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包容的智慧最新章节 > 包容的智慧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4 章

  于当政者的政策,逐渐演变成远离社会人群,封闭自守的山林佛教,使得佛教无法普度众生。民初佛教领袖太虚大师力排旧弊,倡导佛教革命,喊出“人间佛教”的革新口号。他认为学佛并不是渺不可及的事,将人做好,离佛也就不远了。我深受太虚大师的影响,渡海来台后,将“人间佛教”从寺院带入社会,从僧众带到信众,把佛法落实于生活中,期使“人间佛教”的理念发扬光大。

  长乐先生:中国佛教史上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自隋唐以后,“禅宗”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而禅宗最核心处,就是把人心、自xìng归结为一切诸法的落脚点。后人还提出了一个“六祖革命”,认为它对“人间佛教”思想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星云大师:佛陀出生、修行、成道都在人间,所以佛教也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是帮助人生幸福安乐的。五戒十善、六度四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

  在印度,僧团是一个引导社会道德归趣、超越国家权力的出世间团体;然而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一切都附属于政治而存在,随君主的施政方针而起伏兴衰。民国以来,太虚大师极力提倡人间佛教,一些年轻僧侣受到大师的影响,对未来佛教应何去何从有了新的体认,致力于推动佛教的现代化。

  近来,佛教曾经举办不少义学,礼请名师大德为国家造育英才,也提供了各种医疗救济、教育、文化事业,造福社会。今后,只要能对国家民生、社会大众、经济利益、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佛教徒都应该去做,这叫做普济群生。现代佛教的走向必定要合乎现代大众所需;现代大众不需要的,也应该是现代佛教所不取的。

  长乐先生:我在佛光山走了一圈,领略到它的事业规模与管理,叹为观止。菩萨心肠加上现代管理,“人间佛教”好比是把云霞落成了地上的花朵。

  星云大师:自从创建佛光山以来,我一直在为教育、文化、慈善的佛教事业而努力。开办培养弘法人才的佛教学院,以及一般的社会学校;办有出版社,编辑佛教丛书刊物,办报纸,设电视台;设立养老院、育幼院、诊所等福祉设施。佛光山是希望透过佛教事业的创办,为佛教开创新纪元。

  如今,佛光山在美国创办了一所西来大学,已经加入美国西区大学联盟。它是中国佛教在美国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写下了中国人在美办学的历史新页,被《圣盖博谷论坛报》记者称作“佛教的哈佛大学”。当初玄奘大师将大法带回东土,我们不让先贤,在13个世纪以后,也推促了大法西传。很希望有远见、有抱负的青年都能来西来大学就读,让中国人创办的佛教大学能媲美常春藤名校,在美国扬眉吐气。

  长乐先生:把东方文化融合于西方文化,在当今浮躁的物质世界里点燃的是智慧之灯,它所融洽的是族群关系,彰显的是人类文明。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1)

  长乐先生:

  佛教和中国的儒教、道教一样,都是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向善的路径,它们的目的都是要提升人的自主意识。人间佛教所讲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其实就是把道家的“道法自然”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直至“无为无不为”的深远意境。

  星云大师:40年前,我初到台湾宜兰雷音寺弘法时,有一位熊养和老居士经常到寺里义务教授太极拳。他是江苏人,曾任阜宁县县长,在宜兰县颇有名望。

  他的侄子熊岫云先生,是宜兰中学的教务主任。正逢熊老居士七十大寿,侄子特地备了一份大礼,向叔叔拜寿。熊老居士说:“我不需要你任何孝敬供养,只要你肯在佛菩萨面前磕三个头,念十句阿弥陀佛,我就心满意足了。”

  侄子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哪里肯磕头拜佛呢?于是拔腿就跑。但是回头想想,叔叔是他在台湾最亲的人,心里又十分懊悔。为了弄清佛教究竟用什么力量,让威德并具的叔叔心悦诚服,从此以后,每逢周三、周六的共修法会中,他都会坐在宜兰念佛会的一个角落里听经闻法。起初,他双手抱胸,桀骜不驯地听我开示佛法,渐渐地,他会合掌问候。我没有特别招呼他,也不曾劝他信佛。如是六年过去了,在一次皈依典礼中,我看到他跪在信众中忏悔发愿。他告诉我:“六年来我不曾听您批评基督教不好,甚至您还会赞美。您的祥和无争,让我决定皈依佛教。”

