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及注释最新章节 >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及注释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5 章

  ,净饭王之夫人,生悉达多太子,七日而没,生于忉利天。善觉长者共有八女,长女名意,即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得大愿智幻法门,为卢舍那如来之母,贤劫千佛,皆以摩耶为母,非但释迦也。

  2)圣者:圣者,正也。发无漏真智而证真理之人曰圣者。乃见道位以上者。见道者,初发真无漏智而观谛理,以断一切见惑之位。声闻乃四加行后之预流向,菩萨为初地之入心。复有修道(断修惑,菩萨为初地至十地位)、无学道(证理究竟,声闻为罗汉果,菩萨为佛果)。

  3)出佛身血:五逆罪之一。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其罪次第而递增。以前二者背恩养故,后三者违福田故。以父母乃身之所出,命之所养,杀父母乃极背逆恩德,故重;以阿罗汉、佛乃福田也,杀之或出血之,乃违福田。而破坏和合僧众,使令斗争,则三宝断绝,乃五逆中罪业最大者。

  4)常住:法无生灭变异谓之常住。常住有三种,指佛的法身、报身、化身常住也。此处指常住物,即四种僧物:一、常住常住:众僧之厨库寺舍众具、华果树林田园仆畜等也,乃永久之物;二、十方常住:日日供僧之常食,乃取常住常住而入当日之常食也。属十方僧人之物;三、现前现前:各比丘所属之私物,乃现前僧人之现前物也;四、十方现前:亡僧所遗之物,可分与十方僧人为现前物者。

  5)伽兰:梵语僧伽兰摩之略音,译作众园。为僧众所住之园庭,乃寺院之通称也。又伽兰神之简称。伽兰神乃护卫伽兰之神。《释氏要览》上云:‘七佛经云,有十八神护伽兰,一、美音;二、梵音;三、天鼓;四、叹妙;五、叹美;六、摩妙;七、雷音;八、师子;九、妙叹;十、梵响;十一、人音;十二、佛奴;十三、颂德;十四、广目;十五、妙眼;十六、彻听;十七、彻视;十八、遍视’。亦有以汉将关羽为伽兰神者。

  6)五无间:八大地狱之第八地狱,谓之五无间,以有五种无间也。一、趣果无间:感此狱之罪,为顺现业或顺生业,在造业与受果之间决无隔他生者。二、受苦无间;三、时无间;四、命无间:寿命相续死而复生;五、身形无间:地狱广八万由旬,身形亦八万由旬,无些少空处。本经中五无间,受苦、身形、时无间与上述同,而有两种不同:三、罪器无间:种种罪器充满而无间;四、众类无间:种种众生同一受之而无间也。

  7)一十八所:指十八地狱。一、光就居:人居此中相见即yù斗,自然而有兵器出现供相杀,无岁数,又不死,以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岁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经一万岁,即人间一百三十五亿岁。二、居虚略,此中一苦当前二十,其人入火中赤身出而相斗,以人间七千五百岁为一日,其寿两万岁(已下之狱中苦与日、年寿之倍增皆例此也)。三、桑居都:其人常被火烧。四、楼:其人常居大火铁城中。五、房卒:于大深谷之火中烂烧而不死。六、草乌卑次:于高二千里、广四千里之火城中烂烧而不死。七、都卢难旦:大火铁贯其人。八、不卢半呼:常在火中pào炙。九、乌竟都:寒冷冻身。十、泥卢都。十一、乌略。十二、乌满。十三、乌藉。十四、乌呼。十五、须健居。十六、末都干直呼。十七、区逋途。十八、陈莫。见《十八泥犁经》中详述。

  8)周匝:匝,音杂,就是周围、周长、四周之意。

  9)拖拽:拽,音“知外”合,就是拖、拉、扔的意思。

  10)缴罪人颈:缴,音搅,同绞,有缠绕、勒吊之意。

  11)烊:音洋,熔化了的金属。用高温把金属熔化成液体。

  12)碓:音对,舂谷的设备.。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杠,杠端装杵或缚石,用脚踏动木杠,使杵起落,脱去谷皮或舂成粉。用水力的称为水碓。

