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碧血黄沙最新章节 > 碧血黄沙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65 章

  京开会时,我就见到他们给中央写的报告,里面充满了对老战友的无限深情。

  那报告的大意是,流落在甘肃、青海和宁夏的红西路军的同志,大约有一千二百人,以甘肃最多,约八百人,青海次之,约二百多人,不少同志是从敌人的屠刀下和活埋的万人坑中逃出来的,其中fù女占了很大比重。

  女同志的命运是最为悲惨的,被迫做苦工者有之,被逼为敌人妻妾者有之,被转卖改嫁数次者有之。男的则大多流落在农村牧区或煤窟,有的靠乞讨度日,受尽了凌辱;有不少人改为回、藏族,信仰伊斯兰教和喇嘛教。

  建国后,只有少数人被分配工作,待遇很低,在政治上受到歧视。历次运动都不放过他们,尤其是“文革”期间,几乎无一幸免,打成“叛徒”、“逃兵”、“变节分子”和“张国焘的走狗”,受到残酷迫害。

  他们向中央提出建议:为红西路军的流落人员正名;改善他们的待遇;全部给予公费治疗等等。

  不久,在中央的关怀下,就得到令人感动的解决:

  一、西路军流落人员一律称作“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老战士”,并发给证书;

  二、无正式经济收入者,每月发抚恤金四十元;

  三、医疗费全由政府有关部门报销;

  四、可以酌情修建西路军烈士陵园。

  当西路军流落人员捧到为其正名的证书时,无不热泪盈眶,感谢党对他们的关怀。

  但是,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已经落实得很好,这只能随着党风的端正才能解决。我又看到了那老人凄楚的脸。当然,他是属于另外的问题。我说:

  “大叔!你放心,你的问题不解决,我不走!”

  我们把老人扶上车,开到村政府停下来。镇长接见了我。陪同者作了介绍。我不能像在饭馆里那样把自己称作普通一兵,那将很难办事。我把我的头衔全摆出来。

  有那位老人跟着,镇长已经猜出是什么事了:

  “首长,这件事很不好办,他拿不出证据……”

  “你是说他拿不出证明救援西路军的证据吧?”

  “是啊!”

  “你有他杀害西路军的证据吗?”

  “有个挎包……”

  “那是救援的证据呢还是杀害的证据呢?”

  “他对马家军说是杀害的证据。”

  “在自己人面前呢?”

  “他当然说救援的证据了。”

  那镇长做出有事要忙的样子,不耐烦了,觉得我这个老头多此一举,为个行将就木的老反革命费唇舌真不值得,已经定了的事,对也吧错也吧,还翻腾它干什么?

  “若是你救援了西路军,在马家军刀压脖子的时候你怎么说?”

  “……”他似乎在想。

  “……你可知道,在自己人面前说实话是诚实,在敌人面前说实话不就是傻瓜了吗?”

  “可是,这件事是群众通过的上级批准的,怎么能改呢?”

  “怎么就不能改?……过去的一些西路军的失散的同志叫红军流落人员,现在不是改成西路军老战士了吗?”

  “那是中央批准的,……不是中央说话,谁能改得了?”他用自己胖胖的脸点点那老人说,“他的事总不能惊动中央吧?改不改有什么关系?”

  我要发火了,一股怒气从心头向上冲涌。陪同的同志直向镇长使眼色,那意思是不要跟我硬顶,答应照办其实不办不就得吗?

  反正老家伙是过路之人,应付应付算了。

  我本想下定决心处理此案,住在这里不走了,可是,我总有走的一天。那老人可怜巴巴地望着我,像是望着一个为民请命的英雄,生怕我败下阵来。

  我终于明白了,没有整个党风的好转,我一个尹洪菲和风车搏斗,不比唐吉诃德还蠢吗?我即使倚老卖老使出全身解数,把镇长打得低下头来,我走后的一分钟里,他会不会把余怒发泄在老人身上?

  陪同的同志那个眼神是深刻的,他是个很热心的同志,这个眼神不是他对人漠不关心的结果,而是通达世事的结果,他太了解镇长这些人的作风了。

  有人说,人老了像孩童,我七十多岁的人反道不如这个陪同我的小伙子通达人情了,是后生可畏,还是人世可畏?

  的确,这个老人活不了几天了,充其量还活五年,他还需要什么呢?多少年都过来了,再委屈几年又有什么了不起?受委屈的人多了,你,一个老头子,就是戴个反革命亲属的帽子,没有打你又没有关你,戴久了,也就习惯了,算了。

  再说,我的确拿不出证据来,证明你的弟弟无罪,那张焚烧的纸条不会显灵重现,即使重现,你仍然是有罪的,既然那些流散红军已都打成“叛徒”、“逃兵”、“张国焘的走狗”,你救援了他们不就等于救了“叛徒……逃兵……加走狗”吗?

