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经典常谈最新章节 > 经典常谈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8节

  以外,各家一概禁止。邪说息了,秩序才可统

  一,标准才可分明,人民才知道他们应走的路”。23武帝采纳了他的话。从

  此,帝王用功名c利禄提倡他们所定的儒学,儒学统于一尊;春秋c战国时代言

  论思想极端自由的空气便消失了。这时候政治上既开了从来未有的大局面,社会

  和经济各方面的变动也渐渐凝成了新秩序,思想渐归于统一,也是自然的趋势。

  在这新秩序里,农民还占着大多数,宗法社会还保留着,旧时的礼教与制度一部

  分还可适用,不过民众化了罢了。另一方面,要创立政治上c社会上各种新制度,

  也得参考旧的。这里便非用儒者不可了。儒者通晓以前的典籍,熟悉以前的制度,

  而又能够加以理想化c理论化,使那些东西秩然有序,粲然可观。别家虽也有政

  治社会学说,却无具体的办法,就是有,也不完备,赶不上儒家;在这建设时代,

  自然不能和儒学争胜。儒学的独尊,也是当然的。

  注释:01语见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上。

  02论语。卫灵公。

  03论语。述而。

  04论语。颜渊。

  05孟子。公孙丑。

  06论语。宪问。

  07淮南子。氾论训。

  08老子十六章。

  09老子三十六章。

  10老子四十五章。

  11老子五十七章。

  12庄子。在宥c天运。

  13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篇。

  14语见庄子。秋子。

  1516荀子。非十二子篇。

  1718韩非子。定法。

  19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0吕氏春秋。有始览。名类篇及文选左思魏都赋李善注引

  七略。

  21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序说春秋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22史记。秦始皇本纪。

  23原文见汉书。董仲舒传。

  「参考资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篇。

  辞赋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

  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

  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缘故。他是个忠臣,而且是个缠绵悱恻的

  忠臣;他是个节士,而且是个浮游尘外,清白不污的节士。“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01他的是一出悲剧。可是他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

  们的同情里。“原”是他的号,“平”是他的名字。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

  作“左徒”的官。左徒好像现在的秘书。他很有学问,熟悉历史和政治,口才又

  好。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头头是道,怀王很信任他。

  当时楚国有亲秦c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张仪

  买通了楚国的贵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

  所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张仪便劝怀王和齐国绝交,说秦国答应割地六百里。

  楚和齐绝了交,张仪却说答应的是六里。怀王大怒,便举兵伐秦,不料大败而归。

  这时候想起屈原来了,将他召回,教他出使齐国。亲齐派暂时抬头。但是亲秦派

  不久又得势。怀王终于让秦国骗了去。拘留着,就死在那里。这件事是楚人最痛

  心的,屈原更不用说了。可是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却还是听亲秦派的话,将他二

  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

  惨象,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

  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离骚尤

  其是千古流传的杰构。这一篇大概是二次被放时作的。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

  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而顷襄王又不能觉悟;以致国土日削,国

  势日危。他自己呢。“信而见疑,忠而补谤”02,简直走投无路,满腔委屈,

  千头万绪,没人可以诉说,终于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便是这样写成

  的。“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03。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

  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

  一句”04,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

  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

  到什么组织的。

  篇中陈说唐c虞c三代的治,桀c纣c羿c浇的乱,善恶因果,历历分明;

  用来讽刺当世,感悟君王。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的

  表达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

  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他又将贤

  臣比作香草。“美人香草”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影响后来解诗c作诗的人很

  大。汉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

  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05“好色而不淫”似乎就指美人香草用

  政治的譬喻而言:“怨诽而不乱”是怨则不怒的意思。虽然我们相信国风的

  男女之辞并非政治的譬喻,但断章取义,淮南王的话却是离骚的确切评语。

  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人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

  这里面有些是屈原初次被放时作的,有些是二次被放时作的。差不多都是“上以

  讽谏,下以自慰”06;引史事,用譬喻,也和离骚一样。离骚里记

  着屈原的世系和生辰,这几篇里也记着他放逐的时期和地域;这些都可以算是他

  的自叙传,也“不皆是怨君”07;后世都说成怨君,他埋没了他的别一面的

  出世观了。他其实也是一“子”,也是一家之学。这可以说是神仙家,出于巫。

  离骚里说到周游上下四方,驾车的动物,驱使的役夫,都是神话里的。远

  游更全是说的周游上下四方的乐处。这种游仙的境界,便是神仙家的理想。

  远游开篇说:“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篇中又说:“临不

  死之旧乡”。人间世太狭窄了,也太短促了,人是太不自由自在了。神仙家要无

  穷大的空间,所以要周行无碍;要无穷久的时间,所以要长生不老。他们要打破

  现实的,有限的世界,用幻想创出一个无限的世界来。在这无限的世界里,所有

  的都是神话里的人物;有些是美丽的,也有些是丑怪的。九歌里的神大都可

  爱;招魂里一半是上下四方的怪物,说得顶怕人的,可是一方面也奇诡可喜。

  因为注意空间的扩大,所以对于天地,山川c日月c星辰,都有兴味。天问

  里许多关于天文地理的疑问,便是这样来的。一面惊奇天地之广大,一面也惊奇

  人事之诡异善恶因果,往往有不相应的;天问里许多关于历史的疑问,

  便从这里着眼。这却又是他的入世观了。

  要达到游仙的境界,须要“虚静以恬愉”c“无为而自得”,还须导引养生

  的修炼工夫,这在远游里都说了。屈原受庄学的影响极大。这些都是庄学;