  13)斫:音卓,用刀或斧砍削也。

  14)生革络首:‘革络’在此作动词用。依《实用汉语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的1346页注,‘革’通‘勒’。《诗·小雅·蓼萧》:‘革忡忡’;684页注,‘络’,缠绕,故知此句之义为‘以生铁制成之索练缠在罪人的头或颈上,令其痛楚至死’也。此处之‘革’,非指皮革(非作名词用),以本经中《地狱名号品第五》中云:‘各各狱中,有百千种业道之器,无非是铜、是铁、是石、是火,此四种物,众业行感’。可知地狱刑具中,更无皮革之类充作刑具也。

  15)羌胡夷狄:羌,古族名,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最早见于甲骨文的卜辞中,殷周时杂居中原,秦汉时称西羌,现在居于四川省,成为现代的羌族。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夷,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有时也泛指外国人。狄,古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间,主要居于北方,故称北狄。羌胡夷狄通常称为外族,这里指无论何方的众生,含有广义的意思。

  16)愁忧:愁罪人之受苦无有穷尽,忧已力之未充,无能相助也。

  17)顶礼:五体投地,以吾之顶,礼尊者之足也。《归敬仪》云:‘经律文中多云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足者,我所贵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礼之极也。’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1)白佛言:白,表白;向佛陈说,恭敬发问,表白自心的意思。又,赞叹佛的话语,也称为白佛。

  2)唯然:应答之声,表示服从,表示同意,含有恭敬之意。

  3)xìng识:众生之根xìng与心识也。根有利钝,识有深浅,是为不定也。

  4)五道:即六道也,见前注。以阿修罗道归入天趣或鬼趣为异:一种将阿修罗道归入天趣而成五道;一种将阿修罗道分别归入天趣及鬼趣而成五道。

  5)迷惑障难:‘迷’者,指无明,迷失真xìng,不见清净自xìng真如实相也;‘惑’者,以迷故,惑于真理,有无明惑、尘沙惑、见思惑等,乃贪嗔痴一切烦恼之总名也。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谓之惑;‘障’者,以惑故,执于理而成所知障,执于事而成烦恼障。以惑起业,以业成障。障者,障碍圣道,令行人拘于三界故名。障有二、三、四、五、十等障,如二障:烦恼障(由我执起)、所知障(由法执起);三障:烦恼障(惑)、业障(业)、报障(苦)等。‘难’者,有二种:一指三恶道之苦难或六道之苦难也;一指闻法见佛之障难,指八难也。八难者,如地狱、饿鬼、畜生(无法见佛闻法)、北拘卢州、长寿天(福报胜而无法学佛)。聋盲喑哑(无法见佛闻法)、世智聪辩(自持聪明邪见,不闻法也)、佛前佛后(无法或难以见佛闻法也)。

  6)定自在王菩萨:此菩萨修得大自在定,故名定自在王。此大士人中之龙,世间之爱悉皆远离,离yù得禅,成就无漏功德,解脱尘劳烦恼,故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有不定之时,名定自在王。

  7)谛听:谛者名了,了达声尘本来不生,不逐语言,详审而听。又若人听法,不起吾慢贡高,亦不起自卑轻小,以平常心认真听法,名为谛听。

  8)善思念:闻法之时当先净虑,排除杂念,犹如量器,yù贮甘露,器不清净,必当染污。闻法亦如是,法如甘露,心如量器,杂念如污,当去杂念,净其心境,方可得清净之甘露法雨也。

  9)一切智成就如来:此佛以智立名,无明破尽,得一切智,知一切法,事理xìng相,依正因果无一不知,知穷诸法实相而得名。一切智,见前注。如来,见前注。

  10)应供:梵语阿罗诃,以其断一切恶故,应受人天之供养,故名应供。佛十号之一。

  11)正遍知:梵语三藐三菩提,三藐三佛陀,译作等正觉,正遍知,佛的十号之一。觉知遍于一切为遍,觉知契于其理为正,谓正遍觉知一切法也。又,三世诸佛之觉知平等,故曰等;远离邪妄,故曰正。

  12)明行足:梵语多遮罗那三般那,如来十号之一。‘明’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行足’者,以足行路也,指戒定慧而言。佛依戒定慧之足,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明行足’。又‘明’者,宿命、天眼、漏尽之三明也。‘行’者,身口意三业也;‘足’者,具足也,圆满也,意为圆满具足身口意三业之三明也。又,‘慧足’名‘明足’,‘福足’名‘行足’。

  13)善逝:梵语修伽陀,译意为好去、如去。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于涅槃,故名善逝,佛之十号之一。善逝者,如实去彼岸(涅槃)不再退没生死大海之意。

