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日知录最新章节 > 日知录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67节

  慕容隽斩冉阂于龙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人言闵为祟,隽遣使祠之,溢曰悼武天王。其日大雪。魏太祖杀和跋,诛其家。後世祖西巡五原,回幸豺山,校猎,忽遇暴风,云雾四塞。世祖怪而问之,群下言跋世居此土,祠冢犹存,或者能致斯变。帝遣古弼祭以三牲,雾即除散。後世祖狩之日,每先祭之。盖伯有为厉,理固有之。而蕃俗之畏鬼神,则又不可以常情论矣。

  卷三十一

  ○河东山西河东c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古之所谓山西即今关中。史记太史公自序:“萧何填抚山西。”方言:“自山而东五国之郊。”郭璞解曰:“六国惟秦在山西。”王伯厚地理通释曰:“秦汉之间,称山北c山南c山东c山西者,皆指太行,以其在天下之中,故指此山以表地势。正义以为华山之西,非也。”

  ○陕西续汉郡国志:“陕县有陕陌,二伯所分,故有陕东c陕西之称。”水经注河水:“又东得七里涧,涧在陕西七里。”宋书柳元景传:“庞季明率军向陕西七里谷。”北史魏孝武帝纪:“高昂率劲骑及帝于陕西。”旧唐书大宗纪:“贞观十一年九月丁亥,河溢,坏陕西河北县。”肃宗纪:“乾元三年四月庚申,以右羽林大将军郭英义为陕州刺史c陕西节度潼关防御等使。”肃宗诸子传:“杞王z垂充陕西节度大使。”李渤传:“泽潞节度使郗士美卒,渤充吊祭使,路次陕西。”回纥传:“广平王副元帅郭子仪,领回纥兵马,与贼战于陕西。”皆谓今陕州之西。後人遂以潼关以西通谓之陕西。晋时以关中为陕西。晋书宣帝纪:“西屯长安,天子命之曰:昔周公旦辅成王,有素雉之贡。今君受陕西之任,有白鹿之献。”张实传:“愍帝末,拜都督陕西诸军事。张华祖道。”梁王肜应诏诗:“二迹陕西,实在我王”是也。东晋则以荆州为陕西。南齐书曰:“江左大镇,莫过荆c扬。周世,二伯总诸侯,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放称荆州为陕西也。”考之于史,桓冲为荆州刺史,安帝诏曰:“故太尉冲,昔藩陕西,忠诚王室。”毛穆之传:“瘦翼专威陕西,刘毅为荆州刺史,安帝诏曰:刘毅推毅陕西。”南史宋文帝纪:“命王华知州府,留镇陕西。”宋书:蔡兴宗为辅国将军,南郡太守,行荆州事。袁ダ曰:“舅今出居陕西。”邓琬传:晋安王子勋檄曰:“前将军荆州刺史,临海王子顼练甲陕西,献徒万数”是也。亦有称陕东者。晋书载记:刘聪署石勒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又加崇为陕东伯。唐太宗为秦王时,拜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

  ○山东河内古所谓山东者,华山以东。管子言:“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史记引贾生言:“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馀郡。”後汉陈元传言:“陛下不当都山东。”盖自函谷关以东,总谓之山东,内者,在冀州三面距河之内,史记正义曰:“古帝王之都多在河东c河北,故呼河北为河内,河南为河外。”又云:“河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卫州东北入海,曲绕冀州,故言河内。盖自大河以北总谓之河内,而非若今之但以怀州为河内也。”

  ○吴会宋施宿会稽志曰:“按三国志,吴郡会稽为吴c会二郡。张谓:收兵吴c会,则荆c扬可一。孙贲传云:策已平吴c会二郡,朱桓传云:使部伍吴c会二郡。全琮传云:分丹阳c吴c会三郡险地为东安郡是也。前辈读为都会之会,殆未是。钱康功曰:今平江府署之南名吴会坊。汉书吴王濞传:上患吴会轻悍。按今本史记c汉书并作上患吴c会稽,不知顺帝时始分二郡,汉初安得言吴会稽当是钱所见本未误,後人妄增之。魏文帝诗:“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陈思王求自试表曰:“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晋文王与孙皓书曰:“惠矜吴会,施及中土。”魏元帝加晋文王九锡,文曰:“扫平区宇,信威吴会。”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曰:“朝服济江,扫除吴会。”陈寿上诸葛亮集曰:“身使孙权求援吴会。”羊祜上疏曰:“西平巴蜀,南和吴会,”荀勖食举乐东西厢歌曰:“既禽庸蜀,吴会是宾,”左思魏都赋曰:“览麦秀与黍离,可作谣于吴会。”武帝问刘毅曰:“吾平吴会,一同天下,”石崇奏惠帝曰:“吴会僭逆,几于百年。”石勒表王浚曰:“晋祚沦夷,远播吴会。”慕容谓高瞻曰:“翦鲸豕于二京,迎天子于吴会,”丁琪谏张祚曰:“先公累执忠节,远宗吴会。”此不得以为会稽之会也。盖汉初元有此名,如曰“吴都”云尔。若孙贲c朱桓传则後人之文偶合此二字,不可以证吴王濞传也。

