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耽美同人 >清和最新章节 > 清和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56 章

  已经出嫁。从前年开始,他成为唯一留在家中的孩子。

  “易卜拉欣,不要急,等到合适的时候,父亲自然会允许你登上海船。”

  一年又一年,在等待中,易卜拉欣度过人生最漫长的五年。在他十五岁,终于可以登上海船时,一支陌生的军队突然出现在家族世代居住的绿洲。

  火红色的战袄,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铠甲,锋利的qiāng矛,可怕的火pào。

  轰鸣声中,pào口-喷-shè-出黑色的浓烟,巨大的铁球从天而降,瞬间砸塌一处官邸。那是绿洲中最豪华的建筑物,也是奥斯曼官员的府邸。

  “杀!”

  喊杀声撕开沙漠的热风,火焰一般的军队,将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冲得七零八落,战斗几乎在一开始就宣告结束.

  易卜拉欣很激动,他几乎是亢-奋的看着这一切。

  苏丹派遣的官员贪得无厌,父亲和兄长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满足他的胃口,得到从黑海通行的文书。

  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同样备受欺压,因为,他们是被征服的民族。

  这支军队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易卜拉欣不知道今后的生活会变得如何,他目不转睛的看着战场中发生的一切。

  “少爷,危险,快离开那里!”

  “没关系。”易卜拉欣推开仆人的手,“这里离战场还有一段距离,而且,你难道没有看见,他们只袭-击苏丹的军队。”

  事实证明,易卜拉欣是对的。

  战斗结束后,绿洲的居民仍惊魂未定。易卜拉欣很想上前,却被仆人拉住。这一次,仆人宁死也不会放开他。

  “易卜拉欣?”

  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易卜拉欣抬起头,惊喜的发现,自己的一名兄长竟然从那支陌生的军队中策马走出。

  他穿着陌生的衣服,只戴着熟悉的头巾。

  “哥哥!”

  仆人跪伏在地上,哈拉夫跃下战马,大步走向自己的兄弟,“不用怕,他们来自大明。那位年轻的将军是父亲的朋友。”

  明军正在打扫战场,率领这支骑兵的将官,是泾国公陈亨的嫡孙陈纪。

  从朝鲜归来,他便被调入定国公麾下。大明同奥斯曼-帝—国开战,沈瑄掌帅印,陈纪打败诸多竞争对手,得领左军先锋。

  出征不久,一批大食商人由中官带领,来到军中。他们自愿充当向导,为明军带路。

  据悉,这要归功于兴宁伯。

  兴宁伯见到朝贡的大食商队,向天子进言,以准许他们在明朝定居作为条件,为军队换来一批熟悉当地情况的向导。

  “伟大的皇帝陛下,您的胸怀如大海一般广阔。”

  大食商人们接受了这个条件。事实上,他们中有不少人早已希望能留在这里。只是朝廷对“外来人口”核查极严,没有官方文书,停留期限超过许可,管你是谁,统统撵走。

  黑名单上,倭国人是榜首。撵了一回又一回,依旧顽强的死赖着不走。在港口做苦力,也比回到倭国挨饿强上百倍。

  做海盗当倭寇?找死才会这么干。

  随着大明海防加强,倭寇和海盗生存的空间被压缩到极限。

  赵王朱高燧率领船队纵横海上,像是一头巨兽,凶猛无比,谁遇上谁倒霉。

  明朝船队高举正义的旗帜,抢遍大小海盗。海盗躲起来,又盯上近乎绝迹的倭寇。稍有风吹草动,立刻登上日本岛“平倭”。过程如何不为外人道,只在史书中记载,自赵王两次“出访”倭国,同日本将军进行过“友好”会面,倭寇彻底在明朝沿海成为历史。唯一能找到他们的地方,只有爪哇群岛。

  据小道消息,这些倭寇是乘大明海船远渡重洋,为祸爪哇。

  为此,爪哇西王和东王联合向明朝抗议。

  当时,朱棣正带着军队四处找人打架,欧洲国王各个风声鹤唳,龟缩在城堡里祷告上帝,快点让这煞神离开。朱高煦憋屈在南京,每日对着成山的奏疏动弹不得,生生窝了一肚子火气。

  爪哇正好撞到朱高煦的--qiāng--口-上。

  朱高煦正找不着出火口,二话不说,抗议书直接扔回去。

  “没有证据,胆敢如此污蔑,以为大明好欺?!”

  爪哇使臣惊骇yù绝,终于意识到,永乐皇帝不好惹,眼前这位皇太子同样不好惹。比起老成持重的皇帝,而立之年的皇太子明显更加火-bào。看这架势,大有出兵爪哇的可能。

  使臣跪地顿首,是他们的错,倭寇是自己登岛,与大明绝干系!

  自己过去?