  14)世间解:梵语路伽惫。译作知世间,能解世间之有情及非有情之事。佛的十号之一。‘路伽’译作‘世’;‘惫’译作‘知’,知二种世间:众生及非众生。世间解是化他之智,用以教化众生,善解世间。

  15)无上士:梵语阿耨多罗,佛的十号之一。在诸法中,涅槃为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为无上,故名无上士。16)调御丈夫:梵语富楼沙昙藐婆罗提,佛十号之一。佛某时以柔软语,某时以苦切语,能调御丈夫使入善道。佛亦度女人,以女常从男,故虽称调御丈夫,亦兼指调御女子入正道也。

  17)天人师:梵语舍多提婆魔沙南。佛十号之一。佛为人天之导师。能教示其应作与不应作,使人依教奉行,解脱烦恼,故名天人师。又,佛虽度一切众生,而以天、人两道得道最多,故独称天人师。

  18)出家:梵语波吠你野,出离在家之生活,修沙门之净行也。《维摩诘经》云:‘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有三种及四种出家。三种出家者,第一、出世俗家:远离妻子儿女俗情故,又名出红尘家;第二、出三界家:能脱生死证阿罗汉;第三、出无明家:证佛法身,究竟出无明家,便成佛道。四种出家者,身心俱出家:于诸yù境心无顾恋;心出身不出:虽受用妻子而心不耽染;身出心不出:身参法侣,心犹顾恋;身心俱不出:乃俗人也。

  19)十善:违十恶之行也。善恶xìng之判有二,一、以理分:《菩萨璎珞经》云:‘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大乘义章》云:‘顺理名善,违理名恶’。二以利分:《唯识论》云:‘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十恶者,身三杀盗yín也,口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也,意三贪嗔痴也。反此十恶名十善。’

  20)清净莲华目如来:此佛以三十二相中之第二十九相,眼色如绀青相而起名。印度莲花色青,与佛眼相似,故云清净莲花目也。赞如来相好文中有:‘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目净修广若青莲,齿白齐密犹珂雪’。

  21)福度:罗汉已证无漏之断德,能断一切烦恼,应为人天所供养,而人天亦因之而得福,度于三恶道而得人天之上福,故称福度。

  22)教化:又称劝化,教人化恶为善也。

  23)光目:此光目女乃地藏王菩萨历劫修行中所应化之身,故以菩提心之功德,令目蕴慧光,睛藏神德,号曰光目。

  24)资福;衣食住等物乃资助人之生命者,以生活所需之物资助他人以种福,是名资福。又,衣食住器等物亦为资佛道修行之外德,施之可助人增修佛道,此福德较前更大。何况以此资生之物供养贤圣,其福更不可限量矣。

  25)志诚:志者,志愿;诚者,实德,xìng命之根,天得之以成天,地得之以成地,人得之而自成。志诚,有信向之意:信者,信三宝力;向者,向菩提道也。志诚有端心正意之意: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余事名正意也。以志诚故,纯孝感天,故得佛现身而救度也。

  26)稽首:梵文称和南,婆南,即敬礼、度我之意,礼拜也。西域有九等礼:一、发言慰问;二、俯首致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27)业缘:善业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尽由业缘而生。《维摩诘经》云:‘是身如影,从业缘生’。新译《仁王经》云:‘诸界趣生,随业缘生,如影如响,一切皆空’。《法华经序品》云:‘生死所趣,善恶业缘’。

  28)暗冥:即幽冥,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无真理之光之处所,通常指地狱道,亦称幻冥。地藏菩萨救苦誓愿深重,常在地狱、饿鬼、畜生道中救苦,济拔罪苦众生,故称幻冥世界教主。

  29)卒白难竟:‘卒’者,终也;‘白’者,说也;‘竟’者,完也。此语意为‘很难说完’,‘说也说不完’也。

  30)慈哀愍我:慈者,慈悲。慈有如来慈及声闻慈之别:如来慈以无漏之功德,具足佛之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功德。而声闻无此功德,故声闻慈乃小慈也,至多施人以人天福报,无能救拔令离生死也。哀者,悲哀;愍者,怜悯。求佛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哀我母之苦,愍我孝顺之心而救拔也。

  31)梵志:志求梵天之法者名梵志。《瑜珈论记》云:‘梵者,西国语,此翻为寂静,谓涅槃也。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