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人生六味茶最新章节 > 人生六味茶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 章

  量却坚强得惊人,只要肯加以利用,就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

  能在一切环境中保持宁静心态的人,都具有高贵的品格修养。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心理上的抗干扰能力,冷静地应对世间的千变万化。"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这"台"就是宁静的心灵。

  ケ迸芬蛔教堂里,有一尊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苦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因为有求必应,因此专程前来这里祈祷、膜拜的人特别多,几乎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教堂里有位看门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稣每天要应付这么多人的要求,觉得于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担耶稣的辛苦。有一天他祈祷时,便向耶稣表明这份心。意外地,他听到一个声音,说:"好啊!我下来为你看门,你上来钉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一句话。"这位先生觉得,这个要求很简单。于是耶稣下来,看门的先生上去,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般地伸张双臂,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信友的心声。

  来往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无论如何,他都强忍着没有说话,因为他必须信守先前的承诺。

  有一天来了一位富商,当富商祈祷完后,竟然忘记手边的袋子便离去了。他看在眼里,真想叫这位富商回来,但是,他憋着不能说;接着来了一位穷人,他祈祷耶稣能帮助他渡过生活的难关。当要离去时,发现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开里面全是钱。穷人高兴得不得了,耶稣真好,有求必应,万分感谢地离去。ナ字架上伪装的耶稣看在眼里,想告诉他,这不是你的。但是,约定在先,他仍然憋着不能说。接下来有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来到,他是来祈求耶稣降福他平安的。正当要离去时,富商冲进来,抓住年轻人的衣襟,要年轻人还钱,年轻人不明究竟,两人吵了起来。

  这个时候,十字架上的假耶稣终于忍不住,遂开口说话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捡了他钱的穷人,而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生怕搭不上船。真的耶稣出现了,指着十字架上的人说:"你下来吧!那个位置你没有资格了。"

  看门人说:"我把真相说出来,主持公道,难道不对吗?"

  耶稣说:"你懂得什么?那位富商并不缺钱,他那袋钱不过是用来嫖妓,可是对那穷人,却足可以解决一家大小生计;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如果富商一直缠下去,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他还能保住一条命,而现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这是一个听起来像笑话的故事,却透露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最好的,但往往事与愿违。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感激。"

  人生的事,没有十全十美。顺其自然,知足常乐!

  【茶中道:处人蔼然,xìng和始味甘】

  苦庵茶主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即意饮茶要在一片宁静和谐的气氛中,让心情平伏,隐去所有棱角粗砾,才能配得上茶的境界,品出茶中真味。想想确实如此,茶的清雅平和,不只在于泡茶饮茶的那些行为特征,而是茶树在深山云雾中吐芽抽叶之时就具有的品质。静处天地之间,平和安淡。当我们为茶韵的悠长美好赞叹不已的时候,是否想过将这一品质移植到自己身上呢?待人接物的时候,何妨再宽厚一些,温蔼一些,xìng和始味甘,你给他人一个和蔼的微笑,又何尝不是在自己心里掘出一眼甘甜的清泉呢?

  处人蔼然:律己要严,待人要宽。除原则问题外,不妨一概"和为贵"。与人相处,要平易近之,诚恳谦和,使人有亲近之感。既听正言,亦纳逆语;有圣贤者之宏量,无庸民懦夫之狭胸。我们经常接人待物,如没有"处人蔼然"的态度,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形象,而且会落个"失道寡助"、"形影相吊"之后果。相反,与人相处时谦虚诚恳,相信"助人为快乐之本";与人jiāo往时宽容大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气氛,这样,整日心情好,会永葆青春活力。与人为善,和蔼相亲;与人相处的时候对人要很和蔼,待人和气、和善、和蔼,让人感到可亲可近。

  处人蔼然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人品气质,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准则,尽管简单,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现实生活中,有人总是盛气凌人,心高气傲,让人难以接近;也有人总是冷漠无情,心灰脸寒,让人无法接受。只有心存善良、心平气和,心胸之人,方能做到蔼然处人、坦诚处人、平易近人。心中有佛,佛便在焉;与人为善,终善乐自己。