  长乐先生:慈悲爱仁的心境,是需要长期环境熏陶,才能结出硕果的。可以想见,若社会上贪吝争恶之风盛行,则人皆盗匪;若祥和仁容之风盛行,则人人皆佛。如果人人皆佛,我们也就不必再像陶渊明那样,隐居世外桃源了。

  和中国的儒道思想相似的是,禅也并不把管理当做一种控制,而是把它变成教化或教育,强调人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佛教管理学是一种动态管理,其管理的重心落在了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领域,这不但于整个社会关系的协调有益,也能使内部关系融洽,减少内耗。

  星云大师:一个信仰佛教的人,会处处为别人设想,认为大家都是好人,自己也不能做坏人。如果世间上每一个人都能有这种观念,相信这个世界是和谐的,人我之间就没有可争执的事情了。

  举个例子说,张三把电风扇打开了,李四正坐在电风扇边上,于是大声说道:“喂!我已经感冒了,赶快关掉,要不就搬到你桌上去吹!”张三不服气地说:“你自己感冒,关我什么事!直接吹风,我也会感冒的!现在我这里的风很柔和,我为什么要把它搬过来?”两个人顿时吵得不可收拾。

  长乐先生:有些矛盾其实是可以用机制来调节的。风扇的冲突就是由需求和供给的错位挑起的,也和机制的细化程度有关。我们来重新设想一下,如果给他们每人桌上都装备一个可以自行开关的出风口,那么吹还是不吹,张三自己决定就好了,根本不必争执;如果风又可以调节为微风、大风、涡轮风之类的,李四也就不至于担心感冒而干涉别人。

  这是一个企业内常见的配置问题。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规则确定,情感通融,是否把每个人都放在了他们自己觉得最舒适、最能发挥才能的位置上。

  还有个例子,甲从外面进门,刚坐下,一阵风吹来,门“嘭”一声关上了。乙坐在里边看书,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弄得起烦恼:“进来也不会随手关门!”

  甲反驳道:“门本来就没关,你怪什么?”两个人终于冲突起来。这也是个配置问题。在最浅显的层面来讲,办公室里人来人往,起码应该把门固定在最方便员工使用的状态,这样才不至于成为员工之间争执的由头;而这些事,需要专业分工人员负责解决。

  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一些高科技企业的工作环境,比如可以穿着拖鞋上班,可以在公司里睡觉,公司里有餐吧之类,或者像很多欧洲公司,公司高层的家人医疗、孩子上学、度假、养老统统都由公司安排好。这些其实都是为了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不必在工作之外消耗不必要的精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把热情集中到公司业绩上来。这当然也是人xìng化管理的一部分。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2)

  我们一直在学习佛陀的精神,强调人的内在悟xìng和中庸。在具体行为上,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因而,我们在管理决策的制定和具体实施方面,力图统筹兼顾,避免偏颇和极端。选择了“从心”的管理,就是尊重心灵与个xìng,着重对心灵、思维能力、才智的开发,而不是用数不清的管理条文织成一张束缚人心的网。

  星云大师:每一个人都有佛xìng。管理者就是让每个员工都有机会认识自身的佛xìng,认识自身的能力与智慧。

  西方的一分为二,东方的二分为三

  星云大师:

  在这个时代,佛教要想有所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但是,佛陀早已经确立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六和敬”法则。僧团因为奉行“六和敬”,得以和乐清净。

  长乐先生:精神总是能历久弥新。“六和敬”对今人也定有参照启示。

  星云大师:“六和敬”不仅是建立僧团的重要基础,推而广之,也是建立清净和乐的佛化家庭,乃至安和乐利的社会的重要根基。佛教僧团的管理方法在“六和敬”之中,即以揭橥思想统一(见和同解)、法制平等(戒和同遵)、经济均衡(利和同均)等为管理要点。略述如下:一、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处的和乐。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顾,平等共居,和合共住。

  二、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就是语言的亲切。说话恳切,言语柔和,和平共处。

  三、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就是心意的开展。不比较人我得失,不计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悦才是当下的净土。