  ○江西广东广西江西之名殆不可晓,全司之地并在江南,不得言西。考之六朝以前,其称江西者并在秦郡c历阳c庐江c之境。盖大江自历阳斜北下京口,故有东西之名。史记项羽本纪:“江西皆反。”扬子法言:“楚分江西。”三国志魏武帝本纪:“进军屯江西郝溪。”吴主传:“民转相惊,自庐江c九江c蕲春c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孙瑜传:“宾客诸将多江西人。”晋书武帝纪:“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穆帝纪:“江西乞活,郭敞等执陈留内史刘仕而叛。”郗鉴传:“拜安西将军c兖州刺史c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镇合肥。”桓伊传:“进督豫州之十二郡扬州之江西五郡军事。”今之所谓江北,昔之所谓江西也。故晋地理志以庐江c九江自合肥以北至寿春,皆谓之江西。今人以江c饶c洪c吉诸州为江西,是因唐贞观十年,分天下为十道,其八日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又分天下为十五道,而江南为东西二道。江南东道理苏州,江南西道理洪州,後人省文,但称江东c江西尔。今之作文者乃曰大江以西,谬矣。今之广东c广西亦广南东路c广南西路之省文也。文献通考:“太宗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其後又增三路,其十七曰广甫东路,其十八曰广南西路。”

  ○四川唐时,剑南一道止分东c西两川而已。至宋,则为益州路c粹州路c利州路c夔州路,渭之川峡四路,後遂省文名为四川。

  ○史记富川国薛县之误汉鲁国有薛县。史记公孙弘传:“齐川国薛县人也。”言齐,又言川,而薛并不属二国,殊不可晓。正义曰:“表云:“川国,文帝分齐置,都剧。”括地志云:“故剧城在青州寿光县南三十一里,故薛城在徐州滕县界,”地理志:“薛县属鲁国。”按薛与剧隔兖州及泰山,未详。今考儒林传言:“薛人公孙弘。”是弘审为薛人,上言齐川者误耳。续汉郡国志:“薛,本国。”注引地道记曰:“夏车正奚仲所封,冢在城南二十里山上。”皇览曰:“靖郭君冢在鲁国薛城中东南陬。孟尝君冢在城中向门东。向门,出北边门也。”诗云:“居常与许。”郑玄曰:“常或作尝。在薛之旁,为盂尝君食邑。”史记越世家:“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索隐曰:“常,邑名。盖田文所封者。”魏书地形志:“薛县,彭城郡,有奚公山c奚仲庙c孟尝君家。”水经注:“今薛县故城侧犹有文家,结石为郭,作制严固,莹丽可寻。”而史记孟尝君传正义曰:“薛故城在徐州滕县南四十四里。”今淄川县志据公孙弘传之误文,而以为孟尝君封邑,失之矣。又按地理志:“川国,三县,剧c东安平c楼乡。”剧在今寿光县西南,东安平在今临淄县东南一十里,楼乡未详所在。又高五王传:”武帝为悼惠王家园在齐,乃割临淄东圜悼惠王家园邑,尽以予川。”足明川在临之东矣。今之淄川不但非薛,并非汉之西川,乃般阳县耳。以为汉之川,而又以为孟尝君之薛,此误而又误也。

