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 疑案最新章节 > 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 疑案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99 章

  车钩

  链子折断,造成脱轨事故,费了很大力气才恢复原状,影响到部分列车的行

  驶。那些不相信中国人自己能修好京张铁路的人抓住此事,乘机造谣,说什

  么詹天佑在钉道的头一天就翻了车,这条铁路不用外国工程师就是靠不住

  的。但这次列车钩链折断的事故却提醒了詹天佑:不仅要有坚固的路基和标

  准的轨距,还要使列车的车厢之间能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特别是爬向高地

  或自高地下降,都必须十分安全。这一系列的安全措施,都要在中国人自造

  的第一条铁路上全部予以实现。后来,他终于发明了自动挂钩,使十几节车

  厢牢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这种挂钩现在通用于全世界,人们称为“詹天佑

  钩”。

  詹天佑发明自动拴钩的说法,曾得到今天尚健在的詹天佑幼子詹文耀的

  印证。年逾八旬的詹文耀几年前曾对来访者说:“先父弃世时,我已二十岁;

  嗣后听先母说过,先父为解决车厢连结的问题费透脑筋,后来偶然从人们的

  握手动作中得到了启发,终于摸索出了自动挂钧。”

  二、火车自动挂钧是中国工人的发明。

  这一观点是《纵横》杂志1983 年第二期刊登的郭民原《詹天佑说,火车

  自动挂钧是中国工人的发明》一文中首次提出的。郭民原在文章中说,他曾

  于1917 年在汉口当面询问过詹天佑本人关于发明自动挂钧的经过。可詹天佑

  听了呵呵大笑说:“哪有此事!哪有此事!我自己本分的事都忙不过来,哪

  里还有工夫去管挂车这种事呢?这自动挂钩倒是一个中国人发明的,但决不

  是我。”郭问发明者是何人,他说:“可惜此人的姓名己被埋没了,他是某

  车站一个挂钩工人。”

  三、火车自动挂钩是美国人伊利·汉弥尔顿·詹内(EliHamiltonJanney)

  发明的。

  北方jiāo通大学吕昌在《火车自动挂钩究竟是何人发明》一文(载《纵横》

  杂志1984 年第4 期)中对郭民原的意见提出商榷。他提出,据国外有关资料

  记载,詹内对1860 年美国人依士洛·米勒(FzraMiller)发明的垂直式平面

  车钩加以改进,制成了一种新的自动挂钩,于1868 年4 月21 日获得专利权。

  以后,他又继续改进,在1873 年4 月29 日得到第二次专利权。而在当时,

  我国还没有开始建造铁路。由于詹内发明的自动挂钧有很好的xìng能,所以

  1887 年美国车辆制造技师协会就正式建议采用詹氏(内)挂钩。1893 年,美

  国国会开会通过了要求各铁路公司限期采用詹氏(内)自动挂钩的决议条款。

  到1902 年为止,美国铁路约有90%的货车已安装了自动挂钩。这种自动挂

  钩的图样,与我国现在使用的自动车钩基本上是一样的。

  吕昌还指出,詹天佑是1888 年,即詹内取得专利权20 年后,才由广东

  水师学堂北上,正式到铁路任职。由于詹内发明的自动挂钧在英语中写作

  JanneyCoupler,在我国的铁路材料目录中就把它简译为詹氏车钩。再加上詹

  天佑在我国铁路建筑史上的卓越成就和贡献,所以造成“众善归尧”的误传,

  把詹氏车钩误解为詹大佑发明的挂钩。

  况且,我国首次装上自动车钩是在19 世纪80 年代建筑的唐山一胥各庄

  铁路。1888 年秋天,这条铁路又从芦台修到天津,而当时在我国向北英机车

  公司购进的2—2—0 机车上,就已经装有自动挂钩了。

  另外,据同詹天佑一起工作过的京绥工务处长柴俊畴工程师生前回忆,

  詹天佑曾亲自对周围的人讲:“请同事们帮助我解释解释,没有这件事。”

  请大家澄清一下关于他发明自动挂钧的误传。在詹天佑亲自编著的《新编华

  英工学字汇》的《车钧》词条内,对于JanneyCoupler 一词,音译时他有意

  避开了“詹”字的音译,译作“郑”氏车钧,即回避了对自己的误传,更未

  提到是“中国工人的发明”之类。

  (丁越父)

  博物篇

  “太一”究竟作何解释?

