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乱世烽火乱世情最新章节 > 乱世烽火乱世情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十九章 大儒

  第十九章大儒

  按照谢斌杰提供的地址,林凡很快找到了钱谦益在南京的别院。

  这座宅院坐落在南京城内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周围绿树掩映,几只小鸟在“叽叽喳喳”鸣叫。说是别院,建得一点也不马虎。正门虽不甚高大,却方方正正很有气势。门楣上“钱宅”两个楷体大字,显示了书法上深厚的功力。

  敲开门,林凡对老仆说:“在下受谢斌杰先生之托,有书信带与你家老爷。”

  老仆客气地说:“老爷正好在家,请公子随我来。”

  穿过两道门,进了一间装饰素雅的书房,林凡见到了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大儒。

  钱谦益五十岁左右,面目清癯,气质沉稳。坐在那里颇有学者风度。身边侍立着一位浓眉大眼的年轻人,态度恭谨,看来是他的学生。

  “晚辈林凡拜见牧斋先生。谢斌杰先生有书信交与先生。”

  “请起,请稍坐一下!”钱谦益接过信,打开看了一遍,爽快地说:“谢斌杰乃是老夫的表弟。表弟托老夫关照一下你的生意。老夫虽非商人,在南京也有些人脉。此事老夫答应了,林公子请放心。”

  “谢先生!”

  “我那表弟本来天分极高,聪明绝顶。怎奈生性顽劣,不喜读书,整天的舞枪弄棒,结果混到江湖中去了。倘若他知道努力,如今成就怕是已经超过老夫了。”

  “人各有志,可能这也是天意吧。”

  “老夫见林公子谈吐不俗,是否读过诗书?”

  “幼时读过一些,不成系统,如今恐已荒废了。”

  “家道既然殷实,为何没有考个功名?”

  “先父一向不喜官场,临终留言让晚辈一生经商。晚辈不敢违背。”

  “不违父衷,孝心可嘉。然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当上报朝廷,下安黎庶,方不负平生之志。老夫观公子资质颇佳,一生埋于铜臭之中,岂不可惜?”

  林凡深施一礼:“晚辈有不同愚见,不知当讲不当讲?”

  钱谦益感到有趣:“公子请讲。”

  “晚辈以为,世人对商人多有不公。朝廷的习惯说法便是按‘士农工商’顺序排列,把商人排在最后,甚至归入‘没出息’这一类人中。这种情况如果在秦汉时期,倒也无可厚非,因为那时产业简单,只有种田和手工。如今我大明百业俱兴,需要商业把百业串联在一起,才能推动百业良性发展。特别是自万历年间张居正大人所作的财政调整之后,商业已经是我大明不可缺少的主要产业之一。人们可以轻慢商人,但又离不开商人。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好一个‘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寥寥十二个字,把几大产业的关系剖析得入木三分!这十二个字应当呈给皇上。”钱谦益忽然有如醍醐灌顶般的顿悟。须知这十二个字乃是后世付出多少惨痛代价,经过上百年才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此时说出来自然把同时代人甩出好几条街。钱谦益仔细回味这句话,忽然意识到有些失礼,连忙道歉:“请林公子说下去。”

  “商人也是我大明臣民,也想报效朝廷。东周时郑国商人弦高‘犒军救国’,拿自己所有的牛羊犒劳秦国大军,秦军以为郑国有所防备而取消了攻打郑国的计划,方使郑国免遭生灵涂炭。后来各朝各代都变本加厉压制商人,以至于他们也就没有了报国的机会。如今我大明财政紧张,又要打仗又要赈灾,到处都要用钱。只要朝廷取消一些对商人的歧视政策,你把商税适当提高他们是愿意接受的。这样财政问题也就解决了。”

  比学问自然比不过钱谦益,如果比一比对商业的见识,比你领先四百年!

  钱谦益双眉紧锁,陷入沉思。良久,发出一声大笑。

  “哈哈哈哈!满朝文武绞尽脑汁,数年不得其法。谁知被一少年一语道破!林公子高见!老夫受教了!”说罢严肃地施了一礼。

  林凡慌忙避让:“晚辈信口开河,先生见笑了。”

  “不不,这可不是信口开河,这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林公子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见解不同凡响。老夫以为如果你能多读些书,假以时日必为国家栋梁之才。”

  请林凡坐下,钱谦益亲切地说:“刚刚来到南京,先把你的生意料理一下,然后抽些时间读书。老夫这里你随时进出,所有书籍任你翻阅。有疑惑之处随时找老夫探讨!”

  这是对最亲近弟子的待遇。林凡赶紧表态:“谢先生!弟子一定努力!”

  见林凡自称“弟子”,钱谦益手捋胡须,笑容满面:“改天和几个师兄弟见见面!”又招呼那个年轻人:“大木,快来见过师——你年纪多大?”

