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最新章节 >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7 章

  “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终于,场上bào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以百倍的恒心和耐心等待着成功的到来。

  求知需要的正是原一平这样的精神,或许很多时候知识看起来都像画鸡蛋一样简单,但真正的知识不在于鸡蛋画得如何,而在于不断重复画蛋过程中所训练出的得心应手。这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谓的“化”,和民间谚语中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问尚专精,研摩贵纯一

  敬即是上海话所谓“当心”。我们做事,必须全副精神贯注,“当心”去做。

  ——《理想人生》“存诚敬”

  罗曼·罗兰曾说过:“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在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到最好,但却一定可以把其中的一件事做到最好。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更容易成为强者,为学尤其如此。

  综观世间学有专长之人,都是由于其对某一领域有所偏好,专注于心,穷根究底,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冯友兰先生便是一个典型。就像画家专注于画板、音乐家专注于琴键、农夫专注于季节与大地一样,冯友兰先生关注的便是哲学。

  冯老作为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领军人物之一,无论何时,无论身处何境,都始终专注于哲学的研究。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他一个人艰难地啃完了耶芳斯的《逻辑要义》原著,此时的他只有16岁,对哲学的热情却已是如此炙热;面对北京大学法科备受青睐、文科出路遇冷的差别,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己中意的文科,学习哲学;刚到哥lún比亚大学时,语言的障碍和东西方哲学的巨大差异,令他非常不适应,他仍专注于解决心中的哲学困惑,并获得了实用主义哲学大师约翰·杜威“这个学生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材料”的评价;建国之前,他长期被纷繁芜杂的行政工作所困扰,但他心中始终坚持对哲学的那份专注;即便是在批判整天没完没了的环境下,冯老仍坚持他的学术研究。

  正是凭着这份对哲学的专注,才成就了冯老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他将这种“专注”称之为“敬”,他说:敬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精神总动员”。敬即是上海话所谓“当心”……我们做事,必须全副精神贯注,“当心”去做。做大事如此,做小事亦须如此。所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是也。

  专注于心是做学问的大原则,博而不专,杂而不精,必然会成为学术研究的最大阻力。

  世界上有座“人人都是语言学家的城市”,然而,就是这座每位市民至少都会三种语言的城市,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大文豪。

  这个以语言见长的国家即卢森堡,它处于欧洲“十字路口”,夹在德、法、比三国当中,人口仅四十万,其中外籍人口占到26%。其首都卢森堡市,有八万人,是欧洲金融中心和钢铁基地之一,外国人占的比例更高。由于对国外经济的依赖xìng,在卢森堡,每人精通三种语言是未出娘胎就注定的。

  当婴儿牙牙学语时,母亲首先教其说本国的卢森堡方言,这是国人日常jiāo谈的口语;进入幼儿园后开始学德语和法语,因为二者是官方语言,而德语更是教学宣教的语言,不懂德语就不能跟着神父念圣经唱圣诗;小学同时用德、法两种语言授课;中学修第三门外语,如英语、拉丁语等,因为国内没有大学,要深造必须出国留学。

  在卢森堡,约定俗成的是,报纸用德文出版,杂志用德、法文出版,学术杂志只有法文。广播用德、法语,电视用法语。招牌、菜名、各种票证、车票、单据也是法文。议会辩论语言只许用法、卢两种。法庭审讯犯人使用卢语,宣判用法语,判决书用德文打印……走进一户人家,你会看到父亲在读德文报,儿子在念法文书,女儿在唱英文歌,母亲在用卢语唠叨。

  对于外国人高度赞美的语言的多样化,卢森堡人却不以为然。他们埋怨为了谋职和生存,将大半精力都消耗在三四种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上。虽然他们懂得的语言多,但能够真正精通的却太少。透视卢森堡,该国之所以难以诞生一个文学巨匠,并非是其文化底蕴的匮乏,而是各种泛滥的语言阻碍其走进文学殿堂的纵深处。

