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华阳国志校补最新章节 > 华阳国志校补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79 章

  十九 章宗瀛校四库全书考证史部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晋常璩撰

  卷一

  《巴志》:“武王既克殷封其宗姬于巴。”原本封讹以。又:“

  巴国分远,故于盟会希与。”原本阙与字。并据何允中本改补。

  汉末政衰条:“业业仰前修。”原本前讹有。据何本改。

  江州县、郡治条:“故世谓江州堕林粉也。”原本林作休。据何本改。

  临江县:“枳东四百里接朐忍。”原本四讹西。据何本改。

  朐忍县条:“山有大小石城并灵寿木、盐井、灵龟。”原本并讹势。据何本改。

  涪陵郡条:“世号灵义出涪陵县郡治。”原有阙。出字,据何本补。

  卷二

  《汉中志》:“罽宾、明珠、玳瑁。”原本宾讹宝,据《汉书》改。

  南郑县.郡治条:“大姓李、程、赵氏。”原本赵讹公。据何本改。

  刘先主条:“又遣副军中郎将刘封乘沔水会达。 ”原本脱封字,据《蜀志》增。

  蜀平条:“去洛一千七百里。”原本脱里字,据何本增。

  卷十上

  《先贤士女总赞论》:“迁京兆尹,侍中,长水校尉。”原本长,讹张,据《后汉书》改。

  二十 山右丛书耿氏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四十史部九载记类华阳国志丛记两种

  一

  《山右丛书》,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所见为“初编 ”,凡三十种,共一百册。其《万卷精华楼藏书记》,百四十六卷,凡三十三册(第十三册至第四十五册),灵石县耿文光撰。首《万卷精华楼藏书丛记稿序》,谓:“创始于光绪五年七月,断手于十四年三月,凡九阅寒暑,四易稿而成。”自注“初□录书名、卷数、撰人名氏,如胡刻《

  四库附存书目》之例。次稿略着版本,节录序跋,如《天一阁书目》之例。三稿略辨版本,如《书目答问》之例。有所见及,于三稿中横批侧注,……并各家书目,参互考订,以成是编。时代之先后,尚须订正。”末署“光绪十一年岁己酉,二月十五日,灵石耿文光字斗垣、一字酉山、别号苏溪渔隐撰。”他所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凡四十五类,先制有编制规格。兹摘录其《华阳国志》部分如下(如原式。加标点。原有双行小夹注,兹改用括弧夹注):

  《华阳国志》十二卷

  晋常璩撰

  《函海》本李调元依影宋本校刊。前有嘉泰甲子李□(古字塈)叔仅重刊序。……先汉以来《士女目录》,在《序志》后。明有何镗《汉魏丛书》、吴琯《古今逸史》及何宇度所刻三本。佚去卷十之上中。

  李氏序曰:古者封建五等诸侯国,皆有史以记事,……《总赞》序终焉。(按:《总赞》为一篇,韵语相承。不知谁氏冠于各名之上。)就其三者之间,于一方人物尤致深意,……而律之。(叔仅序见于宋本。因全录之。叔仅刊本已亡,今所传者惟抄本。)

  按,《华阳国志》第九卷(何本无此三字。)及《序志》皆云“

  述《李特雄期寿势志》”……因续记此云。(此李□ 所记,在第九卷末。势志为李□所补无疑。明本以此记为张佳允语,误甚。又雨村有刊书跋,本书不载,因录于后。)李氏跋曰:“《华阳国志》十二卷,较俗本多卷十中、下,盖书估仅知挨次卷数刊刻,未审中下即在第十卷内复分中下二卷耳。是本,苏郡朱文游所藏,有惠氏钤印,为红豆斋旧物。干隆戊戌仲秋,修撰金榜得此本于丁小山,为从来未见之足本。新安程晋芳鱼门书以相闻……故卷首仍用李序,以各序附于卷末云。”( “录于《童山文集》第十三卷”。)

  文光按:《函海》一百五十卷,惟此一种为精校之本。其余不足依据。本yù补《知不足斋丛书》所未备,而卤莽从事,未能相抗。升庵所着与自着者居其半,大抵皆随手钞录,难称着书。……今藏书家亦不甚重。

  宋李犍(□)所刊《华阳国志》第十卷分上中下,惜其刻本不传。《函海》所刻即李□本而第十卷无上中下之名,不知何故。又,《蜀郡士女赞》第一,五十五人;《广汉郡士女赞》第三,五十七人;《犍为士女赞》第四,三十人;《汉中士女赞》第五,四十四人;《梓潼士女赞》第六,十八人。赞第二,显有阙文。总赞人数共二百四十八人。后贤二十人,合二百六十八人,而今止二百五人;阙数分明。序云足本,殆未必然。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华阳国志》刻本,向阙卷十中二子卷。干隆癸丑,先君借卢抱经学士本补钞,并校。又,卷八,永康八年‘诏征廞为大长秋’一篇下,补‘永宁元年春正月廞遣万余人断北道次绵竹’ 以下四叶。其余字句脱误、异同,补正处甚多。按程大昌《演繁露》云:‘后汉传赞、注:梁州北距华山之阳,南距黑水,故常璩叙蜀事谓之《华阳国志》也。”

