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版最新章节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版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1 章

  感受自然界燥气而发病,为外燥,多见于秋天,故又名"秋燥"。秋燥分温、凉两类:初秋尚热,易感温燥;深秋气凉,易感凉燥。内燥是疾病病理过程中因津液或精血亏损而形成的。

  燥邪的xìng质和致病特点:

  1.燥xìng干涩,易伤津液:临床常见鼻燥咽干、唇裂口渴、干咳少痰、大便干燥、或皮肤干涩皲裂、毛发失荣等症状。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故燥邪伤人,自口鼻而入,最易犯肺。燥伤肺津,多见干咳少痰,或无痰,痰中带血,无汗或少汗,鼻干口燥、咽干便秘等症状。

  火

  火为热之极。火邪有内火、外火之分。外火多由感受温热之邪而致,或自风、暑、湿、燥、寒五气转化而来。内火是疾病变化的产物,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或情志过激而致。如肾水不足,心火上炎;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思虑劳心,引动心火等。

  火邪的xìng质和致病特点:

  1.火xìng上炎:火为阳邪,其xìng上炎。其伤人多见上部,心火上扰,常见口舌生疮;胃火上窜,可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多见头痛、口苦、目赤、眩晕。感受火邪,阳热炽盛,出现壮热、烦躁不宁、口渴引饮、或疮疹红肿热痛等症状。

  2.伤津、动血、生风:火为阳邪,易伤津耗液,故感受火邪,出现发热、口渴、喜冷饮、舌红少津、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症状最为常见;火热之邪侵犯人体,劫耗yīn液,可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出现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亦属于肝风内动的范围;热入血分,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fù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症状。

  疠气

  疠气,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xìng的病邪。在中医文献中,又有"瘟疫"、"疫dú"、"戾气"、"异气"、"dú气"、"乖戾之气"等名称。

  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聚、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xìng强、易于流行等特点。如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等。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又《诸病源候论·卷十》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古人在这里不仅指出了疠气病邪有传染xìng,同时也指出了疫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温疫论·原病》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这里又明确指出了疠气病邪可通过空气传染,多从口鼻侵入人体而致病。

  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下列因素有关:

  1.气候因素:自然界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湿雾瘴气等。

  2.环境和饮食:如空气、水源、食物的污染。

  3.没有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

  4.社会因素影响:疫疠的流行,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有关。一般来说,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疫疠较易流行;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疫疠较少流行。

  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yīn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1.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如《素问·yīn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2.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yín。六yín侵袭人体,从皮肤或口鼻而入,发病之初均见表证。而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病变的发生。

  (1)直接伤及内脏

  《素问·yīn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临床上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但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脏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里即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损可涉及其它脏腑。又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为多见。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症;郁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出现肝经气郁的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出现胁痛,fù女痛经,闭经,症瘕等证。此外,情志内伤还可化火,即"五志化火",而致yīn虚火旺等症,或导致湿、食、痰诸郁为病。

  (2)影响脏腑气机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先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故《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思虑过度,则伤心脾,暗耗yīn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则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劳逸损伤

  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正常的劳动和体力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不会使人致病。只有比较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房劳过度,或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劳逸才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过劳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劳神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劳力过度,是指较长时间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如《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即指此而言。

  劳神过度,是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素问·yīn阳应象大论》说:"脾在志为思,"而心主血藏神,所以思虑劳神过度,则耗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房劳过度,是指xìng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而言。肾藏精,主封藏。肾精不宜过度耗泄,若房事过频则肾精耗伤,临床常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男子则遗精、早泄、甚则阳萎,女子则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病症。

  过逸指过度安逸,不参加劳动,又不运动而言。人体每天需要适当的活动,气血才能流畅。若长期不劳动,又不从事体力锻炼,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可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症,或继发它病。《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说:"久卧伤气",即是这个道理。

  外伤

  外伤包括qiāng弹、金刃、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和虫兽伤等。

  qiāng弹、金刃、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等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