  读中国古代典籍,每每遇到“太一”二字而不知作何解释。这也难怪,

  因为自古以来的注家都没有给“太一”下过确切的定义。而且,“太一”的

  字形有时还写作“大一”、“太乙”、“泰一”或“泰壹”。当然,它们的

  意义仍旧是相同的。

  “太一”最先见于《庄子》和《吕氏春秋》。《庄子·天下》篇称老子

  之学“主之以太一”,将“太一”等同于老子哲学中的最高范畴——“道”。

  《吕氏春秋·大乐》同意这种说法,认为“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

  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并提出“太一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说法。

  这样,“太一”又和《周易·系辞传》中的“太极”意义相同。

  《淮南子》原则上同意上述解释,如《诠言训》说:“洞同天地,浑沌

  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将“太一”解为yīn阳的合体。但是,在《淮

  南子》中有时也将“太一”解释为天神和星名。可惜的是到了东汉,高诱注

  《淮南子》没有将“太一”作清楚的解释。他注《本经训》说:“太一,天

  之刑神”,注《诠言训》说:“太一,天神总万物者。”

  那么,刑神、天神又是什么呢?《楚辞·九歌》第一首叫做《东皇太一》。

  《〈文选〉五臣注》说:“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

  故云东皇。”这就将“太一”解释为执掌东方的天神。

  天神只是“太一”众多解释之一,而且,它的出现不会太早,盖为后人

  附会耳。因为只是在汉武帝时才开始立太一坛于长安城东南郊,而且,这里

  的“太一神”决不是执掌东方的天神,因为太一坛的周围环绕着五帝坛,可

  见太一神是众神之主。

  “太一”是怎样演变为天神的?封建时代的学者当然不能解释这个过

  程。其实,太一成为天神,中间很可能经历一个星名的过渡阶段。《史记·天

  官书》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汉书·天文志》

  的说法基本相同,这表明,司马迁只是说太一仅仅是北极附近的一颗星名。

  这颗星是北极附近比较显明的大星,位于现在赤经14h50m53s 和赤纬74

  °24′54″的jiāo点上,唐以后称之为帝星,国际上通称Bursaminor,秦以前

  的文献如《公羊传·昭公十七年》称之为大辰或大火。这个星在天空最高处,

  地位比较优越,有率领众星的资格,故而太一作为星名是太一由一般名词过

  渡到天神的中间环节。

  由于“太一”和神和星有关,因而秦汉的占星家也写了不少以“太一”

  命名的书,所以“太一”在古文献中,也时常用作书名。不过,在古书中,

  “太一”有时又和帝王的名字连在一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淮南子·览

  冥训》:“白雪,太乙五十弦瑟乐名也。”《礼纬含文嘉》也说:“礼理起

  于太一,礼事起于遂皇,礼名起于黄帝。”太一在遂皇、黄帝之前,就只能

  是泰皇了。《汉书·王莽传》说:“太一、黄帝皆仙而上天。”这个“太一”

  不过是传说中的一个上古得道的帝王而已。

  现在,“太一”的内涵或许仍未弄清。事实上,“太一”在中国古代文

  化史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起过不同的功能,但是,“太一”的众多解释中究竟

  哪一种最接近历史的真相,看来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勇木)

  干支纪法是谁创造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

  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

  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众所周知的“干支纪法”。

  据现有文献资料可知,我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 年)二月己已起,连续用

  干支纪日,一直到清末宣统三年(1911 年)止,已有2600 多年的历史,是

  迄今世界上最长的纪日资料。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干支纪日法在殷商

  时代已普遍流行,并已有类似日历的《干支表》出现。(见《殷虚书契前编》

  三卷二叶四片)在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 年),按六十甲子的次序来纪年

  开始成为定制而施行,这种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此外,“干支”在

  我国古代还曾被用来纪月、纪时等。

  干支和干支纪法是谁创造的呢?《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

  《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

  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对这大桡创造干支的传说,人们多不以为信。因此,

  干支起源问题便成了一个谜,于是有人认为:“干支和干支纪法究竟最先出

  于何处?看来是很雄得出结论的。”(唐汉良《谈天干地支》)