  二

  以上为耿文光对《函海》本《华阳国志》的丛记。以下为所藏第二种《华阳国志》,系卢弨弓整理成之张佳胤本。(顶格、空格、夹注、款式同前。)

  华阳国志十二卷

  晋常璩撰

  明嘉靖本  张嘉允刊。前有宋元丰戊申吕大防微中序。次目录。十卷以下差谬过甚,卢召弓先生按《自序》重订。末附江原常氏《

  士女志》一卷,张佳允补。

  卢氏校张本  干隆二十二年丁丑,二月卢文弨校。卷十缺上中二卷,但存下卷。今补足。先《总赞》,次《士女传》。蜀中士女为上卷。《巴郡士女》,宋本已阙。《广汉.犍为士女》为中卷。《汉中.梓潼士女》为下卷。

  吕氏序曰:“先王之制……庶有益于风教云。” (“据《吕序》,则张本亦出于宋本而不及李本远甚。”)干隆五十五年,冬十有二月,访卢弓父先生于杭州新桥之抱经堂,借其手校足本《华阳国志》以归。次年七月,寓震泽,以此本对校一过。海宁陈鳣记。

  卢氏记曰:“按《魏书.崔鸿传》云,‘常璩所撰李氏据蜀时书,寻访不获。久思陈奏,乞敕缘边求采 ’云云。然则,元魏时已阙此卷。抑不知璩本有录无书,不补可也。又按其子子元云:‘正光三年购访始得。 ’是有此卷。”(此条在第九卷。)

  佳允案:常璩《三州士女目录》,《巴郡士女》范目以下一十八人,当列蜀郡后为第二卷。今按本志赞传并阙,岂称全典哉。自宋吕大防、李□二刻已无闻矣。先民往则,宜垂竹素。强识之士不重有感耶!(此条在第十卷《蜀郡士女赞》后。)

  佳允曰:江原常氏,代有明德。……今考出士女共十九人。又见道将承源家学,良史称材,常友遐心,蓍龟孔迩。(“《常氏士女志》。”)

  嘉庆十四年十二月既望,寓中吴上津桥石泉古舍,检阅是书,重校一过。鳣记。

  “华阳黑水为梁州。”“周文为伯,西有九国。 ”“武王克商,……故吴楚及巴皆曰子。”“按《巴国图经》,其地周万余里。”“

  汉中郡本附庸国。周赧王二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

  “宁州,晋泰始六年初置。蜀之南中诸郡,皆夷越之地。”

  “《大同志》者,《蜀后志》书其大同及其丧乱。”

  “司马相如、严君平、杨子云、阳城子元、郑伯邑、尹彭城、谯常侍、住给事等各集传记以作《本纪》,略举其隅。而陈君承祚别为《耆旧》……终乎永和三年,凡十篇,号曰《华阳国志》。”

  文光案:《华阳国志》十二卷,陈仲鱼以卢氏校本录于张本之上端,楷朱书。后有识语。不知何以归于吾家。予yù以此本付梓,忽见赞中一条,至“名齐吴王”止。张本旁注下有阙文。卢校云:“

  名齐吴玉耳。非阙文也。”乍读之,疑王字是玉字之讹。名齐吴王,实不成句。因取《函海》本对勘之,果是吴玉,校注云:“或作王。”(“偶见张刻《御览》引《后汉书.方术传》‘吴玉善医’。后阅毛本《后汉书》乃是郭玉。校书如扫落叶,此条尤当细考。”)玉下空四字,实为阙文。而卢校反逊《函海》之刻,遂置之。精校如召弓先生,不免臆度之词。他可知矣。时又得王玉二字之误于沈括《补笔谈》,因录于左:

  自古言楚襄王梦与神女遇。以《楚词》考之,似未然。《高唐赋》序云,“昔者先王尝游高唐……”。则“其夜王寝,梦与神女遇”者,王字乃玉字耳。明日 “以白玉”者,以白王也。王与玉字误书之耳。

  文光案:《补笔谈》第四卷,皆考证之文。此其中之一条。依沈说读之,文理甚顺,可发千古之疑。又《齐论语》有《门王》、《知道》二篇,以问王为 “问玉”。此亦王玉二字之当辨者也。

  考证家宏征博引,不难于取而难于弃。故蔓延如《五礼通考》,采及天文。《学海堂经解》,多收算学。虽嗜奇者割爱诚难,而按之体例不免疵累。予有所得,即写于书目之额上行间。有与本书无涉者,弃之可惜,遂并存之。昔金陵盛仲jiāo家多藏书,前后附叶上必有字,或记书所从来,或记他事,往往盈幅,皆有钤记。常熟赵定宇阅《旧唐书》,每卷末必有朱字数行… …文光记。

