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教育能够改变什么最新章节 > 教育能够改变什么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8 章

  避。

  到底谁该为此事承担主要责任,究竟哪些人受到了相应处理,相关行政责任人的处理又是按照怎样的程序进行的?对于这些关键xìng问题,公众目前都一无所知。当地政府的态度和当初一样,依然是暧昧和回避。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正视,而仅仅“公而不开”地起诉一个生产厂家,我们能够从海城豆nǎi事件中获得的教训价值就极其有限。这与社会和受害人的惨重付出极不相称。更为可怕的是,这带给受害人和公众的可能是对于社会正义的某种失望。1113(原载《中国青年报》)

  一个无声的生命在说

  两周前的那个上午,我在北师大校园内看到了一个募捐箱。原来是该校体育系98级学生王涛在一年前练后空翻时,摔成颈部以下高位截瘫,父母为他治伤业已倾家dàng产。我把身上仅有的19.9元钱投进箱中,并向守护募捐箱的同学问起王涛的近况。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校内学生的捐款只是杯水车薪,何不向媒体呼吁一下,为他寻求社会援助呢。我给报社打了电话,也发了E-mail,请他们“关注生命”。第二天就有位记者来电联系采访,给人以莫大的希望。然而希望很快破灭了,由于一些不是原因的原因。记者只是打了一圈电话,始终没有来趟现场。之后我也打了一圈电话,向京城我所能找到的知名媒体呼吁,然而都没有回音。

  一位登山者遇到了暴风雪,他在逃生的途中发现了一个冻僵的登山者,是独自前行还是救下一个生命?我就是那个登山者,我和需要救助的人没有丝毫关系,然而面对一条生命,我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就在我行将绝望的时候,意外接到了一家报社的电话,并约定了采访时间。由于记者没有来过,也出于对王涛的关注,我陪记者进行了采访的全过程。从学校到医院,我们惊骇于眼前的发现。一年来为王涛医治已经花去了80多万元,学校暂时负担60余万。在海军总医院的神经外科病房,我们见到了几乎全身瘫痪,借助呼吸机和泰能维持着生命的王涛,一直处于昏睡状态。

  他的脸也许有些浮肿,圆胖得显出孩子气。父亲翻开他的眼皮,他的眼神还是直直地向着正上方。小铁箱式的呼吸机的白管子连着他脖颈上的切口,喀哒喀哒地冲他的气管里压着氧气,机上的表针一次次地打下来再回上去。他的鼻孔里还粘着一根细管向外呼气。右手的虎口处还chā着输液管,滴答着的泰能已经快输完了。

  他的母亲回来了,是去买个电推子为王涛理发。当母亲咽着泪水讲述这天大的不幸时,王涛竟也涕泪横流,母亲赶忙为他擦拭着眼角。王涛是他们家乡第一个考上北师大的,上高中时就曾代表家乡赴京参加中日乒乓球友谊赛,名列第四。上大学后更是如鱼得水,老师同学都说他是体育系难得的人才,如果没有这个意外可谓前途无量。王涛做过呼吸细胞移植手术之后,由于体弱出现了脑积水,在头部打过两个洞,埋了根管直通到心窝以下排除积水。现在他嘴都张不开,难以进食。家里的房子早已作了贷款抵押,而王涛的nǎinǎi因为挂念孙子焦虑成疾也住进了医院。这难道仅仅是灾难在考验一个家庭的承受力?

  从海军总医院走出,记者说感觉心里堵得慌,这真残酷啊。我说这就是现实,一切灾难都可能降临,生命就要面对各种残酷现实。记者又说现在可懂得珍惜生活了,我说你还会珍惜生命。

  这就是难言的现实与人生,一个无声的生命在对语人间。有些人或许已经失去选择什么的权利,但愿正在拥有着这些权利的人能够懂得它不是天经地义,当你像那个登山者左右为难的时候,能够善待心灵,珍惜选择的权利。0707(原载《北京青年报》)

  范进高考

  又是一年高考临近,又是一次机遇横陈,虽然天生良驹范进,伯乐难解规则与人。大龄考生范进已是第二次踏进京城考点了。自从1905年科举被废,他这个曾经喜极而疯的举人更变得一钱不值了。但是范进求取功名之心不死,活着就要奋斗嘛,为了考试而奋斗?!不管这是不是范进的本意,他都没有办法,社会规则不可违背呀。