  ○曾子甫武城人史记仲尼弟子传:“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同一武城,而曾子独加“南”字,南武城故城在今费县西南八十里石门山下。正义曰:“地理志: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杜氏注云:“泰山南武城县。”然汉书泰山郡无南武城,而有南成县,属东海郡。续汉志作“南城”,属泰山郡。至晋始为南武城。此後人之所以疑也,宋程大昌澹台祠友教堂记曰:“武城有四:左冯翊c泰山c清河c定襄,皆以名县。”而清河特曰东武城者,以其与定襄皆隶赵,且定襄在西故也。若干游之所宰,其实鲁邑。而东武城者,鲁之北也,故汉儒又加南以别之。史迁之传,曾参曰南武城人者,创加也;子羽传次曾子,省文但曰武城,而水经注引京相潘曰:“今泰山南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冢,县人也。”可以见武城之即为南武城也。孟子言:“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新序则云:鲁人攻费阝,曾子辞于费阝君曰:请出,寇罢而後复来,毋使狗豕人吾舍。战国策甘茂亦言:“曾子处费。”则曾于所居之武城,费邑也。哀公八年传:“吴代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又曰:“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续汉志云南城有东阳城,引此为证。又可以见南城之即为武城也。南城之名见于史记,齐威王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汉书但作“南成”,孝武封城阳共王子贞为南成侯。而後汉王符潜夫论云:“高阝毕之山,南城之冢。”章怀太子注:“南城,曾子父所葬,在今沂州费县西南。”此又南成之即南城,而在费之证也。成化中,或言嘉祥之南武山有曾子墓,有渔者陷入其穴,得石褐而封志之。嘉靖十二年,吏部侍郎顾鼎臣奏求曾氏後,得裔孙质粹于吉安之永丰,迁居嘉祥。十八年,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夫曹县之冉固,为秦相穰侯魏冉之冢。而近人之撰志者,以为仲弓如此之类,盖难以尽信也。

  ○汉书二燕王传汉书燕王定国传:“杀肥如令郢人。”按地理志,肥如自属辽西郡,不属燕。武帝本纪:“元朔元年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诸侯王表言:“武帝下推恩之令,而藩国自析,长沙c燕代虽有旧名,皆亡南北边矣。”然则肥如今之杀于燕,必在元朔以前,未析边郡之时也。燕王旦传:“发民会围大猎文安县,以讲士马。”其上云:“武帝时,旦坐臧匿亡命,削良乡c安次c文安三县。”是文安已削,不属燕,又云:“昭帝立,大将军霍光秉政,褒赐燕王钱三千万,益封万三千户。”昭帝本纪亦云:“始元元年,益封燕王c广陵上及鄂邑长公主各万三千户。”然则文安县之仍属于燕,必在益封万三千户之後也,此皆史文之互见者,可以参考而得之也。

  ○徐乐传汉书:“徐乐,燕郡无终人也。”地理志无燕郡,而无终属右北平。考燕王定国,以元朔二年秋。有罪自杀,国除。而元狩六年夏四月,始立皇子旦为燕王,而其间为燕郡者十年,而志轶之也。徐乐上书当在此时,而无终以其时属燕,後改属右北平耳。

  ○水经注大梁灵丘之误左传桓九年:“梁伯伐曲沃。”注:“梁国在冯翊夏阳县。”芮曰:“梁近秦而幸焉”是也。汉书地理志云:“冯翊夏阳县,故少梁也。”水经注乃曰:“大梁,周梁伯之居也。梁伯好土功,大其城,号曰新里。民疲而溃,秦遂取焉。後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之。”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是也。是误以少梁为大梁,而不知大梁不近秦也。汉书:“代郡灵丘。”应劭曰:“赵武灵王葬其东南二十里,故县氏之。”水经注曰:“史记:“赵敬侯二年,败齐于灵丘。”则名不因灵王也。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来伐我灵丘。”赵世家:“惠文王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c秦c韩c魏c燕攻齐,取灵丘。十五年,赵与韩c魏c燕共击齐,王败走,燕独深入取临淄。”而孟子谓氐{圭黾}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此别一灵丘,必在齐境,後入于赵。而孝成王以灵丘封楚相春申君,益明其不在代郡矣。水经注云云,是误以赵之灵丘为齐之灵丘,而不知齐境不得至代也。

  ○三辅黄图汉西京宫殿甚多,读史殊不易晓。三辅黄图叙次颇悉,以长乐c未央c建章c北宫c甘泉宫为纲,而以其中宫室台殿为目,甚得体要。但其无所附丽者悉入北宫及甘泉宫下,则舛矣。今当以明光宫c太子宫二宫别为一条,为长安城内诸宫;永信宫c中安宫c养德宫别为一条,为长安宫异名;长门宫c钩弋宫c储元宫c宣曲宫别为一条,为长安城外离官;昭台宫c大台宫c扶荔宫c蒲萄宫别为一条,为上林苑内离宫;宜春宫c五柞宫c集灵宫c鼎湖宫c思子宫c黄山宫,池阳宫c步寿宫c万岁宫c梁山宫c回中宫c首山宫别为一条,为各郡县离宫。别有明光宫,不知其地,附列于後。而梁山宫当并入秦梁山宫下。则区分各当矣。