  周行无碍,长生不老,以及神话里的人物,也都是庄学。但庄学只到“我”与自

  然打成一片而止,并不想创造一个无限的世界,神仙家似乎比庄学更进了一步。

  神仙家也受阴阳家的影响;阴阳家原也讲天地广大,讲禽兽异物的。阴阳家是齐

  学。齐国滨海,多有怪诞的思想。屈原常常出使到那里,所以也沾了齐气。还有

  齐人好“隐”。“隐”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08,是用一种滑稽的

  态度来讽谏。淳于髡可为代表。楚人也好“隐”。屈原是楚人,而他的思想又受

  齐国的影响,他爱用种种政治的譬喻,大约也不免沾点齐气。但是他不取滑稽的

  态度,他是用一副悲剧面孔说话的。诗大序所谓“谲谏”,所谓“言之者无

  罪,闻之者足以戒”,倒是合式的说明。至于像招魂里的铺张排比,也许是

  纵横家的风气。

  离骚各篇多用“兮”字足句,句逗以参差不齐为主。“兮”字足句,三

  百篇中已经不少;句逗参差,也许是“南音”的发展。“南”本是南乐的名称;

  三百篇中的二南,本该与风雅颂分立为四。二南是楚诗,

  乐调虽已不能知道,但和风c雅颂必有异处。从二南到离骚

  到现只能看出句逗由短而长,由齐而畸的一个趋势;这中间变迁轨迹,我们还

  能找到一些,总之,决不是突如其来的。这句逗的发展,大概多少有音乐的影响。

  从汉书。王褒传可以知道楚辞的诵读是有特别的调子的09,这正是音乐

  的影响。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模拟的日见其多。就中最出色的是宋玉,他

  作了九辩。宋玉传说是屈原的弟子;九辩的题材和体制都模拟离骚

  和九章,算是代屈原说话,不过没有屈原那样激切罢了。宋玉自己可也加上

  一些新思想;他是第一个描写“悲秋”的人。还有个景差,据说是大招的作

  者;大招是模拟招魂的。

  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东方朔c王褒c刘向c王逸都走着宋玉的

  路。大概武帝时候最盛,以后就渐渐的差了。汉人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

  “楚辞”。刘向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东汉王逸给作注,并

  加进自己的的拟作,叫作楚辞章句。北宋洪兴祖又作楚辞补注。章句

  和补注合为楚辞标准的注本。但汉人又称离骚等为“赋”。史

  记。屈原传说他“作怀沙之赋”;怀沙是九章之一,本无“赋”

  名。传尾又说:“宋玉c唐勒c景差之徒,皆好辞而赋见称。”汉书。艺

  文志。诗赋略列“屈原赋二十五篇”,就是离骚等。大概“辞”是后来的

  名字,专指屈c宋一类作品;赋虽从辞出,却是先起的名字,在未采用“辞”的

  名字以前,本包括“辞”而言。所以浑言称“赋”,称“辞赋”,分言称“辞”

  和“赋”。后世引述屈c宋诸家,只通称“楚辞”,没有单称“辞”的。但却有

  称“骚”c“骚体”c“骚赋”的,这自然是“离骚”的影响。荀子的赋篇

  最早称“赋”。篇中分咏“礼”c“知”c“云”c“蚕”c“箴”针五件

  事物,像是迷语,其中颇有讽世的话,可以说是“隐”的支流余裔。荀子久居齐

  国的稷下,又在楚国作过县令,死在那里。他的好“隐”,也是自然的。赋篇

  总题分咏,自然和后来的赋不同,但是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却开了后来赋家

  的风气。荀赋和屈辞原来似乎各是各的;这两体的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贾

  谊是荀卿的再传弟子,他的境遇却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很可能,他模

  拟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荀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

