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恐怖灵异 >百科大全书最新章节 > 百科大全书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二十章履霜,坚冰至。

  坤卦爻辞;初六:履霜,坚冰至。

  履霜坚冰至,水暖鸭先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意为防微杜渐,比喻看到事物的苗头,就对它的发展有所警戒。脚踏在初秋的轻霜上,预示着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它告诉我们,心中要装有未来,以如履薄冰的心态防患于未然,经营企业,面对资本,尤为如此。元始就令人心寒,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有说,迎面而来的就是风刀雨剑,感受的是风霜逼人的寒冷,对于入世伊始的年轻人,怎能不战战兢兢!

  初六“履霜,坚冰至”,另有一种意思,刚刚发现一些小的错误和危机,就要意识到还有更大危险在后面,提醒人们要注意规避,要提前做好预防,要防渐杜微。还有践踏着薄霜,可以推断坚厚的冰层快要冻结成了。这表明阴冷之气开始凝聚了,遵循自然规律的推进,坚厚的冰层快要冻结而成了。因在此时,阴气始动乎三泉之下,阳顺阴性,听其发展,则必至于履霜,履霜则必至于坚冰。

  “履霜”,现在已经处在困难之中,但可不是最困难的时候,接下来还会“坚冰至”,即更困难c更艰险的时候接着就会到来。如果说“履霜”是处在困境之中,那么接下来的处境就不仅仅是困难,还会是凶险的。但这是不是告诉人们别往前行了,别继续下去了呢?不是,因为这一卦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由“履霜”即可预见“坚冰至”,当然也就应该预见到冰消雪融,万物复苏。结霜了,万物开始凋零了,冰天雪地的时刻还会远吗?但不需要悲观绝望,因为“严冬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揭示自然界周而复始的规律,人的生活c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也是曲折的,有顺境就有逆境,逆境过去顺境就会到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都说明这个道理。

  所以坤卦的这一爻绝对不是让人悲观绝望的,而是给人揭示规律,告诉人要有接受更大考验的准备,要坚持得住,要满怀希望。

  爻辞中的故事;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做了一年,很有成绩。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而为司寇,管司法工作。这样,孔子参与政治的抱负终于实现了。孔子五十六岁那年,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他参与国政仅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了。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孔子回答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以留下不走。”结果,鲁定公违背常礼,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

  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子路尤其高兴,问孔子道:“卫国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国政,你首先干些什么?”孔子略为思索了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子路不客气他说:“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孔子反驳说:“您真粗暴!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有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得出来,讲出来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不少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孔子的出入。孔子怕继续留在这里出事,在卫国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仪狄造酒的故事

  相传,大禹曾给命令仪狄造酒。仪狄也不知道怎么着就造了出来,进献给禹喝,禹喝了之后,虽然觉得香甜可口,却又说:“后世一定有喝酒误事而亡国者。”便疏远了仪狄,并下了戒酒令。

  这个传说在好多古籍上都有记载,但我却极怀疑其真实性。说造酒就能造出来了?况且,当时还没有人知道酒是何物,禹怎么就想出有这么种东西叫酒来,并让仪狄去造呢?我猜想,大概是米汤之类的食物,放得时间久了,便发酵了。当时食物紧缺,有人舍不得扔掉,便咬着牙喝掉,谁知一喝,感觉入口虽然不怎么样,可越喝感觉越好,便有了这酒。这种情景,在我小时候,那物质还很匮乏的年代,我时常遇到。那时候没有冰箱(现在农村用冰箱的也不多),家里馒头呀包子呀什么的――一般都还是粗粮略杂点白面粉做的――变馊了,通常是我奶奶放到鼻尖闻了又闻,便试着掰下一小块放嘴里尝尝,就说,还能吃,便放到火上烤一烤,就吃下去了。以今度古,想当然,我想酒也是这么被发现的。

  禹命令仪狄造酒,仪狄奉命行事,造出来了,禹喝着感觉还很美,却因为害怕酒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便责怪仪狄了。老祖宗的毛病,好像直遗传到现在,权力者自己办错事了,一般总是找个替罪羊。

  更有意思的是,禹的戒酒令到了他儿子那里就行不通了,后来真成了夏朝灭亡的一个小原因。启建立家天下,为了显示王朝的富足,王室的尊贵,酒成了不可或缺的饮料。夏启建立的“享礼”,其中酒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享礼”就是启在接受诸侯c方伯们朝见和进献礼物时举行祭祀,以及其后的设酒食大宴群臣等礼节。到了夏桀时代,夏桀更是酒池肉林,喝得更凶,最后被商汤篡夺了政权。

  纣王用筷子吃饭的故事;

  商纣刚继王位的时候,并无荒淫之象,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明主呢。可是有一天,在朝堂上议事完后,他忽然拿出一双别人制作的象牙筷子,请大臣们观看。大臣们看后,都觉得做得精致大方,雕花镂云,颇为美观,为此感到高兴。然而,有一位大臣看了这双筷子后,却像见了鬼一样,吓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众人问他怎么回事,只见他牙颤口抖,就是说不出话。

  这个大臣,原来就是商纣王的叔父箕子。退朝之后,有些同他要好的大臣便去继续问他缘由。这时箕子才向求见的大臣们说:“我看到了这双象牙筷子,就担心纣王会变坏呀!”众臣不解,说一个堂堂国王,怎么能会从一双象牙筷子变坏呢?箕子这才又向众臣们叙说起他自己的看法来。箕子说,列位想想看,这样好的筷子,纣王肯定不会把它放在土制的碗罐上,那会显得难看,也太委屈了这玉筷子。它该配上一些玉制的碗碟,才显得好看。有了玉筷c玉碗碟c玉杯,吃什么呢?用这些精美的器具盛些豆角豆叶之类的东西来吃,恐怕纣王也不太乐意了,他必然要在这样的碗碟里装上旄牛c大象c金钱豹的胎来吃才感到有味。而有了这些后,他肯定不会再愿意穿粗布短衣站在茅屋草棚下吃它,他就会要人费时织衣,费人盖房,而锦衣广厦了。如果这样长久下去,人们就会对他不满而进行斥骂,他就会对不满者镇压,必然变得残暴。那时候,你我还能站在这朝堂上吗?

  谁知这些大臣听了,都不以为然,且无不哈哈大笑。见状,箕子再没说什么,只是摇头,叹气。果然,没过几年纣王就建了肉林,悬肉其中,旁边设上炮烙。还造了一座很大的池子,蓄满了美酒,何时想喝,临池即可长饮。群臣谏议,渐渐地他就烦了,后来就大加刑戮,弄得众臣归周。由于纣王荒淫无道,他最终被武王逼上鹿台,失去了统治。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人各有志:人各自有不同的志向愿望,不能勉为其难。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