  【人间茶话】

  人过苛则无友

  俗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过苛则无友。就是说水太清澈就无法藏鱼,做人如果过于苛刻,就容易失去人缘。余人相处时,难免会有些差异,会有些小矛盾,对别人的缺点不要太在意,千万不要做一个小肚鸡肠,神经过敏的人,否则没有人喜欢和你做朋友。

  宋朝的吕蒙正不喜欢和人斤斤计较,它刚任宰相时,又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么?"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愤愤不平,准备去查问是谁敢如此胆大包天,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

  散朝后,那些参政还感到不满,后悔刚才没有找到那个人。吕蒙正对他们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的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所以千万不要查问此人的姓名,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啊!"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气量大。

  谁人背后没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吕蒙正身为宰相,如果因为这个事情就跟别人较劲,既没有气度又浪费时间。

  做人做事都不要过于苛刻。

  宋太宗时候有人上奏说,汴河从事水运工作的管理中有人私运官货到其他地方卖,影响到周围的一些人,众人颇有微词,听了这些话,太宗说:

  "要讲这些吸血鬼完全根除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这就象以东西堵老鼠洞一样无济于事。对此不可以过于认真,只需将有协作的过分,影响极坏的首恶分子惩办了即可。如有些官船偶有挟私行为,只要他没有妨碍正常公务,就不必过分追究了。总之,这样做也是为了确保官运物质的畅行无阻啊!"

  站在一旁的宰相吕蒙正也表示赞同,他说:

  "水若过清则鱼不留,人若过严则人心背。一般而言,君子都看不惯小人的所作所为,如过分追究,恐有乱生。不若宽容之,使之知禁,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从前,汉朝的曹参对司法与市场的管理非常慎重,它认为在处理善恶的执法量刑上应该有弹xìng,要宽严适度,谨慎从事,必然能使恶人无所遁形。这正如圣上所言,就是在小事上不要太苛刻。"

  不过分吹毛求疵,凡事皆留有回旋的余地,对细枝末节的小事不妨姑且放过,这其实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为人处事信条。人无完人,显微镜看过去就更是千疮百孔了,所以待人要宽,不要苛求。

  与人相处,与人为善,在心理上不要苛求别人,在行为上,也要注意收敛锋芒,和善一些,别去刺痛别人。

  宁学乌龟不学刺猬

  自然界弱ròu强食,动物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我们可以看到两种迥然相异的自卫模式。一种是众所周知的乌龟,当它遭遇外力干扰时.便把头脚缩进壳里。它不会反击,可是别人拿它也没办法、一直到外力消除,它认为安全了,才把头脚伸出来。这就是乌龟的自卫方式;还有-种动物是刺猬,一有别人靠近,它就竖起全身的刺,让外力知难而退,在自卫行为上,乌龟采取的办法和刺猬完全不同。乌龟不会伤人,但刺猬会伤人。

  人不同于动物,人事比弱ròu强食要复杂得多。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不是谁吃谁那么简单,多一点忍让和迟钝,也许就风平浪静了。缩头的乌龟说明的道理并不是要你躲起来,而是学会委婉和忍让。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学会忍耐,学会等待时机,学会主动把握机遇。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爱面子,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考虑到自己的面子。"面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面子说明了就是尊严。谁都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有尊严,被人重视,被人尊重。因此,我们在与人jiāo往时,为自己争得面子的同时,也别忘了给别人也留些尊严,适当的忍让,不要总把自己的刺扎向别人,这一点非常重要。

  释迦说:"恨不消恨,端赖爱止。"针尖对麦芒,只能是仇恨深化;两个人都做刺猬,那是没办法拥抱和亲近的。只有靠协调、宽容和博爱才能互相亲近,消除不愉快!

