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比强者更强最新章节 > 比强者更强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3 章

  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能够利用各种政治外jiāo的手段、利用谋略和智慧,以最小代价获取战争胜利才是成功。

  (7)要综合分析战争的形势。《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影响战争胜利的因素有五个:“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yù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8)选好领导者。一个好的统帅,要有“智、信、仁、勇、严”(《孙子兵法·计篇》)。所谓智就是主将的智慧和谋略;信就是对外能取得领导者和百姓的信任,对内能取得广大官兵的信任,言必行,行必果;仁就是能够关心下属,能够关心士兵,爱护士兵,同时能够处理好军民的关系;勇就是勇敢,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严就是坚定认真地执行部队的纪律,严于律己,一视同仁,不偏私,确保规章制度和命令纪律的落实。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韩非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生活在战国末期,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各国都进行过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都已经初具规模。韩非的老师是儒学大师荀子。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谈,在游说之风盛行的时代这是制约个人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阻力。韩非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屡次向韩王上书,要求改革,但意见均未被采纳,于是他发奋写作,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几十万字的文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后来秦王嬴政读到了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为了得到韩非就发兵攻韩,于是韩王就派韩非出使秦国,这样韩非到了秦国。在秦国韩非不但向秦王讲解自己的学说,还劝秦国攻打赵国保存韩国。这一观点为李斯、姚贾等人陷害韩非提供了口实,使得很敬重韩非的秦王也产生了疑心,于是把韩非投入狱中,不久韩非就在狱中被dú死了。

  韩非认为,儒家推崇的仁义道德已经过时了,统治者要从人自私的本xìng出发寻求新的治国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当中,法家学说逐渐成熟起来。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三位:商鞅重“法”,主张用法作为富国强兵的工具;申不害重“术”,推崇循名责实,以各种秘密的手段驾驭群臣,达到统治的目的;而慎到重“势”,主张君尊臣卑,上下有别,令行禁止。韩非将这三人的学说融合在一起,又参考了儒、道的主张,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

  韩非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法与术相结合。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术”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因能授官,也就是说依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人官职。

  二是“循名责实”(《定法》),这是术的要点。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物,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干部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要互相加以验证,综合来考察一个人,这就是所谓的“形名之术”。韩非子说君主要驾驭约束好臣子,就一定要考察形和名是否相符,一定要看臣下说的话跟他做的事是否一致。

  三是“叁五之道”(《八经》),这是法家考察群臣言行的一个具体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以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分析成功的原因,臣下就会轻慢君主,不严厉追究过失,臣下就会相互勾结。

  四是在领导谋略上,要使用“七术”,也就是说七种策略(《内储说·七术》)。这七种策略是:(1)众端参照,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来验证臣下的言行;(2)必罚明威,就是一定要惩罚那些犯错误的人来树立威信;(3)信赏尽能,在奖励方面一定要守信用,鼓励那些有才能和取得成果的人;(4)一听责下,就是一一听取臣下的意见然后进行评判;(5)疑诏诡使,就是指君主表面上和一些人亲近,让他们长期在自己身边工作,但是不给他们任务,别人感觉这些人是受了秘密指令,所以做坏事的人就会害怕,心里疑心不敢胆大妄为;(6)挟知而问,这是考察下属忠诚度的有效手段,就是用已经知道的事情来询问下属,看看下属怎么说,用以对照核查下属的态度,从而举一反三地了解许多隐情;(7)倒言反听,就是本来想说一件事情,但却说一个与本意相反的事情,以获得下属的真实态度。

