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豺狼的智慧最新章节 > 豺狼的智慧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3 章

  。这时,叛逆者起来号召人民推翻这个社会,他们被当权者斥骂为“贼”、“匪”、“无道之徒”,而在精神上支持这些叛逆者的,却是真正的、

  体现人美好本xìng的道德——那就是事实上的道德。

  广而言之,在人们与对手的较量中,无论政治人物在政坛上的角逐,商业活动中投标、立项、争取批准,军事战争的厮杀谋划,乃至寻常邻里、街坊人家的勾心斗角、争争吵吵,道德始终是一个战场。从谋略上讲,投以更多的注意,就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道德的争斗与谋略表现为宣传自己,揭露对手,争取道义与人心。

  道德作用表现为:得人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干夫所指,无疾而死——大家都恨这个人,这个人就没命了。这是道德正反两面的作用,体现出人心的向背。

  曹cāo要祢衡当众脱下裤子,打着鼓咒骂他、羞辱他时,曹cāo不杀祢衡。不是不敢杀,而是因为道德名声不能杀。祢衡道德文章的名气,天下人都知道。曹cāo要做一番大事业,要树立好自己的形象,换取好名声,这样,别人才会拥护他。如果他杀了祢衡,天下人才必不敢再投奔他。出了一时恶气,坏了一生事业,得失道理就在这里。

  智慧119红脸白脸都能唱

  人生在世,需对付的人各种各样,所以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必须做到红白脸相间,也就是一文一武,一张一弛。既有刚柔相济,又含恩威并施。互相包含,各尽其用。

  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只能解决与之相关的特定问题,都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对人太宽厚了,便约束不住,结果无法无天;对人太严厉了,则万马齐喑,毫无生气。有一利必有一弊,不能两全。

  高明的统治者深谙此理,为避此弊,莫不运用红白脸相间之策。有时两人连档合唱双簧,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有更高明者,可像高明的演员,根据角色需要变换脸谱。今天是温文尔雅的贤者,明天变成杀所腾腾的武将。历史上不乏此类高手善用此法之例证。

  东魏独揽大权的丞相高欢临死前,把他儿子高澄叫到床前,谈了许多辅佐儿子成就霸业的人事安排,特别提出当朝唯一能和心腹大患侯景相抗衡的人才是慕容绍宗。说:

  “我故不贵之,留以遗汝。”当父亲的故意唱白脸,做恶人,不提拔这个对高家极有用处的良才,目的是把好事留给儿子去做。

  高澄继位后,照既定方针办,给慕容绍宗高官厚禄,人情自然是儿子的,慕容绍宗感谢的是高澄,顺理成章儿子唱的是红脸。没几年,高欢的另一个儿子、高澄的兄弟高洋登基成了北齐开国皇帝。这是父子连档,红白脸相契,成就大事之例。

  朱元璋上台也想把这出红白脸之戏再演一回,可惜太子是一个心慈面善之人,他见父亲朱元璋大开杀戒,诛杀开国有功之臣,时常苦劝。为教育儿子,一天朱元璋准备了一个满带荆刺的木杖,扔到地上,叫太子去那里拿起。

  太子显得为难,朱元璋得意地教训他说:“你拿不了吧。让我把剌儿先替你修剪干净,再传给你,这难道不好吗?我如今所杀之人,都是天下最危险的人。把这些人除掉,传给你一个稳稳当当的江山,这是你的福分。”

  没想到太子并不领情,还说“上有尧舜之民”。这话在我们听来是很有道理的社会互动理论,但在朱无璋听来,却是百分之百的屁话,气得他cāo起坐着的竹榻,向儿子砸去,两个你追我赶地在深宫大院中闹将起来,也顾不得什么体统和尊严了。

  儿子没等登基就死了,等到朱元璋长孙继位后,满朝的能人都被斩净杀绝,实在找不出“带荆刺”的人来对付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师”了。朱元璋的白脸唱过了头,后边的红脸也就无法唱了。由此看来,红白脸相间既是方法,又是艺术,要真正演好它也要花些功夫。

  智慧120艄公多了打烂船

  一个领导集团内部或任何一个团体之内,上下有序,才能保持团结,不然各有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艄公多了打烂船,很难维护统一,为上者要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统一团结,必须学会不受制于部属的策略。

  策略一:大权分毫不让,绝不“谦虚”;小权让属下轮流执掌,内容与大小各不相一,这样一可发挥属下的创造xìng,为他们增添工作兴趣;二可分散或消灭属下的僭越意识,让其将竞争对象立为平等同事。

