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彭加木失踪始末最新章节 > 彭加木失踪始末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31 章

  院去了。

  夏叔芳一边走,一边暗暗佩服医生的妙计。倘若不用如此妙计,即使用拖拉机拖,恐怕也难把彭加木拖到医院里来。

  后来,夏叔芳背着彭加木,把他的病情反映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请求不要再让他蒸吡啶。但是,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根本不理,仍然叫彭加木蒸吡啶,致使他早已得的吡啶慢xìng中dú越来越严重,大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

  ◆“只有一个人也干!”

  直到1973年,彭加木才结束了蒸吡啶的生活,回到科研岗位上来。

  领导找彭加木谈话,问他愿意干什么工作。

  出人意料,彭加木提出了正式申请:“我愿到西藏工作!”

  领导一听,怔住了。因为他牢牢记住,王洪文的“指示”中有“内部控制使用”这么六个大字,这样的人怎能到西藏去呢?可是,又不好把话讲明,便故意制造障碍,说道:“到西藏去,户口也得迁去!”

  谁知彭加木一听,很痛快地答道:“行,把我的户口也迁去,我愿意在那里干

  一辈子!”

  领导无话可答,只好在屋里来回踱着方步。半晌,才说道:“这件事,我们再研究研究。你再考虑一下,如果把你留在所里,你想干什么?”

  “继续过去的工作,研究植物病dú。”彭加木答道。

  “研究植物病dú?在运动中,植物病dú组不是散伙了吗?现在,这个组连一个人也没有。”领导以为,彭加木在“牛棚”中关了多年,消息一点也不灵通。

  “只有我一个人,我也干。”彭加木深知研究植物病dú,在农业上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无论如何要坚持这项研究工作。

  就这样,彭加木又回到了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用这“科学之眼”继续探索植物病dú的奥秘。不过,植物病dú是庄稼的大敌。要研究它,第一步就是到田间去观察庄稼病状,采集样品。不下乡,不到农业第一线去,研究植物病dú成了无米之炊。这时“内部控制使用”这六个字,像紧箍咒似的,束缚着彭加木。

  彭加木来了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当时,正刮起“开门办科研”之风,彭加木要求下乡,他们没有理由可以阻拦。

  于是,植物病dú组又恢复了,被锁困多年的彭加木,终于又在祖国各地奔忙了:

  他来到江苏、浙江,考察桑树萎缩病;

  他来到广东、福建,调查柑橘黄龙病;

  他来到山东泰安,了解枣疯病;

  他来到河南新乡,探索小麦黄矫病;

  他来到北京、河北,研究小麦丛矮病;

  他来到上海郊区,探讨蔬菜病dú……

  彭加木以“植物病dú组”的名义,在短短的几年之中,连续发表了多篇科学论文,请注意,彭加木的这一系列论文,绝大部分是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这一点便说明了这些论文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其中,特别是详细研究了柑橘黄龙病。为了调查这种植物病害的病因,仅福建一地,彭加木便去过多次:

  1964年,到了福州、龙溪;

  1965年初夏,到龙溪工作了一个月;

  1965年下半年,到龙溪采集柑橘黄龙病样品;

  1966年,到龙溪;

  1967年,到福州、龙溪;

  1973年,又来龙溪。

  1974年、1977年、1978年、1979年,又多次到福州、龙溪……

  彭加木的论文,正是在这样反复考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他的关于柑橘黄龙病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所谓柑橘黄龙病,是指柑、橘得病之后,树梢的叶子全部发黄,看上去像条黄龙。得病之后,根系腐烂,全树衰竭,产量大减,是柑、橘生产中的大患。

  早在1943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陈其,首次对华南柑橘黄龙病作了研究,发表了论文。但是,柑橘黄龙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不清楚。从此,人们开始探讨这种病害的病因,多年悬而不解。

  1965年初,陶铸邀请彭加木到广东考察柑橘黄龙病,他便开始着手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当彭加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时,初步看出可能是由病dú感染引起的,可是,当时大部分人认为,这是由一种“类菌原体”引起的。

  彭加木在政治上、生活上是倔强的,在科学上也是那股倔脾气。他不随波逐流。他到各地采集柑橘黄龙病的病叶,终于初步分离出病dú。就在这时,那场政治风暴打断了他的研究工作。