  斯蒂芬·茨威格曾说过:“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就在于专注,那是一种精力的高度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意志贯注于一件事情的本领。”一个人如果能做到除了追求完整意志之外把一切都忘掉,完全沉浸于对自我的提升之中,那他就能在求知的路上走得更远。

  立学于勤,成功源自“九分汗”

  无论古今中外,凡在某一方面成大功,立大名底人,都是在某一方面勤于工作底人。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要靠“九分汗下,一分神来”。

  ——《冯友兰谈哲学》“励勤俭”

  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无讼在哪一方面成功的人,都要努力。如果非常懒惰,而想成功,正如希望苹果落在自己嘴里,一样的不可能”。有句老话叫“天道酬勤”,也就是说,天意总是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迷信天意固然是虚幻的,但只要付出了努力,一生就一定会向积极的方向转变。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理,不投机不取巧,踏踏实实做人做事,你就一定能够成功。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天才,有的只是一种天分,而勤奋能够将天分变为天才。只有勤奋,才能让人永远追求进步,永不停息,做学问尤其如此。

  冯友兰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为哲学而努力,西方因他的著作而知中国哲学,就连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都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他所著的“三史六书”是所有了解中国哲学的人都不可能绕过的。

  做学问至此,冯老无疑是成功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哲学界的天才,但冯老付出的努力也远非常人所能想象。从一个中国哲学的门外汉到无法跨越的大师,其中的艰辛与汉水都是为成功而付出的代价。冯老正是秉持着这份勤奋,才收获了如此之高的学术成就。

  从来就没有无需勤奋努力便能成功的天才。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一句话道出了天才之为天才的真谛。大凡学有成者,无一不是勤奋刻苦的知识追求者。就像冯老所言:世界上,历史上,凡在某方面有大成就底人,都是在某方面特别努力底。古人说:“业精于勤。”人没有不勤而能精于某业底。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lún敦在19岁以前还从来没有进过中学。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贫困与艰难,他曾是一个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偷盗等勾当上的问题少年。然而有一天,当他拿起《鲁滨孙漂流记》时,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看这本书时,饥肠辘辘的他竟然舍不得中途停下来回家吃饭。第二天,他又跑到图书馆去看别的书,另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一个如同《天方夜谭》中巴格达一样奇异美妙的世界。

  从这以后,一种酷爱读书的情绪便不可抑制地左右了他。一天中,他读书的时间达到了10~15小时,从荷马到莎士比亚、从赫伯特斯宾基到马克思等人的所有著作,他都如饥似渴地读着。19岁时,他决定停止以前靠体力劳动吃饭的生涯,改成以脑力劳动谋生。

  杰克·lún敦进入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德中学后,不分昼夜地用功,从来就没有好好地睡过一觉。他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四年的课程念完、通过考试后,他进入了加州大学。

  他怀着成为一名伟大作家的梦想,一遍又一遍地读《金银岛》、《基督山伯爵》、《双城记》等书,之后就拼命地写作。他每天写5000字,也就是说,他可以用20天的时间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他有时会一口气给编辑们寄出30篇小说,但它们统统被退了回来。

  后来,他写了一篇名为《海岸外的飓风》的小说,这篇小说获得了《旧金山呼声》杂志所举办的征文比赛头奖,但他只得到了20美元的稿费。五年后的1903年,他有6部长篇以及125篇短篇小说问世。他成了美国文艺界最为知名的人物之一。

  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和他的勤奋程度永远是成正比的,正如冯老所言:无论古今中外,凡在某一方面成大功,立大名底人,都是在某一方面勤于工作底人。一个在某方面勤于工作底人,不一定在某方面即有成,但不在某方面勤于工作底人,决不能在某方面有成。此即是说,在某方面勤于工作,虽不是在某方面有成的充足条件,而却是其必要条件。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要靠“九分汗下,一分神来”。

  反躬默省,成长的第一步

  反思,总是在生活中遇见什么困难,受到什么阻碍,感到什么痛苦,才会有的。

  ——《三松堂自序》“40年代”