  刚废除科举那阵儿,他没事也乐过几回。这个曾让自己忧喜癫疯的魔鬼终于被历史收进了魔窟。一千三百年哪,这种考试规则谁知葬送了多少奇才呀。每每捧读《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范老先生就嗟叹不已。春秋至三国时代,个人发展何等自由啊,所以才会奇才辈出,百家争鸣。再看隋唐以后的那些战争与和平,靠的不过就是匹夫之勇,再难造就孙吴诸葛这样的人精了。这都是科举的罪行。那些没有规则的时代真好。在范老痛心疾首之间,规则的转换仍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旧破新立,马不停蹄,社会的变革就是规则的变革嘛。范老真是旧痛未愈,新恨又起呀,因为新规则的确立,竟把他的考试资格都给取消了。

  从明清到现世,范进历经社会政治和考试体制的变革,深感自己这个老朽有点无法适应,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规则变幻时代了。不过新规则并不总是坏的。这不,在他皓首穷经,苦等96年之后迎来了第一个考试机会。获悉高考终于取消了年龄婚否限制的特大喜讯时,刚刚过完了愚人节。范进如同中举时一样,连呼N声:“噫!好了!我报了!”这回他决意要报考了。

  范进彻夜未眠,挥毫泼墨,题诗作赋以咏情怀。虽然备考时间仓促,他还是绝不能放过百年一遇的机会。结果他创下了有史以来高考的最低分纪录。因为这个世道规则全都变了,他那套四书五经再也派不上用场。范老这才想起自己也得求变呀,虽然他还闹不清到底应该人跟着规则变,还是规则跟着人变,更不晓得规则掌握在谁的手中。反正要想考出高分,就得顺应考试规则,这一点他倒不糊涂。范老并未丧失自信,因为据说外地学子都是高分低能,惟有京城学子偏偏低分高能,他有什么可羞耻的。

  然而,范老还是宁可接受高分的挑战,回到前世老家南海,成了一名绝对老牌高三chā班生。就凭着他的依旧过目不忘之才和中华传统文化功底,毕业前夕在文科班上已达中游水准。根据规则,他是必须回京赶考的。此番重出江湖,范老胸有成竹。

  九时正点考试铃声打断范老浮想联翩,正面背面翻完语文试卷他就算傻了眼。他向比他年轻M辈的监考老师问道:“因何我之所学与你之所考不太一样乎?我之所学可皆新编实验教材耶!”老师定睛观瞧他良久,答曰:“今年可是京城首度独立命题,并且‘3+X’喔!汝真不知否?”范老虽然没太听明白,但他悟到原来规则又变了。唉,追不上的规则呀。

  既然前面不太好答,那就先从后面做文章吧,这可是范举人的撒手锏了,不能失手啊。看那题目,不觉一阵窃喜,竟然是论“规则”的。正触到了自己的痒处,这回足可下笔千言了。不过,待他细读提示材料,又生出满腹狐疑,“论规则就规则吧,还给这么多废话干吗。我埋头苦读语数外,一心只想考高分,哪识什么世界杯啊。这‘世界杯’是不是一种世界通用的酒杯?那大概是个不赖的杯子,不然不会流行世界。而像这规则一样,要都整齐划一肯定不好,但要太五花八门了,这杯子也没法用啊,总不能拿脸盆当酒杯吧。既然材料中提示了,这个杯子与规则就要发生点关系嘛。那我这文题就叫‘举起世界的酒杯为规则干杯’……”0708(原载《青年时讯》)

  人世沧桑各不同(2)

  高考改革不能只重形式

  政协会议上,澳门科技大学校长许敖敖委员对内地高考科目频繁变更提出疑问。因为五年变了四次,规则摇摆不定让师生无所适从,对教学影响很大。

  许委员在南京大学任教30年,当分管教学的副校长10年,去年刚刚受聘到澳门工作。其对于内地高考改革的情况是有切身体验的,提这个意见绝非越俎代庖。

  笔者认为,在现有考试制度没有根本变革的情况下,只一味调整高考科目意义不大。这样无法彻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施素质教育这么多年,高考仍然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为什么师生会无所适从呀?因为教学还是只能围着高考这个核心转,升学和就业的现实情形要求师生不得不这样做。只在高考科目和形式上做文章,除了会增加师生负担,丧失可循的评价标准之外,并不能丝毫改变以高考为核心的教育现状,教育体制并没有实质的变化。

