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国语最新章节 > 国语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0 章

  跃然纸上。其他如《晋语》的《叔向谏杀竖襄》、《董叔yù为系援》、《赵简子yù有斗臣》等,叔向对答晋悼公、董叔、赵简子那些话,滑稽诙谐,寥寥数语却满含机锋,人物个xìng刻划和精神面貌的揭示都是比较成功的。

  第三,《国语》虽然叙事少,但篇章完整,不少故事情节生动,有头有尾,对人物xìng格也有较细致的刻划,可以单独成为一个个文学短篇。比如《晋语》的“献公杀子”,写优施与骊姬合谋陷害太子申生,先写优施教骊姬怎样掌握申生“小心精洁,而大志重,又不忍人”的xìng格特点,要她采取对申生进行人格上的污辱诽谤的办法,因为像申生这样立身行事小心谨慎,洁身自爱又自视甚高的正人君子是受不了侮辱的,又不忍心对人有恶意,只能忍心对自己。后来骊姬果然用弑父弑君的大罪名诬陷申生,逼他自杀。这种含心理分析的描写,在其他历史散文中还是少见的。尤其写优施争取大夫里克,使他不助申生,利用里克xìng格软弱,又拿不定主意的弱点,以俳优的身份在酒宴上起舞,唱《暇豫之歌》暗示里克站在申生一边将对自己不利,后面写:

  优施出,里克辟奠,不餮而寝。夜半,召优施,曰:“囊而言戏乎?抑有所闻之乎?”曰:“然。君既许骊姬杀太子而立奚齐,谋既成矣。”里克曰:“吾秉君以杀太子,吾不忍。 通复故jiāo,吾不敢。中立其免乎?”优施曰:“免。”

  描写生动,对话精练,凸现出人物的xìng格特点。其他像《叔向谏杀竖襄》、《董叔yù为系援》、《阎没叔宽谏魏献子无受贿》、《史黯谏赵简子田于蝼》等等,都是一些精采的文学短篇。

  另外,《国语》偶尔也有盛大的场面描写,如《吴语·吴晋争长夫差陈兵而得为盟主》篇,写诸侯各国在黄池会盟,吴晋两国争当盟主久而未决,夫差的老对头越王勾践趁机袭击吴国,进兵姑苏,杀吴太子友,又沿淮河陈兵断绝吴王夫差的归路。重兵深入中原的吴王夫差,远离本国,听到后院起火,情势不利,只好听从大夫王孙稚计谋,孤注一掷,以兵势威胁晋国以求速决。吴王夫差黄昏时就下令厉兵秣马,半夜时让将士全副武装,列队布阵,一百个士兵为一行,一百行共一万士兵组成一个方阵,中间的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这披袍带甲三万士兵组成的三个方阵,中间像一片盛开的白茅草花,左边像熊熊燃烧的火海,右边像一派墨黑的汪洋,色泽浓丽,对比鲜明,何等壮观。这三万人组成的军阵逼近晋军营寨,在天明时突然金鼓齐鸣,三军将士大声呐喊吼叫,作出进攻的姿态,造成强大的声势,如火如荼,惊天动地,晋军果然吓得坚守不出。这段描写作者不惜笔墨,极力渲染气氛,写得有声有色,耀眼夺目,十分精采,同时对比揭示出吴王夫差强大兵威下惨痛的内心。这些描写表现出历史散文在文学上进展的痕迹。

  当然,《国语》由于受分国系年、记言为主体例的限制,取材比较零散,记载的史事也有不少漏误。一些地方记述琐屑,情节枝蔓,甚至有荒诞不经、穿凿附会不近事理之处。但这尽可视作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不必对古人过分苛求。《国语》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品,仍然是值得我们阅读的。

  四

  《国语》自传世以来,历代皆有注家,比较著名的有东汉的郑众、贾逵,三国时魏的王肃、吴的虞翻、唐固、韦昭,晋的孔晁等七家,但注文多已散佚,只韦昭《国语解》独存。由于韦《解》结合《春秋》、《左传》注释史实,比较尊重历史,在史料考据上可与其互为佐证;内容充实,吸取前人注释的精华,客观上保存了郑众以来诸家注释的原貌,并征引其他古书古事;训释切当,注文要言不繁,颇中肯綮,因此《国语》传世的版本多与韦《解》并行。清代和近现代学者对《国语》和韦《解》校释的著作比较多,成果也较大,著名的有清洪亮吉《国语韦解注疏》、董增龄《国语正义》、汪远孙《国语校注本三种》、黄丕烈《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以及近人吴曾祺《国语韦解补正》、沈镕《国语详注》、徐元诰《国语集解》等。