  这是多么深奥的辩证法啊!如果举一反三,多反复几遍是很富哲理xìng的。

  算了,我服了,我败了,哀叹一声,做着最后的挣扎:

  “这样好不好?”我已经完全没有火气了,冷静如凝冰,全身寒彻,“咱们不搞株连,……”我连“封建”二字都不敢说,“那个与流散红军相遇的(我不敢说救援了)人已经死了,也就一人做事一人当了,……他们的子孙……用不着对他的祖上的行为负责吧?”说这段话时,我不但无火而且老是想哭。……我败得好惨!

  “好!好!首长的指示完全正确!”镇长也由烦躁变得轻松愉快乃至嬉笑颜开了,“我们从来就是一人做事一人当,从来都是实事求是,所以他们……”他用脸点那老人,“绝对不是反革命,可既然他是他弟弟的亲属,弟弟是反革命,当然也就是那个(他避开“反革命”三字,可见他很聪明)亲属了……”

  “完全正确!”我差点把这四个字喊出来。的确正确到无懈可击,这是合格的一个镇长,事情还是原样。……是我无理,是那个老头无理……

  我们驱车经山丹去临泽,一路上,很懊丧,只觉得那四个车轮子在响着:

  “滑稽,滑稽,滑稽,滑稽!”

  三

  这种惘怅的心情,使我急切地要去看看杜丽珍。她现在叫马正梅了。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同志告诉我,她现在是三溪湾的回族小学的女教师,倍受群众尊敬。所谓“文革”中流落红军“无一幸免”地被打成“叛徒”、“逃兵”、“张国焘的走狗”的说法,可能要稍作更改,马正梅大概是没有受冲击的唯一幸免者了。

  征集史料的同志告诉我,这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她的丈夫马正良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是英雄;杜丽珍在沙漠上是被救而不是被俘;再就是她已经成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了,她是注定要进阿甸园的了……

  “七十岁的人了,还像五十岁那样年轻。”征集史料的同志告诉我,“仍然给孩子们上课,……遗憾的是她不写自己的回忆录。如果你去劝她把一生写出来,准精彩。”

  他简单地向我介绍了杜丽珍的经历,它使我感到一片朦胧之美,悬念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我想象着与她见面的情景,想见到一个奇迹。但我的想象力太贫乏了,无法组成一个完整的图形。

  她在她的学校里接见了我。

  她那心定意宁的神情使我震骇,她看看我,像接待一个陌生来客,意态漠然。“萨拉姆!”她向我致意,却没有握手。

  我审视着她,就像看着一个从云端降落下来的,娴静高雅,流露出一种端庄奇妙的丰采。她和蔼可亲,却又给我一种严格的距离感。

  显然,她还记得我。我们见面不多,在剧团和总部时,也算得上点头之识。她不跟我叙旧,只是很礼貌地对我不远千里而来看她表示谢意,把我当成一个陌生的来自远方的客人。

  这不是杜丽珍了,我不知四十七年来谁改造了她的灵魂,她的神情体态给我一个爽心悦目的印象,她那沉幽的天地澄清、身外一切皆成空虚的意念却使我骇然。

  她的教室清洁得一尘不染,在井然有序的办公桌上,有一卷古色古香的《古兰经》,给我一种通灵达xìng的异禀之感。

  我的面前摆着一杯糖茶。

  她漠然地听着我简述我的来意,恍若面壁,目光宁静幽远,仿佛正小心翼翼地去重究一个人的悲凉的命运的奥秘。当我提到她所熟悉的那些人时,她宁静得令人难以置信。她绝不向我打听江子敏和于薇的下落。当我提到江子文时,她似乎在目光深处有种寒气倏然闪动了一下。

  她这种温软的拒人千里之外的意态使我无法与她畅叙衷情,但我不忘资料征集办公室的同志的嘱托,提议她写一篇回忆录。

  她笑笑:

  “有人说:‘生命中最珍贵的一切都变成了往事。’我要永远记住;

  “有人说:‘生命中最痛苦的一切却在记忆中永存。’我要永远忘记。

  “不要记述,不要回想,不要怀念,既然我们都是善良的人,我们最终要在阿甸园里相会……”