  二十一 悔过斋重刻题襟馆本华阳国志陶浚宣题记

  扉页底精刻:“廖氏题襟馆原本光绪庚寅十月板归邻水李氏悔过斋陶浚宣题记”二十七字。

  第四册末,有陶题记手迹精镌,全文如下:

  《华阳国志》成于魏晋之间,古方志最为完善,而明以来无善本。吕汲公刻,世莫见者。邻水廖氏是书,据宋李叔仅本斠□(刊)。元和顾先生为之采(审)订,旁引旧文,多所补正。自谓“不减宋元佳刻”。海内珍之。粤燹以还,久乏传本。不期此本尚在人间,展转至予。中有脱板及漫漶虫蚀者五十余篇。为补刻完竣。时予校经广州南园,今南海令李铁船同年征庸,为廖都转邑人,且有连,yù得是以存乡邦文献。因举板归之。垂六七十年,转徙一万余里,楚弓获反,完好如昨,亦艺林胜事也。《廖序》以干道、咸淳临安二志当时未刻为恨。今并刻于吾浙,而明越、吴兴宋元各志亦先后削青矣。顾先生刊定是书,足称审密,唯卷弟三越嶲郡下有佚文一百五字,据《御览》所引,足资校补,□(附)录于后。光绪庚寅十一月,会(稽)陶(浚)宣记。

  张翕,字子阳,巴郡人,为平yīn郡,布衣疏(蔬)食,俭以化民。自乘二马之官。久之,一马死,一马病,翕曰:“吾将步行矣。”夷汉甚安其惠爱。在官十九年卒。(原有小字双行注“《后汉书.邛都夷传》作在郡十七年卒”。)百姓号慕,送葬者千数。天子嗟叹,赐钱十万,为立祠堂。后太守数烦扰,夷人叛乱。翕子端(原注“当作湍”),方察孝廉,天子起家拜越嶲太守,迎者如云。《太平御览》卷六十引《华阳国志》。

  二十二 顾观光华阳国志校勘记

  清代校勘《华阳国志》的着作,这是别开生面的一派。其特点在于广泛征引,务求博洽,为未来研习《常志》者提出深入的路向。全文约三万字,已有《武林丛书》本,存古书局单行本,《龙溪精舍》与《志古堂》两种《华阳国志》附录本流传。此不全录。只录其《巴志》前十行,以见一般。

  卷一 《巴志》 (括弧内字为原校语,小字双行)。

  历夏殷周 (廖刻本云:“当作历虞、夏、殷。脱虞字,衍周字。”) 甄其宝利 (惠校“货利”。) 迄于秦帝 (迄,原误起,宋本不误。后凡依本补正者,并不着。) 元康六年广汉益州(廖云:巴汉七郡者,巴一,巴东二,涪陵三,巴西四,宕渠五,汉中六,梓潼七也。所广益者,武都八,yīn平九,新城十,上庸十一,魏兴十二。) 前徒倒戈 (原脱前徒二字。) 封其宗姬于巴(宋本“以其宗姬封于巴”。) 给客橙□(宋本●。廖云橙当衍。●当作□,即橙字。) 竹木之贵者(宋本贵作□。) 彼牺惟泽(牺原误仪。) 令闻令望(宋本闻作问。) 蜀王弟苴私亲于巴(廖云苴下当有侯字。) 分其地为三十一县(宋本脱去三十二字,俗本改一为二,廖校遂yù删去此字,皆失考也。今依路史太昊纪注补正。) 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此处有脱文,《御览》三百四十八有:“一白虎常从群游巴蜀伤害千余人。”又四百八十,《书钞》百二十五,并节引。) 邑万家(《御览》两引,邑上并有赏字。) 于是夷朐忍廖仲……

  二十三 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续集卷一校明刘大昌刻本华阳国志跋

  《华阳国志》一书,自廖氏题襟馆本刊行后,世之读者,意谓可无遗憾。以原书为顾千里所手校,要为订正可传也。然余曩见同年邓孝先太史所藏顾氏校本,为付刊后所重勘。所据为常熟冯氏空居阁本。其校语溢出刊本者至多。保山吴佩伯曾假临一本,今尚寄寒斋中。余每披阅及之。卷中多识其疑误,而改订之处乃绝少。缘所见冯本外仅有钱磬室写本、何义门校本而已,于明代嘉靖以前旧刻似未寓目也。顷北平馆中,新收得嘉靖甲子刘大昌刻本,极为罕觏。因从赵君斐云许假归,以廖刻对勘一过。自八月二十二日起,至十月二十三十止,凡两阅月,仅乃讫功。行止不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