  不与人争,是一种境界,而伸出手去,送人一份礼物,则是另一种境界了。哪一种更美好些,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吧。世界也在微笑呢。

  与人为善

  有一位老人,来城里看望儿子。儿子给他买了很多东西,其中的一双鞋子令他爱不释手。坐在回乡的火车上,他就不停的把玩这双心爱的新鞋子,自豪的告诉邻座的人,这是他儿子孝顺他的礼物。

  火车在一个转弯处,突然的变向,把老人的一只鞋子甩出了窗外。还在高谈阔论的旅客一时间一片肃静,大家都看得出老人有多喜欢这双鞋子,可是……

  出乎大家意料的,老人在经过片刻的寂静之后,随即将另一只鞋也拿起来,用力扔出窗外。

  旁边的乘客大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要把另一只鞋也丢掉,老人说:"这只鞋子对我来说已经没有用了,但如果一个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得到一双鞋,而不是一只鞋。"

  是啊,人生总是有很多无奈,你也许会经常失去一只鞋子,或者失去好心情。可是这个时候你还是有能力让别人过得开心一点,给别人带来幸运。与人为善,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和关爱别人,对你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有能力令别人快乐,才有能力使自己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想这样做,世界一定会像春天般温暖!

  你对别人的好,别人会记在心里的。你给予一束光,别人心中的明镜会把这束光再反shè给你。你照亮了别人,别人也在随后照亮了你。

  宽容自会得到回报

  做人要宽容一点,要允许别人犯错误。你宽恕了别人,别人都会记在心里,念着你的好,找机会报答你。如果你宽恕的人是一个不知道报答的人,那么你不宽恕他,他肯定会执著于报复你。所以宽容总是好一点的处世态度。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次和群臣饮宴,当时是晚上,大殿里点着灯,正当大家酒喝的酣畅之际,突然灯烛灭了。这是庄王身边的美姬"啊"的大叫一声,庄王问:"怎么回事啊?"美姬对庄王说:"大王,刚才有人非礼我。那人趁着烛灭,牵拉我的衣襟,我扯断了他帽子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赶快点灯,抓住这个断缨的人。"

  庄王听了,说:"是我赏赐大家喝酒,酒喝多了,有人难免会做些出格的事,没啥大不了的。"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兴。"群臣一百多人马上都扯断了系缨而热情高昂的饮酒,尽欢而散。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一位将军常常冲在前面,勇猛无底。战争胜利后,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平时我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系缨的人。"

  原来他一直没有忘记庄王当日的宽容。

  还有一个故事。春秋时秦穆公的一匹良马被岐下三百多个乡下人偷着宰杀吃了。秦国的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秦穆公说:"我不能因为一条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伤害。听说吃了良马ròu,如果不能喝酒就对身体有害。赏他们喝酒,然后全放了吧。"

  后来,秦国和晋国在韩原jiāo战。这三百人闻讯后都奔赴战场帮助秦军。正巧看见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严峻。这些乡下人便高举武器,争先恐后的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答穆公的食马赏酒之德。晋军的包围被冲散,穆公因此而脱险。

  正是秦穆公的一时宽容换来了自己的xìng命。容忍他人的小过失,他会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报答。

  与人为善是一种智慧,与人jiāo往是一种技巧。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事情就好办了。这就是我们的"放大镜与望远镜"法则。

  放大镜与望远镜

  有一位公关名家谈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时,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无论多么漂亮的小姐,如果美容师以500倍的放大镜看她美丽的脸庞,看到的一定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脸,使人大失所望。而当我们拿望远镜看青山时,入目的尽是如画的风景,迷人的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这说明,如果你永远拿着放大镜看别人,必令对方原形毕露,显得一无是处,也使自己无法信任他人,jiāo到朋友。相反,如果拿着望远镜则始终能欣赏到别人美好的一面,就是这不拘小节的特xìng,使宾主尽欢,无往不胜。

  同时也告诉我们,如果放大镜的焦点对准自己,而非别人,如果能虚心请求他人,对自己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