得你“嘴痒”找人家说事,说着说着,便将朋友的话像流弹一般击向对方,然后附带一句“这话可不是我说的,是xx说的”。结果如何这个被你“嘴痒”而出卖的朋友从此与你老死不相往来。

  我有一个朋友就跟我说过类似的感怀,她说,当她听到来自朋友的诸如“有件事不知道该不该跟你说”“这件事我也是听来的,跟你说你可不要生气”之类的语词时,她的脑袋里就会立即响起警钟,当机立断地回一句:“那么你还是给我闭嘴吧”这种回答确实很明智,因为她一旦允许她的朋友的痒嘴在她面前发作,说不定要生出什么意外的事端来。

  当然,这只是因为“嘴痒”而造成朋友关系恶化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值得注意:

  一是在背后对朋友的个人卫生状况乱加评论。比如头屑多而不常洗头发,比如有腋臭,比如香港脚,比如睡衣一穿就是一个季度不换等等。即使这些都是真的,作为朋友,你不是想尽办法帮他改掉这些坏毛病,而是在背后评论他,那和羞辱还有什么两样

  二是未经朋友许可,就向外人透露朋友的年龄或收入状况。年龄往往是年轻女性的秘密,收入则是一些有钱的男人的秘密。这些都不愿被人提及,你逢人“嘴痒”,把朋友的这些事都给泄漏了,岂不是暴露朋友的吗

  三是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朋友嚼舌头,耍性子,并不惜冷嘲热讽之能事,口无遮拦地恶语伤人,不但伤害朋友之间的感情,而且有损自身的形象。

  “嘴痒”,朋友交恶之源也你是有幸不在此列,还是不幸被我言中了呢

  向型之虞嘴皮子岂能安身立命

  很多人对好口才的理解一直处于一种误区:口才好的人大多是性格外向的,而口才不好的人大多是性格内向的。而我恰恰对这种理解不能苟同。我所理解的好口才应该是建立在两个基本点上:一是对事物的理解力,二是语言的表达力。这两个基本点具备了,性格内向的人话不在多,但“一言”照样能够“平川”,“一语”照样可以“封喉”;而性格外向者假如不具备这两个基本点,只会不停地耍弄嘴皮子,那岂不是越耍弄,废话越多

  外向型的人容易患“嘴痒”的毛病,他们可以不停地在说话,但难及玑珠,而内向型的人平素里比较静默,但静默并不意味着这种人必定是不会说话。比如里根当属内向的总统了吧但在他担任总统期间,掌管的美国内内外外政务大事却井井有条。而鲜见的他在哈佛大学的两次演讲,博来的却是全世界的掌声。谁说性格内向的人口才不好来着

  当然,性格相对外向的人嘴也相对痒这倒是不争的事实,但有个前提,那就是他必须具有“善痒”的口才能力。比如当年的克林顿风度翩翩地到北大演讲,每个学生的舌头上都像长了刀子似的,无奈他都能够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对答如流,不曾与谁咬过牙切过齿。说来也是,面对全美民众尚能镇定自若地耍嘴皮子,这么些个学生娃娃算得了什么

  上从大腕,下到黎民百姓,我想世界上当属中国人最好“嘴痒”了,而中国人的性格却比西方人的性格内向得多这又该如何理解

  理由是不言而喻的好斗嘴皮子c好打口水仗c好抛头露面在中国任何阶层中都不乏其人,这号人的性格属性与“内”或“外”似乎并无太多的关联,但“嘴痒”的“功底”都甚是了得。其痒不但荡于其嘴,而且荡于其文。

  不过,因为性格内向而不“嘴痒”者也不是没有。但这号人当属“最难惹”一族他们可能只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少言寡语本来也不算什么不好,只是多持“一个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之心态,谁若以为这号人软弱可欺,逼得他嘴也痒起来,甚至动起手来,那种场面可就很不好玩儿了。

  更不好玩儿的当属“嘴痒”加手痒亦即:先是因“嘴痒”而引起争论,争论久了双方会起急,动肝火,肝火一上,还有什么事不能发生最轻的也最普遍的事莫如手痒了。据报道,几年前在梅西大学读a的中国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由于双方的观点相距甚远,个个都情绪激昂,极尽挖苦对方之能事,于是乎谁也管不住谁的嘴,以至肝火上昂,双方全然不顾自己应当知书达理的“度”,动起了拳脚,结果各有其伤,还要被警察一个个“拎”去做笔录。