  被称为“赋”:“辞”的名字许是后来因为拟作多了,才分化出来,作为此体的

  专称的。辞本是“辩解的言语”的意思,用来称屈c宋诸家所作,倒也并无不合

  之处。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杂赋”十二家是总集,可以不论。

  屈原以下二十家,是言情之作。陆贾以下二十一家,已佚,大概近于纵横家言。

  就中“陆贾赋三篇”。在贾谊之先;但作品既不可见,是他自题为赋,还是后人

  追题,不能知道,只好存疑了。荀卿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叙物明理之作。这三

  类里,贾谊以后各家,多少免不了屈原的影响,但已渐有散文化的趋势;第一类

  中的司马相如便是创始的人。托为屈原作的卜居c渔父,通篇散文

  化,只有几处用韵,似乎是庄子和荀赋的混合体制,又当别论。散文化

  更容易铺张些。“赋”本是“铺”的意思,铺张倒是本来面目。可是铺张的作用

  原在讽谏;这时候却为铺张而铺张,所谓“劝百而讽一”10。当时汉武帝好

  辞赋,作者极众,争相竞胜,所以致此。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

  丽以淫。”11:“诗人之赋”便是前者,“辞人之赋”便是后者。甚至有恢

  谐嫚戏,毫无主旨的。难怪辞赋家会被人鄙视为倡优了。

  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12

  ;张衡仿他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仿作三都赋。这种赋铺叙历史地理,近

  于后世的类书;是陆贾c荀卿两派的混合,是散文的更进一步。这和屈c贾言情

  之作,却迥不相同了。此后赋体渐渐缩短,字句却整炼起来。那时期一般诗文都

  趋向排偶化,赋先是领着走,后来是跟着走,作赋专重写景述情,务求精巧,不

  再用来讽谏。这种赋发展到齐c梁c唐初为极盛,称为“俳体”的赋13。

  “俳”是游戏的意思,对讽谏而言;其实这种作品倒也并非滑稽嫚戏之作。唐代

  古文运动起来,宋代加以发挥光大,诗文不再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赋体也变了。

  像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c后赤壁赋,虽然有韵而全篇散行,排偶

  极少,比卜居c渔父更其散文的。这称为“文体”的赋14。唐c宋

  两代,以诗赋取士,规定程式。那种赋定为八韵,调平仄,讲对仗;制题新巧,

  限韵险难。这只是一种技艺罢了。这称为“律赋”。对“律赋”而言,“排体”

  和“文体”的赋都是“古赋”;这“古赋”的名字和“古文”的名字差不多,真

  正的“古”如屈c宋的辞,汉人的赋,倒是不包括在内的。赋似首是我国特有的

  体制;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

  注释:01楚辞。渔父。

  02史记。屈原传。

  03王逸离骚经序,班固离骚赞序。

  04刘熙载艺概中赋概。

  05同02。

  06王逸楚辞章句序。

  07朱子语类一四○。

  08文心雕龙。谐隐篇。

  09汉书。王褒传:“宣帝时徵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

  读。”

  10汉书。司马相如传赞引扬雄语。

  11法言。吾子篇。

  12两都赋序。

  1314“俳体”c“文体”的名称,是元祝尧古赋辩体。参考

  资料游国恩读骚论微初集。

  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c赵c秦c楚的歌谣和乐谱;教李延年作协律都尉,

  负责整理那些歌辞和谱子,以备传习唱奏。当时乐府里养着各地的乐工好几百人,

  大约便是演奏这些乐歌的。歌谣采来以后,他们先审查一下。没有谱子的,便给

  制谱,有谱子的,也得看看合式不合式,不合式的地方,便给改动一些。这就是

  “协律”的工作。歌谣的“本辞”合乐时,有的保存原来的样子,有的删节,有

  的加进些复沓的甚至不相干的章句。“协律”以乐为主,只要合调,歌辞通不通,

  他们是不大在乎的。他们有时还在歌辞时夹进些泛声:“辞”写大字,“声”写

  小字。但流传久了,声辞混杂起来,后世便不容易看懂了。这种种乐歌,后来称

  为“乐府诗”,简称就叫“乐府”。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

  和不合乐的歌谣,以及模拟之作,成为一书,题作乐府诗集;他所谓乐府

  诗,范围是很广的。就中汉乐府,沈约宋书。乐志特称为“古辞。”

  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这种

  新调子有两种:“楚声”和“新声”。屈原的辞可为楚声的代表。汉高祖是楚人,

  喜欢楚声,楚声比雅乐好听。一般人不用说也是喜欢楚声。楚声便成了风气。武

  帝时乐府所采的歌谣,楚以外虽然还有代c赵c秦各地的,但声调也许差不很多。

  那时却又输入了新声;新声出于西域或北狄的军歌。李延年多采取这种调子唱奏

  歌谣,从此大行,楚声便让压下去了。楚声名调比较雅乐参差得多,新声的更比

  楚声参差得多。可是楚声里也有整齐的五言,楚调曲里各篇更全然如此,像著名

  的白头吟c梁甫吟c怨歌行都是的01这就是五言诗的源头。

  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历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

  部分。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离别之作,格言式的教训,人生的慨叹等等。这些都

  是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用一般人所喜欢的调子,歌咏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自

  然可以风靡一世。哀帝即位,却以为这些都是不正经的乐歌,他废了乐府,裁了

  多一半乐工共四百四十一人,大概都是唱奏各地乐歌的。当时颇想恢复

  雅乐,但没有懂得,只好罢了。不过一般人还是爱好那些乐歌。这风气直到汉末

  不变。东汉时候,这些乐歌已经普遍化,文人仿作的渐多;就中也有仿作整齐的

  五言的,像班固咏史。但这种五言的拟作极少;而班固那一首也未成熟,钟

  嵘在诗品序里评为“质木无文”,是不错的。直到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

  炼一路,试验这五言体的便多起来,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