  使臣咬牙,倭寇虽矮,耐力却强,下臣以为,当是游泳!

  朱高煦:“……”

  到这地步,他也不好继续为难。

  最后,事情以西王东王负荆请罪,献上一万两黄金结束。

  面子的问题不在爪哇人考虑之内,黄金却是大事。为筹集赔偿款,爪哇再次掘地三尺,还到苏门答腊的地盘上挖土抢金子。

  此等行径,苏门答腊国王自然不会坐视。

  一来二去,双方军队叮咣打了起来,一打就是五年。

  引起这场战争的倭寇,早在爪哇使臣被明朝踹回来时逃之夭夭。

  倭寇凶-残-无-赖,却不傻。爪哇人发狠,不跑,等着被当地人报复?

  这些倭寇究竟跑去哪里,正史没有明确记载。只在野史中有云,他们驾驶海船,成为了海盗,专朝欧罗巴商船下手。也有言,他们被大明收容,回到日本之后,成为最大一股“地下”势力,日本将军都被压得抬不起头。

  另有一种说法,他们离开爪哇岛后就死了。连船带人一起沉入海底。传说这些倭寇携带大量的金银财宝,单是黄金就有五箱。

  众说纷纭,后世许多探险家都曾在爪哇附近海域寻找过沉船,却无一例外,毫无收获。

  后世,西方学者就爪哇一事展开调查,材料中,一个熟悉的名字再次出现。

  大明一等伯,孟清和。

  他在整件事中扮演什么角色,由于史料不全,已无从考证。珍藏在华夏博物馆中的文献,也只有华夏研究人员能够查阅。

  西方学者没有气馁,查不到华夏史料,一本大食人留下的手记令他们如获至宝。翻译出手记的全部内容之后,学术界立刻掀起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明朝政府,是否有预谋的“侵-占”他国土地。

  手记的主人名为易卜拉欣,从记载的内容看,他是一名大食商人的儿子。

  “大明的军队打败了苏丹的军队,杀死和驱逐苏丹派遣的官员。”

  “明朝的将军很年轻,也很友好。他被兄长邀请到家中……虽然信仰不同,但他很有礼貌,获得了智者的好感……”

  “将军和兄长离开之后,父亲回来了。他说,‘易卜拉欣,我们将离开这里,乘船前往明-帝-国居住’。”

  “大明,父亲和兄长口中的伟大王朝。父亲告诉我,明帝-国的军队十分强大,苏丹的军队不是对手。为获得这个机会,他和兄长甘愿为明朝军队充当向导。如果被苏丹军队发现,绝对是死路一条,家人也无法幸免。但父亲仍是这么做了……”

  “智者说,明-帝-国同奥斯曼不同,不会横-征-暴-敛,也不会强令女子填充苏丹的-后—宫。事实上,许多商人希望能将女儿嫁给明朝的贵族,只可惜,信仰相同的明朝贵族实在太少。”

  “家人准备好动身,父亲将兄长们聚集到一起,告诉大家,他将家族拥有的大部分土地出售给明朝的商人,只留下绿洲中的一小块。我和兄长们一样疑惑,明朝的商人买下一大片沙地,难道是要挖沙子吗?更奇怪的是,这么做的商人并不是一个……”

  半本之后,字迹变得模糊,并且出现缺失。

  翻过残页,便是易卜拉欣同家人在明朝生活的点滴。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易卜拉欣对生活十分满意,并在他三十岁时,考取 “功名”,成为一名官员,这让家人倍感荣耀。许多父亲的朋友都希望将女儿嫁给他。

  至此,手记戛然而止。很显然,后边还有许多内容,但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可追寻。

  但是,这些资料足够西方学者对当时的大明发起攻讦,他们声称,“当时的明政府,有计划的-掠-夺-易卜拉欣生活的土地,打着商人的幌子,实行可-耻-的掠-夺,和他们在jiāo趾的行为没有任何区别。”

  持相反意见的人却表示,这种推论完全是无稽之谈!

  “掠夺土地?一片沙漠吗?”

  “那不是沙漠,那下面是石油,总储量居世界之首!”

  “石油?几百年前,连蒸汽机都没有的时代,明朝人就知晓荒芜的沙漠下埋藏着石油,并为此发动战争?别开玩笑了,在当时人的眼中,这些黑色的液体甚至比不上一棵枣椰树。”

  攻击者无言以对,却仍不愿死心,继续在浩淼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证据。

  可惜,真相就在眼前,偏偏没人愿意相信。

  能看到几百年后的预言家没有,闯入历史的兴宁伯却有一只。

  答案就是这么简单,但最富于想象力的学者也无法相信。即便有人提出疑问,也多会被嘲笑,“这是历史,不是幻想出的神奇故事。”