  早年,梁启超在《国文语原解》中认为“天干”“地支”这22 字颇为“奇

  异复杂而不可思议”,所以,许慎《说文解字》对这些字义的训释最为牵强

  附会,不达本义。他在文中引用了丹徒马氏良对“干支”的意见。马氏良认

  为:“干支”22 字“与欧洲通用之罗马字母同物,腓尼西亚及希腊文,皆22

  母,其数与此正同”。他把“干支”与罗马、腓尼西亚(腓尼基)和希腊文

  的字母等同起来看待,并从字形和读音上指出了彼此间的联系。如“甲”篆

  文字j,与罗马文的A 和希腊文的Φ在字形上都相近,在读音上,粤语的“甲”

  音也与A 相似。其他如乙、丙、丁、申等字的古篆体写法与罗马的I、B、T、

  S 在字形和读音两方面皆相类似。对于马氏良的解释,梁启超表示不赞同。

  他认为中西自古以来的字形与读音、方言屡经变迁,“若从两方面尽搜罗其

  异形异音而校合之,安此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亚之二十二母乎?”并讥马

  说为“空前之新发明”。(《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

  郭沫若在1929 年所著《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一书中,对“天干”和

  “地支”等有关问题,旁征博引,详加考释。郭沫若认为,自汉以来,人们

  对干支的种种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从古文字和神话传说的角度来看,

  “十天干”纯属于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由殷人所创制的。

  这些字既无神秘的意味,也没外来的痕迹。(见《沫若文集》第14 卷)对于

  “十二地支”,郭老则认为起源于古巴比lún。因为巴比lún天文学把太阳周年

  视运动的路径——黄道分为十二宫,而我国古代则把周天分为十二辰,并用

  十二地支来命名。郭老把十二辰与十二宫互相比较后,主张中国的十二辰和

  十二地支都是从巴比lún的黄道十二官演变而来的,其传人中国的途径,郭老

  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lún所传授之星历知识,

  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

  贾或牧民所输入”。(《沫若文集》第14 卷)

  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中可以看到,“十干”中的字已被人用以名

  号,商代汤王以下的所有帝王的名字中都用到了“十干”,因此,有人认为

  “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此为干支源于中国说,但

  较含糊。(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1 卷)

  力驳干支外来说的是郑文光所著的《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郑文光认

  为,各个古老民族相互独立产生的古代天文学体系,虽有相异之处,但在研

  究共同的对象中也必然会有相似的地方,所以,“猜测我国的干支法来自巴

  比lún”是不科学的。他进一步考证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羲和“生

  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记时中的反映。他根据郭沫若的甲、

  乙、丙、丁为“鱼身之物”;戊、己、庚、辛、壬、癸是武器的考释意见,

  认为“天干”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至于“十二地支”,郑文光认为

  它是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产生于殷商之前,并又

  演变为十二辰。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日月出没的时

  间认识。他强调指出,十二支主要是描绘了“十二个朔望月中的新月始见时

  (古代称为“胐”,即初三)其附近的星座”。按顺序把十二支的甲骨文字

  形与新月所在天区的星象比较后,郑文光认为,子与猎户座等相应的两者在

  形态图案上,都有相似之处。可见十二支的产生与观察天象有重要的联系。

  他还指出,“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因为亥是商族先祖的名字,他是

  个“二首六身”的怪物,当时,日益强大起来的商族已对夏族构成了威胁,

  所以,夏人故意把商族的先祖——亥贬之为十二支之末。

  天干和地支究竟产生于何地,源于何事、何物,真是个谜!

  (黄显功)

  八卦象征什么?

  郭沫若说《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除了“神秘作为神秘而盲目地赞

  仰或规避都是所以神秘其神秘”的原因外,还因为它是由一些神秘的砖块—

  —八卦——所砌成,于是这座殿堂一直到20 世纪的现代都还散发着神秘的幽

  光。它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渊薮,却和现代科学也有着息息相通的地方。

  据李约瑟说,计算机的鼻祖菜布尼茨正是由于康熙手下做过官的邵稣会传教

  士Bouvet 带去的两张《易》

  图,给了他以关键xìng的启发,才使二进位制由可能变为现实。

  古老的旧物启示了现代科学,然而,现代科学却不能解释这古老的旧物

  ——八卦——是怎样产生的。

  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一”和“一”符号组成,以“一

  为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