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父母只做三件事最新章节 > 父母只做三件事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7 章

  据北京的小学教师们反映,今天的小学生提出了许多他们从未想过的问题。

  譬如,学习《邱少云》一课,学生问:“烈火在邱少云叔叔身上熊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而他身上背着qiāng带着手榴弹,为什么没有zhà响呢?”再如,学习《聂耳》一课,学生又问:“课文说聂耳在雨中拉着小提琴,发出悠扬的琴声。可是,雨水打湿了琴弦,琴声怎么还会悠扬呢?”

  小学生能够发现教材的问题,并敢于当众提出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是真正的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真正养成了科学的态度。我们应当给予高度评价,并努力使这些偶尔出现的火花燃烧起来,化为一种稳定的质疑习惯。这就是抓住了学会求知的真谛。

  鼓励孩子质疑,善待孩子的提问,是引导孩子爱学的捷径之一。

  第20节:让孩子敢问

  我们怎样落实到孩子的身上呢?

  (1)营造氛围,让孩子敢问

  父母和孩子角色平等,要变学习辅导的单向为双向互动;允许孩子“出错”,父母对孩子的提问,哪怕是在你看来非常幼稚的问题,也都需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2)拓展渠道,让孩子会问

  当孩子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可以和孩子进行讨论,然后由孩子提问题。另外,父母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孩子模仿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孩子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学习辅导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孩子独立质疑,自我展示。

  (3)重视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孩子提出问题,一般可以予以反问,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答案的线索。

  (4)对孩子提问,务必不要提出用“是”和“不是”便能回答的问题

  (5)鼓励孩子与其他人讨论

  每当孩子们面红耳赤的时候,正是孩子好奇心得到提升的时候。

  (6)给孩子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给孩子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他们深入思考。提示孩子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的优缺点。

  3.梦想

  可以说,梦想、做自己引以为豪的事情、父母和老师的信任和尊重,是让每一个孩子保持好心情,并进入快乐学习状态的三要素,而梦想则又是其中的核心。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每一个孩子都要有梦想。梦想不是可实现的目标,它或许只是一个妄想,但不能没有,它是烛照孩子心灵的亮光,孩子心中的憧憬是最美丽的,它将引领他走向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美国有一个男孩,他的父亲是一位马术师,他从小就必须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一个马厩接着一个马厩四处奔波,男孩的求学过程并不顺利。初中时,有一次老师叫全班同学写报告,题目是“长大后的志愿”。

  他洋洋洒洒写了7张纸,描述他的伟大志愿,那就是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牧马农场,并且仔细画了一张200亩农场的设计图,上面标有马厩、跑道等的位置,然后在这一大片农场中央,还要建造一栋占地4000平米的豪宅。终于完成了他的心血之作。第二天jiāo给了老师,两天后他拿回了报告,老师在第一页上打了一个又大又红的F,旁边写了一行字:下课后来见我。

  脑中充满幻想的他下课后带着报告去找老师,问:“老师,为什么给我不及格?”

  老师回答道:“你年纪那么小,不要老做白日梦。你没有钱,没有家庭背景,什么都没有,盖座农场可是个花钱的大工程,你要花钱买地、花钱买纯种马、花钱照顾他们。你别太好高骛远了。”老师接着说:“你如果肯重写一个比较不离谱的志愿,我会给你重新打分的。”

  男孩回家后反复思量了好久,然后征询父亲的意见,父亲只是告诉他:“儿子,这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你必须拿定主意。”

  再三考虑以后,他决定原稿jiāo回,一个字都不改,他告诉老师:“即使拿个大红字,我也不愿意放弃梦想。”

  后来这位男孩真的完完整整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那位老师还曾经带着自己的学生来到农场露营,离开之前对这位已经长大的学生说:“初中的时候,我曾经给你泼过冷水,这些年来,我也对不少学生说过这样的话,幸亏你有这种毅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梦想,无论是否可能实现,都是梦想,与理想是有一些区别的。只要是孩子的梦想,就一定是世界上最具有价值的珍宝,它将带领孩子充满憧憬地去面对学习中的任何一个困难。父母或者老师对孩子的梦想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无论如何,都要珍视孩子的梦想。

