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最新章节 > 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3 章

  。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26)。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27)。

  第六,动词前面的方位词,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例如(28)(29)。

  总之,文言中名词用作状语,有着诸方面的作用,是常见的现象。怎样判断一个名词是否用作状语呢?用作状语的名词和用作主语的名词一样,它的位置都是在动词的前面。因此,一般地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如果把它当作主语在意义上不能解释通的时候,这个名词就是用作状语了。

  (二)动词

  【要点点击】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发展、变化的词。文言中的动词在语法功用上也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用作句子的谓语。

  动词除具有其一般作用外,它也具有活用的现象。文言中,根据语言环境,动词可以活用作名词,多作主语或宾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身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此外,还有动词的被动用法,动词用作状语等。

  【示例平台】

  1.动词的一般作用

  文言中的动词,在句子中一般用作谓语。例如:

  (30)(始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废、焚:都是动词,作谓语。

  (31)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动词,作谓语。

  (3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记》)

  ——来、见:两个动词连用,作谓语。

  (33)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蒲松龄《促织》)

  ——惊、起、觇、视:都是动词,连用,作谓语。

  (34)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宜:表示应当的助动词,作谓语。

  (35)yù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yù:表示意愿的助动词。可:表示可能的助动词。见:表示被动的助动词。

  文言中,一个句子可以有一个动词作谓语,例如(31);有时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作谓语,例如(32)(33);这些动词,通常是几个动词紧接着,前一动作为后一动作准备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文言中,动词谓语的前面还常常有助动词,使动词添加可能、意愿、应当或被动等意思。助动词在句子里不是主要动词,只能起辅助动词的作用,因此它的后面一定还有动词,不能用实体词直接作它的宾语。例如(34)(35)。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谓语通常是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所要发生或施行的动作。但是,如果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不做这个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做这个动作,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36)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

  ——活:张良使项伯活,使动词。

  (37)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归:秦王使蔺相如归,使动词。

  (38)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

  ——鸣:风浪使钟磬鸣,使动词。

  (39)将尉醉,广故数言yù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

  ——忿恚:恼怒,动词,是吴广使将尉发怒,使动用法。

  (40)cāo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走:逃跑,动词,是东吴兵使曹cāo军败走,使动用法。

  (41)以夭梅病梅为业。(龚自珍《病梅馆记》)

  ——夭:使……屈曲。病:使……成为病态。都是使动用法。

  (42)安能屈豪杰之流。(姚鼐《五人墓碑记》)

  ——屈:使……屈身,使动用法。

  文言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36)(37)(38)(39)等。

  有时候,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物共带同一宾语。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例如(40)。

  3.动词作名词用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

  (4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至:到达,动词,这里作名词用,当“到达的人”讲,前面有一个“其”字。作主语。

  (4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传:流传,动词,这里用作名词,当“流传的文字”讲,前面有一个“其”字。作主语。

  (45)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死生:两个动词,作名词用,指“生死之事”,作主语。

  (46)自吾氏三世居是方,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

  ——生:动词用作名词,是偏正词组“乡邻之生”的中心词,作句子的主语。出、入:两个动词都作名词用,是“其地之出”“其庐山之入”两个偏正词组的中心词,在句子中分别作宾语,它们的前面都有一个“之”字。

  (47)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龚自珍《病梅馆记》)

  ——隐:动词用作名词,是偏正词组“孤癖之隐”的中心词,前面有一个“之”字,当“隐情”讲,作句子的兼语。

  (48)顺流而东行。(《庄子·秋水》)

  ——流:动词用作名词,当“秋水,黄河之水”讲。

  (49)鸡豚狗彘之畜。(《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畜:动词用作名词,是偏正词组“鸡豚狗彘之畜”的中心词,作句子的主语,当“喂养这件事”讲。

  (50)輮使之然也。(荀况《劝学》)

  ——輮:动词用作名词,作句子的主语,当“弯曲的办法”讲。

  4.动词的被动用法

  一般的句子,主语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行为的主动者;也有些句子,它的动词谓语带有被动的意义,主语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F//Y\W/X\\W//C\0//M])文言中动词的被动意义,通常是用一定的虚词和句式来表达的。例如:

  (5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yù结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幸:宠幸,动词,后面加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赵王”。幸:被宠幸。

  (5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放:动词,前面有一个“见”表被动。

  (5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欺:动词,欺骗,前面有“见”字,后面有“于”字,当“被欺骗”讲。

  (5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制:动词,控制,钳制,前面有一个“受”字表被动。

  (5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笑:动词,耻笑,前面有一个“为”字表被动。

  (56)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劫:动词,畏惧,前面有“为……所”表被动。

  (57)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

  ——虏:动词,俘虏,俘获,前面有“为所”表被动。

  (58)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打、吹:动词,前面用一个“被”字表被动。

  (5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挫、削:动词,表被动。

  (60)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愚公移山》)

  ——感:感动,动词,表被动,这里是“被感动”义。

  动词的被动用法,在文言句中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①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例(51);②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例(52);③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成,如例(53);④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例(54);⑤在动词前边加个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如例(55);⑥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例(56);⑦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例(57);⑧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如例(58);⑨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59)、(60)。

  (三)形容词

  【要点点击】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xìng质,或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状态的词。文言中,形容词在语法上的功用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用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描写句的谓语。

  文言中,形容词的活用有四种情况: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形容词用作意动。形容词的活用,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辨析,可以从语法功能上去作分析判断。

  【示例平台】

  1.形容词的一般用法

  文言中,形容词一般用作句子的定语、状语,有时也作描写句的谓语。例如:

  (6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贤、小:形容词,作定语,修饰中心词“臣”、“叶”。

  (62)不终岁,薄产累尽。(蒲松龄《促织》)

  ——薄:形容词,作定语,修饰中心词“产”。

  (6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曹刿论战》)

  ——小大:形容词,作定语,修饰中心词“狱”。之:结构助词。

  (64)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三国志·诸葛亮传》)

  ——暗弱、殷、富:都是形容词,作谓语。

  (65)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子臣。”(《史记·项羽本纪》)

  ——少、长:都是形容词,作谓语。

  (66)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柳宗元《黔之驴》)

  ——大、远:都是形容词,作状语,修饰动词“骇”、“遁”。

  (6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明:形容词,作状语,修饰动词“烛”(名词作动词用,当“照”讲)。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形容词作定语,单音词一般直接附加在中心词的前面(如例61中的“贤臣”、“小人”;例62中的“薄产”);如果形容是多音词,一般在中心词前要加结构助词“之”,中心词是单音词的更是普遍现象(如例63中的“小大之狱”)。

  形容词作谓语,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相同。形容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如例66),有时是名词用作动词(如例67)的。

  2.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用作名词,在句子里充当主语和宾语。例如:

  (68)将军身被(pī,同“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坚、锐:形容词作名词用,作宾语。

  (69)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长、短:形容词作名词用,作宾语。

  (70)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yù往投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旧:形容词作名词用,作宾语。

  (71)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梦溪笔谈·活板》)

  ——薄:形容词作名词用,作主语。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作名词用的形容词,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偏正词组的意义:例68的“坚”“锐”实指坚甲、锐兵;例69的“长”“短”实指长处、短处;例70的“旧”实指jiāo情;例71的“薄”实指薄的胶泥刻字。其中,有的有中心词,有的中心词没有出现。

  3.形容词作动词用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72)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

  短:形容词,作动词用,“诋毁”、“说……短处”的意思,作谓语。

  (7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记》)

  (7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亲、远:形容词,作动词用,当“亲近”、“疏远”讲,作谓语。

  (75)yù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亦无售者。(蒲松龄:《促织》)

  ——高:形容词,作动词用,“抬高”的意思,作谓语。

  (76)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迹。(蒲松龄:《促织》)

  ——穷:形容词,作动词用,作谓语。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把作动词的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xìng质或状态。例如:

  (77)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促织》)

  ——昂: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当“使……昂”讲,作谓语。

  (78)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当“使……弱”、“削弱”讲,作谓语。

  (79)引以为流觞曲水。(王羲之:《兰亭集序》)

  ——曲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