  她先站了起来。我知道告辞的时间到了。

  她不冷不热地送我上车。当车开动后,我从车后窗望她,她已经翩然转身向教室走去。我心情黯然地望着她,目光随车倏然远去。

  她没有任何冲动,沉静得像灌了铅水,她像一只空灵超然的仙鹤,在苦难深重的战乱之世悠然而来又悠然而去。世俗污浊之气,人生悲苦之情似乎都与她无关,一种超然物外的逸气袭上我的心来。

  四

  一九八四年八月十九日。

  我们凌晨从驻地张掖出发,一小时后到达临泽。这里有条新铺的公路通倪家营子,还要去梨园堡和梨园口。上午时间不够,我们驱车先到高台,参观烈士陵园,在县政府吃过午饭再返回张掖。

  红五军在高台苦战六昼夜,几近全部壮烈牺牲。

  我向烈士公墓致哀,在红五军军长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的纪念亭前凭吊之后,陈列室的同志们捧出笔砚要我留字纪念。我写了“威慑敌胆震烁古今”八字。

  离开午饭还有五十分钟,县政府陪同的同志提议去看望一位病重的西路军老战士。

  他闭着眼睛仰卧在床上,他的家人守护着他。

  他原来是湖北麻城县人,是红九军的一个排长。……他病得很重,几近弥留,听说有远道来的首长看他,他艰难地睁开眼睛,把手伸给我。这是一只灰败不堪枯瘦如柴毫无生气的手,老是抖个不停。我握那只手,只觉得森森寒气向我袭来。

  我向他说了一些无用的希望他早日康复的话,说这些话,心中很不是滋味,我看着他那被病魔折磨成青绿色的脸,不知再说什么好了。

  他向我喃喃着一句话:

  “你说,咱们怎么就跟着张国焘犯了错误?……他那个路线害得咱们一辈子不得翻身!你说……”

  他那混浊的眼睛紧紧地攫住了我。

  我告诉他现在已经实事求是了,不这样提了。

  “是吗?”

  他怀疑我的真诚,以为我用假话来宽慰他。但对一个垂危的病人,我怎么能说服他呢?我能拿中央的指示给他看吗?

  一想到他含着如此凄苦之心死去,脚下就有股寒气上升。

  我又说了几句宽慰的话,他的眼睛合起来了。那灰冷的目光消失了,像窒息在深不可测的沼泽里。

  五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到酒泉,登上嘉峪关。二十三日到安西。我又想到了我的同乡和他的小毛驴,我不敢去打听他的ròu铺,万一,他为了那次攻打安西他全家遭难,那将给我满是伤疤的心上再添一道伤口。

  二十四日到敦煌,我上了郭元亨曾指给我看的鸣沙山,看到了神奇的月牙泉。

  我们在月牙泉留连了一个小时,骑骆驼回鸣沙山原地。但月牙泉畔的寺庙古建筑已经倾圮无存了。

  夜居敦煌宾馆,以期夜闻鸣沙山下百万大军厮杀之声,但什么也没有听不到,却梦见郭元亨道人在万佛峡迎接我们的西行大军。

  六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原路返回张掖,休息半天。二十八日到达民乐县城。

  关于河西人民群众掩护、营救西路军伤病、失散人员的事例非常之多,已有多种史料出版,唯民乐县党史办给我的几份反面材料不易见到,今摘录两件,以使读者看到另一面的真情:

  民乐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58)刑字第32号

  ……

  被告马居芳于一九三七年三月间,因我红军西征时失利后有一红军身患疾病,并带大烟、白洋、衣服等物,被其发现骗到自己家中,见财起意,为了得财便产生了杀害红军之心。该犯与其父马文章商谋好,在某夜晚,借家庭不敢留红军以送走为名,把我红军领到萧家庄南的深沟里,该犯用木棒将我红军活活打死,将财物全得,尸体于次日被群众发现才埋掉。以上犯罪事实,在庭审中被告供认不讳。

  审判员王占魁

  人民陪审员李永年

  曹立德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五日

  书记员李得珍

  民乐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58)刑字第252号

  ……

  被告高凌嵩解放前不参加劳动,专依剥削为生,且依仗反动势力与其兄高凌烟(处决)霸占农民的田地……。尤为恶劣的是于一九三七年有两名红军身带qiāng支,流落于山中,被其弟高凌汉(已故)发现骗到羊圈上,要买我红军战士的qiāng支,言定价格,就回家与高凌嵩商议,但被告却以dú辣手段,叫高凌汉打发红军回去。高到羊圈上,就与被告高廷良(给高凌嵩放羊的)策划,若杀了红军给白洋二十元。被告高廷良为了给地主效力,就和牧工高乐天以付qiāng价为名,将两个红军骗到馒头山,而高凌汉携犬持qiāng,随后赶去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