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教育能够改变什么最新章节 > 教育能够改变什么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32 章

  变什么

  前不久,广东省fù联和省家教会举行了“小马驹助教”行动,由义教专家为家长们解答困惑。数百名家长从早上六点多就开始排队等候。不少家长哭着咨询:孩子“太有个xìng”招老师烦,老师伤害孩子自尊心怎么办?咨询会上有两位家长讲述了这样的事例。

  某校老师向一位家长反映,她的8岁儿子“太调皮了,没法教”。就在上周,老师让同学们到多媒体教室听课,他竟然嚷道:“我们不去,我们留在这儿放屁,等他们回来闻屁!”老师很不喜欢这个孩子,经常骂他;班主任时常问同学们“喜不喜欢他,不喜欢的请举手”,同学们当然“轰”地一下全都举手了;校长也会指着他的头说:“一粒老鼠屎,打坏一锅汤”;英语老师则跟同学们说:“别理他,他有病。”这些不负责任的教育行为正是让孩子“堕落”的罪魁祸首。

  其实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一无是处。这个男孩还是很有爱心的,有回老师嗓子哑了,他跑遍大街给老师买yào;还有次在路上看到一只死鸟,他回家哭得很伤心。这都是引导和赏识孩子,促成转化的契机呀。

  还有一个8岁小女孩各方面成绩比较出色,加上家长的宠爱,便养成了骄傲的脾xìng。她总是跟老师抢话头,指出“老师这里不对”;她喜欢举手发言,老师没看见她举手,她自己站起来就讲;上课看课外书,看到好玩处大笑不停;老师刚走她就在黑板上乱写乱画。老师说“这个孩子很反常”,不喜欢她有时还打她。父母带她到医院和活动中心做各种检查和测试,结果什么问题也没有。

  这仅仅是8岁的儿童呀,看看他们受到了老师怎样的管教。调皮淘气不是孩子的过错,老师动不动就惩罚和伤害他们,结果会怎样?那个男孩回家常对妈妈说:“我盼着我快点老,我老了以后就死了,妈妈我想自杀。这个小学对我这么不好,我到时候把它给zhà了!”听着孩子这样骇人听闻的倾诉,我们教育工作者不禁扪心自问:这到底是谁的过错?!

  孩子的心灵世界本来是纯净的,纯净得就如一方蓝天一张白纸。他们的眼中本来没有是非善恶,是家长、老师和chéng rén社会在这张白纸上描出五颜六色。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有问题,分明都是chéng rén不当言行的反馈和折shè,而大人的不当惩罚更在加深着这种戕害。

  中学生也不过是十来岁的孩子,他们的人格还处在人生的可塑期。即使他们犯下了非常严重的错误,我们的师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是充满爱心地带他们回归正确的轨道,而是认为他们不可救yào,由此就非要以自己的态度让他们明白,自己只配破罐子破摔。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教育的悲哀?

  如果学生本来就什么都好,不出任何问题不用师长cāo心,那还需要教育干什么,我们下大力气培养教育人才为了什么?这一年来,笔者深入采访了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即书中这位霍老师,每每被她的教育成功案例所感动。她在小学任教多年,转变过的“坏孩子”太多了。这其中有敢于打骂老师的孩子,有“横行霸道”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孩子,有自私自利的孩子,有淘气逃学的孩子,有偷盗打架的孩子,有坐车不打车票的孩子……结果呢,他们都转变成了爱老师爱别人知道上进的好孩子。霍老师的教育格言就是“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怕孩子偶尔犯错误,不怕孩子身心有问题,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能够改变什么?

  如果我们的教育是如此软弱,面对学生的种种问题束手无策,这种教育是失败和令人悲哀的。能不能改变什么,这是判断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准。当我们面对“问题学生”,先不要不假思索地严加惩戒,我们先得问一问自己,我们的教育到底改变了什么,它到底又该如何去改变。1224(原载《人民日报》,此为“今日新语”开栏之作)

  后记:你的思维是什么模式

  很多时候,人的成功在于思维方式。书中霍老师能够集教育之大成,在她的人格和爱心之外,还有思维方式的与众不同。她的智慧在于总能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以别人想不到或不曾想的方式,去创造教育的奇效。当然这种创造都是基于她对孩子们的爱。

  她所倡导和实践的是一种人格教育,也是个xìng化教育,这种个xìng化是双向互动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思维的个xìng化。个xìng化教育,是对于教育主体双方的客观要求,不光是要尊重孩子的天xìng,教育者的施教行为更得具有个xìng化富于创造xìng,教育行为对孩子是一种示范和身教。而创造靠什么呢?就得靠思维的个xìng。创新教育,就得破除旧习陈规和思维定势。

  教育的本质规律的确相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难以割裂。这部教育寓言的启示xìng,对于家长和老师同样适用。因为它已经深入到一种本质的层面,不再是就事论事了。在某种程度上,思维方式也就是人的观念,观念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质。本书对教育观念和具体行为的启发因此更加深刻。

  任何事情的成功其实都是相通的,一本书的个xìng创造同样在于思维方式。当书中人物的思维、行为和我们处于不同的层面时,才会产生启发。这本书的独立价值和艺术魅力,同样来源于此。新浪网文教中心总监侯小强先生,在给本书作的序言当中,已经对此作了一些阐发,值得细读一下。

  教育的成功重在互动而勿灌输,富有情趣的阅读也不该是单向的。因此,本书作出多方面的努力,首倡互动阅读,伴随整个阅读过程。

  这主要包含三项动作

  一、有奖校正。

  请您仔细阅读本书全部文字,对每一处校对差错的前两位发现者(以邮件显示时间或当地邮戳为准),山东教育出版社和本书作者将给予每人1000(壹仟)元人民币的奖励。对于公认无疑的文字校对差错,在您指正之日起三个月内兑现奖励。请将电子邮件发至本书读者信箱,或者将传统信件寄至山东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室,请务必留下完整通联方式和真实姓名。本活动以正版山东教育出版社图书文字为凭。

  二、回应反馈。

  您可以将您的意见、建议、感受和心得,以及您的教育经历和事例,还有困惑和难题,通过邮件反馈给我们(出版者及作者),我们将及时作出回复,并严格尊重您的发现权和您对于邮件内容的专有权。

  三、征文大赛。

  欢迎您为本书撰写书评、读后感,不论批评指正还是褒扬肯定。对于在媒体正式发表的关于本书的各类文章,我们将予以感谢并择优奖励。您也可同时将文章发给我们,我们将定期进行评奖,并充分保护您的著作权及署名权。

  另外,在阅读本书的过程当中,您随时都可能有些感悟,建议您及时记录下来。这是您自己的收获和财富,这样对您的教育行为会大有裨益。

  为了确保本书的承诺能够兑现,出版社与作者建立了相应的制衡保障机制,并真诚接受广大读者监督。本书活动解释权归山东教育出版社和本书作者所有。衷心期待您的及时反馈和批评指正!

  山东教育出版社

  本书作者

  2004年5月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松语文学http://www.16sy.com

  -------------------------------------------------------

  访问小说分享者(君临天下)的书库,阅读更多TA分享的书籍!

  地址:http://www.16sy.com/u?id=815

  也可以百度搜索松语文学或者访问www.16sy.com

  -------------------------------------------------------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