  “一十五岁,正月生日。”

  “大木也是一十五岁,六月生日。大木见过师兄。”

  “是!”年轻人带着满脸敬佩走过来,向林凡十分严肃地行礼:“郑森拜见师兄!”

  郑森?他还有一个在后世脍炙人口的名字——郑成功!难道他就是大英雄郑成功?那个在大明朝已经灭亡c隆武皇帝被杀之后,还在不屈不挠地和清军战斗的郑成功;只要还有一口气,就绝不向满人低头的郑成功;那个在战败之后仍不放弃,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创造出盖世奇功的郑成功?

  林凡印象中,郑成功好像确曾在钱谦益门下求学,只是自己实在幸运,走到哪里都能见到这种重量级的人物。

  郑森倒是对他很尊敬:“林师兄见识广阔,日后还望多多指教。”

  “哪里哪里,大家一起切磋。”我指教郑成功?开玩笑!

  离开钱宅,林凡又开始了慢节奏生活,他觉得这种生活节奏非常适合自己。

  李香君每天早晨乘小船过来,向林凡请教京剧。她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可能吸收的一切,《贵妃醉酒》,《凤还巢》,《望江亭》,还有程派的《锁麟囊》,《寒窑》,《荒山泪》林凡已经被榨干了,他拱手作揖:“我的小姑奶奶,别再问了,我就会这些,真的没有了。”

  “其实我倒不是存心为难你。只是觉得这京剧实在是高深莫测,像你说的‘艺术魅力’太大,某些方面似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哪怕能多吸收一点,对我也是有极大价值。只要掌握了京剧,就能把南曲北曲远远地甩在身后,秦淮河上所有的姐妹可能再也无法和我相比了。”

  如果说有哪门艺术曾经达到过登峰造极的水准,那肯定是京剧了。一门艺术被一个几亿人口的民族精雕细琢二百多年,光是流派就几十个,再加上谭鑫培c梅兰芳c裘盛戎这样的大师发扬光大,终于在二十世纪初的二三十年里达到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巅峰。

  不管怎么说,李香君对艺术的这份眼力,林凡十分佩服。

  “只是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我要充分理解之后方能演出,否则对不起这门艺术。”李香君嫣然一笑:“你再教我一段别的曲子,能很快拿出去演唱的。”

  女神的要求无法拒绝。林凡先写出歌词,然后哼唱了后世香港汪明荃女士演唱的《万水千山总是情》:

  “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

  白云过山,风也可传情。

  莫说水中多变幻,水也清水也净,

  柔情似水爱共永。

  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

  聚散也有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

  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后世林凡非常喜欢这首歌曲。无论是词句和旋律,都几乎达到了无可挑剔的水平。”

  李香君听了两遍,又仔细看了歌词,表情凝重:“林公子,我真怀疑你是另一个世界的人。随便唱一首曲子,居然如此优美,如此唱到人的心里!香君认识公子,真是三生有幸!”

  “不!三生有幸的是我。”林凡这话是发自内心的。

  “听你哼唱时,掺入了少部分岭南方言,效果却出奇的好。莫非此曲来自岭南?”

  “正是。家师曾带我到过岭南广州,在那里学会的。”

  “这就对了。这样的唱词只有加入一些岭南口音才好听。”

  河边茶楼上,“四公子”闲坐饮茶。方以智快人快语:“朝宗(侯方域字朝宗),你怎么了?闷闷不乐的?”

  侯方域愁眉苦脸:“别提了,香君近来不知怎么疏远我了。我去‘媚香楼’找她,她也不见我。”

  “也许她近来身体不适,女孩子经常这样的。”陈贞慧解释说。

  “不对,她身体没什么问题。每天早上还去河边竹林那里找一个叫做林凡的人学唱戏。”侯方域早就了解清楚了。

  “林凡?何许人也?”方以智不以为然。

  “是一个刚刚来南京的商人。”

  “商人何足挂齿?”

  “此人会唱一种戏曲,名曰‘京剧’,其曲调与南曲北曲大为不同,颇有特色。香君那种对戏曲痴迷之人,自然是如获至宝。”

  “外来商人弄些旁门左道之术迷惑香君,真是岂有此理!欺我南京无人乎?”方以智当时就炸了。

  “此事不便发作,不能让人说我南京气量太小。怪就怪在近来香君并没有演唱‘京剧’,而是演唱一首村野民谣,并掺杂进了岭南口音。这民谣所有人都是闻所未闻,风格也从未见过。一经香君演唱,当即引起轰动。这几日秦淮河各家青楼都在争相演唱,几乎听不到其他乐曲了。”侯方域有些无奈。

  “此曲何名?”