  ○大明一统志永乐中,命儒臣纂天下舆地书。至天顺五年乃成,赐名曰大明一统志,御制序文,而前代相传如括地志c太平寰宇记之书皆废。今考其书,舛谬特甚,略摘数事以资後人之改定云。一统志:“三河,本汉临们县地。”今考两汉书,井无临氵句县。唐书地理志:“幽州范阳郡潞县”下云:“武德二年,置临氵句县。贞观元年,省临氵句。”而“蓟州渔阳郡三河”下云:“开元四年,祈路县置。”故知本是一地,先分为临氵句,後分为三河,皆自唐,非汉也。一统志引古事舛戾最多,未有若密云山之可笑者。晋书石季龙载记:“段辽弃令支奔密云山,遣使诈降,季龙使征东将军麻秋迎之。辽又遣使降于慕容,曰:彼贪而无谋,吾今请降求迎,彼不疑也,若伏重兵要之,可以得志。遣子恪伏兵于密云。麻秋统兵三万迎辽,为烙所袭,死者什六七,秋步遁而归。”是段辽与燕合谋而败赵之众也。今一统志云:“密云山在密云县南一十五里,亦名横山。昔燕。赵伏兵于此,大获辽众。”是反以为赵与燕谋而败辽之众,又不言段,而曰辽,似以辽为国名。岂修志诸臣并晋书而未之见乎一统志:“杨令公祠在密云县古北口,把宋杨业。”按宋史,杨业传:“业本太原降将,太宗以业者于边事,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人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京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雍熙三年,大兵北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来副之。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z先c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护其军。连拔云,应,衰,朔四州,师次桑干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兵护之。时契丹复陷寰州,z先令业趋雁门北川。业以为必败,不可。z先逼之行,业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美即与z先领麾下兵陈于谷口。自寅至已,z先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柑膺大励,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人,马重伤不能进,为契丹所擒。不食三日死。”是业生平未尝至燕。况古北口又在燕东北二百余里,地属契丹久矣,业安得而至此且史明言雁门之北口,而以为密云之古北口,是作志者东西尚不辨,何论史传哉。又按辽史圣宗纪:“统和四年七月丙子,枢密使斜轸奏复朔州,擒宋将杨继业。”耶律斜轸传:“继业败走,至狼牙村,众军皆溃。继业为飞矢所中,被擒。”与宋史略同。密云县志:“威灵庙在古北口北门外一里,祀宋赠大尉大同军节度使杨公。”成化十八年,礼部尚书周洪范记引宋史全文,而不辨雁门北口之非其地。丰润县志:“令公村在县西十五里,宋杨业屯兵拒辽于此。有功,故名。”并承一统志而误。一统志:“辽章宗陵在三河县北五十五里。”考辽无章宗,其一代诸帝亦无葬三河者。一统志:“全太祖陵c世人陵俱在房山县西二十里三峰山下。宣宗陵c章宗陵俱在房山县两大房山东北。”按金史海陵纪:“贞元三年三月乙卯,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五月乙卯,命判大宗正事京等如上京,奉迁太祖,太宗梓宫。十一月乙巳朔,梓宫发丕承殿。戊申,山陵礼成。正隆元年七月己酉,命太保昂如上京,奉迁始祖以下梓宫。八月丁丑,如大房山,行视山陵。十月乙酉,葬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闰月己亥朔,山陵礼成。”又太祖纪:“太祖葬睿陵。”太宗纪:“太宗葬恭陵。”世宗纪:“世宗葬兴陵。”章宗纪:“章宗葬道陵。”又熙宗纪:“帝被弑,葬于皇後裴满氏墓中。贞元三年,改葬于大房山蓼香甸,诸王同兆域。大定初,追上谥号,陵曰思陵。二十八年,改葬于峨眉谷,仍号思陵。”又海陵纪:“葬于大房山鹿门谷,投降为庶人,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又睿宗纪:“大定二年,改葬于大房山,号景陵。”显宗纪:“大定二十五年十一月庚寅,葬于大房山,章宗即位,号日裕陵。”是则金代之陵自上京而迁者十二帝,其陵曰光c曰熙c曰建c曰辉c曰安c曰定c曰永c曰泰c曰献c曰乔c曰睿c曰恭。其崩于中都而葬者二帝,其陵曰兴c曰道。被弑者一帝,其陵曰思。追谥者二帝,其陵曰景c曰裕。被弑而降为庶人者一帝,葬在兆域之外。而宣宗则自即位之二年迁于南京,三年五月,中都为蒙古所陷,葬在大梁,非房山矣。今一统志止有四陵,而误列宣宗,义脐于章宗之上,诸臣不学之甚也汉书地理志:“乐浪郡之具二十五,其一曰朝鲜。”应劭曰:“故朝鲜国,武上封箕子于此。志曰:殷道衰,箕子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