  策略二:广采或专采人言,广而纳之,专而择用。凡要听取的意见,只把它独立地看待,不管他出自谁口,只要能为我创造xìng地消化运用就行。当然,有些言论在有些时候是某些政治路线的象征xìng语言时,切不可照搬运用。完全按别人意见办容易受制于人,经常听信一人之言,容易使大权旁落。如果领导集团内自己是一把手,那就不可任用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为亲信,以免在危难之际或忧患之际,造成自己被孤立的局面。因此,纳言与任人相似,也要讲究平衡学问。

  策略三: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旨在达到一致看法,特别是通过一次事件,可以看出许多人所持的态度和所走的路线。当你听取意见时,应该多设问,少说话,甚至保持沉默,以便显示容纳别人发言、容纳不同思想的意见的胸襟。要作主张时,不必立刻就说,也不必说出原委,更不必道出将要达到的目的。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张,一举推行就是了,不必再问,不必犹豫,不必过多解释。无论以何种方式听取的意见,或以何种方式收集采纳的意见,都不可全盘采纳。采纳意见只能采纳意见的正确精神或推一知二知十,最后的主张必须由自己来做。

  策略四:注意制造惯例,不可灌输平等意识。上下之所以分为上下,乃是有分有别所致,没有分别就难以成上下。领导集团内部如果没有惯例,权力天平就会倾斜或摆动,在领导集团内部过分强调平等意识,只会造成离心和混乱。因此,平等乃是从人格意义、法律意义及民众全体而言。领导集团内的分工差别,是绝对不讲平等的差别。这样,平等与不平等的天秤才会平衡,也即,平衡肯定造成新的不平等,不平等才求平等。 ‘

  策略五:功高者同时应使用有过之有,他有相等于其功的过错,功过相抵,才不致功高震主。

  策略六:可以容纳却绝不妥协。容纳即包涵的意义,妥协是退却,领导向部属退却是不可以的。

  策略七:在每一级台阶上的部下,都要有其众多的竞争对象,这样他才能戒xìng谨慎,率众奋斗,并在相互竞争无暇的情况下奋斗。反之,则容易使部属变得骄横,把权力意识倾注到上位。因此,君子风度应是,除了被推翻或打倒这一条外,其他一切都可以容纳。除了他自己已经认错并已经悔过的事以外,其余一切都应该贬抑,此度与量是也。

  策略八:狠狠地扑灭部下中取我而代之的一切根苗,并依此惩戒其他人。同时,必须懂得,敌人的对立处有时也可用为顺遂,彼一时之敌人,不一定是此时之敌人,这一方面是敌人,在那一方面却不一定是敌人。敌人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对我不利。但有些方面于我有利。用其言,用其行,截而用之,依此类推。

  智慧121发号施令,说一不二

  如何使领导者发出的指令得到最有效的施行,这对几乎所有的领导人物都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权力的影响度、威信的分量。因此发号施令要遵循如下规则:

  1.谨言慎行。圣人举步,千里睽睽。政治地位和知名度很高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必有相当多的人注目而视。此谓船摇一尺,桅摆一丈。因此我们说,具有高度社会地位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抱着戒惧、审慎的态度,才能名副金口玉言之实。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圣人接触别人,小心言行,不为防人,只为防口。人之口舌软而无规,人与人之间,舌之作用可当得半个人。身处高位的人,一咳嗽一眨眼都能引起众人注意,当年布什总统访日,于席间昏倒,立刻影响到华尔街股市价格。鉴于此,领导人物时时修正自己的言行非常必要,那些轻视这个道理与原则的人,必定会下时引起群体舆论的攻击,因而遭受不该遭受的困扰。因为,地位愈高的人,他们在外的名声愈是属于整个社会或他人。

  循着尊重别人,戒言慎行的原则,一片赞誉定然是伴随着你的。反之,则说不定。伟人们越是声望高时,越应该谦虚地审度自己的言行。否则,声望也有可能走向反面,正所谓不积小善,无以成名;不积大恶,不会有灾;小恶多积,恶掩善言。

  2.内圈外圈。每一个人又都是可信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可信的,这就是政治,不论人多人少,必定有内圈外圈。要正确使用内圈的人。首先应该不断地扩充或巩固内圈,有外圈才能巩固内圈。

  内圈的形成,还必须配有一种定势。群体定势形成后,反对派不会轻易拉出你内圈的人,外圈又会向内圈靠拢。

  命令制造者是自己,发布者应该是别人,这样可避免矛盾焦点集中到自己身上,要避开矛盾焦点,不管面对内圈还是外圈,有一些事情上面,应使内圈一视同仁。

  3.说一不二。王命不敢轻易下达,既然说了就需要有人不折不扣地执行,说了就不可轻易变更。如果一旦改变了,再去执行当然不好办。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王者发话,重于泰山。说到做到,是树立权威的妙法,所谓信义,不过如此。