  “《万水千山总是情》。其词句通俗直白,如同乡野之人初学官话,毫不讲究文字修饰,甚至按语法衡量其多有不通之处。然其内容却直指人心柔软之角落,缠绵悱恻而又意境高远,在场听曲之人多有潸然泪下者。我料香君此曲必是此人所授。”

  “如此说来这林凡怕是确有真才实学。”

  “会唱几个曲子算什么学问?”方以智对林凡的印象已经改不过来了。

  一直没有说话的冒襄突然插了一句:“这林凡似乎不是只会唱曲,他在经世致用之学问方面颇有独到见解,连牧斋先生都十分推崇。甚至收为门下弟子。”

  “啊!”众人大吃一惊。

  他们可以看不起林凡,甚至以他们“江南四公子”的名气有资格看不起林凡,但钱谦益在江南士林的分量非同小可,大家又同是东林党人,必须互相成全。可这林凡一介商人能得到钱谦益如此垂青,大家在刮目相看的同时免不了有些醋意。

  “听说明日牧斋先生要在‘媚香楼’为林凡接风,门下几个弟子都要出席。不如明日我等也前往‘媚香楼’,当面请教一下林凡的才学,也不失为一桩趣事。”侯方域早就设计好了。他对自己的满腹才学十分自信,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胜了林凡(当然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李香君自然就回心转意了。

  “好主意!明日都去‘媚香楼’!”

  李香君是个很懂分寸的人,她还是每天早上乘小船来竹林,有时让抱琴给林凡带些南京小吃。但不再讨教歌曲和京剧,而是陪林凡聊聊诗文,聊聊古今,聊聊时局,也聊聊各地风土人情c家常琐事。偶尔听听林凡自拉自唱,有时林凡伴奏,她唱两段,早晨的日子过得很是舒爽。表面上看她是在还林凡教戏曲的人情,其实在听戏唱戏过程中她对京剧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职业需要,李香君的谈话艺术可谓炉火纯青。她不是那种说起什么事都懂c说起什么人都认识的“侃奶奶”,也不是见人说人话c见鬼说鬼话的“江湖大神”,而是让你觉得她是你的朋友,她信任你,你也可以信任她。更多的时间是你在说话她在倾听,她能不断地提起新的c你又肯定喜欢的话题,使你兴致勃勃地讲下去;她能很快发现话题中你不擅长或者不感兴趣的部分,不留痕迹的转移话题;也能很快发现你的强项并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让你潜在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林凡觉得跟她聊天绝对是一种享受,后世那些所谓的“公关小姐”,还有什么“交际花”,连李香君的零头都比不上。

  “听说你拜在牧斋先生门下了?”

  “哎!盛情难却呀!”

  “别臭美了,多少年轻学子做梦都想拜他为师。可先生择徒甚严,轻易不收。如今能收你,那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说说,你是怎么‘忽悠’先生的?”李香君也学会林凡常说的“忽悠”了。

  “先生那人极重仪表,看我长得英俊潇洒,玉树临风,忍不住就收了。”

  “呸!你就吹吧!”

  李香君换了一个话题:“你见过满洲鞑子吗?”

  “见过。”

  “听说他们都是青面獠牙,杀人不眨眼,还生吃人肉。那不成了妖怪了吗?”

  “这些野蛮人杀人不眨眼是真的,可能也有吃人肉的畜生。但他们不是青面獠牙,看外表和我们汉人差不多,好像更强壮一些。这些人中也有英雄好汉,也有美丽的姑娘,也有雄才大略的人杰,也有满腹诗书的文士。”

  “原来是这样。”

  林凡把关外的风土人情和一些重要人物有选择地做了描述。李香君瞪大眼睛,聚精会神听着。良久,她感叹一声:“满洲人也有他们可爱之处。草原上的生活还真是让人向往,一望无际的绿草原,洁白的羊群,还有马群c牛群c毡房,真想去看看。哎!要是大家都不打仗,好好过日子多好!”

  “游牧民族的生存状态决定了它必然要扩张c掠夺c占领,在弱肉强食的草原上这是家常便饭。可对我们汉人却是毁灭性的灾难。不管这些满洲人有多少可爱之处,只要他们抢劫我们的财物,占领我们的土地,屠杀我们的百姓,那他们就是敌人,就是魔鬼,就是畜生!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拿起刀枪杀死他们,至少也要把他们赶回草原!”林凡越说越激动,手中的“京胡”一不留神被折断。

  “好了好了,不说满洲人了。今天晚上牧斋先生要带你们到‘媚香楼’聚会,你可一定要来。我首次演唱京剧,心里没底,有你这老师在场我胆子能大一些。”

  “一定去!不瞒你说,京剧被你演成啥样,我也很好奇。”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