  四、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平等。受持戒法,进退有节,仪礼有据,行住坐卧,威仪庄严。

  五、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就是思想的统一。舍去分别执着,彼此见解一致,达成共识,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六、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经济的均衡。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长乐先生:这个“六和敬”,的确是团队柔xìng管理的一个境界。现代西方管理学现在也讲到“人xìng化管理”,这种管理思想的根应在东方,它和我们传统的中华文化如出一辙,和古老的佛教教义也是息息相关。

  我认为东西方柔xìng管理和刚xìng管理有两点不同:首先是思维方式上的不同。西方的管理思维是一分为二,它明辨是非,一定要追究对或错;东方是二分为三的,它会寻求一个中间路线,不去追究是非,或者说也难以分清晰是非。 其次是目的上有差异。西方的管理目的是要解决问题,东方管理是要化解问题。化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不一样的。解决问题,有的时候会治标不治本,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出来另外一个问题,问题越解决越多。而化解问题,有些类似中医治病。

  星云大师:如果不能理清客观真相的线索,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那就容易深陷其中。而只有随顺自然,掌握规律,才能找出根治问题的最佳途径,使问题转化成契机。大珠慧海禅师说:“饥来吃饭,困来眠。”就是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过去,释伽牟尼佛创立教团,就是用戒律来管理。佛法传至中国,祖师大德遵循佛陀制戒的精神,创丛林,立清规。大家共同遵守,就可以安心办道,清净无诤,生活得很自然。

  长乐先生:在学佛的过程中讲究的是三学,就是戒、定、慧。在佛光山非常完整地保留了这三学的体系,它在执行中是不是很艰难?

  星云大师:不艰难。一个教团的存在,必须遵守戒、定、慧三学。戒就是规矩,定就是安心,慧就是悟道。既不悟道,又不安心,又没规矩,就不像修行人。

  我年轻时就意识到,佛教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制度,不但服装不统一,出家、剃度、传戒、教育等也都没有严密的制度。因此我从开创佛光山以后,就一直很重视制度的建立。

  唯有健全的制度,才能健全僧团,才能带动佛教的复兴。但是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定,不能迂腐、守旧。我认为佛法真理不容更改,根本戒可以保存,一些不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小小戒”,应该加以弹xìng调整。

  提到佛教,一般人总认为信仰佛教必须守戒,于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能,很不自由。其实,守戒才能自由,因为佛教的戒律,与人xìng是相通的,其根本精神是不侵犯;只有在不侵犯的基础上进而尊重别人,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

  不管理就是高明的管理

  星云大师:

  禅堂,一朝风月,万里晴空。从四面八方而来,感觉身心疲倦的人,想要重新调整,就进到禅堂。当然,报名、登记、进堂、出堂,都有一些规矩。他奉行这些规矩,就感觉到这是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大家在这里彼此平等,没有差别待遇,平等就能快乐。

  长乐先生:今天有幸参观了整个斋堂进斋的情况,尽管之前我们也见过一些内地的、香港的斋堂,但是在佛光山看到的这样一种戒律或仪规的遵循非常令人震撼,五百多人的大场面,听不到杂音。在诵经的过程中,大家都是那么端庄,那么虔诚,包括他们排队走在去斋堂的路上,那样心平气和又步伐整齐。这样的管理是一种内功,在管理中体现出来对人心的管理,对人的教化的管理,是丝丝入扣的。

  星云大师:道场的管理与国家的管理尚有不同。国家要用强制xìng的外在的法律来管理,犯了罪就要受到制裁;佛门的戒律和规矩却是发自内心,心甘情愿的。比如排队,是大家自觉自愿地排队,没人强迫;吃饭不可以有声音,不要说五百多人,有时候几千人一起吃饭、办活动,也是这样。初学佛的人无形中也会被这种规矩、气氛所震慑。大家都以这个模式规范举止,相当于火车行驶在轨道上,飞机飞行在航道上。

  长乐先生:我们排队到斋堂,看到队伍中间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黑人也有白人,还有印度来的一批学者,他们在这里同样的如鱼得水。汉传佛教文化体系与来自五大洲的朋友进行沟通和对话,场面上,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佛教、中华文化的力量;细微处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