  当他重cāo旧业,首先便着手继续研究柑橘黄龙病。他与持“类菌原体”感染的科学工作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在科学上,彭加木有一股子“牛劲”,但也有一股子“牛脾气”。他轻易不服输。他鲜明地坚持自己的观点。经过多个日日夜夜,他用电子显微镜拍出了清晰的柑橘黄龙病线状病dú的照片!这是在国内首次用事实证明,柑橘黄龙病的病因是由线状病dú引起的。

  这么一来,连那些支持“类菌原体”论的科学工作者,也不能不在事实面前承认,的确存在着柑橘黄龙病的病dú。不过,他们也并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论点,因为他们也有许多事实证明“类菌原体”引起了柑橘黄龙病。

  经过双方多年激烈的论战,如今双方得出共同的结论:柑橘黄龙病的病因是复杂的,既有“类菌原体”感染,也有病dú感染这叫“复合感染”。

  彭加木是倔强的。正因为倔,他坚持了下去,找到了病dú;也正因为倔,他有时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过,当他的“牛脾气”转过弯来了,真正感到别人说的也在理,这时,他就听进去了。正因为这样,他最后还是同意了“复合感染”的理论,认识到“病dú论”与“类菌原体论”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我就是不签名!”

  中国的政治风云是多变的。

  正当彭加木沉醉于科学王国之中探索珍宝时,“四人帮”把矛头指向了周恩来总理。

  在制订十年科学规划时,周总理曾说过:“在广泛深入实际的基础上,把科学研究往高里提。”

  “四人帮”反其道而行之,大砍基础科学研究。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七个基础科学专题小组,被解散了六个,只剩下彭加木的植物病dú组还在那里工作,不断写出科学论文。于是,种种流言飞语,向彭加木袭来:

  “植物病dú组是一个针chā不入、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植物病dú组是打着联络实际的旗号,干着脱离实际的工作!”

  彭加木没有理睬。他的回答是:“他说他的,我干我的!”

  1976年春,周恩来总理逝世之后,“四人帮”刮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妖风,矛头直指邓小平。

  对于“四人帮”的这些yīn谋,彭加木是看得很清楚的。当时,“四人帮”在上海的余党强令党员要带头“反击右倾翻案风”,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写“批邓”大字报。

  在“四人帮”的yín威之下,有些党员便照抄,写了“批邓”大字报,应付了事。然而,彭加木却一张“批邓”大字报也不写。这时,一位好心人给彭加木通风报信:“市里派来两个人,正在所里统计哪些党员写了‘批邓’大字报,哪些党员没有写。据说,查下来只有你没有写。你赶紧写一张吧,不然会惹麻烦的。”

  彭加木笑笑,摇摇头。

  下班之后,另一位好友到他家里去。彭加木毫不掩饰地谈了对“天安门事件”的看法。他说:“群众纪念周总理,有什么不对?怎么会成为‘反革命事件’?以三项指示为纲,错在哪里?”

  风声越来越紧。大约是那两个人的调查报告送上去了,“四人帮”在上海的余党开始注意彭加木,注意“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于是,在一次全所大会上,一个头头就声嘶力竭地叫嚷道:“到现在为止,还有这样的共产党员,连一张大字报也没有写!他的党xìng到哪里去了?”

  尽管这个头头没有点名,人们一听,心里都明白这不是指彭加木,还会指谁呢?人们都暗暗替彭加木担心。

  这次大会,又动员写“批邓”大字报。会后,有几位同事合写了一张“批邓”大字报,把彭加木拉住,好心劝他道:“你来签个名算了,免得麻烦。”

  彭加木非常倔强地说:“我彭加木的名字,就是不签在这样的大字报上!”

  这件事,被上面知道了。他们准备继“清队”、“清查5.16”之后,第三次揪斗彭加木。

  就在这时,中国大地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八章 返疆

  ◆重回第二故乡

  “四凶”肆为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风暴、动乱,结束了。被颠倒了的历史,恢复了本来的面目。

  此时此刻,彭加木的心情既兴奋,又焦急。他急于想把被“四人帮”耽误了的时光追回来。他郑重其事地向党组织诉说了自己的心愿:“重上边疆,重当‘铺路石子’。无论是去西藏,去云南,去新疆,去青海,我都高兴!”

