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最新章节 >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6 章

  理成《中国哲学简史》一书,由纽约麦克米lún公司出版。

  1937年至1946年,是冯友兰先生学术生涯的关键十年,其新理学体系即在此间创制而成。

  1947年(五十二岁)

  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冯友兰先生生怕新中国成立后中美断jiāo,毅然决然地返回了祖国。

  1948年(五十三岁)

  当选为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被选为院士会议评议会委员。

  1949年(五十四岁)

  辞去本兼各职,专任教授。

  1952年(五十七岁)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调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组长,还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

  1968年(七十三岁)

  离开牛棚,勉强恢复自由。

  1972年(七十七岁)

  尼克松访华,冯家被定为外宾访问的开放户,过上比较正常的生活。

  1981年(八十六岁)

  口述完成《三松堂自序》,198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

  1983年(八十八岁)

  《我的读书经验》刊于林》1983年第1期,夏威夷会议发言稿《宋明道学通论》刊于《哲学研究》1983年第2期,《论〈美的历程〉——致李泽厚》刊于《中国哲学》第9辑,《我过去的工作和未来的展望——在哥lún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仪式上的发言》刊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3期;写成《〈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中国哲学史〉新序》;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中国哲学简史》塞尔维亚文译本在贝尔格莱德出版。

  1984年(八十九岁)

  《春秋公羊学与中国封建社会》刊于《社会科学研究》84年第二期,《“过秦”与“恢汉”》刊于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学习与思考》1984年第4期;《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1983年修订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松堂学术文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

  1985年(九十岁)

  《孔丘,孔子,如何研究孔子》刊于《团结报》,《中国古典哲学的意义——在孔子纪念会上的发言》刊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一个哲学家的反思——冯友兰先生近况》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1984年修订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华孔子研究所成立,任名誉所长。

  1986年(九十一岁)

  《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一点意见》刊于《瞭望》海外版1986年第六、七期合刊,《通论道学》刊于《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中国古典哲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刊于《群言》1986年十一期;《三松堂全集》第五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孔子研究所聘请先生为该所名誉所长,山西省孔子学术研究会聘冯友兰先生为学术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聘请冯友兰先生为该会第三届理事会学术顾问。

  1987年(九十二岁)

  写成《冯友兰英文著作集》序言(英、《máo zé dōng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三松堂散文集〉自序》;《〈中国哲学史新编〉回顾及其他》刊于三联书店出版之化:中国与世界》第三辑;金岳霖学术基金会成立,冯友兰先生任顾问。

  1988年(九十三岁)

  《儒学发展的新阶段——道学》刊于史知识》1988年第6期;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9年(九十四岁)

  《对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刊于《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洛学与传统文化》由求实出版社出版。

  1990年(九十五岁)

  写成《纪念新文化运动》、《máo zé dōng诗词所表现的境界》、《为蔡仲德教授命字“环中”说》;11月26日20时45分,先生心脏停止跳动,这位现代中国的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纷扰多变的世界。

  思辨妙语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的座右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理想人生》“《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人之所以为人者,即人之有人心。

  ——《理想人生》“孟子哲学”

  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严格地说,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每个人都是一个体,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一个个体底境界。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底,所以亦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

  ——《理想人生》“境界”

  人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有小大。其境界高者,其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大;其境界低者,其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小。公共世界,无限的大,其间的事物,亦是无量无边的多。但一个所能实际享受底,是他所能感觉或了解底一部分底世界。

  ——《理想人生》“境界”

  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

  ——《理想人生》“《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理想人生》“论命运”

  唯立志为圣贤,则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成功。圣贤是道德的最完成者。普通人以为圣贤需要特别的在事功文学方面的天才,那是错误的。孔子和孟子的成为圣贤,和他们的才干没有关系。王阳明并不因为他能带兵而成贤人。

  ——《理想人生》“论命运”

  因为它是廓然大公底,所以亦无所偏倚,无所偏倚谓之中。因为它无所偏倚,所以遇到事物,当喜即喜、当怒即怒、当哀即哀、当乐即乐。

  ——《理想人生》“致中和”

  知道事物变化的常理,人的思想就明智,明智的人就得以避免偏见;没有偏见,人的思想才能全面;思想全面才能胸怀广阔;胸怀广阔的人得见真理;得见真理的人将持续不败,终身也不会跌倒。

  ——《中国哲学简史》“自然的不变规律”

  所谓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在他的社会地位里所应该做的生活。照旧时说法:就是为臣要尽忠,为子要尽孝。照现代的说法:就是每个人要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他应该做的事。圣人也不过做到了这一点。

  ——《理想人生》“儒家哲学之精神”

  要站在一切不同之上而有超越之观感,切不可站在自己的观点之上而权衡其他的一切。假如一个人没有超越感,则必以为自己是绝对的,而别人的见解和自己不合之处,便以为是错误的。

  ——《理想人生》“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

  一个社会之能以成立,全靠其中底分子的互助。各分子要互助,须先能互信。

  ——《理想人生》“存诚敬”