  当惹了麻烦、闯了祸、做错事、伤害了别人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对大多数人而言,首先想到的是逃避责任,他们习惯于将自己的过失与错误归咎于外在的客观条件或他人的干预,而不是主动承认错误,从自身的努力、能力上寻找原因。这是一种缺失,反思与自省的缺失。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孔子的弟子曾参也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在古代的先贤那里,反思与自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行为,它应时刻伴随身旁,不断地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反思,总是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受到什么阻碍,感到什么痛苦,才会有的。如同一条河,在平坦的地区,它只会慢慢地流下去。总是碰到了崖石或者暗礁,它才会激起浪花。或者遇到了狂风,它才能涌起波涛。”但并非所有的人,在面对困难、阻碍和痛苦之时,都会做出相应的反思与自省,始终还是有一些执迷不悟者存在。

  李森和彭宇是速递公司的两名职员。他俩是工作搭档,干起事来一直都很认真,也很卖力。领导一直对他俩很满意,但一件瓷器的出现改变了他俩的命运。

  李森和彭宇负责把一件很贵重的瓷器送到码头,老板反复叮嘱他们要小心。不料,送货车坏在了半路。彭宇说:“出门之前你怎么不把车检查一下。”李森什么也没说,只是背起邮包,一路小跑,终于在规定的时间赶到了码头。

  这时,彭宇说:“我来背吧,你去叫货主。”他心想,如果客户看到此事并告诉老板,说不定还能加奖金呢。他只顾想奖金了,李森递过来的邮包没接住,“哗啦”一声,邮包掉在了地上,瓷器碎了。

  “你怎么搞的,我没接你就放手。”彭宇大喊。

  “你明明伸出手了,是你没接住。”李森辩解道。

  他俩都知道事情的严重xìng。果然,老板对他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事后,彭宇偷偷对老板说:“老板,是李森不小心弄坏的。”

  老板平静地说:“谢谢你,我知道了。”

  于是,老板把李森叫到办公室,询问缘由。李森把事情的原委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最后说:“这件事情是我们的失职,我愿意承担责任。另外,彭宇的家境不太好,如果可能的话,他的责任我也来承担。我一定会弥补我们造成的损失的。”老板听完,让他回去等待处理的结果。

  几天之后,老板对他俩说:“公司很器重你俩,想从你们当中选择一个担任客户部经理,不料却出了这样的事情。也好,让我们更清楚了谁更合适。我们决定由李森担任这一职位,因为,一个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是值得信任的。彭宇,你明天不用来上班了。”

  “老板,为什么?”彭宇问。

  “其实,瓷器的主人已经看见了你俩在递送瓷器时的动作,他跟我说了他看见的事实。还有,我也看到了问题出现后你们两个人的反应。”老板说。

  彭宇在“趋吉避凶”的选择中,不仅失去了升职的机会,而且连工作也丢掉了,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逃避责任。其实,犯错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永远说不出那句“我错了”。一个人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更别奢谈反思与自省了。

  其实,反思与自省不应只在问题出现之后进行,它应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就像冯友兰先生在研究哲学时,总是不时地回过头关于看自己得出的结论,不断进行反思与调整一样。

  去具体如何进行反思与自省,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在解读伊壁鸠鲁的那句话时,给出了答案。他说:“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更有甚者会吹嘘自己的错误,我敢肯定这些把自己的错误当做美德的人决不会主动去医治他的错误。谁要拯救自己,谁就要尽其所能地暴露自己的错误。人必须对自己严厉些,你要先当原告,然后做法官,最后才做辩护律师,把对你的审问引向所有对你不利的证据。”

  将自己置身于原告席上,然后以旁观者的身份揭开心灵的“面纱”,直视最深层的问题。这是一个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却也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让自己做一棵自省的树,及时扔掉有问题的枝叶,才能不断地向上生长。

  观人思己,博洽多闻见真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在为学的过程中,人人皆可为吾师。观人思己,每个人的治学之法都能为自己提供可借鉴之处:或是自满者的狭隘与急进者的攻巧,或是真理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