  如果想收回成命,那也好办,就是你吃不准的命令要像上面一条说的那样,最初以别人的名义或通过别人的发布出来。

  如果需要修正自己的号令,你应该寻找几个说得出去的借口,提早制造一个舆论环境,让人觉得不是你要修改,而是为了大众的利益才不得已而为之。但就是这样也不可再三运用,否则类似周幽王的悲剧就会重演。

  智慧122防人有术,惩欺为先

  从古至今,欺君之罪罪莫大矣。从五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中国的皇帝们很聪明,他们为了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首先要惨淡经营不被臣属们欺蒙的生活与工作圈子(奇*书*网-整*理*提*供),如若有人欺君,动辄就会砍头,轻些也会削职问罪。

  当代的领导者们,为了维护自己决策的严肃xìng和正确xìng,也必须首先杜绝属下对自己的欺蒙。

  识别欺骗,然后才可能惩治欺骗,防欺之先必有连环措施。

  先说识别欺骗。本是白,报是黑,是蒙;本是鹿,说是马,是欺,凡是已经发生的事,将要去做的事,如若谎报,即是欺蒙,欺必须以蒙为形式。

  识别欺骗要法之一是,佯装对正面问题听后入耳,几乎同时,或以直接方式,或从他处了解问题的各个侧面,进行立体分析,综合之后可知欺与未欺。

  识别欺骗第二要法是,常欺人者也可能偶尔欺己,欺语多者也可能欺我于行;识别欺骗第三要法是,运用特务手段暗中察访,运用突然变换法,使yù欺骗于己者手足无措;识别欺骗要法第四是察颜观色,见微知著,运用理xìng预感智慧。

  再说防止欺骗。防止欺骗的原则是,有欺必惩,使欺者必食其果,或让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惩之。知欺然后治欺,始能防欺。

  要求别人讲信用,自己先讲信用;要求别人不欺,自己先不欺人,防止欺骗除了要有系统的惩罚措施外,还必须要有得力的组织措旋。如三人牵制法、五人监督法等等。

  防止欺骗有办法在于按欺之内容或轻重,处以不同等的处罚措施,或诛或贬或抑,以达到惩戒他自己以及更多人的目的。有时候,杀一儆百是绝对必要的。治欺要公开处罚,才能有效用。yù骗人入陷阱者,必处以贬;常发欺语,必有欺行,可旁敲侧击使其明白后处以抑。明明确确可认定的欺罔必治之以揭露。尚不明见的欺罔之行,必治之以疑。

  此外,可对一些人平时的言行做仔细察访分类,在心中列顺、疑、信名册,可知常日不欺,单日多欺,常日多欺,单日必欺。

  除了上述这一切,判定欺骗首要的还是智慧,《圣经》中有一则耶和华判案的故事,两位fù人同争一个孩子,都说是自己亲生,难分难解。耶和华说:既然如此难以分辨,就把孩子劈成两段,你们各取一段吧!一位fù人表示同意,另一fù人放开孩子,说:你抱走吧,孩子是你的。耶和华把孩子判给了后一位fù人,这就是智慧的力量。

  智慧123保留绝招方可沉心静气

  有一位慈祥的师父,把全身之术尽数传给了一个xìng情暴戾的恶徒,恶徒学艺出师,不思图报,反倒认为留着师父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凭着年少勇力跟师父决斗,最后达到了自己罪恶的目的。

  与此相反的一个例子是猫与老虎的故事。传说猫曾作老虎的老师,教它诸般发威、怒吼、卷尾、剪扑之技,但猫思虑老虎比自己庞大若干,若日后它yù反扑于我该怎么办,遂保留了一手爬树的技巧,果然老虎不久就翻脸,怒yù扑食猫老师,猫老师嗖地窜上树顶,老虎抬头张望无计可施。

  两例可见,倘若师父留有绝招,也不致身处惨境,慈善反而为慈善所害。

  如果为上者没有留下绝招的心思,恐怕久后难免受制于属下。英明的从政者发布命令,必使由之而不使知之,这样才形成一种凝聚力,也即向心力。向心力的形成,是团结的手段之一。

  此外,要分别不可使知之的策略,可使之明确要知的政策。这样,一种不可知、不可测、不可估量的力量本身也就成了另外一种力量。总之,绝招即是除非自己,别人无法了解的招数。并且是左右逢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