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都市言情 >北雄最新章节 > 北雄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七卷射天狼 第1158章风潮

  礼部尚书李纲和刚刚回京不久的礼部侍郎刘洎两人一道入到太极殿中。

  李破在殿上抬起头招手让施礼的两人入座。

  两人屁股刚挨上座椅李破便道:“长安书院之事你们都听说了吧?”

  刘洎回来没几天他和长孙顺德两人在上党算是过了瘾领兵把上党扫了一遍平定乱象整肃官场弄的一身血色。

  他们离开的时候上党官民估计是额手相庆就差放鞭炮了。

  不过对于朝廷来说两人却是有功要在他们为官资历上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年末赏功少不了他们两人一份。

  刘洎回到长安后休息了一段日子这才刚到礼部上班。

  长安书院的事情他自然是听说了可他刚刚上衙坐班这种事找不到他头上所以他看了看李纲也就没急着说话。

  李纲暗自叹了口气重又起身施礼道:“兹未战也先起风波未能料在事先臣之罪也。”

  李破按了按手示意他坐下说话神态缓和并不是有所恼怒的样子“错不在你……再者说了读书人论及时政言说利弊有所见解应该说是好事。

  总比那些读书只为求取富贵的人强吧?”

  李纲好似早有预料会是这样一个结果所以点着头重又坐了下来。

  刘洎则有些诧异这么轻描淡写吗?他愣了愣神心说陛下如此开明真是社稷之福也。

  这方面李纲比刘洎体会要深刻的多科举泄题一案至今没个结果皇帝却很有耐心也能体谅臣下们的难处只这一点在晋末以来的君王身上就属于难能可贵的品质。

  更何况这几年皇帝治理天下一直都是不骄不躁足以称得上一声圣明天子了。

  ………………

  长安书院一事还是因长安祭酒李玄道等人而起在长安书院办起了文会并广邀南北文人才子参与最后摆起了擂台……

  眼见大家火气越来越盛他们又恳请朝廷出面缓和。

  礼部这边反应有点迟钝没办法也不能怪李纲等人不够敏感主要是京试马上就要开始了礼部上下都在准备大考诸事加之还有乱七八糟请托求情的也就顾不上其他的了。

  中书那边反应倒是快其实还是因为那边有些人和长安书院来往比较多些而已。

  岑文本和孙伏伽身份都不一般不但在文坛之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分属南北想来他们一露面这些南北士子见到他们些许意气之争还不是人到即安?

  可这两位到了书院正逢书院中人们议论时事。

  这无疑是文人们的主战场之一之外什么诗词歌赋评论古今人物等等也是他们的主要话题。

  平时大家会谨慎一些只不过现在刺刀见红谈论起时事难免有人信口开河。

  而且不管什么时候能诉诸于口舌的东西都很多尤其是如今旧朝渐远新朝初立的阶段就更是如此。

  年轻的士子们热血上头指摘旧朝之弊宣扬新朝之明那怎么能显示出他们的本事?很多人都觉得只有反其道而行之才能收一鸣惊人之效。

  年轻人就是这个样子不够谨慎总想特立独行邀名于外只有付出了足够的代价才会晓得世道之险恶。

  这本不算是坏事年轻人若不如此暮气沉沉的又叫什么年轻人?

  可要是时机不对那些不够理智的年轻人便会付出他们难以承受的代价……

  长安书院中的论战就是如此南北士子们碰出了火花一些人脑袋一热便抛开了诸般顾忌只想在论战中压倒对方丝毫也没顾忌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尤其是年轻士子受限于其年纪眼界人生经验等等其实并无多少新鲜而有见地的观点大多只是求个标新立异罢了。

  待到词穷之际便把长辈们私下里说说的东西拿出来用到争论当中那就更增添了几分危险。

  当话题来到选才之制上面已如风中之悬线一旦为有心人所用后果不堪设想累及自身都是轻的祸及家族也不是不可能。

  岑文本和孙伏伽到时文会已开了两天长安书院的教授们并未能引导舆论平息士子们的纷争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