  诱发孩子的求知yù,第一个接口就是让孩子不断有梦想,并在梦想的自我熏陶中去做每一件事情。链接孩子梦想的明智之举:

  第一,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梦想泼冷水,无论你觉得孩子的梦想多么地可笑。

  第二,告诉自己,同时也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第21节:成就感

  第三,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每一个梦想描述出来,用图也可以用表格,当然也可以写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作文。

  第四,与孩子共同探讨研究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以及努力方法,并将学习的意义建构在每一个梦想上。另外,经常与孩子一起温习他的梦想,感受美妙本身正是梦想的根本意义。

  4.成就感

  成就感是怎样形成的呢?

  成就感通常来源于对困难和逆境(概率50%)的不断克服,以及反复成功之后的不断获得认同与反馈,因此,就教育的意义而言,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是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惟一通道。

  积极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及时准确反馈,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父母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小进步小激励,大进步大庆祝。优秀的教育者总是能敏感地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变化,并及时作出表示,或者是一个眼神,一句赞扬的话,一张表扬xìng质的纸条等等。

  如果没有这种习惯,那么应当努力去形成这个习惯。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反对使用物质奖励,因为它与成就感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容易转移并削弱孩子对成就感的积聚、感知。

  (2)科学地用别人的孩子做比较

  我们经常会使用比较的方式来激励孩子,比如,“你看谁谁得了100分,你才得80分,你真笨,没出息的东西。”或者“人家就是聪明,智商一定高,而你呢,认命吧,天生就比人家笨”等等。

  比较是很正常的,但消极的比较将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最宝贵的东西,没有自尊心就不可能有成就感。所以比较一定要掌握分寸,这个分寸是鼓励,而不是诋毁或者发泄,比如可以这样比较:“你看,他那样做倒不错,你也可以试试这样做,没准你做得更好。”

  (3)注重过程,淡化结果,努力为孩子减少消极压力

  过程评价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注重一时的分数,而不考虑整个过程,容易将孩子逼进心理的死胡同。高明的父母总是能将过程看得比结果重要。

  5.感恩

  只有懂事的孩子才能好好学习。在求知yù的几个接口中,让孩子懂得感恩,实质上就是培养孩子懂事,这样,孩子就能理解我们的苦心,并通过努力学习回报关心呵护自己的师长。

  也许很多人说,爱孩子是不需要回报的,所以寄希望于孩子的回报心理本来就是不可靠,也是违背教育之责任的。

  我们曾经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100名优秀大学生进行了学习规律个案调查,其中有66名学生在中学时期曾明确地把“回报父母的苦心”作为重要的学习动力之一。

  这是现实的,而且从教育的原则出发,培养孩子健康的亲情体验,形成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样也可以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学习上来。

  关于让孩子懂得感恩,我们为父母亲提出了以下有效方法:

  (1)不要包办

  不能让孩子习惯于被包办代替,这样,孩子就会认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2)不要太容易让孩子拥有想要的东西

  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太容易。所有的父母都愿意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尽管父母亲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孩子往往感觉不到它的来之不易。所以,满足孩子的愿望应当学会量力而行,必要时可以设置步骤,一步一步地去满足他。

  (3)让孩子受一些挫折

  特别是让孩子通过一定的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使偶尔受挫也是没有关系的。而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

  (4)和孩子谈谈自己的艰辛与苦恼

  可以经常和孩子讲讲自己的工作艰辛和苦恼。这样,孩子才能在体谅和感恩中健康成长。

  6.发愤

  因为自身明确的缺陷或者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评价,将会激发一个人产生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动力的着力点将很稳定地集中到一个方向上来,即通过改变并创造条件实现最佳效果。