  一般说来,任何改革都会是利弊共存的。改革必然要付出代价,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但绝不能是大多数人的利益。以往高考科目改革的积极作用体现在,打破了僵化的考试格局,不断地引导整合知识,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查。但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变来变去就让人搞不懂了。比如考试科目第一年由文理两科改为“3+X”,即公共主科加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第二年就文理不分家了,“X”也成了六门副科大综合;第三年又变了,成了“3+一门文科或理科科目+六门大综合”。变化速度之快,幅度之大,着实令人有晕头转向之感,还让师生如何进行高效的教与学呢?有人或许会强调“以不变应万变”,只要学好了知识,怎么考都没问题。但教学还是有重点的,不能平均用力吧。考试科目和形式的急剧变化的确让人无所适从,肯定损害众多考生的利益,影响发挥和考试成绩。每一次大的新变化,都是对上一次变化的否定而非逐步完善,那么到底还有没有比较稳定的评价标准?到底什么样的内容和科目组合最能考查出能力?

  每一项改革举措的成败,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高考和教育改革要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要对他们的成长和成才负责。教育领域的改革不能拿学生利益做试验的牺牲品。当改革实践中一些负面影响凸显出来的时候,就需要及时调整策略,在汲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稳定和规范下来。有鉴于此,教改应从根本体制上入手,不能过于注重考试科目和形式的变化。这是制定规则的基本方向。0311(原载《南方周末》)

  批评黑哨就不够积极向上?

  龙马大战刚刚结束,热爱足球的小荷同学又想起了她去年的高考作文,以规则为题的《失衡的天平》。这篇饱含真情即兴挥就的文章,因为抨击黑哨破坏规则而被老师判定为“思想消极”,总共60分的作文只得了38分。这个平素xìng格开朗有点像男孩的女生,伤心了好几天。她觉得判卷老师有失公允,这对她打击太大了。

  这个作文分数对她人生的影响,肯定是消极的。这件事看似不大,然而教育无小事,“小问题”背后常能反映教育的一些致命弱点。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到底是谁的天平倾斜了,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对于同一事物,同一文章,评判结果会因人而异,很难说哪一种更为公正。标准不统一就会造成混乱,就是没有规则。那么判别一种规则是否公平合理的标准是什么?是现实,而不是理想。另外,还有一个对规则的理解是否准确公正的问题。

  规则当然要遵循法理与公义,检验它们都要靠现实标准,看它们给我们的现实生活造成了或者只能造成怎样的后果。拿这篇高考作文来说,判低分的依据是:教育大纲规定作文应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但是怎样才叫“积极向上”呢?比如黑哨,是否明知其存在却不能揭露其丑恶,就叫“积极向上”;比如疾病,是否讳疾忌医瞒天过海就叫“积极向上”;比如失误,是否夸大成绩缩小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叫“积极向上”。教育为何不敢直面现实?

  如果我是当事考生,我也会感到迷惘,也会受到伤害。我始终搞不明白,这种教育到底要教会我们什么。为什么要扼杀孩子率真的天xìng而变之为世故,为什么连一丝正视问题宽容真话的勇气都没有呢?难道我们只能jiāo口称赞美好的事物,而对永远只是“极少数”的丑恶行为就得漠视到底?这样我们就会如愿以偿改变现实,从而实现“积极向上”了?说几句真话就“判低分”,这是否也算“说难”之一种。

  谁都清楚那是掩耳盗铃之举,可教育为什么还要那样做,是在遵守一种潜规则吗?即使这种潜规则根深蒂固,但它不利于改进工作、改造现实,从下一代的成长和长远计,就必须首先从教育上打破。直面现实,才有公正可言,才有教育效果产生。否则虚伪的教育,将结出什么样的恶果。

  这个事件,也许当事人因为“感情亲疏”影响了“认知事物”,自以为作文写得很棒,其实不然。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的天平失衡危害更大,更有实际意义。而且当事考生的天平是否倾斜,因为教育天平的严重失衡已很难知晓,无从查到作文原稿。这都是考生的心血和作品,为何不能查阅呢,这本身就不公平。作文评语即判低分的理由之一“只谈足球”,也令人费解。这是一篇叙事文章,像一则寓言,虽然只写了黑哨对规则的践踏,但寓意是深刻的。判卷老师的理解力不应停留在“只谈足球”的水准。

  以这等理解力去评判别人,妄下“思想消极”的断语,不解“积极向上”的实质,也就不足为怪了。而这对于一腔热忱的学生个xìng和感情都是极大的伤害。不错,中国男足目前比较丢人现眼,如此恶劣环境下球迷的热爱尤显难能可贵,这正是希望所在。而黑哨之类与足球事业的不和谐音就愈加令人切齿痛恨。我相信,该考生饱含激情的文字一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而发自肺腑灵感突现的文章一定不会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