  在事业方面,(成功)并非一人之力所能达成:一、需要有许多人帮忙合作;二、需要与别人竞争。

  ——《理想人生》“人生成功之因素”

  《周易》乾卦的言》说:“修辞立其诚。”我们说话、写文章都要表达自己真实的见解,这叫“立其诚”。

  ——《三松堂自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诚的一意义是不欺。不欺有两方面,一是不欺人,一是不自欺。我们常说:“自欺欺人。”自欺欺人,都是不诚。所谓“不妄语”,即是不欺人;所谓“脚踏实地”,即是不自欺。

  ——《理想人生》“存诚敬”

  诚与信有密切底关系。我们常说诚信。信与诚都有实的xìng质,我们说信实,又说诚实。所谓实者,即是没有虚假,即是无妄。若对于信与诚作分别,说信则注重不欺人,说诚则注重不自欺。不欺都是实,所以信曰信实,诚曰诚实。

  ——《理想人生》“存诚敬”

  道德上之所谓“和”,正如知识上所谓“通”。科学上一个道理,若所能释之现象愈多,则愈真;社会上政治上一种制度,若所能满足之yù愈多,则愈好。

  ——《理想人生》“中和与通”

  各种要求的满足,在恰好处是中,不到恰好处,或超过恰好处,是过或不及。

  ——《理想人生》“致中和”

  一个人的生理底、生理底要求,是多方面底。这各方面底要求,都要于相当程度内得到满足,然后一个人才能保持一个健全底身体、健全底人格。有许多生理底或心理底疾病,都是由于人的某方面底生理底或心理底要求,太被压抑所致。这是我们所都知道底。

  ——《理想人生》“致中和”

  人们每天都需要吃饭喝水,因此,吃饭喝水成为人类的日常活动。它们如此重要,又如此寻常,成为人人不能离开的事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人际关系和道德也同样是不能须臾离开的。

  ——《中国哲学简史》“庸”与“常”

  别人批评自己,自己不应因为被批评而难过,而愤恨,至多报以批评就可以了,或者“一笑了之”。此等“一笑了之”,就是幽默感。

  ——《理想人生》“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

  我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哲学家们各有所“见”,也各有所“蔽”,他们的“见”和“蔽”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有“见”,也往往为其“见”所“蔽”。

  ——《三松堂自序》“20年代”

  凡是能使某种事最成功底办法,都是人人可行底办法,因为是人人可行底办法,所以是平常底办法。照所谓聪明人看起来,这些办法,都是迂曲拙笨底。他们都好求直捷巧妙底办法。但是所谓直捷巧妙底办法,大概多是“行险徼幸”底办法。其办法虽似巧而却不能成事。用不能成事底办法办事,必致弄巧反拙。而似乎是拙笨底平常办法,虽似拙而却能成事。

  ——《冯友兰谈哲学》“道中庸”

  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识。”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

  ——《哲学的精神》“我的读书经验”

  名人点评

  冯先生是一个运用语言的大师,在以白话与哲理文章方面,其才能可以说是冠绝一时。冯先生的书特别好读,已是学者的公论。因此,读冯先生的书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哲学的精华,而且可以学会做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李慎之

  “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哲学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当代中国哲学界最有名望的思想家是熊十力先生、金岳霖先生和冯友兰先生,三家学说都表现了中西哲学的融合。唯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体系可以说是“中”、“西”各半,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中西结合。

  ——国学大师 张岱年

  冯友兰先生胸怀宽阔,涵养有素。他既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也能容忍不同的意见。

  ——著名哲学家 张岱年

  芝生先生走过了九十五年的漫长的人生道路。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然而芝生先生以他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我们可以说他是晚节善终,大节不亏。

  ——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

  冯先生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启发了我对此生生存目的的认识和追求。只有将自己与自然相混同、相参与,打破物我之间的隔阂,与自然对话,吸取它的博大与生机,也就是我所理解的“天地境界”,才有可能越过“得失”这座最关键的障碍,以轻松的形态跑到终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郑敏

  先生实为吾国之硕儒,现代之大哲学家。其为文不事雕琢,平易明白;与人言缓而有条,不乏风趣;授课喜引笑话,颇见幽默。先生学问特重精神境界,于宋明道学受用甚深,其心气平和,从容自得,精思志道,唯“有道气象”可以称之。

  ——北京大学教授 陈来

  冯君这个学生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的材料。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 约翰·杜威

  冯著是当今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最为博大精深的作品,必将长期受到西方世界和重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如是说

  呕血力作

  “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世训》、《新世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这六部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冯先生将这些著作总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或“贞元六书”。贞元之际者,即贞下起元之际,指著书于抗战时期,适此贞元,当是民族复兴的契机。冯友兰在《新原人》自序中,曾明确表述过著此六书的深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jiāo,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yù言,以为我国家致水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充分展现了冯友兰先生的宏大抱负和深切愿望。

  “贞元六书”出版之初便打动了千万读者的心,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广受称誉的作品。它具有永恒的价值与影响。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先生创立了新理学体系,成为当时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哲学家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