  我们都知道张海迪、海lún凯勒以及保尔的故事,他们拥有不屈的精神和坚苦卓绝的意志,克服无数多常人无法理解的困难,最终成为一个成功者。

  第22节:发愤

  所有的成功者都须经历孤独,屈辱,失败,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忍受孤独--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帮助自己的人,人要有出息,必须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孤独与寂寞,在孤独与寂寞中才能卓尔不群。

  忍受屈辱--暂时的屈辱与苦难是能磨砺一个人的意志的,只要心中有梦想,就可以坦然应对出现在面前的不幸,关键是我们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情。

  忍受失败--机会的发生都存在于对失败的清醒认识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立即去做。这些都是发愤的思想前提,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发愤的内容和形式,就是如何改变条件去达到最佳效果,这是发愤的核心。

  巴西有一个小孩叫桑托斯,他和巴西的其他小孩一样,从小酷爱足球。但是后来他得了小儿麻痹症,6次手术之后,虽然免于一死,但却留下了终身残疾,他的左膝盖骨变形,脚尖向外撇,肌ròu发育不全,右腿也是严重的畸形,他不能站立,只能坐在轮椅上行动。

  他看到街上的小伙伴们踢球,真是羡慕极了,有时候看得入迷,自己的脚步也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可是当他的脚碰到轮椅上的挡板而疼痛难忍时,他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

  正是这个孩子,经过顽强的锻炼,后来竟能站起来,丢开轮椅,能跑能跳,学会了踢球,而且成为国家队的主力,参加过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世界杯比赛,为巴西队连获两届冠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个桑托斯,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加查林,加查林是火箭鸟的意思,由于他比赛时满场飞快地奔跑,使人想起巴西最常见的飞得最快的火箭鸟。

  加查林创造奇迹,首先在于他克制了自己的痛苦,他没有坐在轮椅上向隅而泣,而是行动了起来,积极地进行顽强的锻炼。其次,在于他看清楚了问题。他看出失败并未成为定局,只要努力,还有胜利的希望。这些都不算什么。

  更绝的是,他利用自己一只脚长一只脚短的特点,练出了在快速奔跑中灵活地突然转身变向的绝招,同时,利用左脚外撇的缺陷来做假动作,快速转身切入,形成世界足球史上的奇迹。

  这是发愤的经典案例。所以,当孩子受到挫折或者愤愤不平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安慰,也不是等待着孩子自己去领会,然后去发愤,而最好是:

  第一,与孩子共同分析“不平”的真正原因通常是“条件”准备不足,而不是天赋或者人情世故,所以,要努力去创造条件、改变条件,争取胜利要有理由,要有方法。

  第二,试着转移孩子的发愤情绪,最好的做法是找到立即可以圆满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孩子保持忙碌。

  7.发奋

  榜样的作用仍然不能小看,榜样对孩子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的。对于孩子求知yù的诱发,榜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以往进行教育的时候,通常喜欢拿孩子感觉不到的英雄人物,或者伟人来做材料,这种激励是必要的,但起不了根本的作用。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所有优秀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不同时期的模仿榜样。从成功学的原理上看,模仿成功者的态度是一条成功铁律。就是说,今天,你看什么书,跟什么人在一起,决定了你成为怎样的人。与成功者jiāo朋友,系统模仿成功者的态度,信念,习惯,策略,就是快速成功的最佳策略。

  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明确榜样的生活氛围是很重要的,这样,孩子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发奋的基本动力,而且也可以逐渐在模仿中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1)要学会为了孩子的学习而去jiāo朋友

  我们经常说,孩子啊,不要总跟学习不好的人在一起,要多与学习好的孩子在一起,看起来是对的,但实际上是不科学的。最好的办法是节假日自己一家人和朋友一家人在一起,或者聚会,或者外出度假,或者旅游等。

  这种朋友最好具备这两个条件--朋友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大一些,朋友的孩子因为学习获得了周围人的赞赏和认可。当然也不必太多,有一两个就行,这样,由于父母有选择地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接受潜移默化的教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