  如今,那“内部控制使用”的紧箍咒,再也不会念了,彭加木可以展翅高飞了。尽管他在那“史无前例”的风暴中受了那么多磨难,他却不埋怨,不后悔,不观望,不犹豫,他的目光总是向前,向前。

  组织上慎重研究了彭加木的要求,觉得青藏高原气压低,彭加木的身体恐怕吃不消;青海他没去过,开展工作较困难;云南和新疆他去过多次,比较合适。

  新疆方面一知道彭加木要重上边疆,立即发出了邀请,于是,组织上决定让他去新疆工作。不过,考虑到彭加木年已半百,又有严重的上腔静脉后遗症,因此只同意他在每年夏天去新疆,其余时间在内地工作。

  1977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给彭加木汇来了路费(他每次去新疆,都是新疆分院给他寄路费的)。7月,彭加木离开了上海,奔赴阔别了十多年的新疆。

  一路上,他的感触颇深:在50年代,他从上海去新疆,只能坐火车到甘肃,再换长途汽车进疆;在60年代,火车可以直达乌鲁木齐了;如今,他坐着飞机进疆,花了六七个小时,便可从上海直抵乌鲁木齐了。

  一路上,彭加木兴致勃勃地透过飞机的园形舷窗,俯瞰着祖国那广袤无垠的大地。飞机翼下出现巍峨耸立、顶上戴着白皑皑“雪帽”的博格达峰天山的山峰,彭加木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了。他的心在激烈地跳动:

  “哦,新疆我的第二故乡,我又回到你的怀抱。”

  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曲》一诗中,曾感叹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今,彭加木却是“西出阳关多故人”。当他走下飞机,老朋友们蜂拥而来,紧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放,热泪夺眶而出。

  是呵,在那乌云压城的岁月,新疆的老朋友们听到了关于“梅花党”的传说,听到了彭加木的消息,他们心急如焚彭加木为了新疆的科学事业呕心沥血,怎么反而被颠倒为到边疆“刺探军情进行特务活动”呢?这是多大的冤枉啊!

  正因为这样,老朋友们一听说彭加木劫后余生,仍重返边疆,何等欢欣,奔走相告。他们都巴不得想早一点看到虎口逃难的彭加木。

  想不到久别重逢,彭加木却只字未提那痛苦的遭遇,一个劲儿打听新疆分院186的现况如何,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严师

  彭加木劫后重返新疆,自然引起了记者们的关注。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起了这样的问题:“你在新疆分院担任什么工作?”

  彭加木一听,便知记者在打听他在新疆分院的“头衔”。

  他幽默地答道:“我在新疆分院,担任铺路工作!”

  彭加木的回答,使记者愕然。

  确实,说来颇使人难以相信:彭加木多次来疆,是新疆分院的“开国元勋”之一,可是,他的唯一“头衔”只是“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从未在新疆分院担任过一官半职!在别人看来,这几乎不可理解,而在彭加木看来,却理所当然!

  过去,彭加木来新疆是为了“铺路”;如今,彭加木来新疆也是为了“铺路”。

  彭加木深知,人才是发展科学的基础。要推进边疆的科学事业,必须悉心培养一批科学人才。于是,彭加木在新疆,带了四个助手,开展植物病dú研究工作。

  这四个助手,在植物病dú研究方面都是新手:

  小李,她虽是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可是从来没摸过电子显微镜;小赵,新疆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学过多少专业知识;吾尔尼沙,维吾尔族姑娘,新疆医学院的毕业生,连讲汉语、看中文书籍,都感到吃力;小关,高中毕业生。

  彭加木以他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格言:“我想作一颗铺路的石子,让别人踏在自己的背上走过去……”他,正是让这四个年轻人,“踏在自己的背上走过去”,走上了攀登植物病dú学高峰的道路!

  小李还清楚地记得,在1977年夏天,陈善明带着她去见彭加木。当时,彭加木正在电子显微镜旁忙碌,小李心里可紧张呢,双手不知往哪儿放才好。谁知彭加木一见她,便拿来一堆病dú照片给她看,又领着她参观电子显微镜,小李看到电子显微镜构造那么复杂,cāo作又是那么精细,害怕自己难以胜任。

  彭加木却鼓励她道:“没关系,慢慢做,就会的。我在学校里,也没见过电子显微镜。”过了几天,小李很快就熟悉彭加木了,知道他是一个没有架子的人,也就很随便了。

  小李是个急xìng子的人。她在家里用缝纫机做衣服,缝错了,照理应当用刀片把线一点点拆开,然后重新再缝。小李一急,索xìng用手扯,一扯便把布扯破了,结果做成的新衣虽然一次也未穿过,却已打上了补丁!然而cāo作电子显微镜,却要非常细心、耐心。要拍一张病dú照片,从田间采样开始,切碎、浸取、差速离心、提纯、成膜,一直到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