  五是在管理过程中,韩非子强调要防微杜渐,从细节上消除消极因素。《内储说》中提出了要查“六微”。管理中有六种微妙而隐蔽的情况:(1)“权借在下”,要防止权力分散和被架空,核心权是不可以借给别人的,它是领导者的专利。(2)“利异外借”,就是防备内外勾结,组织内的人由于和领导利益不同会借助外力来削弱和反对上级的领导。(3)“托于似类”,这是一种用相关的事情欺骗上级、掩盖事实真相以达到个人私yù的手段,必须要加以防范。韩非子讲了一个齐国的故事,齐国的大夫夷shè陪齐王喝酒,醉了之后坐在门廊上,守门人请他赏一点剩下的酒,结果被拒绝了。夷shè走后,这个守门人就在门廊下泼了一点水。第二天,齐王出门后看到水,愤怒地问:“谁把尿尿到这里。”守门人回答说:“没见谁,可是中大夫夷shè昨天喝醉了酒曾在这里站过一会。”齐王就把夷shè给杀了。这是典型的小人栽赃陷害的例证,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明查。(4)“利害相反”,就是利和害总是同时出现,有利必有害,有害必有利,所以若国家受害就要看谁从中得到了好处,如果下属受害也要看谁从中得到了好处,通过这种审查利害就会找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到处理事情的关键所在。(5)“参疑内争”,权力斗争不可避免,而臣下争权夺利是产生变乱的根源,领导者对此要给予关注和控制。(6)“乱国废置”,敌对国家chā手本国重要人员的任免这一点要极力避免,一旦中了圈套,后果不堪设想。

  势是法家的一个概念,和兵家的有所不同。广义的“势”指客观形势,狭义的“势”是指权势。韩非子非常重视“势”,认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这里谈的势,就是领导者通过法和术造成的一种权力状态。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势的重要,韩非子做了一个比喻,说千斤重的东西在船上就可以漂浮自如,而小小的一个铜钱,如果掉到船下就会沉入水底,它们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分量的多少,根本原因在于有势与无势。同时的道理,治理一个国家能否树立权威、行使职权、获得下属支持,重要的在于他的地位与权势是否巩固。

  得势的主要方法:一是依靠术驾驭局势,管理下属。韩非子说:“人主使人臣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虽有贤行,不得逾功而先劳;虽有忠信,不得释法而不禁,此之谓明法。人主有诱于事者,有雍于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南面》)。二是靠制度权力,领导者只有牢牢把握赏罚的权力,才能确保势的稳固。“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饰邪》)所以韩非子说:“势重,人君之渊……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治臣,在臣则胜君”(《喻老》)。正确的方法就是要“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扬榷》)。圣人执要是说要抓住要点、核心问题,而“四方来效”就是要善于授权,把细节的东西jiāo给下属去做,自己牢牢把握核心权力。

  从总体上讲,韩非子的法、术、势实际上就是告诉领导者,要管好一个组织的核心问题是权力的问题。法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术是权力的手段,势是权力的归属。要制定严明的规章制度、清晰和强有力的奖罚措施。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要明确,让每个人都看到,而且每次奖罚也要公开,这样,领导者下的命令才有人服从,权力才能有效行使。同时领导者要有一些技巧和计谋,这些计谋要做得恰当周密,不能让下属知道,以此保证其实施的效果。这样才能够控制局面,掌握下属的言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管理顺利进行。同时一个领导者一定要懂得树立自己的权威,牢牢地把核心权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确保自己的领导地位,要善于利用环境去造势,然后因势利导,去管人做事从而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

  鬼谷子的管理思想(1)

  鬼谷子的管理思想

  先秦诸子之中,鬼谷子是最富于传奇色彩的一位,我们不了解他的生平,找不到有关的文献,自西汉2000多年以来,人们对鬼谷子不断地研究和考证,演化出各种说法,真伪难辨、众说纷纭。

  从确凿的史料《史记》当中,我们只能找到两句话:一是《史记·苏秦列传》中讲苏秦“习之于鬼谷先生”,二是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又讲张仪“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鬼谷先生的大名是与苏、张二人的功绩、才能一起著称于世的。苏、张二人合纵连横,游说诸侯,天下为之变;苏秦挂六国相印,张仪定秦一统之基。白手起家可以把事业做到如此程度,世人在赞叹的同时,愈加觉得二人背后的老师鬼谷先生真是高深莫测。