  《国语》现存的版本,有明道本和公序本两种。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四部备要》排印的以明道本为底本,参校了《四部丛刊》影印的明刻公序本,出版了《国语》点校本上下册。这本《国语全译》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为工作底本,主要参照董增龄《国语正义》,并适当参考其他版本点校注释的。每篇都含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四部分。注释以韦《解》为主,为增强学术xìng、资料xìng,也借鉴吸收了我国历代特别是近现代学者关于《国语》、《左传》、《诗经》、《吕氏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成果,其中像《礼志》为何书、“男女不yín,牛马选具”等条还托专人请教过四川大学教授缪钺前辈。因一般未注明出处,特在此一并申明致谢。译文以直译为主,在不影响原文和文章风格的情况下间有意译,虽知于“信、达、雅”尚有差距,但也力求明白晓畅。

  《国语》旧本向无篇名,为使读者了解每则言论之精萃所在,故基本上沿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之例,给相对能独立成篇的每则故事冠以篇名,以醒目点题。篇名拟定的原则主要是以“言”为中心,但有的篇章故事情节完整,不忍其割裂,就集中为一则,如《越语下》,是以记载范蠡助勾践灭吴的谋略策划言论为主,贯串起一场越灭吴的战争,全文系一气呵成,便未循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分为八则之例。还有《吴语》第七则,原题为《吴yù与晋战得为盟主》,我以为不如《吴晋争长夫差陈兵而得为盟主》醒豁点题,故径改。其余按文意对个别篇章的分段也有些变动。《国语》记载每则故事,一般是按事件缘起、针锋相对的言论、直接后果三部分结构篇章,底本于较长文字的故事大部分按此结构分段,但也有例外,于短篇则概未分段。为突出作为文章中心的言论,使读者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本书对后果部分文字较长的或时间相距多年者也另起段,如《邵公谏厉王弭谤》、《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王孙说请勿赐叔叔侨如》、《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等篇作如是处理。另外,如《周语上·穆仲论鲁侯孝》一文,前面一段文字“三十二年春,宣王伐鲁,立孝公,诸侯从是而不睦。”本就是上文宣王为鲁废长立幼的后果,原底本归入本文,与穆仲论鲁侯孝的内容毫不相干。再如《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文,襄王不听的后果应该是“狄人来”,富辰“以其属死之”,而“初,惠后yù立王子带,故以其党启狄人。狄人遂入周,王乃出居于郑,晋文公纳之”,显然是文公请隧的缘起、且既是《周语》而全书未有称“周王”之例,故以上数则的分段及标点皆择善而从岳麓书社点校本(1988年版)。在全书校点中,也曾适当吸收一些前人的校勘成果,有与底本不同者,均予出校说明。

  先秦姓氏人名,称谓多歧,一般读者未易明瞭,本拟以其在书中出现的先后为序,列一“姓氏人名简释”,因贵州人民出版社此套《全译丛书》无此体例,只得作罢,遂采取在注释和译文中参互解决之法。至于民族国邑山水之名,宫室器皿衣裳之制度,则随文出注,不予另列。

  《国语》传世两千四百多年,版本流传,辑补刊刻,错漏难免。而《国语》的内涵,则似简而实繁,似易而实难。加上条件所限,可供参考的资料甚少,如沈镕《国语详注》、徐元诰《国语集解》等迄今均未觅得。个人水平有限,点校注释中的错误疏漏势所难免,恳请读者及海内外方家批评指正。

  黄永堂

  一九九二年八月初稿于贵州人民大学

  ━━━━━━━━━━━━━━━━━━━━━━━━━━━━━━━━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16sy.com---松语文学【风蓝】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

  访问小说分享者(不愿为妞战斗)的书库,阅读更多TA分享的书籍!

  地址:http://www.16sy.com/u?id=9855

  也可以百度搜索松语文学或者访问www.16sy.com

  -------------------------------------------------------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