  后世学者为几百年前的强盛王朝争论不休时,掀起风-暴,改动历史轨迹的孟伯爷却在头疼,为赵王的礼物头疼。

  船队每次归来,朱高燧都会送给孟清和一份“土产”,相当特别的土产。灵感源自永乐帝赏赐给孟伯爷的一只羊驼。

  狮子、鸵鸟不稀奇。

  非洲水牛和美洲野牛,在孟伯爷名下的草场中悠闲吃草。

  花豹和猎豹能组成一个足球队。

  羽毛绚丽的天堂鸟,占满府内整个花园。

  每日在鸟鸣声中醒来,孟伯爷都要捂住脑袋,不知该感谢朱高燧的“好意”,还是撺掇国公爷以比武的名义,同赵王殿下打一架。

  不久前,朱高燧又给孟清和送来一对袋鼠,偏偏还是一对雄的!自那以后,每隔几日,伯爵府内就要上演一出拳击赛。动静大到引来朱瞻壑兄弟围观,顺便蹭饭。

  “皇祖父又出征了,父王火气大,皇祖母说这几日天气不错,孤该领着瞻圻多到宫外走走。”

  年画娃娃已是翩翩少年,相貌综合父母优点,格外清俊。与之相伴的,是直线攀升的腹黑和皮厚程度。

  吩咐家人准备午膳,孟伯爷仰天长叹,美好的三头身岁月,果真是一去不复返。

  如果后世人知晓,堪称“大明第二奇人”的兴宁伯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不知会否幻想破灭。

  为何是第二奇人?

  华夏自古讲究尊师重道。第一名属于兴宁伯的师父,道衍。

  当然,关于道衍的传说,那又是另一段历史了。

  第237章 番外三 尘封的记忆

  明史记载,孟清和,大兴县人,本农户子。年十四,父兄皆亡,弃文从军,戍开平卫。

  初为步卒,后献戍边之策,逐升小旗,总旗,百户,佥事。从沈瑄麾下,屡建奇功。献敌堡图,得燕王赏识。时高僧道衍见之,曰:“子何异!眉远山,胸怀千机,必为能臣。”遂收其为徒。

  及太--祖崩,建文立,燕王三子入京朝拜,清和以机谋多出,行事多诡,护卫同行。

  经山东,献遇险出京之策,并议海外事,得世子郡王赞誉,“此岂贤人语耶?”

  自京还,至北平,道衍语于燕王,“此子非凡。”

  燕王喜,授王府护卫。

  后建文听jiān臣言,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

  燕邸,故元宫。时为官兵所围,成祖旦夕获罪,于是决策起兵。适大风雨至,檐瓦坠地,众人色变。道衍曰:“祥兆,飞龙在天,以风雨从。瓦坠,将易皇也。”成祖大喜。

  燕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靖难之师”。

  其年十月,袭大宁。孟清和献策,得朵颜三卫,成祖兵势大盛。

  李景隆围北平,守御甚固,以坚城击退攻者。守军夜袭,伤官军。援兵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

  是时,李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

  成祖围济南三月,不克,师劳顿,乃还。复攻东昌,败绩,亡大将张玉。沈瑄、朱能等力战,方得还。

  师惶然,成祖意稍休,道衍趣成祖,孟清和见营中大火,言有祥瑞,军心遂稳。

  后得中官密报,京师势单,战可下。

  成祖大喜,师绕济南,连败诸将于淝水,灵璧,渡江入京师。

  入皇宫,孟清和与杨荣共语曰:“先拜帝陵。”

  成祖继位,以靖难功臣,授孟清和一等兴宁伯,后赐国姓,史称朱兴宁。

  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孟清和屡有计策出。转战河北、山东,在军三年,或胜或否,每有军心不稳,清和皆有言定之。

  成祖拥天下,论功在诸武将之前,仅次数人。

  永乐三年,拜行后军都督府佥事,镇大宁。其间献佛郎机pào,开互市,安边民,屡有功,多得封赏。

  永乐五年,升行后军都督府同知,复镇大宁。

  后兵出鞑靼、瓦剌,皆从,立奇功。

  帝念其功,赠其父爵,并封其兄官爵。

  永乐年中,皇次孙出阁就学,清和说书,言海外事,每有惊世之语。圣孙呼其师,言多称我而不道孤。

  永乐十年,成祖迁都。

  永乐十一年,jiāo镇守印。

  永乐十五年,拜中军都督府都督。赐大兴县宅邸,帝亲书匾额,言其诚厚。

  永乐二十年,从大军西征欧罗巴。时定国公掌帅印,兴宁伯为副。大军所到之处,各城邦闻风而降。

  永乐二十五年,以痼疾辞官,帝不许。

  永乐二十七年,再上疏,帝从之。

  帝崩,后经两朝,宣武十一年,年七十有六,病甚。帝车驾临视者再,语甚厚。赐以金水壶,金香炉。

  同年十一月,殁。帝震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