  今天我们看到的《鬼谷子》一书,是苏秦所著,此书分三卷十七篇,亡佚两篇,现存十五篇,是以社会政治斗争实践为基础,把经验和感悟系统化、条理化而成的智慧成果。《鬼谷子》是一部游说的书、战略的书、谋略的书,也是一部外jiāo的书、政治的书、军事的书。其中包含着许多闪光的智慧,精妙的技巧。

  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其中五部分的内容:

  箝术的阐发主要是集中于《鬼谷子·飞箝》中。箝术是权衡局势,控制局面的谋略,关键点是要因势利导。

  行箝术的过程中,要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敏锐的分析,“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 (《鬼谷子·飞箝篇》)。

  箝的妙术分为三步:飞箝、钩箝和重累。

  飞箝为第一步,是在控制对手的过程中,要先研究他的心思,看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投其所好,顺其心意而探查他的底细,然后就可以为己所用了。

  三国时代,诸葛亮和姜维先后出祁山进兵中原,两人都屡次威胁曹魏政权,但都屡次被化解。其中的关键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他们都遇到了旗鼓相当的对手,诸葛亮遇上了司马懿,姜维遇上了邓艾。第二个是两个人的背后都有个不争气的皇帝,就是后主刘禅。四出祁山的时候,形势最好,几成大功,危急时刻,司马懿分析形势,看到了蜀后主耳软心活、爱听信谗言的弱点,同时也发现了他自身无才无德无功,当上了皇帝心里发虚的心理状态,于是就派蜀国的降将苟安回到成都大造谣言,说诸葛亮拥兵自重,有不臣之意。这下后主心慌了,一道圣旨调诸葛亮回成都,大好的局势白白葬送,诸葛亮自己也只有仰天长叹。

  到了姜维时代,与邓艾数次jiāo手都未讨得便宜,终于苦心经营困住了邓艾,危机时刻,邓艾也想出了箝制姜维的良策。他看到后主宠信宦官黄皓,而黄皓是一个贪心好利的小人,于是邓艾派人以重金拉拢黄皓,让黄皓进谗言,说姜维有反心,会危及皇帝的宝座。后主一听又信了,千里之外急调姜维回成都,大好的局势再次葬送。姜伯约也只好像自己的老师孔明一样仰天长叹。

  钩箝是箝术的第二步。《鬼谷子·飞箝篇》里说:“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彩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

  对飞箝飞不中的,就要耐心琢磨,寻找机会,应用各种手段引诱对方,最后达到控制的目的。

  商纣王五十一年,纣王囚禁了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的手下大臣非常着急,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纣王有个宠臣费仲,是个贪利小人,于是散宜生、闳夭等人就收买和拉拢费仲,然后通过费仲向纣王献上了美女、骏马和各种宝物。和费仲一样,纣王也是个好色贪利之徒,面对厚礼大喜,说道:“这么多好东西,有一件就足以释放西伯侯了,何况是送来这么多!”于是姬昌重获自由,逃离了危难。

  箝术第三步是重累。重累实际上是一种以某种利害攸关的手段威胁对手以达到控制的目的。这是在飞箝不利、钩箝无效的情况下抛出的一计重拳。

  吴起是魏国的大将,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后来因为遭到国君的猜忌而投奔楚国,做了楚国的相国,并在楚国推行改革,特别是取消了世袭制。改革措施伤害了公卿贵族的利益,一大批贵族心中非常恨吴起。楚悼王一死,尸骨未寒,贵族们就联合起来追杀吴起。吴起逃到悼王停灵的地方被贵族包围起来,在走投无路之下,吴起心知必死,就伏身于楚悼王身体之上,终被乱箭shè死。吴起被shè死了,楚悼王“万金之躯”上也中了几箭。悼王的儿子肃王即位之后,马上就下手追查胆敢箭shè先王的反叛者,结果七十余家贵族被灭门。吴起用重累的计谋,在身死之后为自己报了大仇。

  揣之术与后文的摩之术是苏秦最为得意的谋略。揣术就是探求实情的计谋。《鬼谷子·揣篇》写道:“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清帝康熙即为揣术大师。在清代第二政治中心承德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