  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国人中有许多为那些善于哗众取宠的能说会道者赞之捧之的人。殊不知能说会道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张扬自己的个性,却未必能反映其有多少真才实学。比如能说会道却不会做基本文案,这就是当今中国职场的一大“特色”通病。有一家外资企业在国内招募职员,让主考官大感吃惊的是:应聘者个个都口齿流利,善于表达,但一到填写自荐表格时,居然有90的人写不清楚。亦即:“嘴痒”时个个突然间性格都变得外向得可以,一到“闭嘴说话”,怎么个个突然间都变得内向而羞涩了呢

  说五千,道一万,还要说到国人多以精通耍嘴皮或斗嘴技为荣。许多人认为能耍嘴皮子或能斗嘴的人就是口才好,若是有谁因为能耍嘴皮子而迎合了别人或因为能斗嘴而“制服”了别人,不但未受谴责,反而会啧啧赞赏c纷纷效仿,而此间究竟真理属于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把谁给“嘴斗”败了。这无形中就给“嘴笨舌拙”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使自己在“捧嘴场”或“斗嘴场”上有所作为,先学会耍嘴皮。如此一来,善于耍嘴皮与善于斗嘴被人们当做自己安身立命之根本也就不算什么怪事了。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今社会上的人情世态:能说会道者越来越张扬c性格越来越外向,而笨嘴拙舌者则越来越自卑c性格越来越内向。

  其实好口才本身并无害,有害的是一流的嘴皮子二流的口才三流的能力。真正的好口才者并不随意地张扬自己,他们知道有用的话只要说一句足矣,无用的话说了一百遍也还是无用,而且话说太多还容易给自己捅娄子。而那些口才一般c又喜好哗众取宠者则不然:他们时刻不忘把自己推向台前,拼了命也要当一个群体或一件好事的主角,绝不吝惜脱口而出的每一言每一语,但一接触到实质,他们便会闻声而遁,如果遇到连闻声而遁的退路都被堵住了的时候,他们就只有厚着脸皮“落落大方”地跟你翻白眼了。如此之人,我们是不是可以给他们冠以“外向型嘴痒”的“光荣”称号呢

  百犬吠形人人说人c人说人人,传言之害矣1

  语言给人类带来了不尽的福祉,用语言进行信息的传播与沟通,是人的一种自然天性。但凡值得人们传话的东西几乎无所不至。

  一般而言,人与人之间传得最多的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但事之关己,难以走样,大致无趣。其次是传自己所熟悉的人或社会上公众人物。一曰“谁人背后不说人”,二曰“哪个人前不说人”揭示的就是凡人者嘴必痒,“嘴痒”者必传话。事实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口传的消息隔三岔五地流入我们的耳际,其内容大到党和国家的人事变动,小到白醋可以治sars,道听途说的口口相传,竟是真真假假,以假乱真

  但凡传言的制造者都存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最能抓住公众中普通存在的窥私与猎奇心理,通过想像,制造各种所谓的“内部”消息,来蛊惑人心,以显示自己的“见多识广”。有的把收集和传播背景材料作为一种嗜好,津津乐道,乐此不疲;有的把别人的作为笑料传播,将自己所谓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有的不顾职业道德,只因“嘴痒”就无中生有c加油添醋地乱发议论,致使小道消息进一步升级。而公众不乏“嘴痒”爱传者。这类人对一些小道消息,人云亦云,一听就信,一信就传,随口“捣腾”,于是社会上便有了毫无根据的道听途说。去年2003年从云南某村寨传出了重达8吨重的犀牛化石,有人已经出天价收购的消息,一时间闹得众多人士慕名前往参观,甚至还惊动了文物界,结果呢不过一块有点像牛身的大石头真是劳了民又伤了财

  纵观传言所害,我以为有三大原因不可忽视。

  传坏不传好这是产生传言的最大动因之一。俗话说“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积善三年,知之不多;为恶一日,闻于天下”,这意思是说坏事比好事传得快c传得远。好比一个人在街上拾到一件东西还给失主,这比较符合人的道德规范,没有什么可传的;但假如这个人在街上偷了他人的东西,被人抓到,就成了新闻。若是有听得某某官员可能因为贪污而被“双规”的消息,人们则会不问是真是假,纷纷奔走相告,说不定该官员所贪赃款会由一万而被传成百万c千万。

  传奇不传正这是传言的第二大动因。比如众人皆知狗咬人不足为奇,而谁要是说人咬狗就奇了怪了这怎么可能呢真是人言可畏但可畏的东西总是因由于本质上属于非常理而迎合众人的猎奇心理。战国策有云:“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又说,“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推,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意思是讲城邦中本来没有老虎,由于传说的人多了,大家都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