  这事长安书院的人确实要负有主要责任。

  读书人聚集于京师准备大考他们眼见于此便选了一些名声大的才学高的家世足够的士子来参加长安书院文会。

  等到士子们渐渐分成了两派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危险所在反而从中推波助澜想让年轻人们尽量展露才华要的其实就是巩固长安书院在文人中间的地位而已丝毫也没有顾及会不会影响到将要到来的京试。

  直到局势愈演愈烈他们根本无法控制的时候这才感觉要糟求助于朝中。

  岑文本和孙伏伽本来没当回事不过当他们到来之时论战已涉及到选才之制这种关乎于年轻人们命运的话题。

  场面那可就厉害了……

  比如说北人士子大多默认前隋时创立科举选才之制但江南的士子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南齐时便有课考之说那才是科举的源头。

  而且梁陈两朝都有所延续你们北人骄傲个什么?明显那是咱们有所创新你们只知道拾人牙慧却还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观之实在令人生厌。

  话题接着又偏了一些有那江南才子指出前隋立下科举还不是为了对付以关西世阀为首的北方世族?

  然后还愤愤的加上一句前隋时科举不像样子咱们江南有识之士都不带去参加的选出来的那些什么秀才进士到了咱们南边谁会多瞅他们一眼?学识估计连咱家的书童都不如。

  要说前半段还有些根据不能说胡言乱语的话那么后半段就属于大放厥词的范畴了。

  孙伏伽房玄龄许敬宗杜氏兄弟等人都是前隋选才的产物他们大多出身庶族真正位于九品之内的人极少而且确实多为北方人。

  可以说前隋开科取士弄的极其拉胯可选出来的那些人都很有才能。

  其中一大部分湮灭在了隋末乱世当中可活下来的人各个都很了得也正是隋末乱世给予了他们极为难得的机会如今位列朝堂之上的很有那么几位。

  年轻人激切之下说话不过脑子一下就把这些人给带了进来只要有那么一位两位跟他较真他这一辈子也就毁了。

  而出格之处不止这些江南士子对科举的态度也渐渐流露了出来他们自己其实没什么固定的观点可他们家中长辈不看好科举的却是大有人在。

  于是他们论辩之时引经据典把察觉制也拿了出来做比渐渐的有人说出的观点就极端了起来。

  认为将要到来的京试很难保证公正听说还要弄出什么南北二榜显然是为了维护北方士子的利益……

  很难说其中是不是有人心怀叵测从中推波助澜所致可舆论就是这样江南士子能来到长安书院参加文会的都是此次京试的精华所在。

  他们口中所言传出去了定然会引导风潮换句话说京试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质疑大考的公正性了你说糟糕不糟糕?

  孙伏伽和岑文本没有料到情形这么严重也只是想摆出一副前辈高官的架子转圜一下也就成了。

  可风评即起南北之人论战正酣火气旺盛。

  两位高官的到来确实让大部分年轻人们有了迟疑可有些人却兴奋了起来觉得是扬名于世的大好时机。

  陆续站出来与两位高官论辩。

  岑文本和孙伏伽倒是很镇定一一解答旁边又有长安书院的人相助哪里会让年轻人占了便宜?

  这不能说是什么论辩只能说是坐而论道以岑文本孙伏伽之才对这些年轻的士子是降维打击。

  辩论?哪有谁能跟他们辩论只一个身份就相差太远能下场跟你说两句那就是给足了面子。

  可说回来了若是之前两人早点过来也许真就能把这场论辩变成年轻人在高官面前展露才学的场面。

  不过他们来的晚了些味道也就不对了。

  南北两边的士子火气正盛他们不想见到两位高官和稀泥而是想让两位高官把事情讲清楚。

  比如说为什么会分南北两榜又比如说之前地方科举应试那般混乱朝廷怎么保证选出来的人就能让大家心服口服?

  再有更深刻一些的用科举制度来代替察觉真的能成吗?前隋时的例证不要太多朝廷又是怎么个说法?

  你一言我一语间两位高官渐渐成了众矢之的。

  一天下来岑文本和孙伏伽两人非但没有安抚住士子的情绪两人之间反而意见有所不合。

  结果令人瞠目结舌两位高官竟是把这种论辩带回了朝堂李破听闻的时候也有点愣神我的天这是岑文本和孙伏伽干出来的事情?松语文学www.songyuwenxue.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